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0:2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楊正輝
研究生(外文):
YANG CHENG HUI
論文名稱:
「新台灣之子」偏差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ffecting Factors in Deviant Behaviors of New Seed of Taiwan─A Case Study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許春金
指導教授(外文):
SHEU, CHUEN-JIM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
犯罪學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新台灣之子 」
、
外籍配偶子女
、
社會控制理論
外文關鍵詞:
new seed of Taiwan
、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
、
social control theo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9
點閱:1084
評分:
下載:303
書目收藏:30
本國外籍配偶家庭日增,其子女有部分業已進入青少年時期,所以本研究針對桃園縣境各國民中學之「新台灣之子」族群,選取樣本計312人進行自陳問卷調查研究,以了解其偏差行為之影響因素。
本研究採自陳問卷方式,問卷回收後,經過編碼,再以SPSS10.0版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一)人口基本變項與偏差行為有高度關聯性存在。(二)學校因素與偏差行為有高度關聯性存在。(三)人口基本變項與學校因素、家庭控制、家庭虐待具有關聯性存在。(四)家庭控制與學校因素、朋友因素、性格特質、生活壓力、家庭虐待具有影響力存在。(五)學校因素與朋友因素、性格特質、生活壓力具有影響力存在。(六)朋友因素與性格特質、生活型態具有影響力存在。(七)性格特質對生活壓力有影響力存在。(八)生活型態對偏差行為具有極高度的影響力存在。
社會控制理論在對本國第五大族群「新台灣之子」身上再次得到印證,而在樣本隔代教養、父(母)親國籍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分析中並未出現顯著相關性,因此,文化衝突理論在「新台灣之子」族群中並未得到印證,緊張理論則須要更進一步分析。
ABSTRACT
Affecting Factors in Deviant Behaviors of New Seed of Taiwan
-A Case Study in Taoyuan County
by
YANG,CHENG-HUI
January 2007
ADVISOR:Dr.SHEU,CHUEN-JIM
DEPARTMENT:GRADUATE SCHOOL OF CRIMINOLOGY
MAJOR:CRIMINOLOGY
DEGREE:MASTER OF LAW
As the families of foreign spouse increase day by day in our country, some of the children have been in their adolescence.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roup of ‘new seed of Taiwa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sampling with 321 persons stating at questionnaire for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their deviant behaviors.
This study proceeds with questionnaires of self statements.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are retrieved, coded, and analyzed by SPSS version 10.0, some conclusions are acquired as the following:(1)School factor is highly related with deviant behaviors. (2)Demographic basic variables are related with school factor, domestic control, and domestic maltreatment. (3)Domestic control is influenced by school factor, friend factor, character speciality, life pressure, and domestic maltreatment. (4)School factor is influenced by friend factor, character speciality, and life pressure. (5)Friend factor is influenced by character speciality, and life style. (6) Life pressure is influenced by character speciality. As for aggressive deviant behaviors, no matter sampling the population or those whose mother is foreign spouse, the primary affecting factors are school control, recreational leisure and mother maltreatment. Mother indirection control and pastime leisure have influence on the population but not on the samples whose mother is foreign spouse. The primary affecting factors of rebellion deviant behaviors are friend life incidence, pastime leisure, domestic pathology, mother directional control, mother maltreatment, and recreational leisure. Among them, pastime leisure, domestic pathology, and recreational leisure can explain the youth whose mother is foreign spouse significantly. The primary affecting factors in youthful thievery thieving deviant behavior include:mother indirection control, recreational leisure, pastime leisure, father directional control, and deviant values. As a whole, early domestic social control, especially the association and maltreatment from mot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iant behaviors of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fe leisure type of the youth offers them the main opportunity scenario to be engaged in deviant behaviors. From the path analysis, we can find that weak social control make the youth get in touch with more deviant friends, and be engaged in deviant behaviors subsequently.
From the observation on theoretic implications, family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occurrence of deviant behaviors of new seed of Taiwan. Friend factor highly affects deviant behaviors. Although both friend relationship and friend characteristics affect, friend life incidenc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sequently, school and parent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nditions that the youth make friends, cooperate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supervise them, and avoid them developing the gradual deviant behaviors from bad friends. New seed of Taiwan in unhealthy family should be give assistance to, and to perform the regulation forbidding the youth from entering some places can decrease the chance that the youth have deviant behaviors or become criminals. Social control theory is proved again by the fifth most group, new seed of Taiwan, in our country. To observe from the policy, to be engaged in merging groups, to accept multicultural beauty, to concern about the social adap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 of new seed of Taiwan are the direction that our society and government can keep in making efforts.
Keywords:new seed of Taiwan,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 social control theory, strain theory, cultural conflict theory
章節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1
一、台灣第五大族群-「新台灣之子」……………………………………………1
二、外籍配偶的家庭…………………………………………………………………1
三、「新台灣之子」的學習與行為……………..……………………………………2
四、研究目的…………………………………………………………………………2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一、研究範圍…………………………………………………………………………4
二、研究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新台灣之子」的教養、生長環境與偏差行為及相關研究………………7
一、「新台灣之子」的教養………..…………………………………………………7
二、「新台灣之子」的生長環境…………..…………………………………………8
三、「新台灣之子」的偏差行為…………..…………………………………………9
第二節 偏差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9
一、社會控制理論……………………………………………………………………9
二、一般化犯罪理論………………………………………………………………..10
三、社會控制、一般化犯罪理論與偏差行為……………………………………..10
四、緊張犯罪理論…………………………………………………………………..19
五、文化衝突理論…………………………………………………………………..20
第三節 文獻評析……………………………………………………………………..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5
第一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設計………………………………………………………..25
一、理論架構………………………………………………………………………..25
二、研究假設………………………………………………………………………..26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對象…………………………………………………..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27
一、研究工具………………………………………………………………………..27
二、研究概念之測量………………………………………………………………..2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38
第四章 樣本在社會結構、家庭、學校、朋友及虐待經驗等變項上差異與相關之
分析……………………………………………………………………………..39
第一節 人口基本變項之分析………………………………………………………..39
一、樣本「性別」、「與父母居住狀況」之分布…………………………………..39
二、樣本「父母親國籍」、「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就業狀況」之分布…………………………………………………………………………….39
第二節 家庭因素變項之分析……………………………………………………….40
一、家庭因素變項上性別之差異分析…………………………………………….40
二、家庭因素變項與父母同住之差異分析……………………………………….41
三、樣本家庭因素變項上父親就業情形之差異分析…………………………….41
四、樣本家庭因素變項上母親就業情形之差異分析…………………………….42
五、樣本家庭因素變項與父親教育程度之相關分析…………………………….42
六、樣本家庭因素變項與母親教育程度之相關分析…………………………….43
七、樣本家庭因素變項間的相關………………………………………………….43
八、家庭因素變項與自陳偏差行為、被害經驗、生理症狀、性格特質
之相關…………………………………………………………………….43
九、家庭變項與攻擊型、叛逆型、偷竊型偏差行為差異及相關分析………….44
十、家庭變項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6
第三節 學校、朋友、性格特質及生活壓力變項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7
一、學校控制、學業成績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7
二、朋友特性、性格特質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8
第四節 學校與朋友變項分析……………………………………………………….49
一、樣本學校與朋友在人口基本變項上之差異分析…………………………….49
二、相關分析……………………………………………………………………….50
第五節 樣本被虐待經驗之分析…………………………………………………….51
一、樣本家庭虐待與人口基本變項之相關及差異分析………………………….51
二、樣本家庭虐待與依變項之相關分析………………………………………….53
三、性格特質、生活壓力、生活型態與各類型偏差行為……………………….54
四、生活型態與各類型偏差行為………………………………………………….54
第五章 樣本在性格、生活環境、生活型態及各依變項間之差異與相關分析…….57
第一節 性格變項之分析…………………………………………………………….57
一、性別差異……………………………………………………………………….57
二、樣本性格在人口變項上之差異……………………………………………….57
三性格變項與依變項之相關分析………………………………………………….58
第二節 樣本生活環境與生活型態之分析………………………………………….59
一、社會結構與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59
二、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與依變項之相關分析………………………………….62
第三節 生活事件之分析…………………………………………………………….62
一、社會結構變項………………………………………………………………….63
二、生活事件與依變項之相關分析……………………………………………….64
三、依變項之分析………………………………………………………………….65
第六章 偏差行為之預測-線性結構模式…………………………………………….69
第一節 自陳偏差行為之預測-線性結構模式之分析……………………………..69
第二節 各因素與偏差行為因果關係之預測模式…………………………………130
第三節 各因素與偏差行為因果關係之階層迴歸分析……………………………13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3
第二節 研究意涵……………………………………………………………………136
第三節 建議…………………………………………………………………………136
附錄
參考文獻
表目次
表3-2-1 桃園縣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人數統計……………………..27
表3-3-1 學校附著量表信度分析…………………………………...……………….28
表3-3-2 父親直接控制信度分析……………………………………………………29
表3-3-3 父親間接控制信度分析……………………………………………………29
表3-3-4 父親虐待因素信度分析……………………………………………………30
表3-3-5 母親直接控制信度分析……………………………………………………30
表3-3-6 母親間接控制信度分析……………………………………………………31
表3-3-7 母親虐待因素信度分析……………………………………………………31
表3-3-8 朋友附著因素信度分析……………………………………………………32
表3-3-9 朋友特性量表信度分析……………………………………………………32
表3-3-10 朋友生活事件量表信度分析……………………………………………..32
表3-3-11 生活環境因素量表信度分析……………………………………………..33
表3-3-12 遊樂型休閒活動量表信度分析…………………………………………..34
表3-3-13 消遣型休閒活動量表信度分析…………………………………………..34
表3-3-14 運動型休閒活動量表信度分析…………………………………………..35
表3-3-15 低自我控制量表信度分析………………………………………………..35
表3-3-16 偏差價值觀量表信度分析………………………………………………..36
表3-3-17 享樂取向量表信度分析…………………………………………………..36
表3-3-18 被害量表信度分析………………………………………………………..37
表4-1-1 樣本「性別」、「與父母居住狀況」之分布………………………………39
表4-1-2 樣本「父母國籍、教育程度與就業狀況」之分布………………………40
表4-2-1 家庭因素變項上性別之差異分析…………………………………………41
表4-2-2 樣本家庭因素變項與父母同住之差異分析………………………………41
表4-2-3 樣本家庭因素變項上父親就業情形之差異分析…………………………42
表4-2-4 樣本家庭因素變項上母親就業情形之差異分析…………………………42
表4-2-5 樣本家庭因素變項與父親教育程度之相關分析…………………………42
表4-2-6 樣本家庭因素變項與母親教育程度之相關分析…………………………43
表4-2-7 樣本家庭因素變項各變項間的相關………………………………………43
表4-2-8 家庭變項與自陳偏差行為、自陳被害經驗、生理狀況、性格特質
之相關……………………………………………………………………..44
表4-2-9 樣本性別與攻擊、叛逆、偷竊型偏差行為分析…………………………44
表4-2-10 父(母)親就業與攻擊、叛逆、偷竊型偏差行為分析………………..45
表4-2-11 樣本居住狀況與各類型偏差行為分析…………………………………..45
表4-2-12 樣本父母教育程度與各類型偏差行為相關分析………………………..45
表4-2-13 生活環境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6
表4-2-14 樣本家庭變項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6
表4-2-15 父母虐待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差異………………………..……………46
表4-2-16 樣本隔代教養與各類型偏差行為差異分析…..…………………………47
表4-2-17 樣本父(母)親國籍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7
表4-3-1 樣本學校因素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8
表4-3-2 樣本朋友特性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48
表4-3-3 各類型偏差與被害經驗、生理狀況、性格特質之相關…..……………..49
表4-4-1 學校、朋友變項與性別之差異分析..……………………………………..49
表4-4-2 學校、朋友變項與父親就業之差異分析…..……………………………..50
表4-4-3 學校、朋友變項與母親就業之差異分析………………………..………..50
表4-4-4 學校、朋友變項與居住狀況之差異分析…………..……………………..50
表4-4-5 學校、朋友變項與各依變項之相關..……………………………………..51
表4-5-1 父母虐待與父母親教育程度之關聯性分析………………..……………..51
表4-5-2 父親虐待與人口基本變項之差分析…..…………………………………..52
表4-5-3 母親虐待與人口基本變項之差分析…..…………………………………..53
表4-5-4 父母虐待與各依變項之關係…..…………………………………………..54
表4-5-5 性格特質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54
表4-5-6 家庭病理、家庭健康事件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54
表4-5-7 樣本生活型態與各類型偏差行為之相關…..……………………………..55
表5-1-1 樣本在性格變項上與性別之差異…..……………………………………..57
表5-1-2 樣本低自我控制在人口基本變項上之差異..……………………………..57
表5-1-3 樣本偏差價值觀在人口基本變項上之差異..……………………………..58
表5-1-4 樣本享樂取向在人口基本變項上之差異..………………………………..58
表5-1-5 樣本在性格變項分量表分數與自、依變項之相關..……………………..59
表5-2-1 性別對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59
表5-2-2 父親就業狀況對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60
表5-2-3 母親就業狀況與家庭結構對生活環境之差異分析..……………………..60
表5-2-4 母親就業狀況與家庭結構對遊樂型休閒之差異分析…..………………..60
表5-2-5 母親就業狀況與家庭結構對消遣型休閒之差異分析…..………………..61
表5-2-6 母親就業狀況與家庭結構對運動型休閒之差異分析..…………………..61
表5-2-7 樣本父(母)教育程度與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62
表5-2-8 樣本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與各依變項之相關……..……………………..62
表5-3-1 樣本性別與生活事件之差異分析..………………………………………..63
表5-3-2 樣本父親就業狀況與生活事件之差異分析..……………………………..63
表5-3-3 樣本母親就業狀況和家庭結構在家庭生活事件之差異分析..…………..64
表5-3-4 樣本母親就業狀況和家庭結構在家庭病理事件之差異分析..…………..64
表5-3-5 樣本父(母)親教育程度與生活事件之相關..…………………………..64
表5-3-6 樣本生活事件與依變項之相關…..………………………………………..65
表5-3-7 樣本依變項與性別之差異分析..…………………………………………..65
表5-3-8 樣本依變項與父親就業之差異分析………..……………………………..66
表5-3-9 樣本依變項與母親就業之差異分析..……………………………………..66
表5-3-10 樣本依變項與父母教育之相關分析……………………………………..66
表5-3-11 樣本依變項之相關矩陣…………………………………………………..66
表6-2-1 預測模式圖數值對照表……………………………………………………131
表6-3-1 階層迴歸分析各區組模型摘要與參數估計值…………………………….132
圖目次
圖3-1 「新台灣之子」偏差行為影響因素理論模式………………………………..25
圖6-2-1 各因素與偏差行為因果關係之預測模式………………………………….128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
2005 《內政統計通報》。
內政部戶政司
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2004 〈家庭暴力事件通暴施暴人數統計〉。
〈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數統計〉。
王思琪
2004 《少年偏差行為成因之研究─社會控制理論與差別壓迫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5 《2005台灣年鑑》。
江亮演
1999 <犯罪與家庭的關係>,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7:149-62。
吳克清
2000 《桃園縣分縣治理之可行性研究─分析層級程式法(AHP)之應用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旭麗
2004 <社會控制、自我控制與少女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紋如
2004 <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從家庭因素論子女偏差行為發展>,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9:
李怡慧
2003 《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
少年兒童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辰
2001 《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
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湘凌、洪瑞楓
2005 <外籍配偶家庭之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通訊期刊51。
余瑞長
2003 〈育幼機構受虐兒童之社會適應研究─以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范國勇
2001 <少年偏差行為理論整合之預測模式>,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75-100。
邱方晞
2003 <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81。
周愫嫻
2003 《少年犯罪》臺北:五南
周國雄
2004 <休閒活動與青少年犯罪之關聯性研究>,《亞太地區犯罪問題與對
策論文集》。
周震歐
1994 <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少年犯罪關係之探討>,刑事法雜誌38(3):1-12。
周文君、黃惠玲、卓春英、文榮光
1997 〈高雄縣國小學童兒童虐待的追蹤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畫報告。
法務部
2003 《犯罪狀況及其分析》。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
2004 《犯罪學》,台北:三民。
林玉枝
1992 <單親家庭(破碎家庭)對青少年行為問體的探討>,菁莪季刊,11:55-64
林蓉敏
2003 <「新台灣之子」的現況、困境及其解決途徑>,北縣成教:
14-9。
林瑞欽、黃秀瑄、蔡崇振
2005 〈自我調控行為對少年犯罪的區別效力研究〉,《第二屆(2005)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
林照真
2004 <新台灣之子>,《外籍子女不比一般子弟差》,台北:天下雜誌。
林俊仁
2000 <外籍勞工犯罪與偏差行為形成原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柏姍
2004 <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崇文
2000 <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的整合>,犯罪學期刊,6:35-62。
洪雪雅
2003 《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信行
2001 <犯罪理論之統合分析-以自陳犯罪之研究報告為樣本>,教育與社會研究2:35-36。
夏曉鵑
2000 <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桃園縣教育局學管課
2005 《桃園縣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人數統計》。
桃園縣主計室
2005 《桃園縣人口統計分析》、《專題分析》。
教育部統計處
2005 《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
許春金
2004 《犯罪學》,臺北:三民
1997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41-80
1993 《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台北:五南。
許春金、馬傳鎮等
1999 《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997 《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許春金、侯崇文
1995 〈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謝文彥
1999〈家庭內殺人事件:案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
文》。
許如美
2004 <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許學政
2003 <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74-78。
黃盟秀
2006 <新台灣之子-外籍配偶子女教養問題>,社會學通訊期刊55,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郭慧敏
2005 <從家庭結構、社會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探討青少年不良行為>,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書
1988 〈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成年受保護管束人再犯預測之研究>,國科會《再犯預測:生活壓力、社會控制與社會學習對成人再犯之影響及其對策》專題研究。
陳佳琪
2002 《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瀚
2003 〈低自我控制、性行為、飲酒行為與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超凡
1988 〈兒童被虐待與少年犯罪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文
1999 〈暴力環境與暴力少年:一個社會問題還是兩個?〉,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
2004 <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研討會》。
張晶惠
2003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87─88年間固定群資料分析〉。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高雄:復文。
張君玫
2005 〈虐待兒童:集體的認知逃避〉,中國時報94.12.31A15版。
黃富源、鄧煌發
1999 <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以論>,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富源、林文瑛、王震武
1999 <青少年犯罪行成的學校因素探討>,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宗堅
1999 <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2:83-109。
黃德祥
1993 <青少年抽煙行為之調查研究:以一所私立高職為例>。《彰
化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頁67-109。
黃森泉、張雯雁
2003 〈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
曾正奇、陳信昭
2005 <愛他,不要害他-對兒童虐待你可以做的事>,成大醫院《康復通訊》39:
溫淑盈
2004 〈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151-99。
游伊君
2004 〈族群、自我控制與自陳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佩榮
2001 <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講演紀錄。
傅麗雀
2004 <青少年家庭價值觀初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
2000 <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研究:檢驗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3 〈青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理論〉,《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高雄:復文。
楊瑪利、楊艾俐
2004 <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雜誌。
楊永妙
2004 <新台灣之子>,《新個體族群崛起,一個人的人生》,台北:天下雜誌。
楊艾俐
2003 <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台北:天下雜誌271。
2004 <新台灣之子>,《台商撕裂的痛楚-百萬台商之子》,台北:天下雜誌。
趙小玲、劉奕蘭
1999 〈國小學童所知覺的父母婚姻暴力與行為問題關聯之研究〉,台灣社會
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劉秀燕
2003 《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金山
2004 <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
ttp://fcu.org.tw/~cblee/foreignpartner/article/jsliu.h
tml
劉逸瑩
2000 《國小資賦優異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德富、馬傳鎮
1993 〈吸安、財產、暴力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考會。
蔡德輝、楊士隆
2003 《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1999 〈台灣地區少年強姦犯、非暴力犯及一般少年犯罪危險因子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
蔡松瑜
2004 《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嫈娟、郭春松
2003 <全球家庭>,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頁55-97)。嘉義:濤石文化。
鄭崇趁
2005 <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http://prin-ctr.ntptc.tw/05/08.html
鄭世仁
1994 <淺談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
號。
鄭安凱
2005 <少年竊盜初、再犯差異性暨再犯預測之研究>,《矯正月刊》
160:
鄭雅雯
1999 《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索-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所碩士論文。
鄭予靜
2003 <新台灣之子>,扶幼季刊:127:
蔣東霖
2003 《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
2003 <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以台南縣外偶為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研討會論文集。
鄧煌發
2001 《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金河、林忠仁
2005 <臺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
(專題研究)。
賴建民
2002 《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
2000 <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芳
2003 《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學位論文。
蘇尹翎
2000 〈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麗美
2002 <不利學生的認識與輔導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35-42。
聯合晚報
2005 《新台灣之子基測多低於百分》。2005.6.17。
教育新趨勢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45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2405296(何謂新台灣之子)
英文部分
Baumrind, D.
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43(4)﹐360-362.
Dishion, T. & Loeber, R.
1985 "Adolescent Marijuana and Alcohol Use: The Role of Parents and
Peers Revisited."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lcohol Abuse 11:11-25.
Glueck,Sheldon and Eleanor Glueck
1943 Juvenile Delinquents Grown Up. New York:Commonwealth Fund
1950 Unravel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rschi,Travis
1969,2001, Causes of Delinquency. Tranaction Publishers
Hurlock,E.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New York:McGraw- Hill.
Kafka, R. & London, P.
1991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Friends."
Adolescence 26:587-598.
Keanc,C.,Maxim,P.S.,& James,T.T.
1993Drinking and driving,self-control,and gender:testing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0,30-46
Menard,S.
1995 A developmental test of mertonian anomie theory.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2(2).136-74
Moffitt,T,E
1993 Adolescence-limited and 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A developmental taxonomy.Psychological Review,100(4).674-701
Norem-Hebeisen, A.; Johnson, D. W.; Anderson, D. & Johnson, R.
1984 "Predicttors and Concomitants of Changes in Drug Use
Patterns Among Teenager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4:43-50.
Reckless,Walter C
1967 The Crime Problem.Third Edition.New York:Appletpm-Contury-Crofts.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 & Pilgrim, C.
1997 "Close Friend and Group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U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834-844.
Vaux,A.and M.Ruggiero
1983 Stressful life chang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169-83
Zeanah,C.H.,&Scheeringa,M.S.
1997.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s of Violence in Infancy,In
J.D.Osofsky(ed.)Children in a Violence Sociely.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新住民子女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2.
新移民女性之國小高年級子女對其自我概念、父母教養態度與教師期望知覺之研究
3.
國小學生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4.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5.
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
6.
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
7.
國小高年級新臺灣之子資訊素養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
8.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
9.
彰化地區外籍配偶子女之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10.
社會連結、親子價值觀一致性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以縱貫性研究驗證社會控制理論
11.
國小校園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系統及個案研究法提出偏差行為解決方法之研究
12.
社會連結、自我控制與非行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少年輔育院為例
13.
國小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先備知識、注音符號能力、識字量、閱讀流暢與閱讀理解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
14.
倫理對不當監督行為之影響探討─以兩岸員工為例
15.
外籍配偶子女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之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以公私夥伴關係推動企業永續發展之研究:以電信公司基地台為例
2.
關係企業中控制公司法律責任之探討-以關係企業間財務資訊之揭露為中心
3.
視聽產品/服務貿易管制之研究—以電影業為中心
4.
外國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承認與執行之研究
5.
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之回應性評估-以臺北縣為例
6.
我國廉政機制整合之研究
7.
從複雜科學觀點探討組織轉型:以我國歷次政府改造為個案
8.
起始值與邊界值對隱藏類別模型參數估計之影響
9.
頭前溪流域原住民保留地內民宿標章評估準則之建立
10.
都市發展對國家環境永續之影響
11.
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的意願與行為之研究-以華南銀行為例
12.
重大事件對資本市場衝擊效果:以南亞海嘯對東南亞國家影響為例
13.
審計產業專業化與盈餘品質之關聯性-以銀行業為例
14.
探討多樣性與都市發展之關係--以台北地區為例
15.
加入WTO國家角色對台灣農業政策之影響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