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0: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維瑜
研究生(外文):Huang Wei-Yu
論文名稱:數位化環境對國小學童書寫行為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E-leaning environment to write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
指導教授:何榮桂何榮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數位化學習國小學童字詞用法
外文關鍵詞:E-learningElementary school’s studentWriting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當語文的書寫不再僅以傳統手寫書寫文字的形式呈現,改以鍵盤輸入的方式替代,佐以電腦系統的自動顯字系統,學生便不需完全掌握文字書寫的精準度。此外,由於在網路環境進行數位化閱讀的普遍化及青少年流行口語的流傳,網路文字所呈現文意的閱讀理解與以往傳統文字所呈現的意義亦有所差距。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學生在數位化環境的書寫經驗與個人變項是否影響學童之書寫行為。本研究以台灣地區702名國小學童為受試者,施以20題文本聽音輸入測驗及10題語句完成測驗,而觀察其以「電腦輸入」與「手寫」的書寫行為表現,並比較電腦輸入及手寫對文字使用的不正確率。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國小學童之手寫字數顯著地多於以電腦輸入,而不正確字之出現,以「諧音字」出現最頻繁,其次為「別字」與「注音字」,至於「符號字」及「錯字」則很少出現。學童處於較佳之數位化環境(如家裡有電腦、能上網及上網時間較長),其書寫行為的表現也較好。年級較高者,或因有較長的書寫經驗,其書寫行為表現也較佳。在性別方面,女生之書寫行為明顯地優於男生。至於父母教育程度不同之學童,其書寫行為的表現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之初步成果顯示,網路化環境對國小學童的書寫行為有正面的影響。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arning environment on students’ writing behaviors. While the language are frequently used by keyboard input together with automatic word appearance and word selection in computer system rather than expressed by conventional hand-written writing, students have no need to grasp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s completely, especially in writing. Additionall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e-learning reading and teenagers’ colloquial languages,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gap existing between internet languages and conventional written words that may cause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this connection, this study wa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experiences and subject variables under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se students’ writing behaviors. Subjects included 702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hese subjects were given 20 listening- writing test and 10 incomplete sentence tests, and then observed their writing performances through both keyboard input and hand-written writing so as to make a comparison to examine these subjects on their usage of languages.

This study turned out to suppor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digital environment on students’ writing behaviors. Generally speaking, these participate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able to compose more words in hand-written writing than in keyboard input; however, several incorrect words existing in hand-written writing, for examples, the homophonic words with considerable frequency, the homonym and phonetic words, and the infrequent symbolic words and misspellings. Moreover, those students who had better digital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with their own computers and networks had better performance in writing behaviors. Those aged students also fulfilled their better writing behaviors as expecte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performances better than male student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rent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tudents’ writing behaviors. To sum up, this results preliminary concluded with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e-learning environment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behaviors.
目次
致謝頁……………………………………………………………………………I
中文摘要頁………………………………………………………………………II
英文摘要頁………………………………………………………………………III
「目次」頁………………………………………………………………………V
「表次」頁………………………………………………………………………VII
「圖次」頁………………………………………………………………………X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5
第一節 數位化學習之意涵………………………………………………05
第二節 網路社群與青少年次文化………………………………………12
第三節 網路語言與國語文能力…………………………………………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7
第一節 受試者……………………………………………………………27
第二節 研究工具…………………………………………………………33
第三節 實施程序…………………………………………………………4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44
第一節 數位化使用現況分析……………………………………………44
第二節 文本輸入之比較分析……………………………………………47
第三節 完成句子輸入之比較分析………………………………………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87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 國小學童電腦使用習慣調查問卷 …………………………………94
附錄二 文本……………………………………………………………………96
附錄三 語句完成測驗…………………………………………………………97
附錄四 學童電腦使用習慣調查【建立專家效度用】問卷…………………98
附錄五 文本題庫【建立專家效度用】………………………………………101
附錄六 語句完成題庫【建立專家效度用】…………………………………106
參考文獻
日日談(2005,7月15日)。藉助網路寫作業須掌握分際,國語日報,2版。。
王洛夫(2003)。科技與閱讀的約會。2005年10月15日,取自http://book.lib.ncu.edu.tw/data/rbooka10.pdf
古騰堡計畫(2005)。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gutenberg.org/
交通部(2003)。92年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4年3月11日,取自交通部統計處:http://www.motc.gov.tw/service/
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2005,3月)。網路花絮。政府機關資訊通報,209,21。
何克抗(2003)。數位學習與高教改革。載於陳德懷、黃亮華(主編),邁向數位學習社會(頁172-201)。臺北:遠流。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何榮桂(2001a)。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吳佩穗(2001)。青少年學生次級文化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9,239-249。
吳孟容(2005)。何謂PISA測驗。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perc.kta.org.tw/finland%20education/document2.htm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李永基(2003)。以虛擬社群概念探討企業數位化學習之研究- 以D公司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中壢。
李廣均(2005,12月11日)。干火星人什麼事。中國時報,A15版。
李儒莉(1994)。學生次級文化與教育研討會紀錄。台灣教育輔導月刊,40,28-33。
卓美玲(2001)。中小學生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主辦之「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新竹。
周倩、楊台恩(1998)電腦網路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84,17-20。
周惠文(1999)。網路合作學習環境對英語拼音學習成效的影響。資訊與教育,72,57-76。
林于弘、歐陽素鶯(2005,7月20日)。推動閱讀,突破授課時數限制。國語日報,15版。
邱慶華(2001)。家庭傳播形態與兒童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中高年級學齡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九十四年暑假休閒生活參與情形調查報告。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kingcar.org.tw/about.asp?ID=25
炳曄(2005,7月15日)。基測加考作文,國文教學新契機。國語日報,13版。
徐文杰、林沛傑(2003)。數位學習標準與SCORM的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15-28。
徐富昌(2002)。網路語詞的發展與衝擊-以台灣的網路現象為例。台大中文學報。17,287-326。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和運用。臺灣教育,511,11-15。
張德聰、黃正旭、林烝増(2000)。青少年生活型態調查研究。生活科學學報,6,1-24。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珊(2004,7月15日)。流行次文化忽略文字之美。國語日報,13版。
陳年興(1998)。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學習環境(上)。公教資訊,2,6-17。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陳奎憙(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臺灣教育,511,1-10。
陳奎憙(1996)。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85,2-7。
陳康宜(2005,5月19日)。教學時數少,國語能力拉警報。國語日報,13版。
陳景章(2004,7月15日)。網路注音文崛起-世代溝通新挑戰。國語日報,13版。
陳智弘(1999)。當今顯學-網路現象之探討。高中教育,4,45-48。
陳榮德(2005,4月)。網路化問題解決模式融入國中作文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中小學國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陳藹玲(2003)。媒體細細看-全國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教育部(2003)。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二十二次會議,臺北。
傅耀珍(2005)。網際網路中的語言現象探討--以臺灣為例。國文天地,21(4),103-112。
彭寶瑩(1991)。青少年疏離感與犯罪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曾志朗(1997)。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10。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9-10/v10-2.htm。
游寶達、劉明宗(2002)。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教育雜誌,89,3-9。
黃久華(2000)。從國際終身學習思潮看網路學習市場之發展現況暨未來展望。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4),71-78。
黃玉萍(2001)。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南。
黃恆(2002,11月)。台灣遠距教育在華人圈的發展。論文發表於國立空中大學主辦之「2002年遠距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新竹。
黃誌坤(2002)。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政策之分析:從後殖民觀點談起。教育研究,99,34-41。
黃興燦(2003)。建構數位化學習的教育環境。國家政策季刊,2(1),115-130。
楊家興(1997)。資訊科技在教育訓練上的應用。遠距教育,1,44-47。
楊家興(2002,11月)。資訊科技融入面授教學的策略。論文發表於國立空中大學主辦之「2002年遠距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楊惠芳(2005,5月9日)。搶救國文大作戰。國語日報,15版。
葉段芳(2007)。數位化教學與學習環境之建置。台北科技大學校訊,229,2。
資策會推廣服務處(2001),FIND網路脈動Environics Research Group加拿大青少年網路調查。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82
王璿(2003)。虛擬社群的概念與內涵。2007年01月16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5/35-22.htm
周慧君、張美玲(2003)。台灣虛擬社群發展模式之分析。2007年01月16日,取自http://192.83.184.35/ec2003/pdf/200200165_MainFile.pdf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臺北:揚智。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94年度國民小學國語文領域基本學力檢測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數位學習網。2007年01月16日,取自http://elearning.tp.edu.tw/mayor.html
潘美岑(2004)。網際網路溝通的語言遊戲─以MSN Messenger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茂禎(2005)。網路閱讀及其衍生問題。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9/29-08.htm。
盧諭緯(1998)。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薛奕龍(2005)。網路語言對國小作文的影響—以金門縣六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淑靜(1999)。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謝瀛春、謝清俊(2001,12月)。傳播、協力合作與數位化-三個個案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協辦之「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臺北。
嚴増虹(2001)。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南。
顧為瑾(2002)。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行為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Brake, M. (1985). 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s and Youth Subcultures in America, Britain and Canad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Chris Jenks(1993/2004).Culture.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文化。臺北:巨流。
Gordon, M.M.(1970). The subsociety and the subculture. In D.O.
Hill, J., & Hannafin, M.J. (1997).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from the World-Wide Web.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4), 37-64.
Hong, K.(2002).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ional variables with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from a Web-based cours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5, 267-281.
McClure, C. R.(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Neil J. Snekser(1991/1995)。Sociology.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社會學。臺北:桂冠。
Papert , S.(1996/1997).The Connected Family Bridging the Digital Generation Gap. 李鐏龍、賴慈芸、周文萍(譯)。WWW.新家庭 : 開創網路時代的親子學習文化。臺北:大塊文化。
Patricia Wallace.(1999/2001).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陳美靜(譯)。網路心理講義。臺北:天下文化。
Piccoli、Ahmad、Ives.(2001).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MIS Quarterly,25 (4), 401-426.
Schwendinger, H. & Schwendinger, J. S.(1985). Adolescent Subculture and Delinquency. New York : Praeger.
The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2001).Teenage Life Online:The Rise of the Instant-message Generation and the Internet’s Impact on Friendship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Retrieved : September, 29th, 2005, from http://www.pewinternet.org/report_display.asp?r=36
Wallage, C. & Kovacheva, S. (1996). Youth Cultures and Consump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Youth & Society, 28(2),189-2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家興(1997)。資訊科技在教育訓練上的應用。遠距教育,1,44-47。
2. 黃興燦(2003)。建構數位化學習的教育環境。國家政策季刊,2(1),115-130。
3. 黃誌坤(2002)。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政策之分析:從後殖民觀點談起。教育研究,99,34-41。
4. 游寶達、劉明宗(2002)。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教育雜誌,89,3-9。
5. 傅耀珍(2005)。網際網路中的語言現象探討--以臺灣為例。國文天地,21(4),103-112。
6. 曾志朗(1997)。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10。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9-10/v10-2.htm。
7. 陳智弘(1999)。當今顯學-網路現象之探討。高中教育,4,45-48。
8. 陳奎憙(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臺灣教育,511,1-10。
9. 陳年興(1998)。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學習環境(上)。公教資訊,2,6-17。
10. 周惠文(1999)。網路合作學習環境對英語拼音學習成效的影響。資訊與教育,72,57-76。
11.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和運用。臺灣教育,511,11-15。
12.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13. 徐文杰、林沛傑(2003)。數位學習標準與SCORM的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