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04)。在家教育方案。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會訊,86,29。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04)。癌症兒童居家照護的注意事項。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會訊,86,34。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華總一義字第八六00一一八二八二0號修正公佈。
王純琪(1998)。重症兒童對死亡的覺察、情緒經驗及其父母的反應之研究~以罹患白血病兒童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淑俐 (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4)。高雄:麗文。
尹玫君、劉蓁臻(1997)。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0,21-80。
尹玫君、劉蓁蓁(1998)。國小實施遠距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及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1-45。
白瑞生(2000)。兒童癌症存活者的生活議題。護理雜誌,47(4),17-21。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15(4),8-11。
朱惠美(2003)。在家教育學童家長之心路歷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江偉華(2004)。癌症病童返校就學之學校生活壓力情形與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孟蓉譯(1999)。抗癌策略。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武典、蔣興傑(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家長對其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安置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51-73。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麗敏(2001)。化療期間患童的身體心像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庶深(2004)。生命真精彩!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新境界。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教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李秀玲(1994)。兒童白血病。台北市:中華民國癌症基金會。
李豐(2000)。健康靠自己。載於道證法師(講述),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屏東市:能淨協會。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
李月娥(2001)。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淑玲與蔡啟海(2003)。在家教育的肢體障礙學生實施電腦媒體視訊遠距教學之探討。刊於九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專輯,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何華國(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服務需求問題。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28。何金樺(200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沈中偉(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教育,7,13-19。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Smith, C. A.
(1982)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林承瑤(1997)。遠距教學在肢體障礙學生與身體病弱學生教育之應用。特殊教育季刊,65,34-36。林振欽(1991)。特教網路教學平台之規劃與評估。高雄師大學報,12,215-228。林真美(1999)。在圖畫書花園裡。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督元著(1999)。剋癌你不知道的免疫力抗癌治療。台北市,商智文化。
林寶山(1997)。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林安麗(1999)。白血病兒童手足之壓力源及因應行為。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寶貴主編(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建仲、鄭宗文(2000)。合作式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資訊與教育雜誌,52,77。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69)。台北:寰宇。
林明燦(2001)。天使的孩子:兒癌痊癒不是夢。台北市:天下。
林思伶(2002)。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第 1176 期生命教育輔導 員研習資料,24-40。台北:教育部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林維姿(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尚榮安譯,Robert.Yin .著(2001)。個案研究。台北市:弘智文化。
邱志忠(2001)。改進Web-based學習模式進行國小學童遠距個別化教學的實証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邱玉惠(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中國文科教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麗遠(2004)。閱讀治療介入兒童情緒管理之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以國小中年及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姜得勝(1999)。「遠距教學」在教學應用價值上之虛實辯證研究:以「即時群播」教學類型為例。嘉義師院學報,v13,pp78-100。紀淑慧(2002)。癌症病童之疾病告知過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留。
胡月娟(1997)。兒童中期的人格與社會發展。於蕭淑貞總校閱。實用人類發展學。台北市:華杏。
施常花(1989)。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市:復文書
局。
姜淑惠(2002)。善待癌症最健康。台北市:圓神。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
徐衍正(2004)。白血病學童居家遠距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唐淑華(2004)。說故事談情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瓊文(2002)。癌症病童母親照顧過程中所經歷之家庭壓力經驗。華南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李綢(1991) 。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志強(1996)。教學新主張-遠距教學系統。資訊與教育雜誌,54,8,34-39。陳月枝等(1997)。兒科護理學。台北市:空大。
陳美姿(2000)。以兒童圖畫書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妙星(2001)。比較白血病學童與同儕面對的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般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秀萍(2003)。兒童圖畫書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5)。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正中。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子芬(1990)。幼兒故事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嘉成(1996)。落實在家教育的可行方式-行政篇。特殊教育季刊,58,7-9。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蓓利主編(1999)。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台北:師大特殊教育學系。
張湘君、葛琦霞(2000)。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張輝道(2001)。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大鈞、陳慶安(2001)。網路時代的終身學習環境。資訊與教育雜誌,85,89-93。張希瑩(2003)。兒童腦瘤存活者之身、心、社會影響評估: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1994)。國民中小學在家教育輔導手冊。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為藩(1991)。特殊兒童心裡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靜晃、吳幸玲譯(Philip & Barbara Newman 著)(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志丕(2003)。以故事推動生命教育。載於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黃坤謨(1995)。推行在家教育遭遇之困難與改進之道。特殊教育,56,23-24。
黃牧仁譯,E r w i n P .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
黃仁竑、劉傳傑、林建興(1997)。桌上型電子虛擬教室系統在高速網路上之設計與製作。資訊與教育雜誌,58,6,18-29。黃俊瑋(1998)。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措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麗花(2000)。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忠賢(2003)。藝術治療對一位九歲白血病女童身心適應的影響歷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頁)。台北市:寰宇。
黃德祥(2001)。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玲(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迺毓(1994)。童書非童書。臺北:宇宙光。
黃迺毓(1995)。幼兒讀物-好爸媽的百寶箱。載於張湘君(主編),認識幼兒讀物。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黃迺毓(2003)。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圖畫書。載於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彭昱憲(2004)。接受才能微笑:一位年輕醫生勇敢面對癌症的故事。台北:圓神。
葉瓊華(1998a)。在家教育指標之研究。第四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
葉瓊華(1998b)。在家教育學生家庭生活素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7-2413-H018-017-F8)。
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05-126)。台北市:寰宇。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凱(2002)。國小自閉症兒童語言學習網路資源教室方案之建構與實施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國玉(2002)。癌症病童罹病後之因應策略。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鳳瑞(1996)。教師日誌--教師的省思與成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
幼稚園編著。
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台北市:寰宇。
廖華芳(1997)。物理治療對在家教育學童之成效。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 22(1),35-51。
鄭逸如、呂碧鴻(1997)。癌症末期患者心理層面的照顧。台灣醫學,1(2),209-213。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蔣興傑(1994)。國民教育階段「在家自行教育」制度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蔣興傑(1995)。身心障礙學生接受『在家自行教育』之現況與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63-87。蔡克容、林貴美(1989)。七十六學年度在家自行教育訪視報告。林貴美主編,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輔導彙編(頁116-134)。台北市: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劉禎輝(1990)。急性白血病之最近話題二、三。防癌雜誌,1(3),1- 8。劉金花(主編)(1991)。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劉瑞瓊(1999)。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58。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與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台北市:寰宇。
蔡秉恆、詹勳國、黃天佑(2002)。K12數位學校網路教學環境之國小幾何課程教學成就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91,75-76。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7-149)。台北市:寰宇。
錢永鎮(2001)。生命教育之班級經營。教育資料集刊,26,317-354。鍾聖校(2000)。從情意教學反思生命教育。文教基金會會訊,52,12-16。
鍾志從(1986)。兒童發展的分階與兒童文學的選擇。家政教育,10,20-27。賴敏裕(1995)。臨床血液學。台北市:和記。
盧孟佑(2000)。兒童癌症。於台大小兒科部編著:台大小兒科學(頁131-155)。台北:金名。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蘇黃美菊(2003)。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西文部分
Akiko, I.(2001).The need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ancer for inform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Cancer Nursing, 24(1), 61-67.
Barnara , A.L.(1987).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riteria considered important and actual critrria used in placement of children in center based, home based or combinatio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1332021).
Bond, M.R.(1985). Cancer pain:psychological substrates and therapy.In H.L.Field et al.(Eds.),Advances in Pain research and Theraphy,9. New York:Raven Press.
Bowie L.,(2000). Is There a place for Death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Curriculum? 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 18(1) ,p22.
Brimer, R.W.(1990).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Bridges, K.M.(1972).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early Infancy,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Grune and Statton.
Daly-Rooney, R ,& Denny,G.(1991). Survey of homebound programs offered by public school for chronically ill or disabled children in Arizona. Arizona Center for Law in the Public Interest,Tucson.
Duggan, H. (1997).The 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Feb.2,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lisp.com.au/~life-ed/history.html.
Eiser, C.(1998). Practitioner review :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cancer.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ics,39(5),621-633.
Enskar, K.,Carlsson,M.,Golsater, M., &Hamrin, E. (1997). Symptom distress and life situa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cancer. Cancer Nursing, 20(1), 23-33.
Gall,M.D.,Borg,W.R.,&Gall,J.P.(1996).Educational reseach:Anintroduction(6 th ed.). New York:Longman.
Hease , J. E., & Rostad, M. (1994). Experiences of completing cancer therapy:Childrens perspectives. Cancer Nursing,21(9),1483-1492.
Judd,D(1995).Give sorrow words:Working with a dying child. New York:Haworth.
Lern(1998),Online Education:Growing presence and growing pains.Lifelong Learning Today,6(1),6-7.
Moore,M.G., and Kearsley,G.(1996).Distance Education:A Systems View. California:Wadsworth.
Neville, K. (1996).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dolescents with cancer.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11(4),243-251.
Noll, R. B., Gartstein, M. A., Vannatta, K., Correll, J., Bukowski, W. M.,& Davies , W. H. (1999). Social,emotional,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03(1), 71-78.
Novakovic, B., Fears, T. R, Wexier, L. H., Mcclure, L. L., Wilson, D. L., Mccalla, J. L., & Tucker, M. A.(1996). Experience of canc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ncer Nursing, 19(1), 54-59.
Paul N., and Neal H. (1998).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disabling chronic conditions in childhood.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8(4),610-617.
Ryan-Wenger, N .M(1990).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choolagers' coping strategies inventory. Nursing Research,39(6),344-349.
Richardson(2002).Child Development,64(35).p893-908.
Slavin,L.(1982).Communcation of the cancer diagnosis to pediatric patients.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10,223-231.
Spinelli,C.G.,(2004).Dealing With Cancer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6(4),14-21.
Strang, P. (1992). Emotional and social aspect of cancer pain. Acta Oncologica,31(3),323-326.
Taylor, E. J., Madalon Amenta.,& Martha Highfield. (1995). Spiritual care practices of oncology nurses. Oncology Nursing Forum,22(1),31-39.
Terry, C.(1982). Home or hospital services. Illinoi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Division of Specialized Education services.
Vance Y. H.,& Eiser C. (2002). Child Care,Health&Development,8(1),p5.
Weitzman, M .(1984).School and peer relations.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1(1)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