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3: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雅玲
研究生(外文):Lin, Ya-Ling
論文名稱:多媒體繪本在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社會技巧教學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for a Student with Williams Syndrome
指導教授:李淑玲李淑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威廉斯氏症候群多媒體繪本社會技巧
外文關鍵詞:Williams Syndromemultimedia picture bookssocial skil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1
  • 點閱點閱:15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運用多媒體繪本在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的社會技巧教學後,其社會技巧表現是否有所增進。研究對象以一名國小低年級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為實驗教學對象,研究方式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multiple probe design across behaviors),自變項為運用多媒體繪本之社會技巧教學,依變項為社會技巧的表現變化情形。本研究之目標行為包括:情緒表達技巧、衝突處理技巧、分享合作技巧,共進行九週,每週三次之教學活動,並於實驗結束後進行訪談,以瞭解受試者的家長與同儕對本研究之看法。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運用多媒體繪本之社會技巧教學對於增進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之情緒表達技巧具有立即與維持的學習成效。
二、運用多媒體繪本之社會技巧教學對於增進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之衝突處理技巧具有立即與維持的學習成效。
三、運用多媒體繪本之社會技巧教學對於增進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之分享合作技巧具有立即與維持的學習成效。
四、家長與同儕對於運用多媒體繪本之社會技巧教學能增進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的社會技巧,皆持正向肯定的態度。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就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s for a student with Williams Syndrome. There is one elementary student with Williams Syndrome in this study. A multiple probe across behavior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is study was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of this study was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kills. There were three target behaviors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emotional expressing skills, 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skills.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study was lasted nine weeks, three times a week. Then the parents and classmates were inter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opinions.
Major consequence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s had immediate and maintainable learning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emotional expressing skills of the student with Williams Syndrome.
2.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had immediate and maintainable learning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 of the student with Williams Syndrome.
3.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s had immediate and maintainable learning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skills of the student with Williams Syndrome.
4.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s can improve the Williams Syndrom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as well as can attain the parents’ and classmates’ positive attitudes.
According to the forementioned findings,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ome applications for the learning guidance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recommend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威廉斯氏症候群之社會技巧9
第二節 多媒體繪本教學之相關研究19
第三節 多媒體繪本與社會技巧教學之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55
第四節 教學設計59
第五節 研究步驟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情緒表達技巧之學習成效分析69
第二節 衝突處理技巧之學習成效分析74
第三節 分享合作技巧之學習成效分析78
第四節 綜合討論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90
參考文獻95
中文部分95
英文部分105
附錄113
附錄一 教學計畫113
附錄二 回家作業單 122
附錄三 社會技巧評量表131
附錄四 家長訪談大綱134
附錄五 同儕訪談大綱135
附錄六 家長同意書 136

表 目 次
表2-1 威廉斯氏症候群的特徵及教學策略16
表2-2 社會技巧評量方式與所得訊息31
表2-3 各項社會技巧評量方式之優、缺點32
表3-1 受試者基本資料38
表3-2 評分者間一致性52
表3-3 社會技巧教學大綱61
表3-4 觀察與訪談紀錄編碼表68
表4-1 目標行為一「情緒表達」階段內資料分析摘要表71
表4-2 目標行為一「情緒表達」階段間資料分析摘要表71
表4-3 目標行為一「情緒表達」評量資料C統計摘要表72
表4-4 目標行為二「衝突處理」階段內資料分析摘要表75
表4-5 目標行為二「衝突處理」階段間資料分析摘要表75
表4-6 目標行為二「衝突處理」評量資料C統計摘要表76
表4-7 目標行為三「分享合作」階段內資料分析摘要表79
表4-8 目標行為三「分享合作」階段間資料分析摘要表80
表4-9 目標行為三「分享合作」評量資料C統計摘要表80

圖 目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44
圖3-2 跨行為多探試設計47
圖3-3 教室平面圖50
圖3-4 教學流程圖60
圖4-1 受試者社會技巧達成百分比曲線圖70
中文部分
王崇懋(2004)。網路資源應用於特殊教育教學現況分析。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1/41-10.htm
王淑娟(2005)。台灣威廉氏症者空間認知與詞彙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紫虹(2005)。主題統整式的圖畫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以中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市:心理。
朱延平(1996)。多媒體軟體的教學應用。現代教育論壇(一),101-103。
朱凱麟,郭惠珍(2005)。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威廉氏症Williams syndrome。2006年3月9日,取自:http://www.genes.at-taiwan.com/genehelp/database/disease/Williams_940422.htm
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臺北市:五南。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教季刊,72,10-12。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吳永怡(2002)。威廉氏症候(Williams syndrome)。國教之聲,34,1,11-14。
吳武典,王華沛(1999)。加強身心障礙者輔助科技建設。特教季刊,72,1-9。
吳秋燕(1998)。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國淳(1988)。教導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社會技巧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6)。教育名詞: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9,68。
吳淑敏(2002)。同儕媒介暨社交技巧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連滿(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數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美瑩(2002)。社會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被拒兒童的輔導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沈孟宏(2004)。網際網路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重度自閉症兒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良(1974)。文學跟故事。中國語文,33(4),23-29。
林佩琪(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宜利(2002)。「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宛霖(2001)。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菁,盧明(1999)。合作電腦繪圖對輕度智障兒童與普通兒童之社會互動行為影響的探討。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677-1718。
林慧玲(2003)。國小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之適性化社交技巧訓練課程效果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慧麗(2004)。發展心理學觀點在基因研究中的角色:以Anna Karmiloff-Smith的認知發展研究為例。輔仁醫學期刊,2,31-33。
林燕玲(1999)。直接教學模式對青春期嚴重情緒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寶貴(1994)。語言發展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主編(2001)。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瓊瑩(2002)。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
洪榮昭,劉明洲(1997)。影響多媒體電腦輔助認知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5(4),119-125。
洪儷瑜主編(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洪蘭(1998)。威廉氏症候群的故事。科學月刊,29(8),634-639。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孫宛芝(2003)。基本字帶字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碧霞(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分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徐享良、張勝成、許天威主編(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2005)。認識罕見疾病—威廉斯氏症候群。2006年2月19日,取自:http://www.tfrd.org.tw/rare/typeCont.php?sno=1703&kind_id=
高豫(1996)。電腦教育解析。現代教育論壇(一),82-85。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莊雨姍(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以提升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夏萍(2004)。網路電子童書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提升學童閱讀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正妹、李傳房(2004)。電子故事書與兒童喜好之研究:人因設計的觀點。視聽教育雙月刊,46(1),13-28。
許淑燕(2004)。電子繪本融入兒童英語合作閱讀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靜芬(2005)。威廉氏症候群中文語言能力之探索。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保麟(2005)。實驗室診斷DiGeorge症候群及Williams症候群並建立兩種症候之病人資料庫。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九十四年委託研究計畫。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www.tfrd.org.tw/upload/manual/aca/94plan4.pdf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書的反應研究。國立臺湾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慧貞(2000)。情緒教育方案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玉鳳(2003)。社交技巧訓練之理論及實施技術介紹。載於李水源(主編),超越與開展(187-217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溥(1992)。CAI之發展趨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28,5-11。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感情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淑惠(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認識社區環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慧卿(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曾志朗(2004)。生命如百花多樣。科學人雜誌,30,11-12。
曾建章(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83,22-30。
曾端真(2001)。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臺北市:天馬文化。
游素娟(2004)。國小中度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訓練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游乾桂(1989)。做孩子的心理學家。臺北市:張老師。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臺北市:心理。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臺北市:五南。
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臺北市: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湘儀、林宏熾(2004)。多媒體在自閉症學生社交技巧教學之應用。特教園丁,4,39-46。
黃瑞怡(1999)。藝出造化,意本自然-簡介兒童圖畫書創作者楊志成。中外文學,27(11),36-45。
楊惠菁(2004)。國小學童對於不同媒體形式文本的閱讀理解比較-以紙本童書和電子童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溫嘉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與學生學習特質之影響因素探討研究。高雄市:復文。
葉詠琍(1990)。兒童文學。臺北市:東大。
葛琳(1986)。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臺北市:康橋。
裘素菊(200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實用語文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雷桂蘭(1998)。性教育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學習效果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光漢(2004)。電腦輔助教學在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時間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妍均(2005)。社交技巧訓練方案運用在國小班級輔導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信卿(2004)。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一年級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美玲(2001)。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淑雯(2003)。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瀅清、蔡浚松(1996)。認識多媒體。臺北市:全欣資訊。
蔡文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數學學障生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依晴、陳瑋婷(2005)。故事繪本在國小資源班閱讀理解教學實務之分享。特教園丁,21(1),60-64。
蔡佳津(2004)。威廉氏症。載於洪蘭(主編),生命教育身心科學手冊(58~66頁)。臺北市:教育部。
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教學設計模式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蔡宜倖(2002)。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東鐘(1994)。多媒體在技學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42,32-38。
蔡淑玲(2001)。心智理論暨社交技巧教學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輔仁(2002)。與基因共舞—遺傳疾病淺說。臺北市: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鄧秀芸(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盧家宜(2004)。結合以詞帶字、視聽提示、重覆練習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方案對中度智障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金慧(2000)。電腦輔助教學在輕度智障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之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7-42。
戴文雄(1996)。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對於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計畫報告 (報告編號:NSC 85-2544-S-018-019),未出版。
薛秋男、周言穎、莊曉婷、蔡文暉、蔡尚均、吳俊明、郭保麟、林秀娟(2004)。從轉介做分子細胞遺傳檢查診斷威廉氏症候群之病人的臨床特徵分析。慈濟醫學,16,17-23。
謝素菡(2003)。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韓福榮(1985)。中重度智能不足者職業社會技巧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簡惠卿(2000)。社交技巧訓練對精神分裂病患增進社交技巧成效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振明(1987)。認識兒童圖書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5,37-50。
蘇培人(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唇顎裂兒童的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英文部分
Alberto, P.A., & Troutman, A.C. (2004). 應用行為分析:行為改變技術實務 (陸世豪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82)
Andrew, J. F., & Jordan, D. L. (1998). Multimedia stories for deaf childre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5), 28-33.
Barker, P. (1992). Electronic books and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The Electronic Library,10(3), 139-149.
Bellugi, U. & St. George, M. (2000). Link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molecular genetics: New perceptive from Williams Syndrom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2, 1-6.
Bellugi, U., Lichtenberger, L., Jones, W., Lai, Z., & St. George, M. (2000). The Neurocognitive Profile of Williams Syndrome: A Complex Pattern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2, 7-29.
Bellugi, U., Mills, D., Jernigan, T., Hickok, G., & Galaburda, A. (1999). Linking cognition, brain structure and brain function in Williams syndrome. In H. Tager-Flusberg (E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p. 111-136).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Bellugi, U., Wang, P.P., & Jernign, T.L. (1994). Williams syndrome: An unusual neuropsychological profile. In S. H. Broman & J. Grafman (Eds.). Atypical cognitive deficits in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mplications for brain function. (pp. 23-5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erler, E.S., Gross, A.M., & Drabman, R.S. (1982).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Proceed with cau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5, 41-53.
Boduch, M. & Pollard, C. (2004). Developing a Balanced Reading Program for Teaching a Child with Williams Syndrome.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lus 1(1) Article 4. Retrieved March 17, 2006, from http://escholarship.bc.edu/education/tecplus/vol1/iss1/4
Bulkeley, R. & Cramer, D. (1994).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young adolescents: Group and individual approaches in a school sett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7 (6), 521-531.
Carter, R. (2002). 大腦的秘密檔案 (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1988)
Cipani, E.C., & Spooner, F. (1994).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Collins, R. and Cooper, P.J.(1997). The Power of Story: Teaching Through Storytelling. Needham Heights, MA: Gay L. Pauley .
Dykens, E.M., & Rosner, B.A.(1999). Refining behavioral phenotypes: Personality-motivation in Williams and Prader-Willi syndrome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2, 45-53.
Elksnin, L.K. & Elksnin, N.(1997).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Diagnostique, 22(2), 75-86.
Finn, R. (1991). Different Minds. Discover magazine. Retrieved March 10, 2006, from http://nasw.org/finn/ws.html
Gonzalez-Lopez, A., & Kamps, D. (1997). Social skills training to increas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peers.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2, 2-14.
Gresham, F.M. & Elliot, S.N. (1987).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practi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6(2), 96-99.
Gresham, F.M. (1981).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7, 120-133.
Hagiwara, T., Myles, B.S. (1999). A Multimedia Social Story Intervention: Teaching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4(2), 82-95.
Hollin, C.R. (1990).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with young offenders. New York:Pergamon Press.
Howlin, P., Davies, M., & Udwin, O. (1998).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adults with Williams syndrom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39, 183–189.
Karmiloff-Smith, A. , Michael, T., Dagmara, A., Kate, H., Sandra, E., Nicola, B., Mike, V.D., Graham, P., Sarah, G., & Ruth, C. (2004). Exploring the Williams Syndrome face-processing debate: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45(7), 1258-1274.
Kelly, J.A. (1982).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vention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Kimball, J.W., Kinney, E.M., Taylor, B.A., Stromer, R. (2004). Video Enhanced Activity Schedul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 Promising Package for Teaching Social Skills. 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 27(3), 280-298.
Koscinski,S. T., & Gast, D. L.(1993).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with Lonstant time delay to teach multipliction facts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actices, 8(3), 157-168.
Krisher, C.H. (1999). 單一受試者設計與分析(蔡美華等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1)
Langone, J., Clees, T.J., Rieber, L., Matzko, M. (2003). The Future of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Individual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Issues Relating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8(1), 5-16.
Levine, K. (1993, Fall).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 Williams Syndrome Association National Newsletter, 10(4), 3-9.
Levine, K. (2000). Williams Syndrome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 Clawsom, MI:Williams Syndrome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1807).
Lewalter, D. (2003).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visual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 177-189.
Mathur, S.R. & Rutherford, R.B. (1996). I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Research Issues and needs. Behavioral Disorders, 22, 21-28.
Merrell, K.W. & Gimpel, G.A. (1998).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J: Lawrence Erlbaum.
Merrell, K.W. (2001).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recent development best practices and new directions. Exceptionality,9(1), 3- 15.
Merrill, P. F., & Hammons, K. (1996). Computer in Education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ervis, C.B., Morris, C.A., Bertrand, J., & Robinson, B.F. (1999). Williams syndrome: Findings from an. integrated program of research. In: H. Tager-Flusberg (E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p.65-110),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etcalfe, K. (1999). Williams syndrome: an update on clinical and molecular aspect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81(3), 198-200.
Miller, M.J., Lane, K.L., & Wehby, J. (2005). 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high incidence disabilities: An effective, efficient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acquisition deficit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9 , 27-40.
Morrow, L. M., Pressley, M., Smith, J., & Smith, M. (1997). The effect of a literature-based program integrated into literacy and science instruction with children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2(1), 54-76.
Policy Statement (2001). Health Care Supervision for Children With Williams Syndrome. Pediatrics, 107(5), 1192-1204.
Pulaski, M.A.S. (1985).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 (王文科譯)。臺北市:文景。(原著出版於1980)
Rey, J., & Putnam, R. (2005). Effective social skills programming. Retrieved March 17, 2006, from http://www.communitygateway.org/faq/social_skills/
Robbins, C. & Ehri, L.C. (1994). Reading Storybooks to Kindergartners Helps Them Learn New Vocabulary Wor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1), 54-64.
Rosegrant, T. (1985). Using the microcomputer as a tool for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 113-115.
Sarup, R.M. & Robert, B. R, Jr. (1989).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Competence of Behaviorally Disordered Children and Youth. Monograph in Behavioral disorders, 12, 72-86.
Semel, E. & Rosner, S.R. (2003).Understanding Williams Syndrome: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Interven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Singer-Harris, N.G., Bellugi, U., Bates, E., Jones, W., & Rossen, M.(1997). Contrasting profile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Williams and Down Syndromes.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13(3), 345-370.
Sorrell, A.L. (1996). Williams syndrome: A Family's Journey.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C305844)
Spence, S.H. (1983).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24, 621-627.
Tager-Flusberg, H., Boshart, J., & Baron-Cohen, S. (1998). Reading the windows to the soul: Evidence of domain-specific sparing in Williams syndrom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0, 631-639.
Tawney, J.W., & Gast, D. L.(1994). 單一受試研究法 (杜正治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84)
Tieso, C. (2002).Teaching Creative Dramatics to Young Adults with Williams Syndrome.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6), 32-38.
Trushell, J. & Maitland, A. (2005). Primary pupils’ recall of interactive storybooks on CD-ROM: inconsiderate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forgett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1), 57-66.
Udwin, O. & Yule, W.(1998). Williams Syndrome-Guidelines for Parents. Retrieved March 20, 2006, from http://www.wsf.org/behavior/guidelines/parents.htm
Udwin, O. & Yule, W.(2002). Williams Syndrome-Guidelines for Teachers. Retrieved March 20, 2006, from http://www.wsf.org/behavior/guidelines/teachers.htm
Udwin, O., Yule, W., & Martin, N. (1987).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infantile hypercalcaemia.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28, 297-309.
Vaughn, S.R., Lancelotta, G.X., & Minnis, S. (1988). Social strategy training and peer involvement: Increasing. peer acceptance of a female, LD student. Learning Disabilities Focus, 4, 32–37.
Zukowski, A. (2005). Knowledge of Constraints on Compound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Williams Syndrome.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8(1), 79-9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8.譚大純、陳正男、賴孟寬,「ICP生活型態量表之信效度檢驗、因素重組與趨勢比較-行銷領域之應用」,中華管理評論,第2卷,第7期,民國88年,第69-80頁。
2. 14.劉瓊如、林若慧、吳正雄,「海岸型風景區遊客旅遊意象之區隔研究-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5卷,第3期,民國91年,第55-78頁。
3. 11.黃旭男、張德儀、孫仁和,「臺北市溫泉遊憩區遊客行為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5卷,第2期,民國91年,第1-22頁。
4. 6.林若慧、陳澤義、劉瓊如,「海岸型風景區之旅遊意象對遊客行為意圖之影響-以遊客滿意度為仲介變數」,戶外遊憩研究,第16卷,第2期,民國92年,第1-22頁。
5. 2.沈進成、廖若岑、周君妍,「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華山咖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8卷,第3期,民國94年,第59-79頁。
6. 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之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7-42。
7. 蔡東鐘(1994)。多媒體在技學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42,32-38。
8. 蔡依晴、陳瑋婷(2005)。故事繪本在國小資源班閱讀理解教學實務之分享。特教園丁,21(1),60-64。
9. 黃瑞怡(1999)。藝出造化,意本自然-簡介兒童圖畫書創作者楊志成。中外文學,27(11),36-45。
10. 黃湘儀、林宏熾(2004)。多媒體在自閉症學生社交技巧教學之應用。特教園丁,4,39-46。
11. 曾建章(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83,22-30。
12. 曾志朗(2004)。生命如百花多樣。科學人雜誌,30,11-12。
13. 陳明溥(1992)。CAI之發展趨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28,5-11。
14. 洪蘭(1998)。威廉氏症候群的故事。科學月刊,29(8),634-639。
15. 洪榮昭,劉明洲(1997)。影響多媒體電腦輔助認知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5(4),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