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份
王文科(1988)。課程論。臺北:五南。
方德隆(譯)(2004)。Allan C.Omstein & Francis P.Hunkins著。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臺北:高等教育。
李美穗(2003)。學校課程評鑑之規劃與實施。北縣教育,46,45-47。李雅婷(2003)。課程美學探究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之研究-以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教育批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李雁冰(2002)。課程評價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坤崇(2006)。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臺北:高等教育。
李子建、黃顯華著(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林秋風(2002)。學校本位布袋戲課程—教師教學手冊。臺北:三芝國小。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文化。
林佩璇(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知識基礎—教師實踐知識。教育研究集刊,48(3),183-210。
周淑卿(1995)。以評鑑促進小學學校課程自主。教育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高新建、黃幸美、葉興華,張素偵﹙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表介紹。臺北:臺北市立師院。
胡英楗(2001)。基隆市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一葦 (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1-13。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高強華雄(譯)(1989)。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J.著。Stake的當事人中心評鑑途徑(Systematic evaluation: A self-instruction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載於黃光雄主譯,教育評鑑的模式,247-299。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譯)(1981)。R. W. Tyler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台北:景文。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二刷)。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等(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膽。台北 : 高等教育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冠學。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3)。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嘉雄(2002)。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評鑑架構與規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嘉雄(2004a)。課程評鑑的概念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9,209-224。黃嘉雄(2004b)。釐清泰勒的課程評鑑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7-50。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郭昭佑、陳美如(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概念與基礎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28。
郭昭佑、陳美如(2001a)。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4),43-65。郭昭佑(1999)。學校本位評鑑的觀點及其建構。師友,11,40-43。
郭昭佑、陳美如﹙2001b﹚,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研究月刊,88,83-93。臺北:高等教育。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美如(2002)。課程改革評鑑—德國經驗。教育研究月刊,96,137-139。臺北:高等教育。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五南。
陳美如、郭昭佑(2003)。課程評鑑者角色之研究—併論內外部課程評鑑功能最大化途
徑。南師學報,37,129∼148。
陳順和、簡馨瑩(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評鑑。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辦。
陳錦蓮(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實踐—北市福林經驗。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手冊(國小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臺北:冠學。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10。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
張善培(2001)。香港學校本位課程的概念與實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六),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4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心理出版社。
彭駕鋅(1978)。課程的設計與評鑑。臺北:台灣書店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銜接與統整的落實。台灣教育,581,37-42。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229-241。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游家政(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課程與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研討會:課程評鑑,306-317。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葉興華(2003)。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實施。教學創新九年一貫學校行政手冊。臺北:教育部。
葉姿妙等(2006)。創新教學方案—掌中天地寬。未出版。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桂冠圖書。
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歐用生(民91)。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6-2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清田(1999 )。九年一貫課程評鑑意義、範圍與行動途徑。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1999年5月26日。
蔡清田(2002)。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3-154。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婷婷(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英語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發表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慧玲(2002b)。緒論: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1-47。台北市:學富。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6。
二、英文部分
Einser E. W.(1994).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New York:Macmillan
Glatthorn, A. A. (1987). Curriculum leadership. IL: Scott, Foresman & Company.
Goodlad, J.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New York: McGraw Hill.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 Masada.
Stake R.E.(1967).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trieved April 15,2003,from the world eide web: http://www.ed.uiuc.edu/circe/Publications/Countenance.pdf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p.117-142).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