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布興.大立、許世楷、施正鋒,《原住民族,人權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江宜樺、陳秀容主編,《政治社群》,1995年11月,中研院社科所。
吳 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3年4月。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出版社,1987年。
林淑雅,《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施正鋒,《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年。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1998年。
高德義,《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民會,2003年。
高德義,《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族、雅美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年。
張茂桂,《群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張福建、蘇文流主編,《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1995年6月,中研院社科所。
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元照出版,2006年6月。
許宗力等,《地方自治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中心,84年5月。
黃鈴華,《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年12月。
黃錦堂,《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月旦出版 初版 ,1995年。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元照出版,2003年2月。
蔡英文、江宜樺,《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2002年1月,新臺灣人基金會出版。
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1998年3月,中研院社科所。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五南出版,2002年9月,5版。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 -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7年。
羅傳賢,《立法程序與技術》,五南出版,1996年1月。
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遠足文化,2004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王順文,〈多元主義與我國原住民自治之相關立法〉,《國家政策論壇》, 2003年4月,頁68-85。Dr. iur. Jorn,董保城譯,〈地方自治行政與地方自治之監督-可能性及其界限〉,《政大法學論叢》,第54期,1995年12月。
孔文吉,〈原住民族自治區法空有架構〉,《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委員會,2003年6月。
布興•大立(高萬金)〈論霧社事件中原住民自治的意義〉,收錄於施正鋒、野@楷、布興•大立編《從和解到自治》,台北:前衛出版,2002年,頁167-181。
夷將•拔路兒,〈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1994年,頁274-296。
夷將•拔路兒,〈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台灣原住民族」這個稱呼?〉,張桂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頁187-190。
夷將•拔路兒,〈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994年,頁274-296,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江宜樺,〈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1997年6月,第85頁。吳 庚,〈基本權的三重性質-兼論大法官關於基本權解釋的理論體系〉,《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第1頁。
吳密察,〈台灣史中的原住民〉,《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5期,1996年11月。李明峻,〈國際法上的原住民權利問題〉,《現代學術研究》,第9期,1999年6月。李明峻、許介鱗,〈國際法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89年6月,第161頁。李建良,〈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本土法學》47期,2003年6月。
李建良,〈憲法變遷中的原住民族權利-原住民族自治權的法理論述〉,第31卷,第1期,2005年7月,第1頁。
李惠宗,〈地方自治之本質及地方自治團體之法律地位之研究〉,《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李龍華,〈紐西蘭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土地買賣轉讓問題(1840-1975)〉,《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2001年5月,第23頁。李鴻禧,〈現代國際人權的形成與發展概說-兼談「第三代國際人權」問題〉,《憲法與憲政》,第81頁。
汪明輝,〈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1期,1999年11月,頁83-110。汪明輝,〈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兩岸民主化國際研討會」論文,2001年4月。
林火旺,〈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收於陳秀容、江宜樺(編)《政治社群》,1995年,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林江義〈原住民族自治制度的立法現況與展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7期,2003年,頁77-84。
林佳陵,〈台灣原住民土地之法律研究〉,《律師雜誌》,第247期,2000.04。林佳陵,〈台灣原住民政策與法令之介紹〉,《全國律師》,第4卷第1期,2000年1 月。林明昕,〈原住民地方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2004年1月。林明鏘,〈論基本國策-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現代國家與憲法》,1997年3月。
林超駿,〈初論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作為我國原住民權益保障之理論基礎-以Will kymlicka與其對手間之辯論為起點〉,《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第309頁以下。
施正鋒,〈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策月刊》,第58期,2000年5月。施正鋒,〈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權利〉,收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90,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施正鋒,〈美加之原民自治體制〉,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頁342。
紀駿傑,〈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從全球原住民談起〉,《動物園雜誌》,第71期,1998年7月。紀駿傑,〈邁向多元的權利與平等觀:社群權、自然權與代間正義〉,《台大社會學刊》,第29期,2001年2月,第185頁。
紀駿傑,〈邁向自治之路:加拿大原住民的經驗與台灣省思〉,《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6期,2002年,頁4-16。馬賴•古麥,2004《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德義,〈台灣原住民的地位與處境〉,《歷史月刊》,第132期,1999年1月。高德義,〈民族權的理論與實踐:台灣原住民人權的評估〉,《台灣法學會學報》,第20期,1999年11月。
高德義,〈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3期,2001年8月。高德義,〈憲法民族政策條款修定芻議〉,《山海文化雙月刊》,第3期,83年3月,第14頁。高德義,〈台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994年,頁251-273,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高德義,〈爭辯中的民族權:國際組織、國際與原住民人權〉,收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頁176-183,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高德義,〈當前實施自治的問題點〉,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等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2001年,頁67-80。台北:前衛。
高德義,〈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3期,2001年,頁4-26。張旭宜,〈日據時期台灣原住民法律地位之爭辯〉,《台灣史料研究》,第12期,1998年11月。
張培倫,〈原住民傳統土地自然資源權利的道德基礎:自由主義的觀點〉,《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8期,2000年5月。張嘉尹,〈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憲政改革〉,中央研究院舉辦之《第五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2005年12月16日。
許介麟,〈國際法與原住民族〉,《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大法學院,1998年。
許志雄,〈地方自治的普遍化與國際化〉,《憲法秩序之變動》,第415頁。
許志雄,〈地方自治權的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期,1995年5月。同氏著,《憲法秩序之變動》,第395頁。許育典,〈文化基本權作為文化憲法的建構〉,《論權利保護之理論與實踐》曾華松古稀論文集,2006年6月,元照,出版。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6卷1期,1996年1月,第24頁。
許慶雄,〈人權保障之基本概念-本質、分類、享有主體之探討〉,《律師通訊》,第202期,7月號。陳秀容,〈多元文化與公民權:對Will kymlicka理論建構的一種詮釋〉,《公民與國家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
陳秀容,〈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2期,第101頁。陳秀容,〈第三世界人權觀念的探討:1986年聯合國『發展權宣言』的初步分析〉〉,《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1995年。
陳俊宏,〈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爭的若干啟示〉,《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1995年,頁345。陳昭如,〈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三次「還我土地運動」新聞為例的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1994年,頁129-145。
陳愛娥,〈對憲法中傳統基本人權規定的檢討-以平等權為中心〉,《第五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16日。
陳新民,〈基本人權保障五十年〉,《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5月。陳新民,〈論憲法委託之理論〉,《憲法基本權力之基本理論》上冊,三民書局,1996年。
陳銘祥、趙威寧,〈台灣原住民自治與立法〉,《月旦法學雜誌》,台北:元照出版社, 2001年7月,第74期。曾建元,〈人民權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16期,1998年6月,第141頁以下。
曾建元,〈原住民族及其自治在憲法中的定位〉,《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
曾建元,〈從人權保障觀點論台灣地方自治問題〉,《育達研究叢刊》,第3期,2002年3月,第25頁。湯文章,〈原住民族在訴訟法上地位之研究〉,《憲政時代》,第31卷,第1期,2005年7月,第35頁。黃俊杰,〈原住民權利保障與自治財政〉,《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7期,2003年,頁85-93。
黃錦堂,〈中央與地方之關係〉,《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紀錄》,1999年4月,第189頁以下。
董保城,〈省縣自治法若干問題之探討〉,《地方自治論述專輯》,內政部民政司。
蔡中涵,〈原住民族自治區體制〉,《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2001年,頁57-66。台北:前衛。
蕭高彥,〈共同體的理念〉,《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7月。
蕭高彥,〈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文化主義》,台北:中研院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
謝世忠,〈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64期,1987,頁139-177。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
于仲誼,《原住民土地權利----兼論台灣當前對原住民土地權利的保障》,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2001年。李永祥,《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 -兼論台灣族群政治權力之分配》,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金煌杰,《台灣原住民族自治議題探討 ─自治法各草案之比較與批判》,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洪泉湖,《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定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張朝琴,《從民族平觀點探究臺灣原住民的地位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陳竹上,《看不見的權利:從民族主義、族群文化及殖民歷史反思台灣原住民族財產權在國法制中的發展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0年。陳竹上,《論我國原住民保留地之生態價值及其永續發展方向》,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2001年。
陳舜伶,《原住民族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路的困局兼論建構中的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楊智偉,《台灣原住民族自治體制的理論與實踐- - 以建構中的鄒族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趙中麒,《部落主權與文化實踐:台灣原住民族自治運動之理論建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鄢宗璽,《兩岸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體制之探討—以民族區域自治法與原住民族區法草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4年。潘春輝,《新夥伴關係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4年。四、英文部分
Anaya, S. James,1996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Kymlckai, Will , 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Clarendon Press.
Kymlicka, Will (ed), 1995 ”The Righits of Minority Cultu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ymlicka, Will and Wayne Noman(ed.),1999 ,”Citizenship in Diverse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 1989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ymlicka, Will,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hepherd, John Robert,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1995.
Tully, James. , 1995 “ Strange Multiplicity: Constitutionalism in an Age of Divers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