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0: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淑媛
研究生(外文):Cheng Shu Yuan
論文名稱: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國民小學藝術課程設計-以桃園縣南門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s into Arts Crriculum Design for Primary School –Take Nan M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林炎旦林炎旦引用關係劉得劭劉得劭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社區文化資源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arts and humanitiescurriculum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論文基於培養學生對其生活環境、社區文化的認識與情感,落實藝術與人文教育的內涵,並增進學生對地方文化藝術美的認知、表現與欣賞能力,在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資源,選擇以桃園市文化資源為內容題材,以「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教育精神」、「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等為主要課程理論架構,設計一套國小藝術課程;依此本論文已達成下列目的:
一、探討社區本位的藝術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二、探討社區文化資源融入的「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設計之理論。
三、完成結合桃園市社區文化資源的南門國小藝術課程設計內涵。
本論文以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及專家諮詢為基礎,設計一套結合地方文化資源的藝術課程,對象是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經論述分析後整理以下結論:
一、社區本位的藝術課程設計
(一)後現代主義在藝術教育上強調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肯定,並協助學生尊重不同背景的文化。
(二)以「多元文化教育」和「社區教育論」統整學習活動,以達成學生健全人格及知識統整之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人文教育目的。
二、社區文化資源融入的統整課程
(一)收集調查桃園市社區文化資料以作為統整課程的活動內涵。
(二)整理分析桃園市社區文化藝術資源以作為各種統整課程設計的題材。
三、結合桃園市社區文化資源的藝術課程設計內涵。
(一)調查目前桃園市藝術教育的現況需求,將結果整理作為課程設計的參考。
(二)結合地方資源的南門國小藝術課程活動設計,使學生在循序漸進與系統條理的課程活動中,達成學習成效。
關鍵詞:社區文化資源、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s into the primary school’s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 design. The objectives of the integration are as follows: to foste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ffection for their ow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culture, to implement the connotation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 to reinforce students’ abilities to understand, appreciate and perform their local cultu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this thesis include: the spirit of post-modernism arts educ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oriented arts education etc. A case study which was based on an arts curriculum, making use of the Taoyuan City’s culture resources, had been carried out. The thesis, therefore, has achieved the following goals:
1. To inquire in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munity-oriented curriculum design.
2. To inquire into the theories for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s into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 design.
3. To complete the integration of Taoyuan City’s 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s into the arts curriculum design.
A primary school arts curriculum, aiming at Grade 5th and Grade 6th students, integrated with local culture resources was designed. It wa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field surveys, interviews and specialists’ consultation. A number of conclusions had been drawn from the study:
1. Community departmentalism arts curriculum design
(1) The post modernis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respect to the multi- culturalism. It helps students to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2) Students are able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building a sound character as well as living an more artistic live style through the integrated learning activities based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theory”.
2.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resources into curriculum
(1) To collect and examine Taoyuan City’s culture resources. The data is used as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2) To arrange and analyze Taoyuan City’s 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s. The data is used as the themes for various curriculum designs.
3. To integrate of Taoyuan City’s 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s into the arts curriculum design.
(1) To survey current needs for arts education. The results are used as the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2)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achieve their learning goals more effectively through systematic and progressive activities which integrate with local resources.
Keywords:community culture resource , arts and humanities , curriculum design
目 次
中文摘要……………………………………………………………………………. ⅱ英文摘要……………………………………………………………………………. ⅲ目次…………………………………………………………………………………. ⅴ表次…………………………………………………………………..……………. ⅷ圖次…………………………………………………………………………………. 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架構……………………………………………….6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7
第六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教育………………………….… .11
第二節 課程設計理論…………………………………….…..19
第三節 社區文化資源的內涵…………………………….…..62
第四節 桃園市社區文化資源…………………………….…..64
第五節 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81

第三章 研究設計和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87
第二節 研究對象…………………………………….………..91
第三節 研究步驟…………………………………….………..93
第四節 研究流程……………………………………………...94
第五節 研究進度…………………………………….………..95

第四章 課程設計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桃園市社區文化田野調查資源分析…………………98
第二節 課程設計規劃與訪談分析……………….…..……...101
第三節 課程單元活動設計..……………………… …..…….112
第四節 單元活動設計專家評估與分析……………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9
第二節 建議……………………………………………..……142

參考書目………………………………………………..….145

附錄
附錄一:意見與建議表………………………………….156
附錄二:「我的鄰居是媽祖」教學活動設計…………...159
附錄三:「傢俱博物館之旅」教學活動設計…………...164
附錄四:「人文與自然的巡禮」教學活動設計………...169
附錄五:「生活藝術家」教學活動設計…………….…..176
附錄六:學習單…………………………………….……185
中文書籍
丁金環(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國美術協會編印(1997)。《中華民國美術家名鑑》。台北市:振輝美術社。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頁1-24。台北市: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頁46-89。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頁120-157。台北市:五南。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頁39-64。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登安(2003)。《國小鄉土教學資源的調查與課程融入之途徑-以鹿谷鄉田底地區之人文環境資源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容德(1998)。《光復後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演變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頁63。台北市:五南。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進風(1996)。《開放教育中的美勞教學》,頁26-35。台北縣:北新國小。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頁15-95。新竹:妏晟。
呂燕卿(1999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呂燕卿(1999b)。〈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雙月刊,106期》,頁29-38。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頁25-96。台北市:五南。
李中澤 譯(1998)。 《美學與藝術教育》 ,頁135。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Michael J. Parsons, H. Gene Blocker.
李俸儒(199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50期》,頁30-41。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乾朗(1996)。《臺灣傳統建築》,頁13-50。台北市:東華。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頁49-62。台北市:遠流。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期》,頁18-3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珮儀(1996)。〈後現代思潮下的教育研究〉。《師友月刊,353期》,頁50-54。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體(1996)。〈漫談開放教育〉。《教師天地雙月刊,81期》,頁9-13。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來發(1994)。〈國民中學藝能科教育問題與改造趨勢〉。《台灣教育,503期》,頁13-18。台北市:台灣省教育會。
林炎旦(1999)。〈我國中小學一般美術(勞)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2期》,頁603-628。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
林芳平(2000)。《國立台灣美術館「行動美術館」課程設計與執行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修澈等編輯(2001)。《泛桃舊藏:桃園市百年映象》,頁6-103。桃園:桃園市公所。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雙月刊,113期》,頁71-80。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8期》,頁37-40。台南:翰林。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頁8-49。台北市:雄獅。
林會承(1995)。《傳統建築手冊》,頁92-113。台北市:藝術家。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27-63。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漢泉等編輯(1996)。《桃園慈護宮-沿革暨五朝祈安圓醮慶典專輯》,頁6-100。桃園:桃園慈護宮醮務委員會。
邱美嬌(2000)。《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研究- 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美勞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邦欣(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輕鬆上手》,頁9-15。高雄市:復文。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頁27。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嘉紋(199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世瑜(1997)。〈開放與多元~後現代教育觀的課程設計〉。《康軒教育雜誌,26期》,頁49-51。台北縣:康軒。
徐秀菊(2001)。〈社區取向之學校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與教學〉。《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7。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觀念與實踐〉。《花師院刊,36期》,頁12-15。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徐秀菊(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頁9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薇(1999)。《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汝儀(1994)。〈培養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方法〉。《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頁1-26。兒童美術教育研究委員會,中華民國美術學會。
袁汝儀(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思考〉。《國教天地,143期》,頁32-40。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袁金塔等作(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5-12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雙月刊,103期》,頁30-3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高義展(1997)。〈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之啟示〉。《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0期》,頁273-297。台南:國立台南教育大學。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2001)。《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73。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8)。〈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康台生(2002)。〈藝術人文課程的實踐-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共創設區發展特色〉。《美育雙月刊,128期》,頁4-13。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期》,頁12-21。台北市:台灣省教育會。
張世宗(1999)。〈從開放教育論教學的開發與開放〉。《北縣教育雙月刊,26期》,頁29-35。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張全成(1989)。〈從鑑賞教學的加強談美術教育的多元功能與目標〉。《美育雙月刊,141 期》,頁2-4。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全成(1991)。〈淺談結合生活的美術教育〉。《國教世紀,27卷,2期》,頁9-12。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頁9-29。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幸愉(1994)。《國民中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頁46-135。台北市:東華。
張秋鶯(1995)。〈從社區資源的整合與應用談開放教育中「親師協會的籌組與推動」〉。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高雄市:復文。
張清濱(2002)。《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頁71-93。台北市:五南。
張淑玫(1998)。《地景踏勘導覽,大家來寫村史,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頁34-37。台北市:唐山。
張嘉育(199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1)。〈協同教學模式實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5)》。台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民92.01.15台(92)國字第092006026號令公佈。台北市:教育部。
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的基本認識〉。《教師天地雙月刊,100期》,頁58-6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連德仁(1990)。《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3)。〈藝術教育與多元文化〉。《美育雙月刊,50期》,頁113。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期》,頁545-582。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禎祥(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多元文化與社區藝術教育〉。《藝術教育論壇,1期》,頁19-26。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肇立(1997)。《桃園市的都市風格與紀念性空間》,頁25-95。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陳木子(1998)。《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頁12-45。台北市:寰宇。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雙月刊,121期》,頁 29-37。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其南(1996)。〈鄉土學習與社區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討會》,頁1-18。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頁143-185。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頁15-54。台北市:五南。
陳菁繡(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陳菁繡(2001)。〈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課程〉。《美育雙月刊,116期》,頁18-25。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教育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淑(2003)。《校本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期》,頁97-128。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現代教育論壇,2期》,頁335-340。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祥榕(1999)。《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探討—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卷,60期》,頁63-69。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黃壬來(1993)。《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頁108-155。台北市:五南。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上、下冊》。台北市:桂冠。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市:桂冠。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頁25-69。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頁36-98。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頁68-13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姬芬(2000)。〈後現代主義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國教輔導,40卷,1期》,頁33-39。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頁258-273。台北縣:康軒。
楊冠政(1993)。《台灣地區環境變遷與環境教育》,頁23-5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楊馥茹(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雙月刊,119期》,頁91-97。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詹棟樑(1995)。〈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5-81。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春文(2000)。〈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的理念與模式〉。《國教輔導,40卷,2期》,頁2-19。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熊宜中(2000) 。《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頁25-9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市:麗文。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惠玲(1996)。《美術鑑賞(修訂版)》,頁16-22。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淑真(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期》,頁59-95。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歐用生(1996)。〈開放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師天地雙月刊,81期》,頁14-19。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蔡明富(1997)。〈構思有聲有色的書法教學-多媒體在書法教學上應用之探討〉。《教師之友,2期》,頁44-49。嘉義縣:嘉義大學。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明珠(1996)。《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頁72-98。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錢富美(1999)。〈社區文化與鄉土教育〉。《國教輔導,38卷,4期》,頁21-24。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戴寶村(2000)。《口述歷史:說古到今話桃園》,頁38-56。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顏靜筠(2001)。《金門地區教育意識型態與鄉土文化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卷,5期》,頁1-8。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外文書籍
Efland, A. D. (1995). The spiral and the lattice:Changes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6(3), p.134-153.
Giroux , H. A(1994). Teacher, Public Life, and Curriculum Reform.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 69(3).
Schubert , W.H.(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ng, and Possibility.p.56. New York: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9.陳振祥、李吉仁,ODM的成因與策略運作:水平式產業下的策略聯盟型態,中山管理評論,第5卷第3期,民86年。
2.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雙月刊,103期》,頁30-3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3. 袁汝儀(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思考〉。《國教天地,143期》,頁32-40。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4. 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8期》,頁37-40。台南:翰林。
5.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雙月刊,113期》,頁71-80。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6.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期》,頁18-3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7. 呂燕卿(1999b)。〈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雙月刊,106期》,頁29-38。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8.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頁1-24。台北市: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9. 康台生(2002)。〈藝術人文課程的實踐-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共創設區發展特色〉。《美育雙月刊,128期》,頁4-13。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10. 張全成(1989)。〈從鑑賞教學的加強談美術教育的多元功能與目標〉。《美育雙月刊,141 期》,頁2-4。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11. 張全成(1991)。〈淺談結合生活的美術教育〉。《國教世紀,27卷,2期》,頁9-12。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12.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頁9-29。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13. 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的基本認識〉。《教師天地雙月刊,100期》,頁58-6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14. 郭禎祥(1993)。〈藝術教育與多元文化〉。《美育雙月刊,50期》,頁113。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15.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期》,頁545-582。台北市: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