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1: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秋雯
研究生(外文):CHIU-WEN TAI
論文名稱:台北縣立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現況與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Resul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洪仁進洪仁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客語教學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成效實施現況實施困難改善途徑
外文關鍵詞:Hakka language teachingimplementation effectsimplementation stat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4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實施之現況與成效,並分析背景因素及學校變項之影響,進一步嘗試建構客語教學模式及提出建議,
以作為客語教學政策擬定及客語教學實施之參考。
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客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成效調查問卷以及焦點座談大綱。調查研究對象來自於台北縣370位教職員與290位學童,有效問卷分別為302份與272份。調查所得資料經編碼登錄後,應用SPSS/11.5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計使用了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以及卡方等統計方法。調查研究得到初步結果後即進行焦點座談,接受座
談對象共5位,皆為客語教學支援人員。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壹、各程度客家鄉鎮內之小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
一、各程度客家鄉鎮之小學,其客語教學現況,整體而言是相似的,唯低
度客家鄉鎮的現況有些許差異。
二、在低度客家鄉鎮學校內之客語教學現況,尤以「開設客語班數量」(數
量減少)、「師資人數」(人數減少)二題項與高度、中度區域學校較
不同。
貳、各程度客家鄉鎮內之小學客語教學實施困難
一、各程度客家鄉鎮之小學,其客語教學實施困難的情形,在「教學時數」、
「教學內容」、「師資」、「校內支援系統」四方面,皆呈現相似的情形。
二、唯「外界環境支援」方面,低度客家鄉鎮內之小學較為不同,其尚增
加一項─「社區語言若非客語,對客語學習助益不大」之實施困難。
三、「課餘時間,學生很少機會接觸客語」、「學生親身體驗機會不多(如:
親臨客家庄參觀)」、「校園中客語溝通機會較少」三項,皆為三個區
域內之小學共同的困境。
參、各程度客家鄉鎮內之小學教職員,認為目前客語教學可行的改善途徑
一、整體而言,各程度客家鄉鎮之學校教職員,其認為可行之改善途徑,
與問卷所標示之題項大致是符合的。
二、唯在「增加客語教學時數」、「客語教學之前,可先讓學生學習客語對
應之漢字」、「聯盟的合作機制」三方面,三區域之小學教職員認為可
行性較低。
肆、各程度客家鄉鎮內之小學,學生目前學習客語的情形
一、在高度與中度區域之學童,其目前客語學習之情況,是較為相似的。
二、唯低度區域之學童,在「喜不喜歡說客語」、「喜不喜歡客語課程」、「客
語實施時段」、「校內舉辦之相關競賽」、「看客家電視台的機率」、「客
語課程最不好的部份」、「最有趣之客語課程內容」七項,其與高度、
中度區域之學童看法較為分歧。
伍、不同背景變項(職務、族群背景、是否用基本客家語彙交談)與客語
教學改善途徑各題項之關係
一、整體而言,背景變項(職務、族群背景、是否用基本客家語彙交談)
與客語教學改善途徑各題項間之關係,是互為獨立的關係。
二、唯「是否用基本的客家語彙交談」,其達顯著的題數多餘「職務」與
「族群背景」,所以,此背景變項較易影響教職員對改善途徑的看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ffects of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n Taipei County. It als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factors and school variables for constructing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model and provi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The survey materials ar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y are includ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program. The subjec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370 teachers and 290 students who are learning Hakka language in Taipei County, of which 302 and 272 validated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After coding the research data, it applied the SPSS for Windows 11.5 with Frequency&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regression statistic analyses. There are 5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backup crew are chosen for further Focus Group interview.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In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elementary school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1)Elementary school of the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the present situation,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s as for the whole is similar,Only low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present situation has the trifle difference.
(2)In low degree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school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especially by “opens the Hakka language class quantity” (the quantity reduces), “the teachers population” (population reduces),the two topic items with the moderate and highly region school are Different.
2、In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elementary school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y:
(1)Elementary school of the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teaching hour”, “course content”, “ teachers”, “ school support system”,all present the similar situation.
(2)Only “external environment support ”,in the low degree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different,it adds one item - “the community language if not Hakka language,is not of help to the Hakka language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y.
(3)“After school, students have very few opportunities to contact the Hakka language”, “the students experiences by oneself are not much” and “ in the campus the Hakka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re few”,all are elementary schools’ common difficult position.
3、In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think the present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feasible improvement way:
(1)Being as for the whole,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of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it reveals the feasible improvement way, is approximately tallies topic of item with the questionnaire indication.
(2)Only in “increases the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hours”, “before teaching Hakka language,may let the students study the Chinese words first ”, “the allianc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of three region think the effect may be low.
4、In various degrees Hakka villages and towns elementary school,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 studing Hakka language at present:
(1)School children of in highly and moderate regions,situation of its present Hakka language studing is more similar.
(2)Only school children of the low region, in “likes to speak Hakka language or not”, “likes the Hakka language curriculum or not ”, “the Hakka languag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ime ”, “the correlation competitions in the school”, “looking at the Hakka television probability”, “the part of Hakka language curriculum not best to learn ”, “most interesting Hakka language curriculum content”,it is different with school children in highly and moderate
region.
5、The relation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duty, tribal group background,whether uses the basic Hakka vocabularies to converse) an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ement way various topics:
(1)Being as for the whole, the relations of background variable with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ement way, various topics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2)Only “whether uses the basic Hakka vocabularies to converse”,it reaches the remarkable topic number to be unnecessary “duty” and “tribal group background”.Morever, this background variable easy to affects the views of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improve Hakka teaching way.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鄉土教育與客語教育 ………………………………………… 9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 …………………………………… 22
第三節 「客家」與「客家語」 ………………………………………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1
第一節 客語教學現況分析…………………………………………… 71
第二節 客語教學實施困難分析……………………………………… 81
第三節 客語教學改善途徑分析……………………………………… 87
第四節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現況分析………………………………… 94
第五節 台北縣國民小學客語實施現況與成效之卡方分析………… 107
第六節 開放式問題與座談資料之分析……………………………… 113
第七節 研究發現………………………………………………………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7
第二節 結論…………………………………………………………… 127
第三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 137
一、 中文部分……………………………………………………… 137
二、 英文部分……………………………………………………… 143
附錄 ………………………………………………………………… 145
附錄一 座談大鋼 ……………………………………………………… 145
附錄二 「台北縣立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現況與成效之研究─教師問卷」專家意見調查問卷……………………………………………………………………… 147
附錄三 「台北縣立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現況與成效之研究─學生問卷」專家調查問卷…………………………………………… ………………………………… 152
附錄四 「台北縣立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現況與成效之研究─教師問卷」正式調查問卷……………………………………………………………………………… 156
附錄五 「台北縣立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現況與成效之研究─學生問卷」正式調查問卷……………………………………………………………………………… 162
附錄六 座談逐字稿 …………………………………………………… 165
附錄七 教師問卷開放式問題回應之彙整─客語教學實施困難 …… 169
附錄八 教師問卷開放式問題回應之彙整─客語教學改善途徑 …… 171
附錄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推動臺灣母語日活動實施要點……………………………………………………………………… 173
一、中文部分
方徳隆(2001)。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調查研究。載於方徳隆,
課程的理論與實務,115-135。高雄:麗文文化。
方徳隆(2001)。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載於方徳隆,
課程的理論與實務,175-201。高雄:麗文文化。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世新大學(200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都會區客家人
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丘才廉(1994)。加拿大語言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自由時報(2006)。客語教學危機與展望~系列二。載於自由時報A8版,3
月28日。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何智明(2004)。客語教學目前的問題與建議(一)~(九)。客家,166-174。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多元文化教育,47-70。台北:台灣書店。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著:James A.Banks)。台北:
心理。
李憲榮(2002)。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載於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
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3-49。台北:前衛。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
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珮珮(2005)。主題式網路學習應用於小學客語教學之研究。華梵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福文(1994)。〝客家〞稱謂的由來。載於謝劍、鄭赤琰主編,國際客家
學研討會論文集,25-3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海外華人
研究社。
吳明清(1998)。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23,14-17。
吳秀梅(2002)。國民小學鄉土語言客家語教科書分析研究----以各版本
第一冊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國屏(1995)。地理科鄉土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載於桃園高中地理
科教學研究專輯。
林玟漣(2002)。原住民教育的論述分析─以四本專書為例。載於教育與
社會研究,3,133-166。
林鴻瑛(2004)。多媒體影像在客語教學上的設計與應用--以台北市「佳
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素琴(2004)。客語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為例。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鎌德(2002)。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載於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543-584。台北:前衛。
施正峰、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
前衛。
范文芳(1995)。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載於曹逢甫、蔡美慧主編,台
灣客家語論文集,307-324。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
范明龍(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錦田(2002)。客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 ─從台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
的認同與理解出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四德(1991)。多元文化與美國歷史教育。載於當代,66,36-37。
張家蓉(2000)。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學謙(2001)。回歸家庭、社區的母語世代傳承:論學校教育的限制及其超越。載於90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論文集,
170-187。新竹:國立新竹師範院。
張學謙(2002)。Aotearoa/紐西蘭的語言規劃。載於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151-197。台北:前衛。
張又千(2004)。都會區客語生活學校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嘉政(2005)。從「學校生活」出發的鄉土教育。2005年12月29取自
網址:http://163.24.165.1/ptej/detail.asp?id=326。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省政府公報冬
字第73期。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3)。語言平等法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資料館(2005)。鄉土教育。2005年11月28日取自網址:
http://3d.nioerar.edu.tw/2d/country/outline/outline_0101.asp。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多元文化教育,343-373。台北:台灣書店。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黃麗蓉(1999)。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
語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純敏 (2000)。從多元文化主義論臺灣的語言教育。載於張建成主編,
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43-61。台北:師大書
苑。
黃雅榆(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
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美鴻(2004)。新竹市國小老師對市編版客語教科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以一年級客語教科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語文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秋香(2004)。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多元文化教育,21-46。台北:台灣書店。
詹美玲(2003)。九年一貫國小一年級客語教材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鑫(1993)。台灣客家。台北:唐山。
楊智穎(2002)。我國國小鄉土語言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方法(原著:David W.
Stewart/Michael A. Kamins)。台北:弘智文化。
管聖洲(2005)。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莊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蔚之(1992)。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言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蔚之(1993)。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
元文化教育,71-99。台北:台灣書店。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Ⅲ)。國科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劉見至(2001)。國民中學實施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探究。2005年11月
25日取自網址:http://www.knsh.com.tw/edupaper/paper19.asp。
蔣家安(1998)。新加坡族群諧和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政研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明宏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册)(原著: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錢清泓(1996)。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
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富美(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鄉土教育課程統整之途徑。社會科學
教育研究,5,177-192。
鍾吉雄(1995)。客家話與雙語教育。載於曹逢甫、蔡美慧主編,台灣客
家語論文集,325-340。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上)(下)。台北:
文建會。
戴曉霞(1998)。多元文化教育與母語教育:台灣經驗的省思。載於郭康
健、陳城禮主編,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77-88。香港:香港教師
會。
蕭瑞琪(2004)。從語言習得探討客語教學及文化傳承之個案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常培(1940)。臨川音系。台北:商務。
羅香林(1981)。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與變異。載於徐正光,
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16-29。台北:正中。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二、英文部分
Gutmann ,Amy(1994). “Introduction,”in Amy Gutmann, ed. Multiculturalism, pp.3-24.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nks,J.A.(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In Banks &
Banks(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26.Boston:Allyn &Bacon.
Banks,J.A.(1997).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In Banks & Banks(1997).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3-31.Boston:Allyn &Bacon.
Banks,J.A.(1997).Approach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In Banks & Banks(1997).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29-249. Boston:Allyn &Bacon.
Banks,J.A.(1986).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its critics: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Modgil,Verma,Mallick and Modgil(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 interminable debate,221-231.London:the Falmer Press.
Bennett,C.I.(2003).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yn &Bacon.
Bullock,A.(1975).A language for life (Bullock Report)HMSO,20.
Baetens Beardsmore,Hugo.(1986).Bilingualism:Basic Principles.2nd ed.Avon:Tieto.
Corson,D.(1990).Language Policy Across the Curriculu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Gollnick,D.M.(1980).Multicultural education.Viewpoi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56,1-17.
Hawk,J.R.(1986).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 survey of practices at a plan of action.Dissertata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A,47(6),2002.
Kaplan,Robert B.1993/1994.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New Zealand,156-176.
Kymlicka,Will(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ymlicka,Will.(1998).Finding Our Way: Rethinking Ethnocultural Relations in Canada.Don Mills,O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Byram & Michael Fleming(1998).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approaches through drama and ethnography.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Jack et al.(Eds)(1985).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Essex:Longman.
Sleeter.C.E.& Grant,C.A.(1987).An analysi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421-444.
Tiedt,P.L. & Tiedt,I.M.(1990).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information,and resources.Boston:Allyn &Bacon.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限國圖所屬電腦使用)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