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6: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瑞華
研究生(外文):Wang, Ruan-Hua
論文名稱:住戶對住宅竊盜的自我保護行為與犯罪恐懼感關聯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elf-Protection and Fear of Burglary
指導教授:周愫嫻周愫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U, SUSY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住宅竊盜自我保護行為犯罪恐懼感
外文關鍵詞:burglaryself-protection behaviorfear of cri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之一,針對與犯罪相關的刺激而產生的恐懼,我們稱之為犯罪恐懼感。面對恐懼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有逃避或防衛的行為產生,而面對犯罪恐懼感也不例外。國內過去針對犯罪恐懼感都是著重於綜合的犯罪類型的探討,尚未有針對單一犯罪類型的犯罪恐懼感進行研究,且也甚少研究將自我保護行為納入探討,故研究針對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與自我保護行為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研究主要目的想瞭解影響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因素為何?是否有別於過去針對綜合犯罪類型之犯罪恐懼感的研究?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與自我保護行為之間是否為因果關係?本研究透過滾雪球與立意抽樣的方式,針對大台北地區之296戶住在公寓或大廈的純住家進行問卷調查,針對所收集之資料透過量化的分析,進而對於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與自我保護行為有更深入的瞭解。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都會民眾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平均月收入、住宅總樓層、家庭人數、直接被害經驗、對警察的信心、自我保護行為」。當住戶之家庭平均越收入越低,住戶的住宅總樓層越低,家庭人數越多,有直接被害經驗,對警察的信心程度越低,自我保護行為越多,則其住宅竊盜的犯罪恐懼感會越高。能預測自我保護行為的變項有「性別、直接被害經驗、社會凝聚與支持力、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家中決策者為男性,有住宅竊盜直接被害經驗,與鄰里互動越緊密,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越高的住戶,其自我保護行為會越多。最後,研究結也發現自我保護行為與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間,確實是為互相預測的變項,但其之間是否為因果關係仍有待後續研究來檢驗之。
研究建議:(一)減少住宅竊盜犯罪發生是減少民眾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最有效的作法;(二)宣導正確的住宅竊盜防制對策及觀念,降低不必要或無效的自我保護行為;(三)強化都會地區警察的作為,提升民眾對於警察的信心;(四)針對無力負擔有效自我保護行為的住戶,擬定有效協助策略。
Fear is one of the feelings with which human beings were born. Fear directly caused by crime is called “fear of crime.” Being fearful, we naturally have avoidance reactions or protective actions. Fear of crime is no exception. As to fear of crime, the research focus has been on the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 types of crime.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a single type of crime. Self-protection has been the object of little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center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crime for burglary and self-protect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fear of burglary. Does it vary from the research on integrated types of crimes? Is there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crime for burglary and self-protection? This research applied snowball sampling and purposive sampling to carry out the survey involving 296 residents living in apartments or mansions in Taipei County and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 applie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and sought to understand fear of burglary and self-protection behavio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urban residents’ fear of burglary are family average income, number of stories,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direct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 of burglary, confidence in police, and self-protection behavior. Residents who have lower family average income, less number of stories, more family members, direct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s of burglary, less confidence in police officers, and more self-protection behaviors would possess higher fear of crime for burglary. The variables to predict self-protection behaviors are gender, direct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 of burglary, social cohesion and support, fear of burglary. The domestic decision-makers are male. Residents who have direct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 of burglary, closer interactions with the neighborhood and higher fear of being a victim of burglary will have more self-protection behaviors. In the end,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elf-protection behaviors and fear of burglary are mutually dependent variables.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amine an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protection behaviors and fear of crime for burglary.
Policy suggestions:
(I)Reducing burglary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lower the fear of crime for burglary of the public.
(II)Promote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crime prevention strategies to decrease unnecessary or ineffective self-protection behavior.
(III)Strengthen the capability of police officers in urban areas so as to increase residents’ confidence in police officers.
(IV)Provide effective resources for residents who cannot afford to undertake effective self-protection behavior.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一、犯罪恐懼感(fear of crime) 5
二、自我保護行為(self-protection behavior) 5
三、住戶 5
四、住宅竊盜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犯罪恐懼感 7
一、犯罪恐懼感之定義 7
二、犯罪恐懼感之理論模式 9
三、影響犯罪恐懼感之相關因素 12
第二節 住宅竊盜的犯罪恐懼感與自我保護行為 15
一、心理或生理反應 15
二、自我保護行為 16
第三節 犯罪恐懼感與自我保護行為之關係 21
一、各研究者之研究結果分歧:誰是因?誰是果? 21
二、社區關心模式之爭論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設計 2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24
一、研究問題 24
二、研究假設 24
第三節 問卷設計 27
一、問卷設計與修改 27
二、各分變項之信效度分析及計分 32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 37
一、取樣方式 37
二、研究對象 38
三、研究樣本基本特性 39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一、信度檢驗 44
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44
三、次數分配(frequencies) 44
四、卡方(X 2)獨立性檢定(chi-square test of independence) 44
五、獨立樣本t檢定(t test) 45
六、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45
七、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 46
八、多元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 46
第四章 研究分析結果 47
第一節 住戶基本特性之差異分析 47
一、住戶基本特性與被害經驗之差異分析 47
二、住戶基本特性與社會失序察覺之差異分析 51
三、住戶基本特性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差異分析 57
四、住戶基本特性與對警察之信心之差異分析 63
五、住戶基本特性與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差異分析 68
六、住戶基本特性與自我保護行為之差異分析 73
七、相關分析 81
第二節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成因分析 85
第三節 自我保護行為之成因分析 90
一、自我保護行為之多元迴歸模型分析 90
二、各類別自我保護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94
第四節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與自我保護行為之因果關係 101
第五節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整合模式之驗證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 論 108
一、都會民眾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源由 108
二、影響都會民眾採行自我保護行為之因素 110
第二節 建 議 1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5
一、樣本限制 115
二、概念測量的限制 115
三、其他干擾變項可再納入探討 116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 117
英文部分 119
附件一 121
附件二 127

《表 目 次》
表2-1-1 各研究者對於犯罪恐懼感之定義 8
表2-2-1 台灣地區巡守隊、家戶聯防、社區監視器數量統計 20
表3-3-1 A部分問卷預試後修改內容摘要 28
表3-3-2 自我保護行為變項問題尚未修改前之內容 31
表3-3-3 自我保護行為變項問題修改後 32
表3-3-4 各變項之分量表信度分析 33
表3-3-5 「社會失序之察覺」之因素分析 33
表3-3-6 「社會凝聚與支持力」之因素分析 34
表3-3-7 「對警察的信心」之因素分析 35
表3-3-8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因素分析 36
表3-4-1 樣本之地理位置次數分配 39
表3-4-2 樣本基本特性之分佈 42
表4-1-1 住戶基本特性與被害經驗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50
表4-1-2 性別與社會失序之察覺t檢定摘要表 52
表4-1-3 職業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2
表4-1-4 家庭平均月收入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3
表4-1-6 被害經驗與社會失序之察覺t檢定摘要表 54
表4-1-7 是否固定上下班與社會失序之察覺t檢定摘要表 54
表4-1-8 無人在家時間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5
表4-1-9 一個月平均出遊次數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5
表4-1-10 家庭類型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6
表4-1-11 家庭人數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6
表4-1-12 住宅位置與社會失序之察覺ANOVA分析摘要表 56
表4-1-13 住宅類型與社會失序之察覺t檢定摘要表 57
表4-1-14 性別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t檢定摘要表 58
表4-1-15 職業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58
表4-1-16 家庭平均月收入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59
表4-1-17 地理位置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59
表4-1-18 被害經驗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t檢定摘要表 59
表4-1-19 是否固定上下班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t檢定摘要表 60
表4-1-20 無人在家時間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0
表4-1-21 全家一個月平均出遊次數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1
表4-1-22 家庭類型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1
表4-1-23 家庭人數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1
表4-1-24 住宅位置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2
表4-1-25 住宅類型與社會凝聚和支持力之t檢定摘要表 62
表4-1-26 性別與對警察之信心之t檢定摘要表 63
表4-1-27 職業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3
表4-1-28 家庭平均月收入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4
表4-1-29 地理位置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4
表4-1-30 被害經驗與對警察之信心之t檢定摘要表 65
表4-1-31 是否固定上下班與對警察之信心之t檢定摘要表 65
表4-1-32 無人在家時間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5
表4-1-33 全家一個月平均出遊次數與對警察之信心 66
表4-1-34 家庭類型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6
表4-1-35 家庭人數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6
表4-1-36 住宅位置與對警察之信心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7
表4-1-37 住宅類型與對警察之信心之t檢定摘要表 67
表4-1-38 性別與犯罪恐懼感之t檢定摘要表 68
表4-1-39 職業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8
表4-1-40 家庭平均月收入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9
表4-1-41 地理位置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69
表4-1-42 被害經驗與犯罪恐懼感之t檢定摘要表 70
表4-1-43 是否固定上下班與犯罪恐懼感之t檢定摘要表 70
表4-1-44 無人在家時間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1
表4-1-45 全家一個月平均出遊次數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1
表4-1-46 家庭類型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1
表4-1-47 家庭人數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2
表4-1-48 住宅位置與犯罪恐懼感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2
表4-1-49 住宅類型與犯罪恐懼感之t檢定摘要表 73
表4-1-50 自我保護行為之次數分配摘要表 74
表4-1-51 性別與自我保護行為之t檢定摘要表 76
表4-1-52 職業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6
表4-1-53 家庭平均月收入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6
表4-1-54 地理位置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7
表4-1-55 被害經驗與自我保護行為之t檢定摘要表 77
表4-1-56 是否固定上下班與自我保護行為之t檢定摘要表 78
表4-1-57 無人在家時間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8
表4-1-58 全家一個月平均出遊次數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9
表4-1-59 家庭類型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9
表4-1-60 家庭人數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79
表4-1-61 住宅位置與自我保護行為之ANOVA分析摘要表 80
表4-1-62 住宅類型與自我保護行為之t檢定摘要表 80
表4-1-63 各變項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83
(續)表4-1-63 各變項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84
表4-2-1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迴歸模型分析摘要表 89
表4-3-1 自我保護行為之迴歸模型分析摘要表 94
表4-3-2 逃避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5
表4-3-3 逃避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4-3-4 防衛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4-3-5 防衛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97
表4-3-6 改變生活方式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8
表4-3-7 改變生活方式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表4-3-8 集體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表4-3-9 集體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4-1 自我保護行為與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線性迴歸分析 102
表4-5-1 路徑分析迴歸模型摘要表 104
表4-5-2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路徑分析效果摘要表 107


《圖 目 次》
圖2-1-1 間接被害模式 10
圖2-1-2 社會失序模式 11
圖2-1-3 關心社區模式 11
圖3-1-1 研究架構 23
圖3-2-1 研究假設架構圖 26
圖4-5-1 住宅竊盜犯罪恐懼感之路徑分析結構圖 105
中文部分
王文忠
2002《住宅竊盜被害與預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
2004《中華民國政府統計名詞定義》。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李明
1986《台北市民對暴力犯罪與住宅竊盜問題的主觀看法及恐懼感》。台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李碧玲
2004《少年犯罪被害恐懼及其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李震山、鄭善印、許春金等
2005《保全業與治安》。台北:五南
邱淑蘋
1999《女性大學生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研究:整合模式之實證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犯罪恐懼感初探〉。《警學叢刊》32(5):177~196
〈犯罪被害恐懼感與社區警政策略關聯性之研究〉。《警學叢刊》33(3):131~142
2003〈住宅竊盜被害的影響與社會支持〉。《警學叢刊》
33(6):79~92
邱淑蘋、莊忠進
2002〈犯罪被害恐懼感研究方法的問題與省思〉。《警學叢刊》33(1):145~156
邱皓政
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林文瑞
2006《參與治安風水師專案對住宅竊盜之影響評估》。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卿
2002《犯罪被害、警察作為對犯罪恐懼感之影響—以桃園縣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崇文
1995〈社會失序、自我保護與害怕犯罪〉。《犯罪學期刊》1:51~75
姜雅芬
1998《都市住宅社區實質環境特性與居民被害恐懼感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譯,Henry Gleitman著
1999《心理學》。台北:遠流
莊忠進
2003〈侵入竊盜犯罪過程實證研究〉。《警學叢刊》34(3):253~290
許春金、侯崇文
1992《私人企業尋求保全保護決定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計畫NSC81-0301-H015-03
許春金、陳玉書、孟維德
2005《94年台灣地區犯罪被害調查》。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
許春金
2004《犯罪預防與私人保全》。台北:瑞興
張淑貞
1996《都市公園環境特質對使用者犯罪恐懼之影響-以中山公園和科博館綠地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虹如
2004《犯罪被害恐懼感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城鄉比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隆
1997《竊盜犯罪:竊盜犯罪與犯罪預防之研究》。台北:五南
劉方
1999《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志
1991《居家安全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鄭昆山
2004《台灣地區住宅竊盜與防治措施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潘昱萱、林瑞欽
2001〈竊盜犯行認知基模之萃取研究〉。《21世紀亞太地區刑事司法與犯罪問題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蔡益銘
2001《都是社區空間特性與居民犯罪恐懼感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德輝
2005《住宅竊盜重複被害特性與防制策略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賴雅琦
2002《國中生隊員犯罪之輩害恐懼感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靜琪
2000〈犯罪被害恐懼之性別異同—從符號互動理論的觀點來探究〉。《犯罪學期刊》。5:107-178
蘇月明
2003《大學女生校外賃居之犯罪被害恐懼感調查研究─以中國醫藥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ckah, Y.
2000Fear of crime among an immigrant population in the Washington, DC metropoliatn area.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0(4):553-573
Box, S., C. Hale and G. Andrews
1988Explaining fear of crim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8(3):340-356
Covington, J. and R. B. Taylor
1991Fear of crime in urba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2:231-249
Gates, L. B. and W. M. Rohe
1987Fear and reactions to crime: A revised model.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22(3):425-453
Maxifield, M. G.
1984Fear of Crime in England and Wales. Home Offices Research Study
Pantazis, C.
2000Fear of crime,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Evidence from the British crime surve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0(3):414-436
Sharp, E. B.
1982Sources of and reactions to fear of crime.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7(4):519-524
Silverman, E. B. and J. Della-Giustina
2001Urban policing and the fear of crime. Urban Studies. 38(5/6):941-957
Skogan, W. G. and M. G. Maxifield
1981Coping with Crime: Individual and Neighborhood Reactions. Beverly Hills:Sage.
Smith, W. R. and M. Torstensson
1997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nd neutralizing fear of crime: Toward resolving the paradox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37(4):608-634
Taylor, R. B. and M. Hale
1986Test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fear of crim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77(1):151-189
Taylor, R. B. and J. Covington
1993Community structural change and fear of crime. Social Problems 40(3):374-397
Tulloch, M.
2000The meaning of age differences in the fear of crim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0(3):451-467
Warr, M. and C. G. Ellison
2000Rethinking social reactions to crime: Personal and altruistic fear in family household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3):551-578
Yin, P.
1980Fear of crime among the elderly. Social Problems 27:492-5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