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03:5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楊晶晶
研究生(外文):
Yang Ching-Ching
論文名稱:
反共抗俄聲中的女性身影---以"中華婦女"為考察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
Women`s Images During The Anti-Communism Period---A Study of "China`s Women"
指導教授:
范銘如
指導教授(外文):
Fan Ming-J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女性
、
婦聯會
、
中華婦女
、
反共時期
外文關鍵詞:
women
、
Nation Women`s League of R.O.C.
、
China`s Women
、
anti-communism
相關次數:
被引用:
9
點閱:2383
評分:
下載:666
書目收藏:5
本論文是以婦聯會的機關雜誌《中華婦女》為主要研究對象,這本雜誌是在國家戰時體制中,官方針對女性而特別創設的婦女團體之機關雜誌,透過雜誌中呈現出來,國家欲傳達給女性的訊息,我們可以進一步析論國家政府是透過何種論述模式、國家神話和社會秩序控制,達到鞏固其自身的國家基礎,推行符合父權國家政治機制、文化概念的思想,生產有益於父權國家概念的知識。另一方面,挪用(appropriation)女性主義中的瑣碎話語之策略,我們或許能自屬於國家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雜誌內容中,尋找女性在五○年代國家論述下的其他關注面向,或是有別於主流官方的思考模式,並透過這些有別於「反共復國」單音的文章內容,思考其中的性別話語對國家論述所產生的質疑聲浪或顛覆作用。
透過分析這一層層緊密相關的論述生產機制和異於此的逃逸話語,應能在雜誌文本中循著錯落斑駁的醺黃扉頁,探測官方國家論述與女性性別話語的波濤激盪。自愈親近官方的雜誌文本中挖掘出愈與官方論述相異的論點,不僅能對以往將五、六○年代的婦女視為欠缺婦女個人意識的看法,作出適度的修正,更能藉此證明女性自身的主體性(subjectivity)其實未曾或失,只是在當時反共復國聲嘎嘎作響的年代,並不允許此類看法的發揚,是以女性只能幽微含蓄地抒發其意見。
This thesis take the magazine“China’s Women”as research subject ,this magazine is especially published for women under official authority during the wartime period. Through the message that the nation tries to give women presented in this magazine, we can further analyze through what kind of discourse pattern, nation myth and social control that the nation achieves its goal of consolidating its foundation, carrying out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 politic system and cultural conception of the patriarch, producing knowledge that is favorable for the patriarchal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we might be find out the different voices of women that is far from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50`s. And through the essa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nophonic ideas, we can think about the subversion effect of gender.
Through the standpoints that are extremely unlike official points, we can correct the stereotype of the women of 50`s and 60`s are having no consciousness of their own. Even more, we can proof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women never disappears, but expresses it ambiguously in another wa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範圍………………………………………………………..12
第二章 台灣婦女運動與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及其機關雜誌《中華婦女》……………………………………………………………………………………15
第一節 台灣婦女運動的源流…………………………………………………..15
第二節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與中央婦女工作會、台灣省婦女會………25
第三節 《中華婦女》與《婦友》、《台灣婦女通訊》………………………………39
第三章 國家/官方論述下的婦女……………………………………………..49
第一節 國家民族的話語與反共抗俄的論述…………………………………..49
第二節 國家對女性的收編與轉化……………………………………………..55
第三節 國家話語下的女性經驗………………………………………………..62
第四章 《中華婦女》中的女性與國家現代化進程……………………………..79
第一節 出外或歸家……………………………………………………………..79
第二節 現代日常生活知識的翻譯與建構……………………………………..84
第三節 國家化的女性身體?…………………………………………………..94
第五章 結論……………………………………………………………………109
參考書目……………………………………………………………………………111
雜誌目錄
參考書目
史料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編,《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工作人員手冊》,台北: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1958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編,《婦聯四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1954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工作動態》,台北: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1951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婦聯三十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80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婦聯四十五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95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婦聯四十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90
中華婦女月刊編輯委員會,《中華婦女》一卷一期至十一卷十二期,台北: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
蔣夫人言論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蔣夫人言論彙編(續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59
蔣夫人言論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蔣夫人言論彙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56
蔣夫人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夫人思想言論集》,台北:中央文物,1966
嚴倬雲、汲宇荷、楊夢茹編,《婦聯五十年》,台北: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2000
生生印書館編輯部,《蔣夫人言論集》,台北:生生印書館,1987
中文專書
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編輯委員會,《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1995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1997
中央日報社編,《節育經驗》,台北:中央日報社,1968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婦女運動指導方案》,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輯,《指導長 蔣夫人對婦女訓詞輯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1956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中正文教基金會主辦,《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六十週年紀念學術討論會》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台北:中華民國年鑑社,1961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史論集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史論集》,台北:國防研究院,1962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台北:文建會,1995
王丰,《宋美齡:美麗與哀愁》,台北:書華出版,1994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1998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
台灣省政府衛生處編,《台灣省配合鄰里建設加強衛生教育工作手冊》,台北:台灣省政府衛生處,1970
台灣省環境衛生實驗所編,《台灣省環境衛生二十年》,台北:台灣省環境衛生實驗所,1975
台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謝漢儒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
台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王國秀女士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
皮以書,《中國婦女運動》,台北,婦聯畫刊社,1973
石之瑜,權湘著,《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1994
石之瑜,《宋美齡與中國》,台北:商智文化,1998
江文瑜編,《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玉山社,1995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
江宜樺,《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台大,2003
行政院衛生署編,《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一)》,台北:衛生署,1995
行政院衛生署編,《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二)》,台北:衛生署,1995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
何思瞇,《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6
吳三連,《台北市政三年計畫》,台北:東方出版社,1950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5
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Ι,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上)(下)》,台北:傳記文學社,1975
李渝,《應答的鄉岸:小說二集》,台北:洪範,1999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
汪士淳,《漂移歲月-將軍大使胡炘的戰爭紀事》,台北:聯合文學,2006
汪民安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台灣東華,2004
卓遵宏、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脩如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6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台北:九歌,2005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1992
林博文,《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台北:時報文化,2000
林樹等作,《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竹市文化,199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姜貴,《旋風》,台北:九歌,1999
封德屏總編輯,《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范情等,《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台北:女書文化,2006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台北:稻鄉,2005
革命實踐研究院編,《「總動員實施辦法之研究」參考資料》,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52
革命實踐研究院編,《社會類參考資料(家庭與婦女)》,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53
孫康宜,《走出白色恐怖》,台北:允晨,2003
孫廣德,《政治神話論》,台北:商務,1990
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馬心韻,《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政治地位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8
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8
張京鑽,《蔣夫人與中國婦運》,台北:中華文物出版社,1958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張紫葛,《你所不知道的宋美齡:機要秘書的回憶》,台北:時英,2003
張德南執行編輯,《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竹市文化,1997
梁又銘編繪,《民族女英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1956
梅家玲編,《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史政編譯室,2005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2000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1965
陳武雄,《人民團體組織與輔導》,台北:台北市志願服務協會,1986
陳寄禪,《追溯五十年來促進我衛生設施之關鍵事蹟》,台北:正中,1981
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合著,《台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畫政策成功探索》,台北:聯經,2003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2005
傅岩,《華美心聲》,台北:中外雜誌社,1978
彭小妍主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彭大年,《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台北:史政編譯室,2005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黃天才,《世紀蔣宋美齡》,台北: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2004
黃伯平,《蔣夫人與中國》,台北:國際公共關係服務社,1962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0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三民,1991
黃俊傑,《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三民,1991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1994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1995
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文化,1996
溫明麗等作,《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2003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1998
劉進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2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劉贊周,《台灣衛生》,台北:建設雜誌社,1958
厲謝緯鵬,《天涯憶往-一位大使夫人的自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潘國正編,《有情有義眷村情:眷村徵文作品集》,新竹:竹市文化,1997
潘國正編著,《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竹市文化,1997
蔣中正,《反共抗俄基本論》,台北:中央委員會,1954
蔣中正,《總統元旦國慶文告彙輯》,台北:國防研究院,1964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蔣夢麟,《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之檢討》,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0
衛生教育社編,《墮胎應合法化嗎?》,台北:衛生教育社,1971
談社英,《中國婦女運動通史》,南京:著者自印,1936
談社英,《婦運四十年》,台北:著者自印,1952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北:新化,1994
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台北:玉山社,2000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
錢用和,《半世紀的追隨》,台北:著者自印,1976
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2000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1991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台北:稻鄉,2006
戴獨行,《白色角落》,台北:人間,1998
鎮天錫、尹建中著,《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台北:聯經,1983
羅志平著,《民族主義:理論、類型與學者》,台北,旺文社,2005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7
鐘麗慧,《織錦的手:女作家素描》,台北:九歌,1987
譯著專書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1994
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古爾維奇(Michael Gurevitch)等著,陳光興等譯,《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1992
史蒂芬.路克斯(Steven Lukes)著,林葦芸譯,《權力:基進的觀點》,台北:商周出版,2006
史碧華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5
弗里斯比(David Frisby)著,盧暉臨等譯,《現代性的碎片: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著,龔維斌,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台北:左岸文化,2002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偉譯,《性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0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
亨利.都鐸(Henry Tudor)著,葉振輝、翁瑞廷譯,《政治謎思》,台北:幼獅文化,1990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虹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7
亞伯特(Pamela Abbott),威勒斯(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1995
阿爾都塞(Lire Althusser)著,陳越編譯,《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侯柏.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恩格爾等(Alan Engel etc.)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1985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1992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主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1992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
琳達.麥道威爾著(Linda McDowell),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1995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王蔵真譯,《三枚金幣》,台北:天培文化,2001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霍爾(Stuart Hall)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康尼爾(R. W.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台北:書林,2004
西文專書
Bhabha , Homi(ed.)(1990):Nation And Narration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Duncan , Nancy(eds.)(1996):BodySpace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雜誌期刊
王明龍,〈妻以夫貴〉,《自由中國》十五卷一期,1956.7
王洛,〈三年來台北市衛生行政〉,《台北文物》一卷一期,1952.12
王培勳,〈臺北市古亭區南機場眷村家庭主婦訪問報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第三期,1967.4
石之瑜,〈蔣夫人與中國的國家性質-後殖民父權文化的建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1996.8
石之瑜,〈從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對美外交論中國的地位〉,《近代中國》第一一三期,1996.6
成令方,〈改造國家機器比國家認同更急切!〉,《騷動》第二季,1996.10
朱筱鈺,〈從婦女工作的發展看臺灣婦女的進步〉,《臺灣文獻》第十九卷第二期,1968.6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1994.6
呂芳上,〈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反思-從1920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二期,2004.12
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發表於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研討會
林秋敏,〈宋美齡女士與婦女聯合會-從慰勞工作談起〉,《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林維紅,〈專輯引言:她的女性特質改變了歷史〉,《婦研縱橫》第六十九期,2004.1
林蔭庭,〈是蔣夫人,更是宋美齡〉,《婦研縱橫》第六十九期,2004.1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台灣風物》,1997.6
洪國智,〈「婦聯會」─以勞軍為主要工作方向的歷史分析〉,《史匯》第七期,2003.9
胡淑雯,〈從女人治國到性別解放-以國家女性主義翻覆家庭父權(劉毓秀專訪)〉,《騷動》第二季,1996.10
胡藹若,〈論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特質的蛻變〉,《政治學學報》第三期,2004.8
張素貞,〈五○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985.6
張劍寒,〈論國家動員法制之特性〉,《思與言》第一卷第五、六期,1963.12
張裴怡,〈宋美玲相關出版目錄〉,《婦研縱橫》第六十九期,2004.1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台大文史哲學報》,2001.11
許世鉅著,蔡世澤、謝煥淙合譯,〈台灣的家庭計劃──從禁忌至政府政策時期的演變情況〉,《綠杏》十九期,1972.6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第三十二期,1998.12
陳君愷,〈光復之疫:台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性觀察〉,《思與言》三十一卷一期,1993.3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三期,2005.12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期,2005.3
楊雅慧,〈日據末期的台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第四十三卷第二期,1993.6。
葉龍彥,〈台灣光復初期的防疫工作(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北文獻》直字第一百期,1992.6
葉龍彥,〈台灣光復初期的衛生保健工作(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灣文獻》第四十二卷第三、四期,1991.9&12
趙剛、侯念祖,〈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下的眷村女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九期,1995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台灣史研究》八卷一期,2001.10
劉維開,〈台灣地區典藏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檔案資料介紹〉,《婦研縱橫》第六十九期,2004.1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1998.4
應鳳凰,〈五○年代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場域:從「市場性」到「政治性」的小說光譜〉,發表於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壇,2004.5.21
應鳳凰,〈五○年代文學圖書的生產與特色—兼談個人的蒐集經驗〉,《文訊》2003.8
應鳳凰,〈五○年代文藝雜誌概況〉,《文訊》2003.7
應鳳凰,〈五○年代台灣文學場域〉,發表於重寫台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史國際研討會,2005.5.27-5.28
應鳳凰,〈五十年代台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收於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
應鳳凰,〈張道藩《文藝創作》與五○年代台灣文壇〉,收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應鳳凰,〈鍾肇政與五、六十年代台灣文化生產場域-論戰後初期本土文學位置的形成〉,收於鄭烱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
簡秀昭,〈愛國婦人會〉,《台灣文獻別冊》,2003.9
Diana Lary,“Creating the role of the leader’s consort:Madame Chiang Kai-Shek",Sino-American Relations,vol.30,no.1, 2004 spring-summer
學位論文
王孟梅,〈抗戰時期的婦女工作〉,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
吳振建,〈海峽兩岸軍人婚姻規定之比較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復華,〈反共/懷鄉-戰爭中國家對分類秩序的確認(一個集體認同的發展):以1949年中央日報台灣版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佳樺,〈「戰時兒童保育會」之研究(1938~194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德芳,〈王藍小說《藍與黑》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3
林倩如,〈威權體制下台灣女性參政之研究-以女性省議員為例(1950-198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洪曉惠,〈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國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范燕秋,〈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韋積慶,〈台灣的國家機器—權力技術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秦先玉,〈台灣五○年代邊緣史片斷—以「性政治」、「異己」、「身體衛生」三問題意識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1915-192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張淑卿,〈戰後台灣地區傳染病防治之研究(1945-1971)〉,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張毓芬,〈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O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梅煥文,〈台灣的家庭計劃運動〉,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65
許芳庭,〈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郭文華,〈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代臺灣家庭計畫: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郭苑平,〈眷村台灣媽媽的自我與認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千惠,〈台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1920~197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惠敏,〈戰爭動員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50~1958)〉,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曾靜悅,〈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曾薰慧,〈台灣五O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玉蘭,〈台灣五O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靜儀,〈另類女人:駐防軍人妻子生活經驗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趙育農,〈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劃:臺灣家庭計劃早期的發展(1954-196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2004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鄭雪英,〈宋美齡對中國政治的影響—1927-1945〉,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謝靉倫,〈誰的婦女政策?我國婦女政策中的「婦女」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韓敬富,〈我國志願役軍人福利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羅汀蘭,〈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組織功能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電子全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
2.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
3.
戰後台灣地區傳染病防治之研究(1945-1971)
4.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
5.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6.
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
7.
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
8.
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
9.
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
10.
另類女人:駐防軍人妻子生活經驗之質性研究
11.
我國志願役軍人福利制度之研究
12.
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
13.
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
14.
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
15.
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台灣家庭計畫:醫療政策與女性史面向的探討
1.
洪國智,〈「婦聯會」─以勞軍為主要工作方向的歷史分析〉,《史匯》第七期,2003.9
2.
胡藹若,〈論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特質的蛻變〉,《政治學學報》第三期,2004.8
3.
林蔭庭,〈是蔣夫人,更是宋美齡〉,《婦研縱橫》第六十九期,2004.1
4.
呂芳上,〈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反思-從1920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二期,2004.12
5.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1994.6
6.
石之瑜,〈從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對美外交論中國的地位〉,《近代中國》第一一三期,1996.6
7.
石之瑜,〈蔣夫人與中國的國家性質-後殖民父權文化的建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1996.8
8.
王培勳,〈臺北市古亭區南機場眷村家庭主婦訪問報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第三期,1967.4
9.
汪士淳,《漂移歲月-將軍大使胡炘的戰爭紀事》,台北:聯合文學,2006
10.
張劍寒,〈論國家動員法制之特性〉,《思與言》第一卷第五、六期,1963.12
11.
陳君愷,〈光復之疫:台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性觀察〉,《思與言》三十一卷一期,1993.3
12.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三期,2005.12
13.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期,2005.3
14.
楊雅慧,〈日據末期的台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第四十三卷第二期,1993.6。
15.
劉維開,〈台灣地區典藏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檔案資料介紹〉,《婦研縱橫》第六十九期,2004.1
1.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
2.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組織功能之研究
3.
蔣宋美齡與五O年代《中華婦女》的婦女論述
4.
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
5.
戰爭動員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50-1958)
6.
一九五0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
7.
1950年代台灣婦女家政與生活知識之形塑─以《中華婦女》、《台灣婦女通訊》為例
8.
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
9.
反共交響裡的和鳴與變奏—徐鍾珮創作歷程與書寫位置的位移
10.
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
11.
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研究
12.
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O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
13.
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
14.
臺灣戰後前期私立學校法制與管制政策之研究(1945-1974)-以延平中學與復興中小學校史為例
15.
宋美齡與華興中學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