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1: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錦庭
研究生(外文):Tsai Chin Ting
論文名稱: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Meta-evaluation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Keelung City
指導教授:游進年游進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評鑑校務評鑑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 school evaluationschool evaluationevalu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8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根據基隆市校務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結果,提出校務評鑑實際的實施現況,進而探討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的反應以提出結論。繼而分析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改進策略,以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作為決策之用。
本研究是以基隆市政府教育局九十三年度與九十四年度接受基隆市政府教育局校務評鑑之26所國民小學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對受評學校之校長、各處主任、各組組長及老師均進行全面問卷。本研究共發出問卷592份,經追蹤催收後,共回收有效問卷543份,回收率為91.72%。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10.0進行項目分析、信度分析、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並邀請相關國民小學校長、主任、教師及曾擔任校務評鑑委員之專家學者、教師會代表、家長會代表、社會公正人士共十五人,進行「焦點團體座談」,訪談的主題以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目的、評鑑內容、評鑑方法、評鑑標準與評鑑結果的運用等,以供本研究改進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策略之參考。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壹、校務評鑑的效用性認同程度為3.47,顯示校務評鑑在效用性上實施狀況仍有改進空間
貳、校務評鑑的可行性認同程度為3.37,顯示校務評鑑在可行性上實施狀況需部分進行調整
參、校務評鑑的適切性認同程度為3.48,顯示校務評鑑在適切性上實施狀況有改進空間
肆、校務評鑑的精確性認同程度為3.40,顯示校務評鑑在精確性上實施狀況需部分進行調整
伍、男性的教育工作者對校務評鑑的整體認同度最高
陸、學歷這個變項對校務評鑑的整體認同度沒有影響
柒、年資、學校規模這兩個變項對校務評鑑的整體認同度有影響
捌、校務評鑑工作應有一套完整的追蹤輔導系統相互配合,基隆市校務評鑑工作的系統化期機制有待開發。
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定期實施追蹤評鑑,來瞭解學校的改進情形。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教育行政機關應該妥善運用校務評鑑的報告
二、教育行政機關應該增加校務評鑑的成本效益
三、教育行政機關應該落實校務評鑑的目的
貳、 對學校組織的建議
一、社區、家長的期望要納入學校活動中
二、學校的活動要符合成本效益
三、校長對學校工作之分派應依照學校規模並考量性別、服務年資作合理的分配。
參、 對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一、基隆市校務評鑑工作既然具有系統化需求,建議研究者能以行動研究或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基隆市校務評鑑工作系統化的歷程,進行翔實而深入的探究。
二、期望未來研究者能以個案研究或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以提 供其他校務評鑑,或其他種類評鑑工作進行標準化時的參考。
三、可以站在比較教育的觀點上,將地區相近或殊異,或者辦理校務評鑑工作具有特色、成效卓著的縣市校務評鑑方案,與基隆市的校務評鑑方案進對比檢核。

關鍵詞:國民小學、評鑑、校務評鑑
A Meta-evaluation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Keelung City
Tsai Chin Ting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n Keelung City.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s in Keelung City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n conclusions are drawn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ut attitudes amo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faculty and staff toward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Sever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framework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Keelung City are proposed as suggestions to ai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decision- making.

26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received the Keelung City Educational Bureau’s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n the academic years of 2004 and 2005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es. A total of 592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school principals, department administrators, and other faculty; 543 (91.72%) returned ones were valid. SPSS10.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urvey items. Statistical techniques used includ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reliability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s, one-way ANOVA, and post hoc comparisons.

A focus group was also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t study. A total of 15 individuals, including school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chers, former committee members for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members of PTA, and people from the community un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ere selected for the focus group. Topics for the focus group included the purpose, content, evaluation methods, standards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n Keelung elementary schools, and how the appraisal results are utilized. Discuss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this focus group were used to der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n Keelung City.

Results from the data analysis indicate that:
1. Average agreement toward the utility standard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s 3.47, suggesting that improvement for the utility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s needed.
2. Average agreement toward the feasibility standard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s 3.37, suggesting that it needs to be revised for at least some of its implementation methods.
3. Average agreement toward the propriety standard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s 3.48,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 propriety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needs improvement.
4. Average agreement toward the accuracy standard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s 3.40, suggesting that improvement is needed in this standard as well.
5. Male participants have higher agreement toward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than female participants.
6. Participant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s not related to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7. Participants’ tenure and size of the school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attitudes toward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and this relationship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8. There is a need for a comprehensive follow-up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n Keelung City.

The top authoritie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need to establish systematic follow-ups in order to better assess and understand the improvements made by the schools.

Based on the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 provides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s to school administrators:
i. school administrato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uti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reports.
ii. school administrators need to improv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iii. school administrators need to ascertain the purposes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2. Suggestions to school organizations:
i. school activities need to meet community and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they need to be cost-effective.
ii. school principals need to take the faculty’s tenure, the size of the school, and the faculty’s gender into account when allocating a school’s assignments.
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i.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to be standardized.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nsider using longitudinal (never heard of action study, are u sure that’s the correct term?) studies or case studies as methods to mo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 of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work in Keelung City.
ii. The author anticipates that future studies which use a longitudinal or case study design will provide information to facilit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and other kinds of appraisals.
iii. future studies can also focus on the viewpoint of a comparative study design to compare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system in Keelung City to other geographical areas which conduct the academic affairs appraisal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or have more successful resul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校務評鑑的發展及其內涵 7
第二節 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實施現況 24
第三節 後設評鑑理論之探討 28
第四節 國內後設評鑑之實證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研究實施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1

第四章 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62
第一節 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現況實施分析與討論 62
第二節 基隆市不同背景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看法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69
第三節 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分析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113
英文部分 117

附錄- 119
附錄一:專家針對問卷修正意見 119
附錄二: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調查預試問卷 123
附錄三:預試問卷效度分析 128
附錄四:校務評鑑制度認同度總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134
附錄五: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調查問卷 138
附錄六: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調查問卷標準與其
細項 140
附錄七:焦點團體訪談會題綱 142
附錄八:校務評鑑焦點團體訪談紀錄 145

表 次
頁次
表2-1 不同評鑑階段實施後設評鑑之焦點 35
表2-2 後設評鑑的邏輯結構 38
表2-3 七組後設評鑑之標準規範 41
表3-1 基隆市九十三度受評學校及取樣人數一覽表 55
表3-2 基隆市九十四度受評學校及取樣人數一覽表 55
表3-3 預試問卷調查學校及回收情形統計表 56
表3-4 專家效度名單 57
表3-5 Cronbanch α內在信度 58
表3-6有效樣本分析ㄧ覽表 60
表4-1 校務評鑑制度「效用性」認同度各問項與衡量標準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63
表4-2 校務評鑑制度「可行性」認同度各問項與衡量標準 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65
表4-3 校務評鑑制度「適切性」認同度各問項與衡量標準 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66
表4-4 校務評鑑制度「精確性」認同度各問項與衡量標準
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68
表4-5 性別對校務評鑑總量表認知程度t檢定摘要表 69
表4-6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效用性」認知程度t檢定摘要表 69
表4-7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效用性」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
t檢定摘要表 70
表4-8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可行性」認知程度t檢定摘要表 71
表4-9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可行性」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
t檢定摘要表 71
表4-10 性別對校務評鑑「適切性」認知程度t檢定摘要表 72
表4-11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適切性」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
t檢定摘要表 72
表4-12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精確性」認知程度t檢定摘要表 73
表4-13 性別對國小校務評鑑「精確性」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
t檢定摘要表 73
表4-14 學歷對國小校務評鑑總量表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5
表4-15 學歷對國小校務評鑑「效用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5
表4-16 學歷對「效用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6
表4-17 學歷對國小校務評鑑「可行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7
表4-18 學歷對「可行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7
表4-19學歷對國小校務評鑑「適切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8
表4-20學歷對「適切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8
表4-21學歷對國小校務評鑑「精確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9
表4-22學歷對「精確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79
表4-23服務年資對國小校務評鑑總量表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0
表4-24服務年資對國小校務評鑑「效用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1
表4-25服務年資與「效用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1
表4-26服務年資對國小校務評鑑「可行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3
表4-27服務年資與「可行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3
表4-28服務年資對國小校務評鑑「適切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5
表4-29服務年資「適切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5
表4-30服務年資對國小校務評鑑「精確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6
表4-31服務年資「精確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6
表4-32學校規模對國小校務評鑑總量表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8
表4-33學校規模對國小校務評鑑「效用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8
表4-34學校規模與「效用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89
表4-35學校規模對國小校務評鑑「可行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90
表4-36學校規模與「可行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90
表4-37學校規模對國小校務評鑑「適切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91
表4-38學校規模與「適切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91
表4-39學校規模對國小校務評鑑「精確性」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93
表4-40學校規模與「精確性」量表各衡量標準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94
圖 次
頁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2-1 校務評鑑之目的、功能與內涵 14
圖3-1 研究架構圖 5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保進(1997)。我國師資培育教育學程評鑑的可行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
王保進(2002)。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現代教育論壇-校務評鑑(4-27)。台北市:編者。
王瑞(2001)。結合全面品質管理落實學校評鑑。台灣教育,605,58-61。
江文雄(1982)。國民中小學實施教學評驗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邱錦興(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計畫。未出版。
邱錦興(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口述(王淑怡、徐緯平採訪)(2001)。從智慧中挖掘寶藏-專訪國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吳明清教授。教育研究,91,10-15。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做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劭仁(2002)。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胡悅倫、陳漢強(1998)。1997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市:五南。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90)。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中、國小各科研習中心評鑑報告。高雄市:作者。
高勳芳(1998)。校長評鑑制度之應為與難為。教師天地,96,19-24。
馬信行(1997)。大學評鑑。台北:五南。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8)。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0)。國民小學教育評鑑標準(草案)。台北市:作者。
商務館編輯部(1988)。辭源(大陸版)。台北:遠流。
莊筱玲(2004)。台北市九十一學年度國民小學校物評鑑之研究-以消費者導向的觀點。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惠文(2000)。大學教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基隆市政府(2004)。基隆市市屬各級學校校務評鑑實施計畫。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教育局。
許籐繼(1995)。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漢強(1992)。學校評鑑。台灣教育,504,1-4。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郭昭佑(2001)。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173-203。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鎮(1980)。彰化縣試辦國民小學教學正常評鑑之實施。師友,160,34-41。
黃昆輝(1981)。台北市國民教育的檢討。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教育會議報告(78-87)。台北市:教育部。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家政(1994)。國小教育評鑑的問題。載於黃政傑(主編),飛向教改的天空(183-203)。台北:漢文。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112,47-61
曾文錄、湯志民、李珀、馮清皇、楊慶齡、賴文堅、楊雯、鄧鈞文(2001)。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立及評鑑實施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曾文錄(2001)。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立及評鑑實施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案。
曾淑惠(1996)。我國專科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惠、饒達欽(1997)。技職學校校務行政績效評鑑之研究。技術學刊,12(2),201-210。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燦金(2001)。台北市如何落實校務評鑑。教育研究,91,17-21。
湯志民(2002)。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1,25-50。
彭慧敏(2004)。國小教師對校務評鑑的意義知覺、因應方式、及參與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雄(1981)。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台中: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素貞口述(許月玫、陳怡秀採訪)(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台北縣政府為例-專訪台北縣教育局張素貞督學。教育研究月刊,91,22-29。
張植珊(1979)。教育評鑑的實施與展望。載於龔寶善(主編),昨日、今日與明日的教育(699-710)。台北:開明書店。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91,30-35。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4)。台北市八十一學年度國民小學教育評鑑綜合報告。台北:作者。
蔡文杰(1992)。學校評鑑的正用與誤用。台灣教育,504,42-45。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穆慧儀(2003)。國民中學後設評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志峰(1997)。台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增緒(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
盧增緒(1993)。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伍振族主編:教育評鑑。台北:南宏。
羅清水(1999)。校長評鑑與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29,30-39。
蘇慧雯(2003)。台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錦麗(1993)。論美國學校評鑑過程對我國的啟示。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學與學校評鑑研究中心(主編),八十二學年度台灣區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委員研討座談會手冊(55-89)。新竹市:編者。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蘇錦麗、楊瑩、王偉中、呂鴻德、詹會雪(2001)。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4,127-162。
藍瑞霓(1996)。落實校務評鑑功能之面面觀。研習資訊,13(3),15-17。
蘇秀花(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Bayless, D.L.,Cahalan,M., & Stufflebeam,D.L.(1990).Written Standards as A Process to Improve Survey Data Quality A Review of Selected National Standard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24 357)
Cook, T. D. (1974).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secondary evaluation. In M. W. Apple, M. J. Subkoviak, & H. S. Lufler, Jr. (E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responsibility (pp. 155-235). Berkeley, CA: MrCutrhan.
Gay, L. R. (1985).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2nd ed. ). Newbury Park, CA:Sage.
Green, D.(1994). Trends and issues. In A.Craft(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pp. 168-177).London:The Falmer Press.
Johnstone, J. N.(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 London:Kogan Page Press.
Kells, H. R.(1984). Self-study process. New York: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Millman, J. (1981). A checklist procdure. In Smith, N. L. (Ed.): New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Sanders, J.. R.,& Nafziger, D. H. ( 1976)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adequacy of evaluation designs. MI: We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Scriven, M. (1981) . Evaluation thesaurus. CA:Edge Press.
Scriven, M. (1974) . Evaluation perspectives and procedures. In W.J.Popham, (Ed. )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pp.3-33)
Scriven, M. (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meta-evaluation. In P. A.Taylor &D.
M.Cowley ( Eds. ) Readings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Dubuque, lowa:Brown.
Smith, N. L. ( 1981) .Criticism and meta-evaluation.In N.L.Smith( Ed. ) .New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 p.266-273 )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Stufflebeam, D. L.( 1978).Meta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valuation and the Health Professions, 1,9-10.
Stufflebean , D. L. ( 1974 ) .Toward a technology for evaluating evaluation.EDRS ED0903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藍瑞霓(1996)。落實校務評鑑功能之面面觀。研習資訊,13(3),15-17。
2. 羅清水(1999)。校長評鑑與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29,30-39。
3. 盧增緒(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
4.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5.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91,30-35。
6. 曾淑惠、饒達欽(1997)。技職學校校務行政績效評鑑之研究。技術學刊,12(2),201-210。
7.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112,47-61
8. 郭昭佑(2001)。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173-203。
9.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做法。教師天地,117,15-20。
10.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11.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
12. 28. 郭儒家,「低溫物流省能技術與應用研究」,經濟部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47期,頁4-20,2002。
13. 26. 彭瑞森,「仙人掌桿菌對18℃米飯產品之影響」,食品工業第 34期,2002。
14. 24. 朱中亮,「冷藏食品溫度管理」,食品工業34期,2002a。
15. 16. 王小娥、許凱翔,「汽車貨物運輸業成本結構與相關彈性之分析」,運輸計劃季刊,第9卷,第3期,頁603-63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