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0: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雁盈
研究生(外文):Lo Yen Ying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綜合活動課程慎思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urriculum Deliber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歐用生歐用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3
中文關鍵詞:課程慎思團體慎思課程共同元素綜合活動課程
外文關鍵詞:curriculum deliberationThe group deliberationcommonplaces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7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主要是想從「綜合活動課程」中找尋教師「團體慎思」的可能,因而命名為國民小學綜合活動課程慎思之研究。從研究題目延伸出三大研究目的,分別為:
1. 五年級教師發展綜合活動時,課程慎思歷程為何?
2. 五年級教師在發展課程中,如何慎思融入課程共同元素?
3. 五年級教師在進行團體慎思時,彼此之間的角色關係是如何?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深入妮妮國小五年級,使用文件分析法、觀察法以及訪談法,研究三位教師發展綜合活動課程之歷程,研究發現:

1.妮妮國小五年級的綜合活動屬於「螺旋循環」課程。
2.Schwab的慎思主張過於完美,難以完整呈現在國小場域中。
3.Schwab提出的課程四大共同元素似乎無法羅列課程所有內涵。
4.五年級綜合活動課程相當重視「實踐」及「體驗」精神。
5.五年級綜合活動巧妙融入學生元素、教師元素、環境元素以及教材元素。
6.教師在進行團體慎思時,角色並非單一、固定,且不同主題會由不同專業老師帶領發
展課程工作。
7.妮妮國小五年級教師在許多地方都展現團體慎思特質,但仍有少部分稍稍不足,繼續努
力將能帶來更優質的課程。
The main idea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teacher deliberation in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named the “Curriculum Deliber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it is extend three studies purpose:

1. What is the curriculum deliberation progress of the 5th grade
teacher when they are in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
2. How is the 5th grade teacher combine deliberate into commonplaces?
3.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hree teachers when they
are in the group deliberation?

The research is:
1. The 5th grade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 of Ni-Ni elementary
school is belong to “circle course”.
2. It is difficult to use for elementary student, cause that
Schwab’s deliberation is too perfect.
3. The commonplaces Schwab bring up seems can not display all the
inner meaning in class.
4. The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 of 5th grade is very focus
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5. The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 of 5th grade is very skillful to
combine with the learner, the teacher, the milieu and subject
matter.
6. The teachers’ role is not single and fixed when they are in group
deliberation, and usually different subjects will have different p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teach.
7. The 5th grade teachers in Ni-Ni elementary school show their
group deliberation in many places, but it is still not enough,
and they will keep going on how to provide the better cours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0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課程慎思……………………………………………16
壹、 課程慎思時代背景 ……………………………16
貳、 課程慎思概念與精神 …………………………19
參、 課程慎思共同元素 ……………………………29
肆、 課程慎思歷程 …………………………………41
伍、 課程慎思各概念關係 …………………………46
第二節 綜合活動課程概念與分析…………………………49
壹、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49
貳、 綜合活動課程 …………………………………52
參、 綜合活動課程設計………………………………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檢核 ………………………………6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0
第一節 綜合活動課程慎思歷程……………………………80
第二節 綜合活動課程共同元素 …………………………113
第三節 五年級教師團體慎思角色 ………………………17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97
第一節 結論 ………………………………………………197
第二節 建議 ………………………………………………203

參考文獻 ………………………………………………206
中文部份 …………………………………………………… 206
英文部份 …………………………………………………… 210

附錄 ……………………………………………………214
附錄一 國內「綜合活動」相關論文分析………………… 213
附錄二 妮妮國小五年級綜合活動課程計畫……………… 220
附錄三 妮妮國小五年級教師訪談大綱…………………… 226
附錄四 「魯冰花」原著摘錄……………………………… 227
附錄五 「魯冰花」學習單………………………………… 232

表目次
表3-1: 妮妮國小五年級教師群得獎紀錄……………………70
表4-2-1 魯冰花歌詞………………………………………… 118
表4-2-2 品格標竿短語………………………………………150
表4-2-3 「台展三少年」學習單……………………………156
表4-2-4 「台展三少年」學生作品…………………………166

文件目次
文件4-2-1 「魯冰花」學習單部份摘錄 ……………………155

圖目次
圖1-1:研究架構………………………………………………10
圖1-2:研究流程圖……………………………………………12
圖2-1-1: 課程慎思與折衷藝術關係圖………………………23
圖2-1-2: 課程生態模式………………………………………40
圖2-1-3: 課程問題層級………………………………………43
圖2-1-4: 慎思活動分析圖……………………………………44
圖2-1-5: Roby課程慎思模式 ……………………………… 45
圖2-1-6: 課程慎思、共同元素、慎思歷程之關係圖………48
圖2-2:綜合活動課程內涵、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關係圖… 55
圖3-1: 三角檢正法……………………………………………67
圖4-1-1:五年級綜合活動課程總覽 …………………………92
圖4-1-1:「簡易料理」成果圖 …………………………………95
圖4-2-1:「台灣兒女」架構圖………………………………… 114
圖4-2-2:畢業旅行之景點小書……………………………… 123
圖4-2-3: 學生「簡單縫紉」圖案……………………………128
圖4-2-4: 家長加工後成品……………………………………128
圖4-2-5: 紅、綠、橘、藍、黃彩帶製成……………………139
圖4-2-6: 體表會「傘舞」的西班牙傘………………………139
圖4-2-7: 烹飪課札記…………………………………………167
圖4-2-8:「嫦娥奔月」皮影偶成品……………………………168
一、中文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彩鳳(2004)。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田耐青、張景媛(2003)。教育部綜合活動課程綱要補充說明。載於何福田、張玉成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台北市:教育部。
吳貞宜、黃月琴(2001年1月)。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低年級實施心得經驗分享,發表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辦,中部輔導區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吳木崑(2004)。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雅琪(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碧霞(2003)。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玉花(2004)。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與綜合活動領域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變革與解析。教育研究,107:133-147。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小麗(2003)。幽默融入國中綜合活動課程對學生幽默感、情緒適應和人際因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淑珮(2004)。生命教育課程-「蜜蜜甜心派」融入綜合活動對國小學童尊重與關懷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恩仲(2004)。童軍小隊制度教學專業知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盈君 (2005)。一位國小教師作文教學課程慎思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晏禎 (2004)。打造課程慎思的平台 -- 以一所國小課程發展委員會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翠芬(2004)。生死教育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探討--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姜鵬珠(2002)。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倪小平(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教學策略。國教天地,154:39-44。
陳元仲(2003)。澎湖縣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選用規準與現況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正忠(2002)。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思筠(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校本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惠娟(2003)。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心得與經驗分享:談釐清思考脈絡、搭建溝通橋樑的概念構圖。中等教育,53(6):30-42。
陳意文(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錦惠(2004)。教學歷程中教師美感經驗之研究-Dewey美感經驗的觀點。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玉卿(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指南國小為例。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景媛(2003)。我喜歡的事:綜合活動與多元智能。教育研究,110:144-151。
張華、石偉平、馬慶發(2000)。課程流派研究。濟南:山東教育。

莊靜宜(2004)。國小綜合活動教科書選用政策之執行研究-以花蓮市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文龍(2002)。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端真(2002)。國民小學「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以基隆市暖
暖國小為例。國民教育,43(1):14-24。
曾端真(2004)。國民小學綜合活動領域的單元設計與教學—以生命教育為例。國
民教育,45(1):61-65。
曾致鏹(2003)。國小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實踐知識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惠蘭(2003)。國小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湯梅英(2000)。實踐參與、體驗意義—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74:51-60。
程仁慧(2002)。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增川(2001)。舞獅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琡惠(2003)。課程理論與課程發展。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第三版)(頁176-220)。台北:學富文化。
黃琡惠、劉永欽(2004)。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危
機辨識與處理活動」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5): 41-61。
黃瓈葳 (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瓈葳、黃郁涵(2004)。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探究。國教輔導,43(3):50-56。
黃譯瑩(2001)。見綜合活動、又是綜合活動:從研究召集人的體驗、省思與實踐,談綜合活動的存在意義、目的與內涵。教育研究,92:90-95。
黃繼仁(2003)。課程慎思應用於教室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顯華、李子建(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葉于釧(2001)。認識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習資訊,17(6):25-31。
葉天喜(2004)。落實綜合活動課程本質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卉軒(2002,7月26日)。北市國中小學雜費帳戶扣繳。中央日報。2005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2/07/26/text/910726ee.htm
楊鈴羢(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1(44),61-90。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鄭燕琪(2003)。屏東地區國民中學學生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現況調查。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世閔(2004)。質性研究的立場問題。教育研究,119:137-138。
劉家齊(2003,4月15日)。春風吻上孩子的臉。九年一貫國小版,6。2006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xn--e-3v8a441k.tw/ 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_
1157.htm
鄭燕琪(2003)。屏東地區國民中學學生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現況調查。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歐用生(2003a)。課程慎思與課程領導。載於歐用生、莊梅枝(著),活化課程領導。台北:台北縣新店市—教材研發學會。
歐用生(2003b)。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簡良平(2002)。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台北:師大書苑。
顏國樑(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內涵與課程設計。國教世紀,201:49-58。
顧瑜君(2004,6月)。從一個戶外學習活動課程發展談教師層面課程與教學設計慎思歷程之可能。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辦之「課程與教學革新的反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台北。

二、 英文
Aristotle. (1925/1980). Nichomachean ethics (D. Ross, Tra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Corrine Glesne. (1999).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 an introduction(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Dewey, J. (1933).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Lexington, Mass: D. C. Heath and Company.
Dillon, J. T. (1994). The question of deliberation. In J. T. Dillon(ed), Delib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3-24.Norwood:Ablex.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Y: Nichols.
Erickson, F. (1986). 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119-161).New York: Macmillan.
Fox S. (1985). The vitality of theory in Schwab’s conception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inquiry, 15(1): 63-89.
Hargreaves, A. &Fullan, M.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ris, I. B. (1986). Communicating the character of deliber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8(2), 115-132.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 (1995).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New Jersey: A Simon & Schuster.
McCutcheon, G. (1999). Deliberation to develop school curriculum. In J.G. Henderson
&K.R. Kesson (Eds).Understanding democratic curriculum leadership(PP.33-46). NY: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arker, W. C. (1997). The art of delibera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54(5), 18- 21.
Pereira, P., & Roby, T. (2000). Joseph Schwab as teach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history, New Orleans.
Pinar, W. F. (1999). Foreword. In J. G. Henderson & K. R. Kesson (Eds.), Understanding democratic curriculum leadership (pp. vii-xvi).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Reid, W. A. (1978). Thinking about the curriculum:The nature and treatment of curriculum problem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Reid, W. A. (1979). Practical reasoning and curriculum theory: In search of a new paradigm. Curriculum Inquiry, 9, 187-207.
Reid, W. A. (1992). The Pursuit of curriculum school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NJ:Ablex Publishing.
Reid, W. A. (1993). Does Schwab improve on Tyler? A response to Jacks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5(6), 499-510.
Reid, W. A. (1999). Curriculum as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 Essays in the deliberative trad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Roby, T. W. (1985). Habits impeding deliber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1), 17-35.
Schubert, W. H. (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New York: Macmillan.
Schwab, J. J. (1969). College curriculum and student prot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wab, J. J. (1970).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In I. Westbury& N. J. Wilkof. (eds., 1978).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287-321.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paper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9.
Schwab, J. J. (1971). The practical 2: Arts of eclectic. In I. Westbury & N. J. Wilkof. (Ed.). (1978).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pp. 322-36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wab, J. J. (1978).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Josep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wab, J. J. (1983). The practical 4: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 Curriculum Inquiry, 13(3), 239-265.
Schwab, .J.&Roby, T.W (1986a).The practical 5:Theoretical concerns of the practical literary commonplace in practical curricula. CA: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chwab, J.J.&Roby, T.W (1986b). Summary of major points in practical:Working from theoretical commonplaces to practical curricula-the example of literature. CA: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chwab, J.J.&Roby, T.W (1986c).The practical 6:Discovery of subject matter commonplaces something for educationa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to do. CA: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tenhouse, L. (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
Walker, D. (1971). A naturalistic model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chool Review, 80, 51-65.
Westbury, I. (1994). Deliber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ing. In J. T. Dillon (ed.) Deliberation and education (pp. 37-65). New Jersey: Ablex.
Wolcott, F. (1997). Ethnography Research in Education . Jaeger R.(EDs). Complementary Method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pp.327-333). Washington,DC:AER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7.林玉華。「政策網絡─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1期,1999年,頁135-184。
2. 4.丘昌泰。「政府與市場─從行政科學典範變遷─論小而能政府的建立」。行政暨政策學報,1999年,第1期,頁35-87。
3. 3.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建立公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台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5期,2002年,頁1-44。
4. 2.丘昌泰。「從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理論變遷─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民統理」《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2000年12月,頁1-32。
5. 6.林玉華。「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一期,1999年,頁135-184
6. 7. 李錦地,台灣工業的鉻污染,科學月刊,1980年,第122期。
7. 36. 藍啟仁、黃傳捷、楊末雄,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儀的分析原理與應用,科儀新知,1994年,第15卷,第5期,第49-61頁。
8. 44. 駱尚廉、薛勝豐,四級胺鹽對六價鉻之萃取探討,中國環境工程學刊,1993年,第3卷,第1期,第1-9頁。
9. 64. 白書禎,當前海水重金屬測定技術問題之檢討,科學發展月刊,1983年,第13卷,第2期,第167-179頁。
10. 李坤崇(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變革與解析。教育研究,107:133-147。
11. 倪小平(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教學策略。國教天地,154:39-44。
12. 張景媛(2003)。我喜歡的事:綜合活動與多元智能。教育研究,110:144-151。
13. 湯梅英(2000)。實踐參與、體驗意義—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74:51-60。
14. 黃瓈葳、黃郁涵(2004)。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探究。國教輔導,43(3):50-56。
15. 葉于釧(2001)。認識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習資訊,17(6):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