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1: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坤輝
研究生(外文):TSENG, KUN-HUI
論文名稱: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
指導教授:林佩璇林佩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4
中文關鍵詞:特色學校特色課程偏遠小學
外文關鍵詞:special schoolsspecial curriculumremote elementary schoo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1
  • 點閱點閱:41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5
摘 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特色學校方案課程發展與實施情形,為達本研究目的,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深入探究。調查問卷內容共分為「方案的背景」、「課程特性」、「實施效益」及「困境與限制」等四個向度。最後,歸納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實施是為偏遠學校活化課程提昇辦學績效的試辦方案,以學生數100人以下的小型學校為主要對象,至95學年度計有50所學校參加。
二、特色學校利用社區與學校有利資源條件發展特色課程以達成活化課程型態與爭取辦學績效。
三、特色學校課程主要選擇以自然生態資源為課程設計內容之重點,選擇學校週邊與社區特有環境,透過生活體驗與實際操作等方式進行學習。
四、特色學校課程效益能有效整合社區資源以彰顯其特色及教育性,藉此激發學校團隊動力以爭取更多外部支援進而提高學校知名度。
五、特色學校方案課程發展困境主要包括:1.小型學校教師人力編制不足2.教師工作負擔過重缺乏課程對話時間,3. 專案經費支援不足4. 學校所在位置交通不便,5.缺乏專家學者輔導機制。
六、特色學校課程的意義性與價值性,必須從本校學童實際受益觀點來衡量,掌握學校教育本質及深化課程內涵,使本校學生真正受惠。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underst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cial School Project” in Taipei County.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are the main methodological tool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s cover fou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background, curriculum features, efficiency of implementat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1. “ Special School Project” in Taipei County aims for activating curricula and running efficiency of small-sized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student numbers under 100. Approximately, 50 school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in 2006 school year.

2. Special schools develop curricula by taking advantage of resources from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ose within schools to activate curricular types and enhance running efficiency.

3. The curricula design for Special schools tend to combine with natur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surrounding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hroug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

4. Special schools’ curricula help integrat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stress characteristics in education, encourage school team spirit, bring in more resources and promote school reputation.

5. The maj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Special School Project” include: first of all, insufficiency of personnel in small-sized elementary schools; secondly, overloading teachers without enough time for curricular communications; thirdly, shortage of fund budget; fourthly, poor transportation links; finally, inadequacy of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counseling.

6. The values and meanings of special school curricula are examined by how much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curricula. 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control the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 and deepen curricula content to profit students.

Keywords: special schools, special curriculum,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特色學校緣起與理念------------------------------------------13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特色學校課程之營造------------------21
第三節 特色學校方案課程的效益與困境----------------------------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59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訪談設計-----------------------------------------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3
第一節 特色學校現況分析--------------------------------------------73
第二節 推動「特色學校」方案課程之背景因素探討-------------80
第三節 推動「特色學校」方案課程之課程特性探討-------------92
第四節 推動「特色學校」方案課程之實施效益探討-----------108
第五節 推動「特色學校」方案課程之困境限制探討-----------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1
第一節 結論------------------------------------------------------------151
第二節 建議------------------------------------------------------------158
參考文獻----------------------------------------------------------------------163

附錄
附錄1: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調查問卷(學校用)-------175
附錄2: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調查問卷(預試用)-------176
附錄3: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調查問卷(正式)----------180
附錄4:台北縣特色學校92~95學年度得獎記錄------------------------184
附錄5: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計畫中列舉特色資源彙整----------------185
附錄6:台北縣特色學校92、93、94學年度招收人數統計表---------191
附錄7:臺北縣九十三學年度「特色學校方案」實施計畫-------------193




















表  次
表3.2-1:預試問卷樣本分送與回收情形--------------------------------------55
表3.3-1: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比較表-----------------------------------------60
表3.3-2: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預試問卷刪題後信度分析表-64
表3.5-1:本研究調查問卷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表--------------------69
表4.1-1:臺北縣特色學校設校歷史(校齡)統計表-----------------------73
表4.1-2:臺北縣不同年度加入特色學校學生人數統計表-----------------74
表4.1-3:臺北縣特色學校班級數統計表-------------------------------------75
表4.1-4:臺北縣特色學校九大視導區分佈統計表-------------------------75
表4.1-5:特色學校課程計畫中列舉資源特色統計表----------------------76
表4.1-6:臺北縣特色學校特色課程融入相關領域實施統計表----------77
表4.1-7:臺北縣特色學校實施特色課程之年級統計表-------------------78
表4.1-8:特色學校訪談時間表------------------------------------------------78
表4.2-1:「參與動機」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80
表4.2-2:「具備有利條件」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85
表4.3-1:「內容規劃重點」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92
表4.3-2: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運用社區不同特色資源統計表----------93
表4.3-3:「教學策略」的特性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97
表4.3-4:「運用學習環境」的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01
表4.3-5:臺北縣特色學校配合相關措施來辦理特色學校方案統計表----------------------------------------------------------------------102
表4.3-6:臺北縣特色學校提供他校學習特色課程時間統計表--------106
表4.3-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提供校外人士參加課程時程設計統計表----------------------------------------------------------------------106
表4.4-1:「提昇辦學績效」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08
表4.4-2:承辦特色學校每一學期招收校外人數統計表-----------------113
表4.4-3:特色學校每學期辦理校外人士參與梯次統計表--------------113
表4.4-4:「活化社區教育功能」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16
表4.5-1:「困境與限制--教師層面」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23
表4.5-2:「困境與限制--學校層面」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28
表4.5-3:「困境與限制--社區層面」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34
表4.5-4:「困境與限制--教育行政層面」分量表之次數統計表------139
表4.5-5:臺北縣特色學校問卷運作困境統計表------------------------145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九份國小(2006)。校園文化礦坑。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76—83頁)。台北:稻田。
于洪武(2004)。特色.主體.人和…校長辦學經驗談。(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381)vide 2006/3/22
大坪國小(2006)。三月蘿蔔九月瓜,全年抓蛇賞青蛙。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56—63頁)。台北:稻田。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世忠(2005)。二十一世紀成功校長的整體形象。(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529)vide 2006/3/22
王世錦(2001)。特色學校應有嚴格科學內涵。(http://www.edu.cn/20011019/3005730.shtml)vide 2006/3/22
王嘉陵(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娜(2004)。社教機構舉辦「親子共學英語計畫」之成效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親親分館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卯靜儒(2004)。新世紀沖擊下的九年一貫課程願景──社會學觀點的分析。輯於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95-107頁)。台北。
古嫊琴(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文沖(2005)校本課程及開發實施。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12,132-135。
台北縣教育局(2006)。學校課程計畫【94學年度下學期】。(http://src.tpc.edu.tw/eplan/942/proc2.asp)vide 2006/3/29
田耐青、鄭福妹(2005)。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研究。輯於2005台北縣偏遠特色學校校長專業經營研討會手冊。台北縣教育局,10-20。
白雲霞(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石玉森(2003)台北縣泰山鄉民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池榮尉(2003)。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 —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杏雀(2003)。彰化縣國民中小學委託民營可行策略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肯忞 (2003 )。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祈、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
余安邦主編(2003a)。社區有教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Ⅰ。台北北縣教育局會議資料,未出版。
余安邦主編(2003b)。社區有教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Ⅱ。台北北縣教育局會議資料,未出版。
余安邦編著(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臺北:遠流。
吳明清(2001a)。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師苑。
吳明清,(2001b)。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青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炳銅(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實務。台北縣:自強國小。
吳靜國(2003)。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輯於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259—280頁)。台北:師大師苑。
李月貞(民90)。學校發展歷程— 快樂、藝術、鄉土、書香在鎮平。輯於台中市鎮平國民小學:「迎向彩虹」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專輯, 14~19頁。
李世文(2002)。國民教育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的省思。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67-7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李保强(2001)。教師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關鍵。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9105.htm)vide 2006/3/22
李意如(2004)。走特色辦學之路,為現代女中奠基。(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391)2006/3/22
李遠哲(2002)。讓社區成為孩子學習的好場所。輯於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祈、趙家誌等合著,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
李增祿(1995)。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21-24。
和美國小(2006)。龍洞山海教室。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36—149頁)。台北:稻田。
周淑卿(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份認同的分析。現代教育論壇,11,329-337。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高等教育。
孟燕平(2005)。教學策略的多維度思考。(http://www.pep.com.cn/200503/ca703466.htm vide)。2006/11/1
林天祐(1997)。教育政策執行的變異現象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文生(2003)。學校為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為例。麗林國小教師進修講綱,未出版。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4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學富。
林佩璇(2004b)。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佩璇(2004c)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北師院學報。第17卷第2期。
林奇佐(無日期)。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8_3.htm)vide 2006/3/22
林孟儀、林妙玲(2006)。遠見雜誌。2006 9月份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29。
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4-13。
林惠真、何怡君、陳靜宜(民90)。「台北市吳興國民小學」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輯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學校經營研發手冊(1),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實例,1~41 頁。教育部印行。
林新發、邱國隆、王秀玲(2003)。新世紀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之應用與展望。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4,38-49。
林達森, 施宏彥主編(2004)。課程與教學的省思及前瞻論文集。臺南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林嘉琦(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執行現況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錫恩(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錦英(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務之研究:學校特色課程的規劃與實施。載於課程統整與教師專業發展,119-150。
林麗生(2002)。夢想起飛-一個台灣劍橋〝遊學團〞的個案。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惜玄(2005)。好山好水好社區。載於余安邦(編著),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市:遠流。
長坑國小(2006)。做伙來弄台灣獅。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76—189頁)。台北:稻田。
南方教育網(2005)。特色學校再認識。(http://www.lunwenwang.com/Article/wen/ydgl/200506/13156.html)vide 2006/3/22
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原著;方潔玫譯(2005)。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張老師文化。
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原著;王家祥、張美惠譯(2005)。與孩子分享自然:20週年紀念版。台北:張老師文化。
夏向東(2004)。如何創辦特色學校。(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404)2006/3/22
夏林清(譯)(1997)。Altrichter, H.,Posch, P.& Somekh, B.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孫 燕(2005)。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成長。(http://www.pep.com.cn/200503/ca673260.htm)。vide 2006/11/1
孫瑞鉑(2001)。從無奈到增能--談大湖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秀娟(2005)。親子共學與親子溝通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麗棻(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祝啟程(2004)。特色學校建設的思考與實踐。(http://www.mb-edu.com.cn/article.asp?articleid=448#top)vide 2006/3/22
袁明慶(2002)通勤成本考量下的國民小學最適經濟規模---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0)。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29:2,89.12 ,頁293-317。
高新建、單文經、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譯(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市:學富。
乾華國小(2006)。北海山巔桃花源。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222—229頁)。台北:稻田。
崔相祿(1998)。中小學多樣化∙特色化大趨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玉卿(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指南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早(2005)。模糊理論應用於小型學校合併經營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利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信務(2001)。課程發展之區域性策略聯盟:以東北角地區發展為例。載於吳財順(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創新EASY GO(頁238-249)。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張信務、陳虹君、謝素月、邱惠敏(2005)。永不凋謝的野百合。載於余安邦(編著),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市:遠流。
張益仁、戴允華(2005)。坪林舊橋風華再現。載於余安邦(編著),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市:遠流。
張素紋(2002)。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濱(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4(1),12~17。
張淑美、余安邦(2005)。築夢泰雅部落教室。載於余安邦(編著),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市:遠流。
張經昆(2005)。無限教育經律論-在地學園的內蘊與實際。台北縣:正德國中。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23-47頁)。台北:揚智文化。
張嘉育(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課程自主: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例與啟示。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79-123頁)。台北:揚智文化。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劍傑(2001)。學校色和對特色學校的評價。(http://www.edu.cn/20011019/3005732.shtml)vide 2006/3/22
教育部(2006)。活化偏遠小型學校,中央地方齊步走。(http://epaper.edu.tw/news/950906/950906c.htm)vide 2006/9/6
曹志宏(2004)。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松峰(2004)。校本教研的理念與策略。(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54)vide 2006/3/22
梁根枝(2005)。創建特色學校打造品牌專業培養優秀人才。(http://www2.ycwb.com/gb/content/2005-12/26/content_1044532.htm)vide 2006/3/22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及問題語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第85期,27-41頁。
許及勉(2002)。金門縣國民小學鄉土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水德(1998)。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頁7-20)。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市:精華書局。
陳正忠(2002)。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新竹師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霖(2004)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光前(2004)。現代學校校長的經營管理。(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386)vide 2006/3/22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師苑。
陳佩芝(2006)。國民小學運用策略聯盟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2002)。台灣市民社會與社區學習理論的建立。輯於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祈、趙家誌等合著,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
陳建一(2005)。台北縣「特色學校」訪視報告暨社區自然學習手冊試擬草稿。上善人文基金會(未出版)
陳浙雲(2003)。從課程出發:學校社區化的再思考。北縣教育,44,14-21。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錫珍譯(Craig E. Richards著)(2000)。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學校本位經營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9 -366頁)。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閆承利(2004)。教學策略的構思。(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7949.htm)。vide 2006/11/1
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譯(2001)。校長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
彭曉瑩(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雪嬌(2005)台北縣雲海國小藍染產業課程化的發展與傳承。輯於李瑞宗主編,藍染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南天書局。
曾雪嬌(2006)。綠森林中的藍精靈。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84—97頁)。台北:稻田。
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焦妮娜(2006)。一所有螢火蟲的學校。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60—175頁)。台北:稻田。
程叔(2005)。以提高教師素質為目標的教學管理舉措。(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528)vide 2006/3/22
馮秋香(2005)。校長課程領導行動研究 ~以岸內國小融入社區資源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為例。致遠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俊銘(2001)。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以唭哩岸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雲龍(2004)。學校管理的「三本」原理。(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404)vide 2006/3/22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40(1)29-34。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觀點。台北:師大師苑。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小村(2002)開發校本課程 辦出學校特色。中國教育學刊,6,26-29。
楊赫男(2004)。特色學校的創辦模式與教學創新管理及規章制度。北京:銀聲音像。
楊龍立、潘麗珠(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楊耀皇(2005)。結合社區資源發展以校園植物為本的校本課程。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瑞柑國小(2006)。拜訪蛙蛙國。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96—209頁)。台北:稻田。
葉子超(1996)。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國煇(2006)。一位校長領導學校建構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 - 以北市興華國小「深度閱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惠雪、曾憲政(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檢討與展望。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第六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台北。
賈文(2005)。特色學校再認識。(http://www.lunwenwang.com/Article/wen/ydgl/200506/13156.html)vide2006/02/11
賈文(2005)。特色學校的校長特徵。(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530)vide 2006/3/22
漁光國小(2006)。漁光遊學牧場的故事。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42—55頁)。台北:稻田。
甄曉蘭(199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台灣教育,2-8。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民國91年,47(1),1-16。
福山國小(2006)。到後花園學做泰雅人。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98—109頁)。台北:稻田。
福隆國小(2006)。走山走水福隆行。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50—159頁)。台北:稻田。
趙克中(2005)。台南市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景宜、陳江松(2005)。迎像夏天的天人菊。載於余安邦(編著),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市:遠流。
鼻頭國小(2006)。海角新樂園。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10—123頁)。台北:稻田。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劉美嬌(2006)。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復興(2003)。中小學創建特色學校的策略與選擇。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7期。(http://219.239.238.40/200406/ca526975.htm)vide 2006/3/22
劉慶昌(2005)。教學的構思與設計。http://www.pep.com.cn/200503/ca703467.htm。vide 2006/11/1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師苑。
歐用生(2001)。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2003a)。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
歐用生(2003b)日本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析。教育研究。第六期2003.10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文忠(2006)。與你分享學習的真、教育的善及北縣的美。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台北:稻田。
潘淑華(2004)。從踉蹌到踏實-一所國小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孝穗(2003)。以英文童書帶領親子共學英語之歷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孟育(2001)。一所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發展.實施與評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4)。課程改革之學校課程發展永續經營配套措施。教育研究月刊,122,5-13。
蔡清田(日期未詳) 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 國立中正大學http://www.trd.org.tw/Cpast/9001/900108.doc)vide 2006/3/22
蔡麗鳳(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生態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友訓(2001)。特色學校詮釋。中國教育學刊。第六期。20-23。
鄭福妹(2006)。甚麼是特色學校?輯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2—38頁)。台北:稻田。
鄭福妹(2006)。偏遠學校創新經營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鞍山教育網(2004)。勇於改革悉心探索創建特色學校。(http://www.asedu.com.cn/Html/jspd/xycf/2004-10-08-12383.htm)vide 2006/3/22
盧安來(2004)。一所藝術學校小學部藝術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志文(2004)。打造品牌學校的五個需要。(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354)vide 2006/3/22
盧美貴(2000)。啐啄同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242-278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蕭福生(2001)。國民小學協同教學實施之分析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培音(2001)。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美玉(2002)。行動研究討論紀錄,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14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顏學復(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反省以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曉湘(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仕昂(2002)。社區博物館活動特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鴻(2004)。活動課教學的規範性探析。(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8060.htm)。 vide 2006/9/6
饒見雄(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經驗分享。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委員會主編,邁向課程發展新紀元(二)。台北:教研學會。
饒見維(2000)。學校本位課程革新的「可能性」初探─以花師實小為例。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9-196頁)。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Lawton, D.(1957). Class,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199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Saylor, J.G., Alexander, W. M. (1966).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modern school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and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kilbeck, M. (1991).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In A. Lewy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 342-346). Oxford: Pergamon Press.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McNeil, J. D. (1965). Curriculum administration. Ny: Macmillan.
Oliva, P. F. (2001).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NY: Longman.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3).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mith, B. O., Stanley, W. O., & Shores, J. H. (1950).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Y: World Book Company.
Zais, R. S. (1976). Curriculum: 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 London: Harper & Ro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6.胡興華(2002)迎接休閒漁業時代來臨(上、下),「漁業推廣」,第211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台北。
2. 14.吳奕鋒、余幸芳(2005),邁向主力產業-高雄市海洋局長柯宗廷談高 雄市漁業與漁村期待轉型,「南主角雜誌專輯」,高雄市,http://www.snews.com.tw,(瀏覽日期:2006.4.21)。
3. 21.高淑貴(2003),重視代間傳承善用高齡人力資源,「漁業推廣」,第202期,第54-60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台北。
4. 5.江慶源(2005),再造漁港新生命談漁港改造與成果,「農政與農情」,第152期,農委會,台北,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8260,(瀏覽日期:2004.3.16)。
5. 27.陳璋玲(2006),臺灣的海洋觀光:從傳統漁業的轉型到多元化的海域遊憩活,「漁業推廣」,第235期,第26-35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台北。
6. 31.莊慶達(2001),台灣休閒漁業之發展與策略,「中國水產月刊」,第571 期,第43-56頁。
7. 32.莊慶達(2003),海洋風、吹休閒情-臺灣利用漁港發展漁業休閒之探討,「農訓雜誌」,第163期,第20-23頁。
8. 李增祿(1995)。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21-24。
9.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29。
10. 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4-13。
11. 張清濱(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4(1),12~17。
12. 陳浙雲(2003)。從課程出發:學校社區化的再思考。北縣教育,44,14-21。
13.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40(1)29-34。
14. 蔡清田(2004)。課程改革之學校課程發展永續經營配套措施。教育研究月刊,12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