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0: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美琪
研究生(外文):CHUNG , MEI-CHI
論文名稱:臺北市中輟生服務網絡探究—以少年服務中心之中輟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PUBLIC SERVICES NETWORK FOR SCHOOL DROPOUTS IN TAIPEI CITY—THE CASE OF TAIPEI CITY YOUTH SERVICE CENTER.
指導教授:林志鴻林志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中輟學生服務網絡再輟生
外文關鍵詞:dropout student、Public services network for school dropouts、re-dropou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9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學生中途輟學原因甚多,一般會以其中輟原因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輔導,臺北市的復學輔導網絡亦如此,本研究方法係以內容分析法為主再輔以訪問方法進行,以少年服務中心90年至93年輔導之253位1255份個案紀錄與社工員及接受服務的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項:
1、分析臺北市少年服務中心中輟學生因家庭因素輟學以外之原因,以及其發生再輟的情形與因素。
2、分析臺北市少年服務中心提供中輟生之服務內容及輔導現況,以及中輟生復學與輔導網絡的運作現況是否符合中輟學生的需求。
3、 藉由訪視社工員與受服務少年了解對服務網絡運用情形及對復學服務目標看法。
研究發現少年服務中心輔導的中輟生其輟學原因以多元因素最多,其中以同時有「個人家庭學校」三項因素比例最高,單一因素則以家庭原因最高,其中「學校因素」以「對學習無興趣」比例最高;「個人因素」以「學習成就低落」最多。使用最多的處遇內容是「心理支持」;輔導結果以「已穩定復學」最多。再輟生的比例佔三成二、女生比例比男生略高,輔導處遇方法與結果與一般中輟生並無顯著差異。社工員對於輔導中輟生復學不會視為惟一目標,會尊重學生之選擇但亦會適時提醒其國中學歷之重要性。
研究建議:第一部分針對發現非屬家庭因素之其他原因部份:建立專業團隊處遇模式、建立統整與追蹤輔導之角色。第二部分有關再輟生輔導:確定再輟生之定義與修改個案紀錄表、建立再輟生輔導處遇模式。第三部分:輔導中輟生復學輔導目標之作法:重視學生個別與適性的生涯發展、學校課程多元化、學校應落實認輔制度或是招募志、義工進行中輟生、再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第四部份有關中途輟學輔導網絡:改善現有通報程序、研擬修訂中輟生定義與召開跨局處聯繫會報與建立個案管理通則。
There are various reasons which would cause students drop-out from schools. Generally, those drop-outs would be referraled to other related organizations for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cases, which is what exactly Public Services network for school dropouts (Psnsd). In this thesis, content analysis is mainly us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two hundred and fifty-three case studies, which contain one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five documents recording during 2001 to 2004 by Taipei Youth Service Center, and assists with interviewing social workers and youths of the center. The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Within Taipei Youth Service Center, except for family elements, analyzing what are the other factors would cause students drop out or re-drop out from schools.
2. Within Taipei Youth Service Center, observ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w those dropouts do with the service and assistance provided by the center and seeing if the operation of returnees and guidance network meets the demands of those dropouts.
3. Within Taipei Youth Service Center, understanding the perspectives of how the Psnsd targets operated by interviewing social workers and dropouts.

After analyzing, it is found that in Taipei Youth Service Center, most drop-outs are resulted from multiple factors, particularly mixing elements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school; while the sole factor is highly caused by family. As for schoo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no interest in study” and “no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re the main reasons respectively. Among the above cases, “psychological support” is the most common way to deal with and is largely resulted in the outcome of returnees stably. The ratio of re-dropouts is thirty-two perc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is slightly high compared to male. However,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of the way and the outcome between dealing with dropouts and re-dropouts. The social workers here would not consider returnees as the only objective but respect the choices of the dropouts with reminding them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junior-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four suggestions would be provided in the thesis. First of all, as for those dropouts who caused by other factors rather than family ones. It is recommended to establish a mode of special regimentation treatment with the function of integration, tracing, and counseling. Secondly, about the assistant of re-dropouts. The definition of re-dropouts needs to be checked and the case records need to be revised.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individual treatment mode for re-dropouts. Thirdly, the ways of helping dropouts go back to school. It is advised that respecting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s by their individual attributes and Variety of curriculum. Besides, schools should carry out Voluntary Individual Guidance System or recruit volunteers helping dropouts and re-dropouts go back to school. Fourthly, about the Psns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nt reporting procedure should be improved, the revision of dropout definition should be redacted, the connecting conferences among bureaus should be convened, and the general rules of case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set up.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界定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中輟生與再輟生之相關概念 9
壹、中途輟學學生的定義 9
貳、中輟學生的特質與發生原因 11
參、中途輟學的相關理論 16
肆、中輟生、復學生的需求 21
第二節 臺北市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資源網絡現況 22
第三節 臺北市少年服務中心概況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37
第六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角色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41
第一節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基本資料 41
第二節 輔導之中輟生屬非家庭因素之其他原因 47
壹、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47
貳、內容分析資料結果: 50
參、少年服務中心社工員及少年訪談資料分析結果 53
第三節 少年服務中心提供中輟生服務內容及輔導現況 58
壹、中輟生的服務內容與輔導現況 58
貳、少年服務中心與網絡單位運作情形: 69
參、少年與服務網絡其他單位接觸的情形 70
肆、社工員與學校合作協助情形 73
第四節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接受輔導處遇結果 77
壹、輔導處遇結果 77
貳、少年服務中心輔導內容滿足少年需求之情形 78
參、服務內容未符合少年需求的情形 80
第五節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現況 83
壹、再輟生基本資料 83
貳、再輟生發生的原因 88
參、再輟生發生輟學之內容分析資料 89
肆、再輟生的服務內容與輔導現況 93
伍、再輟生接受輔導處遇結果 99
陸、對於中輟生輔導復學目標的看法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討論與建議 11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5

參考書目 117

附 件 123

表 目 錄
表1-1-1 臺北市近4學年(90~93)學生總數、中輟學生人數、比率 4
表1-1-2 臺北市近4學年(90~93)中輟原因統計 4
表1-1-3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90~93年中輟生開案、結案統計 5
表2-1-1 「87-92年全國碩博士論文對中輟學生相關研究一覽表」 12
表2-2-1 臺北市中途輟學復學輔導網絡相關單位分工表 23
表2-2-2 臺北市中途輟學復學輔導網絡負責各類中輟生之分工表 24
表3-3-1 受訪社工員基本資料 35
表3-3-2 受訪問少年基本資料 36
表4-1-1 次數分配統計量 41
表4-1-2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人數年度統計 42
表4-1-3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性別 42-
表4-1-4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種族統計表 43
表4-1-5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經濟狀況 44
表4-1-6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家庭結構 45
表4-2-1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發生原因 48
表4-2-2 少年服務中心各年度中輟生發生原因 49
表4-2-3 各年度中輟生家庭因素統計表 51
表4-2-4 各年度中輟生個人因素統計表 52
表4-2-5 各年度中輟生學校因素統計表 52
表4-3-1 少年服務中心處遇模式 58
表4-3-2 少年服務中心輔導處遇方法 59
表4-3-3 少年服務中心各年度處遇方法統計 60
表4-3-4 各年度社工員與學校合作及協助情形 74
表4-4-1 學生接受輔導處遇結果統計 77
表4-4-2 各年度學生接受輔導處遇結果統計 78
表4-5-1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人數 83
表4-5-2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人數 84
表4-5-3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性別比 85
表4-5-4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經濟狀況 86
表4-5-5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家庭結構 87
表4-5-6 再輟生家庭因素 89
表4-5-7 再輟生個人原因 89
表4-5-8 再輟生學校原因 90
表4-5-9 再輟生處遇模式 93
表4-5-10 再輟生各年度處遇輔導內容 95
表4-5-11 中輟生與再輟生處遇方法比較表 96
表4-5-12 再輟生接受輔導服務結果 99
表4-5-13 再輟生各年度接受輔導服務結果 99
表4-5-14 再輟生與中輟生接受輔導服務處遇結果比較表 100

圖 目 錄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2
圖4-1-1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人數年度統計 42
圖4-1-2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性別 43
圖4-1-3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種族 43
圖4-1-4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經濟狀況 44
圖4-1-5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生家庭結構 45
圖4-2-1 少年服務中心中輟原因 48
圖4-2-2 少年服務中心各年度中輟生發生原因 49
圖4-2-3 中輟生家庭因素類別 50
圖4-2-4 中輟生個人因素類別 51
圖4-2-5 中輟生學校因素類別 52
圖4-3-1 少年服務中心處遇模式 58
圖4-3-2 少年服務中心輔導處遇方法 60
圖4-5-1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人數 83
圖4-5-2 少年服務中心各年度再輟人數 84
圖4-5-3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性別 85
圖4-5-4 少年服務中心各年度再輟生性別 85
圖4-5-5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種族統計表 86
圖4-5-6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經濟狀況 87
圖4-5-7 少年服務中心再輟生家庭結構 88
圖4-5-8 再輟生輟學原因 88
圖4-5-9 再輟生處遇模式 93
圖4-5-10 再輟生處遇輔導內容 94
參考書目
政府出版品
法務部(2003),92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
教育部(2003),92年度全國中輟學生輔導業務經驗夥伴學習研討會手冊。
教育部(2003),各國中途輟學學現況與輔導措施-兼論我國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政策過去與未來,台北。
教育部訓委會網站資料(2005)
http://www.edu.tw/EDU_WEB/Web/publicFun/dynamic_default.php?UNITID=238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臺北市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工作實務手冊。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4),臺北市90年至93年中輟學生統計表。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臺北市少年服務中心工作手冊。
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5),臺北市政府少年服務網絡運作現況及改進策略之探討專案研究報告。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臺北市少年服務中心工作手冊。

學術期刊文獻-中文部分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台深、周詠詩(2001),一所會飛的學校-談中途學校對中輟復學生之服務,中輟學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研討會論文集。
汪昭瑛(2001),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 - 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進財、鄧煌發(2000),台灣地區國小暨國中學生輟學概況及其與社會鉅觀因素關係之比較分析,中輟學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研討會論文集。
何雪鳳(2000),國中中輟生接受社會福利服務過程之因應行為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紀瑩(2003),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社會工作辭典(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吳其鴻(2003),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愫嫻(2004),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台北中輟中心。
柯秀薇(2003),規訓與叛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惠(2003),台南市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三期,頁63-72。
徐吉春(2000),國民中學階段中輟復學生與非中輟生自我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靜宜(2000),臺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馬信行(2004),中輟生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
黃富源(1998),單親家庭對少年非行影響之研究-臺北市實證研究,臺北市社會局委託研究。
陳慧娟(1998),中途輟學青少年福利機構之規劃與經營,輔導季刊:87-12,頁29-41。
陳秋儀(1998),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陣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張瓊美(2001),輟學學童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束(2002),高危險群少年之服務過程與結果評估-以臺北市北區少年服務
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隆、程敬閏(2003),國民中學學生中輟因素、復學型態與再輟學可能之研究,中輟學園之輔導工作與志工管理研討會。
陳秀麗(2004),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遇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叔宛(2004),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台南市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玉(2001),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郭靜晃(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曾淑貞(2004),台北縣國中中輟復學生之自我效能感、被同儕接納感與再中輟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德輝、吳芝儀(1999),中輟學生的輔導與服務方式-美國選替性教育之另類觀點,訓育研究,88.06,頁16-99。
蔡德輝、吳芝儀(1999),為中輟學生籌設選替性另類學校的必要性,翰林文教雜誌,第五期。
蔡依君(2002),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遇方式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汶(1998),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博(2003),我看中輟學生,全國中輟防治通訊,第二期,頁17-14。
劉學禮(2003),四位青少年的中輟過程- 一位國中教師的觀察與經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崇趁(1998),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第五十五期,頁16-23。
鄭麗珍(2000),家庭結構與青少年前期學童的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專案研究。
鄧煌發(2002),中輟少年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之比較分析,全國中輟防治通訊,第二期。
賴秀玉(2002),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97),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簡春安、鄒平儀(1999),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謝麗紅、郭雅真(2003),國中生輟學原因、輟學動向與復學歷程調查研究,中輟預防網研討會論文集。
謝麗紅、吳偉苓(2004),學校導師、輔導老師對學生中輟問題成因假設與輔導策略之研究,中輟預防網研討會論文集。
顏郁心(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學明(2003),高職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公東高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Francis J.Turner(1996). Social work treatment : 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4th 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upla, A. M.(1995).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3rd ed.),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