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3: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孝卿
研究生(外文):tsai hsiao ching
論文名稱:資源班教師提供國小聽障學生支持性服務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Resource-room Teacher Offer Support Service for Hearing impairment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李乙明李乙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i mi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聽覺障礙學生支持性服務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hearing impairment studentsupport service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旨在探討在輔導國小聽覺障礙學生時,可行的支持性服務內容、支持性服務的成效以及資源教師在提供支持性服務時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需求評估在提供支持性服務前及其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歷程,需針對個案的不同面向及其重要他人的需求進行評估。
二、國小普通班重度聽覺障礙學生需要全面性的支持性服務,同時也需要將個案自己本身、普通班教師、家長、同儕……等,與資源教師一起參與投入支持性服務的提供歷程中。
三、國小普通班重度聽覺障礙學生需要持續且不斷修正的支持性服務,支持性服務的提供似乎無法設下一個結束的時間點,需要對既有的支持性服務作內容的調整,也需要加入新的支持性服務內容。
四、所提供的支持性服務有成效,但無法滿足個案、教師、家長、同儕全部的需求。
五、資源教師在提供支持性服務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包括,規劃服務內容、溝通與協調、直接執行、提供諮詢與支持、掌握各項支持性服務進行情形等角色。
  最後,研究者並提出建議,提供相關人員提供支持性服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By using action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working support service, the results of support service, and the roles of resource-room teacher, when tutoring a hearing impairment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1. Before and when offering support service, the estimate of requirement was important. It is must to estimate the requirements of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cas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people related to the case.
2. The hearing impairment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needed overall support service, and the case, regular teachers, parents, classmates had to offer support service together.
3. The hearing impairment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needed continued and corrected support service. It is hard to make an end time of support service. Adjustment of support service and new items were needed.
4. The supportive service was effective, but it was hard to satisfy all the needs of everyone, including student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the teachers, the parents, and the classmates.
5. when offering support service, resource-room teacher played multiple roles, including planed the content of support service, communicated with others, administered support service, consulted and supported others, and managed the achieved percentage of support service.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raise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people offering support service and correlated study in the future.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Ⅳ
圖次.............................................................Ⅳ
附錄次...........................................................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聽障學生的融合教育..................................7
第二節 普通班聽障學生的支持性服務..........................18
第三節 關於提供支持性服務..................................32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階段......................................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43
第三節 行動研究小組........................................4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51
第四章 行動歷程
第一節 需求評估............................................55
第二節 支持性服務的提供....................................63
第三節 支持性服務的省思與修正..............................71
第四節 國小普通班重度聽覺障礙學生支持性服務之成效..........84
第五節 研究省思...........................................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15
參考文獻...............................................118

表次
表2-1 聽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9
表2-2 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相關研究...................13
表2-3 教師對聽障學生融合教育的接納態度之相關研究.................17
表2-4 同儕對聽障學生融合教育的接納態度之相關研究.................20
表2-5 聽障學生融合教育教師教學困擾及所需支持性服務的之相關研究...23
表2-6 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支持性服務之相關研究...................33
表3-1 行動研究時程表.............................................43
表4-1 個案支持性服務需求表.......................................56
表4-2 級任教師支持性服務需求評估表...............................58
表4-3 科任教師支持性服務需求評估表...............................59表4-4 同儕支持性服務需求評估表...................................61
表4-5 家長支持性服務需求評估表...................................62表4-6 三年級班級人數統計表.......................................72
表4-7 個案評量成績一覽表.........................................87
表5-1 不同人員需求內容彙整表....................................107
表5-2 支持性服務內容彙整表......................................109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0
附錄次
附錄一 支持性服務計畫草案........................................125
附錄二 特殊需求學生轉銜需求紀錄表................................126
附錄三 上學期小天使服務紀錄表....................................129
附錄四 下學期小天使服務紀錄表....................................130
附錄五 上學期個案行為表現表......................................131
附錄六 下學期個案行為表現表......................................132
附錄七 上課進度表................................................133
附錄八 學校日誌..................................................134附錄九 聽障學生支持性服務內容檢核表..............................135
王裕玫(2004)。國中普通班學習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淑霞(2001)。國中教育人員對於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市:心理。
行動研究法(蔡美華譯)(2003)。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曲俊芳(1998)。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兩名腦性麻痺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惠藺 (2001)。特教班教師支援融合班教師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立師院實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重毅(2005)。特教教師在學校團隊合作中應扮演的角色及能力需求。特殊教育季刊,95,16-20。
吳慶銓(2005)。自閉症兒童就讀國小普通班支援系統建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秋燕(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武典(1989)。殘障學生對無障礙的校園環境之需求評估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簡明健、王欣宜、陳浚隆(2001)。對障礙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何淑玓 (2003)。國小融合班教師與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慧玥(1992)。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淑如(1993)。聽覺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亮伯(2003。國小學校本位支持系統建構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松山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寶貴(1994)。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建。台北市:五南。
林寶貴(1985)。聽覺障礙兒童語言障礙與構音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41-164。
林姉瑤、許銘珊(2003)。淺談聽覺障礙學生的教育安置。特教園丁,18(3),35-38。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
施相如(1997)。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現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高令秋(1997)。資源教師功能之探討。輯於身心障礙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93-104。台北:心理。
高佑仁(2005)。高中職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俊鈱(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特殊教育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程鈺雄主編譯(2004)。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 (1997)。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陳國洲(2005)。國小普通班學習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瑟雯(2005)。國小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之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茹毓(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資源方案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綠萍(2000)。臺北市國民小學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如(199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素玉(2004)。高高屏地區國小聽障學生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蓓莉(1992)。聽覺障礙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蓓莉(1998)。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67,1-5。
張蓓莉(2000)。聽覺障礙學生說話清晰度知覺分析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53-71。
張蓓莉(2005)。參加第二十屆世界聾教育會議報告。輯於蛻變中的特殊教育,361-368。
張蓓莉(1998)。台灣地區回歸主流高中職聽障學生在校資源服務供需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87-2413-H-003-01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張蓓莉口述(2003)。聽覺障礙學生學習特質與需求。聽障教育期刊紀錄整理,2,7-17。
張瓊文(2001)。聽覺障礙者的社會適應現況與問題,教師之友,42(4),9-16。
張君如(2004)。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照明(2002)。普通高中職視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編)(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1999)。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教育部台(88)參字第88097516號令。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台(91)參字第 91063444 號令。
黃延圳(2005)。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專業知能、專業態度與所需支援服務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次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冠智(1998)。國小普通教師教導聽覺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珍、許秀英(1992)。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61-72。
黃馭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塗淑玫(2005)。宜蘭縣一所國小特殊教育支持系統建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瑞文(2002)。國民中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支持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淑秋(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就讀普通班聽障學生支持服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潔心(1985)。臺北市國民小學ㄧ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國語音素構音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165。
潘世尊(199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反省與實踐。台北市:心理。
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文龍(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秀霞(2002)。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總統府(2004)。特殊教育法。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551號令。
魏俊華(1998)。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藍秀美(2004)。高雄縣國小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蘇芳柳(2002)。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饒敏(1996)。台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玉梅(1994)。聽障兒童的說話問題。聽語會刊,10,72-79。
Antia, S.D. (1999). The Roles of Special Educato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in an Inclusive School.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4(3), 203-215.
Antia, S. D, & Stison, M. S. (1999). Some Conclusions on the Education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in Inclusive Setting.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4(3), 246-248.
Antia, S.D., & Stison, M. S. (2002). Developing Membership in the Education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in Inclu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7(3), 214-227.
Boothroyd, A. (2004). Room acoustics and speech Perception. Seminars in Hearing, 25, 155-166.
Cawthon, S. W. (2001). Teaching Strategie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with Deaf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6(3), 212-225.
Hocog, I. R., & Anne, Q. R. (1995). Review for Inclusive Practices. ED392 219.
Hadjikakou, K., Petridou, L., & Stylianou, C. (2005). Evaluation of Support Services Provided to Deaf Children Attending Secondary General Schools in Gyprus.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 10(2), 203-211.
Hohenskil, T. H., & Humes II, C. W. (1979). Roles of Counseling in Ensureing the Rights of the Handicapped.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8(4), 221-227.
Iantaffi, A. (2003). Deaf pupils' views of inclusion in mainstream schools. Deafness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5(3), 144-157.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2001). Mainstreaming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The Effect of Effort in Communicating on Coope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9(1), 31-44.
Harr, J. J. (2000).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nd teachers of the deaf. Deafness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2(1), 12-25.
Huefner, D. S. (1998). The consulting teacher model: Risks and opportunities.Exceptional Children, 54(5), 403-414.
Luetke-Stahlman, B. (1998). Providing The Support Service Needed By Student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merican Annuals of the Deaf, 143(5), 388-391.
Lloyd, J. (1999). Interaction betwee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nd their normally hearing peers. Deafness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1(1), 25-33.
Minchom, S., Shephero, M., White, N., & Hill, J. (2003). Service need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Report of a survey of parental attitudes. Deafness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5(2), 93-107.
Most, T., Weisel, A., & Lev-Matezky, A. (1996). Speech intelligibil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personal qualities by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listeners. The Vokta Review, 98(4), 181-190.
Nunes, T., & Pretzlik, U. (2001). Deaf children's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mainstream schools. Deafness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3(3), 123-137.
Niver, J. M., & Schery, T. K. (1994). Deaf children's spoken language output with a hearing peer and with a hearing mother.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39, 96-103.
Preece, D., & Timmins, P. (2004). Consulting with students: evaluating a mainstream inclusion centre. Support for learning, 19(1), 24-30.
Pruvost, E. (2003). The Report of the Special Schools Working Group. A Response by the National Deaf Children’s Society.
Savage, R., Savage, J., Evans, L., & Potter, J. (1996). Language and reading development in profoundly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Intelligenc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factors: A review. Curr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Reviews, 5, 62-73.
Szelazkiewicz, S. (2002). Mainstreaming the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ED467 249.
Speece, D. S., & Mandell, C. J. (1980). Resource room Support services for regular teacher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3(1), 49-53.
Siegel, L. (2000). The educational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change.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5, 64-77.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5). What makes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 Evaluating inclusion programs with the pass variabl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9(2), 224-233.
Stinson, M.S., & Antia, S.D. (1999). Considerations in educating deaf and hard-of- hearing students in inclu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4(3), 163-175.
Stinson, M. S., & Liu, Y. (1999). Participation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in Class with Hearing Student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4(3), 191-202.
Tvingstedt, A. L. (1993). Social conditions of hearing-impaired pupils in regular classes (Reprints and miniprints No. 773). Sweden: Lund University, Malmo School of Education.
Thomas, S. B., & Rapport, M. J. K. (1998).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ourt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2(2), 66-7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重毅(2005)。特教教師在學校團隊合作中應扮演的角色及能力需求。特殊教育季刊,95,16-20。
2.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3. 林寶貴(1985)。聽覺障礙兒童語言障礙與構音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41-164。
4. 張蓓莉(2000)。聽覺障礙學生說話清晰度知覺分析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53-71。
5. 張瓊文(2001)。聽覺障礙者的社會適應現況與問題,教師之友,42(4),9-16。
6. 黃瑞珍、許秀英(1992)。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61-72。
7. 劉潔心(1985)。臺北市國民小學ㄧ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國語音素構音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165。
8.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9.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行政論述),11
10. 成之約(2000)。由就業服務談就業服務體系的建構。勞工行政雜誌,6月。
11. 李允傑(民88)。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10月,第29卷第4期,頁4-14。
12. 林文燦(2002)。行政機關推動績效獎金制度的策略與作法。人事月刊,8月,204
13. 范祥偉、王崇斌(2000)。績效管理,分析架構與實務策略,中國行政評論,12
14. 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英國經驗之探討,人力發展理論與
15. 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之探討,人事行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