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7: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柯明忠
研究生(外文):Ming-Chung Ke
論文名稱:臺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as Classroom” Program at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徐超聖徐超聖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社區有教室「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as Classroom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as Classroom” progr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3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分析學校教育人員之看法及差異,同時檢視其可能遭遇的困難,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本研究以315份為正式問卷施測樣本,以平均數及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多重比較(Scheffe Method)法做統計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臺北縣國中小教育人員對推動「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認知情形之「整體情形」、「實施目的」、「影響因素」,均屬高度認同。
二、「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實施目的,有關「能消弭各校『課程複製』的現象」,認同度相對偏低。
三、影響「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推動的五項因素,臺北縣國中小教育人員之認同度依序為人員因素、方案本身因素、環境因素、組織因素、支持因素。
四、臺北縣國中小教育人員對推動「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實施現況其得分依序為「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規劃」、「課程評鑑」,其中「課程評鑑」的現況符合程度相對偏低。
五、不同方案實施領域的學校教育人員在「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整體情形」、「認知情形」、「實施目的」、「影響因素」、「實施現況」「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鑑」,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達顯著差異,其他領域未達顯著差異。
六、不同方案規劃取向的學校教育人員在「發展現況:課程評鑑」,以「社區探究」、「社區行動」規劃取向達顯著差異。
七、不同學校規模的教育人員在「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各分量表有顯著差異情形存在。
八、不同方案實施領域的學校教育人員在「實施困境」量表,以「鄉土語言」、「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領域達顯著差異,強烈感受實施的困難度。
九、不同方案規劃取向的學校教育人員在「實施困境」量表,以「社區行動」規劃取向達顯著差異,強烈感受到實施的困難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教師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as Classroom” program at Taipei County by examin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viewpoints from practitioners. There were 315 subjects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1. In the part of cognition, the overall condition, purpose of implementation, and factors of impact were highly agreed by practitioners at Taipei County.
2. In the part of purpose, the red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duplication was scored relatively lower.
3. In the part of factors of impact, the order of the scores was personal, program, context, organization, and support.
4. In the part of implementation, the order of the scores was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was relatively lower.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ong the fields of implementation on the scal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as Classroom” program.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inquiry and community action among the school orientations of program.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cal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as Classroom” program by school size.
8.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cale of challenge for implementation by teaching fields, especially in Dialects,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Integrative Activities.
9.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cale of challenge for implementation by school orientation of program, especially in community a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practitioners were proposed.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的形成背景與內涵 13
第二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的推動理念 23
第三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歷程 38
第四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實施現況與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實施流程 8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認知情形分析 95
第二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實施現況分析 9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認知情形的差異比較 10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實施現況之差異比較 124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實施困境之差異比較 152
第六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實施困境現況分析 159
第七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調查問卷之開放性填答資料分析 162
第八節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綜合評述與分析 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2

參考文獻 --------------------------------------------------------------------------------189

附錄
附錄一 臺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調查問卷(專家諮詢問卷)197
附錄二 指導教授之專家效度推薦函--------------------------------------------------- 210
附錄三 臺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彙整
(專家諮詢問卷)-------------------------------------------------------------------211
附錄四 臺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調查問卷(預試問卷)----226
附錄五 指導教授之預試問卷推薦函----------------------------------------------------231
附錄六 臺北縣「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發展現況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232
壹、中文部份
「社區有教室」研究小組(2001)。台北縣九年一貫「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研究報告。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96)。社區學校化。台北:心理。
方德隆(1999)。鄉土地理課程之探討。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3版)。台北:心理。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1)。台北縣推展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有教室」教學方案實施計畫。載於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編),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全縣國民中小學戶外教學暨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32-34頁)。台北:作者。
朱則剛(2000)。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書苑。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
余安邦(2001a)。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的一條活路。師友月刊,11,38-41。
余安邦(2001b)。「社區有教室」芻議。載於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編),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戶外教學」暨「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手冊(6頁)。台北:作者。
余安邦(編著)(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台北:遠流。
余安邦、林民程等(2004)。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
吳宗立(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19-25。
吳宗立(2000)。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角色功能。研習資訊,17(6),12月,58-63。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8)。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雙月刊,23,14-17。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財順(2000年)。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載於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編),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全縣國民中小學『社區有教室』教學方案分區說明會手冊(2-7頁)。台北:作者。
宋銘豐(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人教育輔導季刊18,16-23。
李鴻亮、王前龍、范信賢(2001)。我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 4(2),47-68。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林文生(1999)。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6,28-32。
林民程、余安邦、王玲(2005)。從海洋看陸地。載於余安邦(編著),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113-145頁)。台北:遠流。
林信華(1999)。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載於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主編),社區美學與研討會論文集(1-19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政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振春(1997)。以學校為本為推動社區文化。台灣教育,558,10-19。
林嘉琦(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執行現況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錫恩(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邱天助(1995)。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37-150頁)。台北:師大書苑。
姚誠(1997)。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載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推廣輔導組編輯,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9-124頁)。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
洪秀容(1989)。屏東縣三地鄉居民社區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哲義(1997)。社區與學校。台灣教育,558,20-27。
洪瑞佑(1999)。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兒童在鄉土地理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夏黎明(1988)。鄉土定義分析。台東師範學報,創刊號。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宮崎清(1999)。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31-39頁)。台北:作者。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
袁汝儀(1997)。談國小美勞鄉土教育。八十六學年度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61-79頁)。台北:揚智。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經昆、陳烘玉(2001)。台北縣九年一貫「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社會學科為例。載於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編),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戶外教學」暨「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手冊(253--287頁)。台北:作者。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25-47頁)。台北:揚智。
張嘉育(1999c)。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課程自主: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例與啟示。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81-123頁)。台北:揚智。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165-196頁)。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1998)。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台北:教育部。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武雄(1998)。從生活談國小美勞鄉土教學。北縣教育雙月刊,23,32-38。
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
陳伯璋(1983)。課程研究的第三勢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5,37-44。
陳其南(1998年7月)。社區總體營造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其南(2000)。全球化的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典藏雜誌,2000年10月。
陳其南(2004)。台灣市民社會與社區學習理論的建立。載於余安邦等人(主編),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專文推薦)。台北:遠流。
陳美伶(2002):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7-17。
陳浙雲(2002)。學校社區一家親。師友月刊,417,52-56。
陳浙雲(2004a)。「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實施現況與前瞻。研習資訊,21(6),21-30。
陳浙雲(2004b)。從課程觀點檢視「社區有教室」。載於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編),台北縣九十三年度推行「社區有教室」融入校本課程實施說明手冊(33-41頁)。台北:作者。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44-53。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五南。
彭富源(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229-241頁)。台北:作者。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
黃世孟、馮正民(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計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6-12。
黃炳煌(1994)。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朝恩(1998)。課外活動的理論和實施─以地理科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6),37-53。
黃雅瑛(200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
黃嘉雄(1999)。評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課程評鑑規定。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470-476頁)。台北:作者。
楊宜芬(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
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3-19。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詹棟樑(1995)。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53-81頁)。台北:師大書苑。
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部落有教室—達瓦蘭文化扎根運動特刊。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撒古流‧巴瓦瓦隆(2001)。充實地方知識文化、整合社區教育網絡。國民中小學校長推動家鄉守護研習示範計畫。取自2006年8月6日,http://class.eje.isst.edu.tw/files/20010619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
歐用生(1994)。初等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載於王家通(主編),初等教育(241-275頁)。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蔡孟育(2001)。一所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發展、實施與評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6-10。
蔡書憲(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之角色知覺與其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屏東。
蔡清田(1999a)。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25-33頁)。高雄:作者。
蔡清田(1999b)。九年一貫課程評鑑的行動途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453-469頁)。台北:作者。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279-299頁)。台北:作者。
蕭玉煌(1996)。社區學校化與社區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105-131頁)。台北:心理。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中。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曉湘(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貳、英文部分
Chiou, L. J.(1992). Situated Learning, Metaphors, and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 technology,32(8),7-11.
Dewey, J(1955).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Fullan, M., & Pomfret, A.(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7(1), 335-397.
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Paris:OECD.34-39
Parsons, C.(1999).Education, exclusion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Routledge.
Sergiovanni,T.J.(1994)。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an Francisco.CA:Jossey Bass.
Skilbeck,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Eds).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Four case studies. London:Ward Lock Educational, 230-240.
Skilbeck,M.(1984)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Harper&Ro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2. 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6-10。
3.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4. 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3-19。
5.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
6. 黃朝恩(1998)。課外活動的理論和實施─以地理科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6),37-53。
7.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
8.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44-53。
9. 陳浙雲(2004a)。「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實施現況與前瞻。研習資訊,21(6),21-30。
10. 陳浙雲(2002)。學校社區一家親。師友月刊,417,52-56。
11.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7-17。
12. 陳其南(1998年7月)。社區總體營造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13. 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
14. 郭武雄(1998)。從生活談國小美勞鄉土教學。北縣教育雙月刊,23,32-38。
15.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