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John Strulecky(2003)/朱衣譯(2006)。生命咖啡館(The why are you here café)。臺北市:時報。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淑敏(1991)。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心像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自我概念及認知風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若權(2006)。尋尋Me Me,贏得自己。臺北市:方智。
李嫈香(1989)。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個人──社會技能學習效果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臺中市。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如鵬、楊招謨(2003)。腦性麻痺青年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205-229。李如雪(2006)。自我概念、身體意象與同儕關係之探究。國民教育,46(5),57-65。李慧貞(2004)。自我(self)的敘事旅程:從現代、後現代到超現代。諮商與輔導,219,25-29。Michael Ray(2004)/李振昌譯(2005)。這一生你為何而來。臺北市:天下遠見。
林筠佩(1989)。大學肢體障礙學生的職業抱負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周玉真(1991)。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周愫嫻(2001)。誰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41(6),64-66。洪清一(1989)。不同教育安置下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洪玉卿(1993)。導師帶班的難與能-我對班級輔導工作複雜性的反省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秀宜(1998)。國小啟智班學生自我概念成長之歷程分析──透過卷宗評量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宣蓉(民91)。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郭為藩(1968)。自我觀念的發展。師大學報,13,147-172。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苑。
郭為藩、李安德(1979)。自我心理學的理論架構。教育研究所集刊,21,51-146。
郭為藩(1997)。從自我心理學談人文精神的培養。成人教育,36,2-7。黃金島(1987)。肢體殘障者之身體心像、自我概念、歸因組型、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Diane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黃慧真譯(1996)。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臺北市:桂冠。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
黃文慧(2002)。從生活看標籤—由二位雙重特殊學生的成長故事談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Richard M. Lerner /黃德祥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黃朗文(2006)。自我概念之發展歷程-從青少年初期到中後期的轉變。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18日。網址:http://soc.thu.edu.tw/acdamic/tsa/data
%20of%20Taiwan%20sociology%20association/%B7s%B8%EA%AE%C6%A7%A8%5Chwanglanwan-nsc.pdf
Robert H. Hopcke /假芝雲譯(2000)。意外的禮物──生命中的機緣與巧合。臺北市:方智。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五南。
張媛媛(2002)。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張蘋(2004)。醜小鴨蛻變的故事-班上有被拒絕男童之班級經營個案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文玫(1994)。認知模式的自我概念之探討。輔導季刊,30(1),50-56。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詹素珠(1995)。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季諺、許吉越(2001)。影響人格與行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自我概念。大專體育,56,90-95。鄭淑芬,林宏熾(1999)。國中特教技藝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61-95。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蔡克容(2005)。質的研究上課筆記。未出版手稿。
謝易芬(2003)。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魏世台、王銘光(2005)。父母關愛特質及教養方式對子我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
東南學報,29,101-116。
二、英文部分
Allodi, W. M. (2000).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receiving special Support at school.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5(1), 69-78.
Bear, G , Minke M. K., & Manning A. M. (2002).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meta-analysi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1(3), 405-427.
Bracken, B. A. (Eds)(1996). Handbook of Self-concept: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Inc.
Colangelo, N., Kevin, R. K. & Schrepfer, M. R. (1987). A comparison of gifted, general, and special learning needs students on academic and social self-concep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6 , 73-77.
Cambra, C., & Silverstre, N. (2003).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elf-concept.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8(2), 197-208.
Cinamon, G. R., & Gifish, L. (2004). Conceptions of work among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52(3), 212-223.
Gresham, M. F., & Macmillan, L. D.(1997). Social competence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y. Review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4), 377-390.
Gans, A. A., Maureen, K. C., & Ghany, D. L. (2003). Comparing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6(3), 287.
Greene, K., & Kariuki, P. (1996). Self-concept in special needs students in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groupings in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Tuscaloosa, AL.
Mrug, S., & Wallander, L. J. (2002). Self-concept of you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does integration play a ro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9(3), 267-270.
Obiakor, Featus E., & others (1992). Self-concept of Young “Special” Children: What special educators should kno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Fall Conference of the Arkansas Federation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l Children, Hot Spring , 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