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丁金環(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美術協會編印(1997)。《中華民國美術家名鑑》。台北市:振輝美術社。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頁1-24。台北市: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頁46-89。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頁120-157。台北市:五南。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頁39-64。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登安(2003)。《國小鄉土教學資源的調查與課程融入之途徑-以鹿谷鄉田底地區之人文環境資源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容德(1998)。《光復後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演變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頁63。台北市:五南。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吳進風(1996)。《開放教育中的美勞教學》,頁26-35。台北縣:北新國小。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頁15-95。新竹:妏晟。
呂燕卿(1999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呂燕卿(1999b)。〈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雙月刊,106期》,頁29-38。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頁25-96。台北市:五南。
李中澤 譯(1998)。 《美學與藝術教育》 ,頁135。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Michael J. Parsons, H. Gene Blocker.
李俸儒(199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50期》,頁30-41。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乾朗(1996)。《臺灣傳統建築》,頁13-50。台北市:東華。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頁49-62。台北市:遠流。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期》,頁18-3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珮儀(1996)。〈後現代思潮下的教育研究〉。《師友月刊,353期》,頁50-54。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體(1996)。〈漫談開放教育〉。《教師天地雙月刊,81期》,頁9-13。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佳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來發(1994)。〈國民中學藝能科教育問題與改造趨勢〉。《台灣教育,503期》,頁13-18。台北市:台灣省教育會。
林炎旦(1999)。〈我國中小學一般美術(勞)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2期》,頁603-628。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
林芳平(2000)。《國立台灣美術館「行動美術館」課程設計與執行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修澈等編輯(2001)。《泛桃舊藏:桃園市百年映象》,頁6-103。桃園:桃園市公所。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雙月刊,113期》,頁71-80。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8期》,頁37-40。台南:翰林。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頁8-49。台北市:雄獅。
林會承(1995)。《傳統建築手冊》,頁92-113。台北市:藝術家。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27-63。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漢泉等編輯(1996)。《桃園慈護宮-沿革暨五朝祈安圓醮慶典專輯》,頁6-100。桃園:桃園慈護宮醮務委員會。
邱美嬌(2000)。《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研究- 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美勞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邦欣(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輕鬆上手》,頁9-15。高雄市:復文。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頁27。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嘉紋(199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世瑜(1997)。〈開放與多元~後現代教育觀的課程設計〉。《康軒教育雜誌,26期》,頁49-51。台北縣:康軒。
徐秀菊(2001)。〈社區取向之學校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與教學〉。《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7。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觀念與實踐〉。《花師院刊,36期》,頁12-15。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徐秀菊(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頁9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薇(1999)。《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汝儀(1994)。〈培養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方法〉。《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頁1-26。兒童美術教育研究委員會,中華民國美術學會。
袁汝儀(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思考〉。《國教天地,143期》,頁32-40。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袁金塔等作(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5-12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雙月刊,103期》,頁30-3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高義展(1997)。〈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之啟示〉。《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0期》,頁273-297。台南:國立台南教育大學。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2001)。《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73。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8)。〈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絡之建立〉。《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康台生(2002)。〈藝術人文課程的實踐-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共創設區發展特色〉。《美育雙月刊,128期》,頁4-13。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期》,頁12-21。台北市:台灣省教育會。
張世宗(1999)。〈從開放教育論教學的開發與開放〉。《北縣教育雙月刊,26期》,頁29-35。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張全成(1989)。〈從鑑賞教學的加強談美術教育的多元功能與目標〉。《美育雙月刊,141 期》,頁2-4。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張全成(1991)。〈淺談結合生活的美術教育〉。《國教世紀,27卷,2期》,頁9-12。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頁9-29。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張幸愉(1994)。《國民中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頁46-135。台北市:東華。
張秋鶯(1995)。〈從社區資源的整合與應用談開放教育中「親師協會的籌組與推動」〉。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高雄市:復文。
張清濱(2002)。《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頁71-93。台北市:五南。
張淑玫(1998)。《地景踏勘導覽,大家來寫村史,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頁34-37。台北市:唐山。
張嘉育(199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2001)。〈協同教學模式實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5)》。台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民92.01.15台(92)國字第092006026號令公佈。台北市:教育部。
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的基本認識〉。《教師天地雙月刊,100期》,頁58-65。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連德仁(1990)。《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禎祥(1993)。〈藝術教育與多元文化〉。《美育雙月刊,50期》,頁113。台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期》,頁545-582。台北市:師大書苑。郭禎祥(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多元文化與社區藝術教育〉。《藝術教育論壇,1期》,頁19-26。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肇立(1997)。《桃園市的都市風格與紀念性空間》,頁25-95。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陳木子(1998)。《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頁12-45。台北市:寰宇。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雙月刊,121期》,頁 29-37。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陳其南(1996)。〈鄉土學習與社區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討會》,頁1-18。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頁143-185。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頁15-54。台北市:五南。
陳菁繡(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陳菁繡(2001)。〈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課程〉。《美育雙月刊,116期》,頁18-25。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教育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慧淑(2003)。《校本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期》,頁97-128。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現代教育論壇,2期》,頁335-340。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祥榕(1999)。《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探討—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卷,60期》,頁63-69。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黃壬來(1993)。《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頁108-155。台北市:五南。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上、下冊》。台北市:桂冠。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市:桂冠。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頁25-69。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頁36-98。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頁68-13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姬芬(2000)。〈後現代主義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國教輔導,40卷,1期》,頁33-39。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頁258-273。台北縣:康軒。
楊冠政(1993)。《台灣地區環境變遷與環境教育》,頁23-5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楊馥茹(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雙月刊,119期》,頁91-97。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詹棟樑(1995)。〈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5-81。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春文(2000)。〈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的理念與模式〉。《國教輔導,40卷,2期》,頁2-19。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熊宜中(2000) 。《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頁25-9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市:麗文。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惠玲(1996)。《美術鑑賞(修訂版)》,頁16-22。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淑真(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期》,頁59-95。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歐用生(1996)。〈開放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師天地雙月刊,81期》,頁14-19。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蔡明富(1997)。〈構思有聲有色的書法教學-多媒體在書法教學上應用之探討〉。《教師之友,2期》,頁44-49。嘉義縣:嘉義大學。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明珠(1996)。《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頁72-98。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錢富美(1999)。〈社區文化與鄉土教育〉。《國教輔導,38卷,4期》,頁21-24。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戴寶村(2000)。《口述歷史:說古到今話桃園》,頁38-56。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顏靜筠(2001)。《金門地區教育意識型態與鄉土文化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卷,5期》,頁1-8。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外文書籍
Efland, A. D. (1995). The spiral and the lattice:Changes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6(3), p.134-153.
Giroux , H. A(1994). Teacher, Public Life, and Curriculum Reform.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 69(3).
Schubert , W.H.(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ng, and Possibility.p.56. New York: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