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2:3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董瑾瑜
研究生(外文):
Tung ,Chin-Yu
論文名稱:
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處遇態樣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
Treatment Typology of Teenagers' Delinquency:An Empirical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
許春金
指導教授(外文):
SHEU, CHUEN-JIM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
犯罪學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偏差行為
、
專業自主
、
處遇
、
管教
、
輔導
外文關鍵詞:
behavior deviation
、
professional autonomy
、
treatment
、
discipline
、
counseling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3
點閱:862
評分:
下載:274
書目收藏:13
近些年來,在校園民主、自由開放及保障人權的思潮下,社會對於教師「管教學生」的問題愈加重視。特別是在「禁止體罰」的教育政策下,國中教師所感受到的衝擊,已不再是討論體罰能否做為即時遏止學生偏差行為持續擴大的手段之一,而是有體罰認知的教師該如何適從?如何在應盡管教職責的同時,調整自我角色的扮演,避免體罰的實施?從教育工作的現場觀察,有更多的資深優良教師,非藉由體罰的方式來管教學生,同樣可以引導改善學生的偏差行為,因此有必要汲取她們豐富的管教經驗,以供教學傳承的參考。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研究取向,先以立意判斷方式,選取從事於教育工作達7年以上的國中教師做為研究樣本,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搜集受訪教師個人對於學生管教的做法、態度與感受等。在將訪談所搜集到之資料謄寫成逐字稿後,運用現象學內容分析法,對於研究資料做有系統的整理與歸納。
研究發現,鑒於學生的偏差行為類型,將受學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組成的特性所影響,不同條件的社區因素、學校因素及個人特性因素下,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相對的教師在施以管教時,也將有不同的處遇模式;況且個別教師所受專業訓練的認知迥異,也會反應在管教程序上,或採寬嚴並進方式,或先寬後嚴,或先嚴後寬等前後順序的差異變化。因此各個學校應當自行發掘有良好管教經驗之教師,透過教學研究會或教師研習活動,學習精進有效的管教措施,此外,教師於管教實施中的情緒管理,以及管教後的持續作為,亦都將影響管教成效的結果。希冀在專業有效管教知能的不斷精進,成效良好管教實務的經驗傳承,以及秉持愛心與耐心恆常性的對待下,每位教師能藉此發展出屬於自己無限的管教方法。
With the trend of thoughts on campus democracy, liberty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society has recently emphasized more on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treatment on students’ discipline. Under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n prohibi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particular, the impact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s not to discuss whether corporal punishment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continuously expanded means to promptly curb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but what teachers with corporal punishment awareness can do about it. How can they tak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of students’ disciplines and, in the meanwhile, adjust themselves to avoiding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researcher has observed in school that a lot more senior excellent teachers, disciplining their students without corporal punishment, can also guide students to ameliorate their deviant behavio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cquire experience from the teachers for future teaching reference.
The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data analyses, purposively sampling the subjects from junior high teacher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of seven years or more.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has collected the data from the teacher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way they discipline their students, and their attitudes along with feelings about the discipline. After that, the interviews collected are transcribed word by word,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sorted and induced through phenomenological content analysis.
The investigation has found out that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treatment typology in students’ discipline. This is because the types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are affected by the location and population constitution of different schools, and therefore, students will behave differently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communities, schools or personal characters. Besides, the procedures in students’ discipline vary due to different cognition of teachers’ respectively professional training, which reflects orders of the procedures taken—tolerate as well as strict, tolerate first and then strict, or strict first and then tolerate. In consequence, every school is supposed to discover by itself teachers with excellent experience of students’ discipline, and learn advanced, effective discipline measures through the teaching research or study meetings.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emotional management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discipline and keeping it on after the discipline will also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discipline. It is hoped that, with the adv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ffective discipline, and the pass-on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ffective discipline, every teacher can develop infinitely his own way of discipline with continuous love and patience.
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處遇態樣之探討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的重要性.............................................4
第三節 相關名詞界定.................................................5
一、偏差行為......................................................5
二、處遇態樣......................................................5
三、教師專業自主...................................................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偏差行為之意義...............................................8
一、偏差行為的概念................................................8
二、偏差行為之定義...............................................10
三、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類型.........................................14
第二節 國中生偏差行為理論之探討....................................17
一、社會控制理論.................................................17
二、自我控制理論.................................................19
三、小結.........................................................21
第三節 教師專業自主之處遇措施......................................22
一、教師管教之定義...............................................22
二、 教師輔導之定義...............................................23
三、 管教與輔導之關係.............................................24
第四節 針對學生偏差行為之處遇方法..................................26
一、Jones 和Jones 的方法..........................................26
二、Evertson 的方法..............................................28
三、專業有效之管教方法...........................................29
四、管教處遇應有之信念...........................................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4
第一節 質的研究方法................................................34
一、質性研究之特徵...............................................34
二、採質的研究取向...............................................35
第二節 研究工具....................................................37
一、研究者.......................................................37
二、研究訪談邀請函...............................................37
三、訪談同意書...................................................37
四、效度檢核函...................................................37
五、訪談綱要.....................................................37
第三節 資料搜集方法................................................39
一、深度訪談法...................................................39
二、訪談之問題類型...............................................39
第四節 研究樣本....................................................41
一、選取研究樣本.................................................41
二、受訪對象背景資料.............................................41
第五節 可信性檢驗..................................................45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46
第四章 研究分析結果.............................. 48
第一節 班級管理中常見的學生偏差行為分析............................48
一、最輕微的偏差行為.............................................48
二、比較嚴重的偏差行為...........................................49
三、最嚴重的偏差行為.............................................51
第二節 不同類型偏差行為教師管教之處遇態樣分析......................53
一、干擾教學活動進行.............................................53
二、上課不專心聽講...............................................57
三、不按時繳交作業...............................................60
四、違反生活公約.................................................63
五、無禮的回應...................................................64
六、罵髒話.......................................................66
七、謾罵吵架.....................................................68
八、作弊.........................................................70
九、違反行動電話使用規定.........................................73
十、打架.........................................................75
十一、偷竊.......................................................77
十二、對教職員辱罵不敬...........................................78
十三、歧視或欺負弱勢同學.........................................82
第三節 教師管教之行為歷程分析......................................86
一、實施管教前之考量因素.........................................86
二、 實施管教中的情緒管理.........................................90
三、實施管教後之接續作為.........................................96
第四節 綜合分析....................................................99
一、學生偏差行為等級分類綜合分析.................................99
二、不同類型偏差行為教師管教之處遇態樣綜合分析..................100
三、教師管教之行為歷程綜合分析..................................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9
一、班級管理中常見學生的偏差行為................................109
二、不同類型偏差行為教師管教之處遇態樣..........................110
三、教師管教的行為歷程..........................................113
四、研究討論....................................................11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7
一、賡續精進專業有效的管教知能..................................117
二、專業有效管教實務的經驗傳承..................................117
三、秉持愛心與耐心的恆常性對待..................................118
第三節 研究限制...................................................119
一、研究選樣....................................................119
二、研究樣本....................................................119
三、研究時間....................................................119
參考書目........................................120
一、中文部分....................................................120
二、外文部分....................................................124
三、網路部分....................................................125
附錄............................................126
一、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草案............126
二、研究訪談邀請函..............................................130
三、訪談同意書..................................................131
四、效度檢核函..................................................132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
2005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仕圖、吳慧敏
2005 〈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7-115。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鍾和
2004 〈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46-55。
余博文
2003 《國中生偏差行為輔導與管教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其鴻
2001 〈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臺灣教育》612:44-51。
吳怡芳、曾育真
2003 〈偏差行為之定義〉,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 析》,頁1-30。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吳武典
1995 《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部訓委會。
吳芝儀
2001 〈不同類型犯罪者犯罪思考型態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171-212。
2000 〈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 232。
吳敏男
2003 《從法治國原則論教師的管教權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介至、林美伶
2000 〈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
李宗誼
2003 《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辰
2003 〈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係性研究〉,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69-197。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邱連煌
1997 《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台北:文景。
邱連煌
2000 《瓊士積極管教法》。台北:教育資料館。
周志宏
1997 〈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收錄於周志宏主編,《教育法與教育改革》,頁367-427。台北:稻鄉。.
周崇儒
1999 〈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1-6。
周愫嫻
2001a 〈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學》11:93-115。
2001b 〈犯罪與偏差〉,收錄於王振寰等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頁605-641。臺北市:巨流。
2002 〈偏差與社會控制〉,收錄於王淑女、侯崇文、夏春祥、周愫嫻合編,《社會學的概念與特色》,頁575-594。臺北:洪葉文化。
周愫嫻譯,法蘭克‧威廉斯三世(Frank P. Williams Ⅲ)、馬玉琳‧馬克蕭(Marilyn D. Mcshane)原著
1992 《犯罪學理論》,台北:桂冠。
林美伶
1999 《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穗譯,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Suzanne Keller著
2002 《社會學》。臺北:麥格羅希爾。
林適湖
1991 《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崇文
1996 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2:15-48。
范玉保
2003 《國中生輟學成因、問題與輔導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邵彰
2003 〈認識體罰-及學校人權教育應有的做法〉。《學校行政》28:140-153。
徐美鈴
2004 〈教師的難為及應為-談國中學生的輔導與管教問題〉,《學生輔導》。93:78-89。
秦夢群
1997 《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翁士勛
2002《國中學生抗拒型態之質性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敏
1997 〈如何做好班級經營〉,《班級經營》2(2):21-36。
2003 〈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張晶惠
2003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87-88年間固定群資料分析〉,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225-252。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張楓明
2003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53-80。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
1996 〈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2:1-14。
許春金、孟維德
1997 〈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許春金、楊士隆
1993 〈社區與少年偏差行為:社區解組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23:183-218。
許春金
1993 《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空制理論之中國研究》。台北:五南。
2003 《犯罪學》,修訂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2004 《犯罪預防與私人保全》。台北:瑞興書局。
2006 《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台北:三民。
許福生
2003 〈犯罪者處遇理念變遷之探討〉,《刑事法雜誌》47(6):1-41。
郭明德
2004 〈談教師心中的最痛—因管教學生而挨告〉,《學生事務》43(3):57-66。
陳介英
2005 〈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7-127。嘉義:南華大學教社
所。
陳秋雯
2004 〈體罰-不當管教?或必要之惡?〉。《學生輔導》93:102-109。
陳羿足
2003 〈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11-137。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陳鴻杉
1997 〈「談教師的管教權」大家談〉,《彰化文教》41:32-40。
陳慧珍
2004 《自我控制、家庭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中壢市國中生為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賢
2003 〈「果斷式管理」模式在班級經營上的應用〉,《國教新知》50(1):109-114。
傅木龍
2004 〈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8-37。
程行健
2004 《金融機構強盜犯生活歷程與犯罪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卿、林晏州
1998 〈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黃光雄主譯,Rober C .Bogdan,Sari Knopp Biklen著
2004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黃振豐
2004 〈康德《論教育》中的管教觀〉,《學生輔導》93:57-93。
黃馨儀
2000 《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麗、謝水南譯,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原著
2003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楊昌裕
2000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夲觀念〉。《學生輔導》66:84-95。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
2003 〈青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理論〉,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31-52。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
1985 《辭海》。台灣中華。
齊 力
2005 〈質性研究方法概論〉,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9。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春榮
1998a 〈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25-38。
1998b 〈教育鬆綁朝流中的教師專業自主〉。《教師天地》95:30-38。
劉英茂
1984 《普通心理學》。臺北:大洋。
蔡松瑜
2003 《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伶
2002 《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承斌
2004 《國中階段自傷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我概念、自傷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足
2004 《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彥
1997 〈矯治機構內處遇技術之探討〉,《警學叢刊》28(1):33-53。
顏國樑
2000 〈從教育法學的觀點談學生的輔導與管教〉。《桃縣文教》17:105-119。
蘇尹翎
2000 〈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教育社會學通訊》23:16-27。
二、外文部分
Babbie,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NY:WadsworthPublishing Company.
Cloward,Richard A . and Lloyd E. ohlin
1960 Delinquency and Opportuni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Cohen,Albert
1959 The Study of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New York:Basic Book.
Evertson, C. M.,Emmer, E. T.,Clements, B. S.,Sanford, J. P., & Worsham, M. E.
1994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Gottfredson,M.,& Hirschi,T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Hirschi,Travis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nesick,V.J.
1998 The Dan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In N.K Denzin & Y.S.Lincoln(Eds.),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California:Sage.
Jones,V.F,&Jones,L.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Boston:Allyn&Bacon.
Mcphie,W.E & Kinney,L.B.
1959 Professional Autonomy in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0(3,)285-290 .
Packard,J.
1976 The norm of teacher autonomy / equality:measurement&finding.
Oregon University,Eugene.Center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Management.(ERIC NO.ED 143135)
Emmer,E.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In M.J.Dunkin(Ed.),The inr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437).Oxford:Pegramon Press.
三、網路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
2005 〈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年校園體罰問卷調查報告〉。《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2005年6月16日,2006年3月24日下載於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0616tfar/index1.htm。
翁翠萍
2005 〈學生反髮禁自治協會肯定台教育部發公文廢髮禁〉。《大紀元》2005年8月10日,2006年3月26日下載於http://www.epochtimes.com/gb/5/8/10/n1014253.htm。
石文南
2006 〈3人遲到 10人未交作業 「優良」教師發飆 轟全班出教室〉。《中時電子報》,2006年11月01日下載於http://news.yam.com/chinatimes/garden/200610/20061031498132.htm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中教師零體罰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2.
高中職校輔導管教措施與學生學習態度及效果之關係-以花蓮縣為例
3.
屏東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覺知與輔導策略之研究
4.
兩位中小學導師輔導管教之情緒勞務敘說研究
5.
教師對學生反學校文化行為處理方式之個案研究
6.
糾葛於「生活世界」與「系統」之間-國中教師處理校園霸凌之實踐邏輯
7.
國民小學體罰問題之探討-國小學童的觀點
8.
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
9.
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輔導與管教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中為例
10.
偏差行為青少年在輔導情境中抗拒行為之研究
11.
論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之懲戒權─訂定教師輔導管教辦法之研究
12.
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學生輔導管教之可行性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
13.
從《西遊記》唐僧師徒情談當今中學校園師生關係
14.
聖堂,與垃圾場。—由國中輔導處切入的學生觀討論
15.
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學生獎懲實施現況之研究
1.
白惠芳、黃秀美、黃思綺、王松溪(1994)。歐洲大學教育「品質保證」之趨勢。 臺灣教育,520,33-38。
2.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名詞:品質保證。教育資料與研究,70。
3.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47-50
4.
王如哲(2004)。高等教育評鑑─英國1996年大學研究評鑑作業的回顧與啟示。教育資料集刊,29。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臺灣教育,632,12-20。
5.
江愛華(2006)。談雪梨大學:品質保證及自我評鑑方案。評鑑雙月刊,2,頁16-18。
6.
陳德華(2005)。臺灣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國民教育,46(2),13-22。
7.
莊小萍(2006)。歐洲高等教育之品質保證研究:以西班牙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34,126-139 。
8.
楊瑩(2004)。教育評鑑專輯—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教育資料集刊,29。
9.
楊瑩(2005)。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臺灣教育,632,12-20。
10.
楊瑩(2006)。英國高等教育研究評鑑改革新趨勢。評鑑雙月刊,3,47-48。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11.
蘇錦麗;詹惠雪(2006)。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新發展:QAA機構審議的作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 ,173-205。
1.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2.
導師、輔導人員、軍訓教官對高中職在學學生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高中職為例
3.
屏東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覺知與輔導策略之研究
4.
「新台灣之子」偏差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5.
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
6.
從修復式正義探討鄉鎮市調解委員之婚姻暴力調解策略
7.
婦女團體財源籌措策略之研究
8.
從人權保障觀點析論我國愛滋防治法制─以資訊隱私權及平等權為中心
9.
恐怖主義活動犯罪型態與特性之研究
10.
少年觀護所收容人偏差行為與社會資源運用之關聯性研究
11.
警察推動裝設錄影監視系統在偵防效果上之評估
12.
國中生偏差行為因素之研究
13.
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14.
國小學生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15.
新移民少年之歧視感受、社會控制與偏差行為關聯性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