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1997)。1997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研討會報告書。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牛炳鎰、陳世勛(1979)。運動訓練概論。台北:維新書局。
王雅玲(1999)。圓一個另類教學的夢:我陪一個學習困難學生成長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文化。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應用:教育研究、政策與實務的銜接。台北市:心理。
李隆盛(1996)。教練法。中等教育47(1),頁85-88。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吳萬福(1992)。運動教練的任務、類型及內容。體育與運動(81),頁32-38。吳萬福〈1998〉。體育教師與教練必備的心智訓練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憲訓(2002)。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 60,138-142。何粵東(2002)。眾生喧嘩與獨白:敘說學校生活故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阮凱利(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文朗〈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
林正常(1990)。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銀禾文化事業。
林孟宗〈1976〉。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獻龍(2002)。排球扣球技術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2,57-63頁。胡文雄、蔡崇濱(1997)。排球運動史話。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說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俞繼英(2000)。奧林匹克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翁志成(1994) 。運動教練的領導理論與類型。中華體育季刊,第28期,31-38 頁。翁志成(1997) 。運動教練與領導行為。國民體育季刊26(4),頁52-57。教育部(1998) 。體育大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頁138。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克宗(1976)。六人制排球體能研究。屏東:東益。
陳全壽(1997) 。運動教練的養成及教練制度。國民體育季刊26(4),頁4-17。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頁25-50。高雄:麗文文化。
陳信言〈1981〉。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習主任知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木山(1997)。排球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萍(2000)。排球。台北,國家出版社。
張然(1996)。發球。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度國家高級排球教練講習講義,14-16頁。
張麗如(1982)。在女排彈跳力訓練中運用模式訓練的初步嘗試。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期1-14。
許裕呈(1999) 。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與教練角色之研究。國教天地,第3 卷,第132 期,53-57 頁。許美美〈1984〉。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知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福鎮。(1999)。普通教育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頁315-354。台北:麗文。
黃輔周、李安格、李金石(1985)。為改革少年排球競賽制度對技術評定與身體素質測驗項目方法的研究。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14-24。
游道鎔(1985)。關於少年排球運動員基礎訓練的幾個問題。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48-50。
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
報,第28 期,頁123-132。
舒為平(1994)。我國青年女排主攻手強攻突破能力測評方法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71-76。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54。
楊昭景〈1989〉。營養師的專業能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虞重干(2001)。排球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麗文文化。
樊正治(1992)。運動教練法表解。體育與運動(81),頁96-100。劉富蓮(1985)。第23屆奧運會比賽分析。北京,國家體委。
劉秋琴〈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3-193)。台北:巨流。
鄧明宇(2001)。「獻身」與「沈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煥韜(1978)。全國排球協會成立二十四週年感言。中華排球雜誌6(4),頁5-7。
鄭敏雄(1992) 。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昆霖、吳萬福(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頁131-134。蔡崇濱(1992)。少年排球運動員選材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9,18-25。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13:3,29-36頁。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4,233-260。
蕭又齊(2003)。我的意識覺醒:一個國小老師敘說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課程的故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伯光(2000)。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教練。2000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會手冊,頁42-48。簡曜輝(2000)。我國學校體育與策略〈初稿〉。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英文部分
一、英翻中書籍
Bruner, J. (1996/2001).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宋文里(譯)。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Maxwell, J. A.(1996/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高熏方、林盈助、王向葵(譯)。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Riessman, C. K.(1993/2003).Narrative Analysis.
王勇智、鄧明宇(譯)。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2003).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蔡敏玲、余曉雯(譯)。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二、英文書籍
Babbie, Earl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Bruner, Jerome (1986). Actur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Bruner, Jerome (1990). Acts of mean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mber, D. (1997). Coaching:Winning strategies for every level of play. Buffalo, NY:A Firefly Books.
Chelladurai, P., and Saleh, S. D.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34-45.
Connelly, F. Michael & Clandinin, D. Jean (eds.). (1999). Sha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or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landinin, D. Jean & Connelly, F. Michael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Eisner (1998). The kind of schools we need: Personal essays. Portsmouth:Heinemann.
Geertz, C. (1995). 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odson, I. F. & Sikes, P.(2001). 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ttings:Learning from liv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McAdams, D. (1993).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Morrow.
Ritchie, J. S. & Wilson D.E.(2000). Teacher narrative as critical inquir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wandt, Thomas A. (2001). Dictionary of qualitative inquiry, 2nded.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Smith, Louis M. (1998). “Biographical method”. In Norman K. Denzin and Yvonna S. Lincoln (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184-224, SAGE Publications.
Steven D. Houseworth, Mary L. Davis, Ri-chard D. Dobbs (1990). A survey of coachung education program featur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May/June,26-30。
Thompson, P. J. L.(1991).Introduction to coaching theory. UK:LAAF.
Yuzo, F., Kimihito, K., Koichiro, I., Shinji, T. & TAdao, M. (1998). The rotation balance in volleybal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Spor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sukuba, 21, 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