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丁柏雅(2004),「科學園區與周圍地區之地域連攜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2.天下雜誌(2003),「二十五縣市競爭力排行榜」,台北:天下雜誌。
3.山田學等(1992),「現代都市計畫事典」,日本:彰國社,第126-127頁。
4.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5),「台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草案)」,台北:行政院營建署。
5.內政部營建署(1997),「台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6.內政部營建署(2007),「太魯閣國家公園行動入口網」,http://www.taroko.gov.tw/,2007.04.15下載。
7.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台北市政府施政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
8.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2007),「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http://www.ancc.org.tw/,2007.04.15下載。
9.台東縣政府(2005),「台東縣九十四年統計要覽」,台東,台東縣政府主計室。
10.台東縣政府(2007),「台東縣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tung.gov.tw/,2007.03.21下載。
11.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7),「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官方網站」,http://www.ccl.ttct.edu.tw/,2007.04.15下載。
12.台東縣政府旅遊局(2007),「台東縣觀光旅遊網」,http://tour.taitung.gov.tw/,2007.04.15下載。
13.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2007),「交通部國道工程新建工程局官方網站」,http://gip.taneeb.gov.tw/,2007.04.30下載。
14.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整體運輸系統供需預測與分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5.交通部觀光局(2007),「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http://www.eastcoast-nsa.gov.tw/,2007.04.15下載。
16.交通部觀光局(2007),「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http://www.erv-nsa.gov.tw/,2007.04.15下載。
1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全國藝文活動查詢系統」,http://event.cca.gov.tw/field.asp,2007.04.15下載。
18.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9.行政院農委會(2001),「台灣農業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2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地方競爭力評比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2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6),「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2.行政院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2007),「衛生掩埋場規劃管理網站」,http://ivy2.epa.gov.tw/out_web/twdep/www/d40/index.htm,2007.04.15下載。
23.辛晚教(1991),「都市及區域計劃」,第5版,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24.李永展、林柏勳、林士堅、徐慧雯、張曉婷(2000),「都市指標系統對衡量台北市永續發展之適用性及評估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5.李長晏(2004),「全球化治理: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5期,第55-65頁。26.李家儂(2003),「都會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規劃模式」,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7.林晴如(2003),「台灣地區永續性空間發展模式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8.花蓮縣社區大學(2007),「民國九十六年第22季開課課程」,http://www.hucu.org.tw/,2007.03.21下載。
29.花蓮縣原住民社區大學(2007),「民國九十三年第一學期學程課程表」,http://www.hacc.org.tw/,2007.03.21下載。
30.花蓮縣政府(2005),「花蓮縣九十四年統計要覽」,花蓮,花蓮縣政府主計室。
31.花蓮縣政府(2007),「花蓮縣政府全球資訊服務網」,http://www.hl.gov.tw/,2007.03.21下載
32.花蓮縣政府觀光旅遊局(2007),「花蓮縣觀光資訊網」,http://tour-hualien.hl.gov.tw/index.jsp,2007.04.15下載。
33.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07),「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官方網站」,http://www.hccc.gov.tw/main/index.jsp,2007.04.15下載。
34.周志龍(2000),「地方產業經濟流動與區域發展政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3期,第27-45頁。
35.周志龍(2002),「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
36.洪于佩(2003),「我國各縣市地方經濟競爭力評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7.洪培晟(2003),「高雄市都市競爭優勢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8.侯伯瑜(2001),「都市經營管理績效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9.陳昌茂(2001),「台灣地區中南部鄉鎮市組織特性及其效率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40.陳冠位(2002),「城市競爭優勢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41.郭佳勳(2005),「捷運站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42.馮正民與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43.黃書禮、翁瑞豪、陳子淳(1997),「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都市與計劃,第24卷,第1期,第23-42頁。44.黃曣寬(2005),「東亞都市競爭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45.黃麟淇(2003),「台灣高速鐵路系統對地方發展之影響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46.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校基本統計-鄉鎮市區別」,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47.教育部統計處(2007),「各級學校名錄」,http://www.edu.tw/,2007.04.15下載。
48.教育部統計處(2007),「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http://www.edu.tw/,2007.04.15下載。
49.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概況統計」,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50.張喬峰(2004),「都市競爭力指標之建構-以台北市及上海市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51.張嘉祐(1999),「高雄市都市發展指標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張乃斌(2002),「環境系統分析原理」,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53.遠見雜誌(1996),「台灣二十三縣市最理想居住處排行榜」,台北:遠見雜誌。
54.鄒克萬(1997),「台灣地區不同類型之都市發展效率評估」,規劃學報,第24期,第3-19頁。55.鄒克萬、王曦芬(1998),「一個都市永續發展監視評估支援系統之發展與應用」,規劃學報,第25期,第25-50頁。56.廖淑容、周志龍(2000),「全球化發展下台灣區域計畫功能的新意涵」,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第119-135頁。
57.劉祥熹、莊慶達、邱信達(2001),「農業經濟論叢」,第7卷,第1期,第63-99頁。
58.鄧聚龍(2000),「灰色系統理念與應用」,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59.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二、英文部份
1.Feng, S. and Xu, L. D.(1999). “Decision support for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5: 1-12.
2.Foo, T. S.(2000).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urban quality of life in Singapore(1997-1998)”, Habitat International, 24:31-49.
3.Huang, G. and D. Moore(1993). “Grey Linear Programming, its solving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T. J. Systems SCI, 24(1):159-172.
4.IMD(2006).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Switzerland: IMD Business School.
5.Kashiwadani, M. and Asakura, Y.(1999). “Road network improvement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effects”, Journal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3(4): 237-251.
6.Rogerson, R. J., Findlay, A. M. and Morris, A. S.(1989). “Indicators of quality of life: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1: 1655-1666.
7.Sustainable Seattle(1993). “The Sustainable Seattle 1993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 Report to Citizens on Long-Term Trends in Our Community”, Seattle, USA: Sustainable Seattle.
8.UNCHS and World Bank(1995). ”Using Indicators in Policy”, Indicators Newsletter, 3: 18.
9.Wong, C.(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local authority areas in England”, Cities, 18(1):25-32.
10.Wong, C.(2002).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o inform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ngland”, Urban Studies, 39(10): 1833-1863.
11.Yuan, W. and James, P.(2002). “Evolution of the Shanghai city region 1978-1998: an analysis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4: 299-309.
三、日文部份
1.中四国地域連携軸推進協議會(2006),「中四国地域連携軸基本構想」,http://www.bell.ne.jp/rainbow/,2006.09.07下載。
2.日本中央横断軸推進協議會(2006),「日本中央横断軸基本構想」,http://www.nsknet.or.jp/~fmukai/ronbunn/RENKEIJIKU.html,2006.09.07下載。
3.太平洋新国土軸構想推進協議會(2006),「太平洋新国土軸基本構想」,http://www1.odn.ne.jp/kitan/jyuyo/taisin.html,2006.09.07下載。
4.西日本中央連攜軸推進協議會(2006),「西日本中央連攜軸基本構想」,http://www.renkeijiku.net/,2006.09.07下載。
5.京都府企画環境部企画總務課(2006),「T.TAT地域連攜軸發展構想」,http://www.t-tat.or.jp/index.html,2006.09.07下載。
6.国土交通省国土計画局(2006),「21世紀の国土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http://www.mlit.go.jp/kokudokeikaku/zs5/index.html,2006.08.14下載。
7.国土廳計画調整局総合交通課(1997),「地域連攜軸をつくゐ:地域連攜軸の意義.評價.形成方策と交通基盤整備のあり方」,東京:株式會社ぎょラサい。
8.神戶大學文學部地域連攜中心(2006),http://www.lit.kobe-u.ac.jp/~area-c/link.html,
9.愛媛県企画情報部企画調整課(2006),「瀬戸内中央都市圏構想の概要」,http://www.pref.ehime.jp/main/main4.htm,2006.09.07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