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3 08: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昱宏
研究生(外文):LIU, YU-HUNG
論文名稱:地域連攜規劃模式之建構與應用-台灣東部區域實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signing and application of planning model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A case study of Eastern Reg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楨家林楨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JEN-JI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地域連攜多準則評估多目標規劃灰色系統理論
外文關鍵詞:regional cooperation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grey system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全球化的趨勢下,「區域合作」成為區域發展重要方向之一,但是台灣長年以來,由於區域計畫指導失效的影響下,始終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與縣市惡性競爭之課題,恰與區域合作之方向背道而馳,對於台灣生活環境、品質與空間之發展影響甚劇。而日本所提出的「地域連攜」空間發展策略,即指:「將兩個以上之城鎮,藉由運輸系統上的整頓,提高彼此間的可及性與互動交流機會,以區域合作之觀點,進而促使資源、基盤設施、公共建設等相互地共有化,同時並朝向設施專業化之發展,藉此同時對各城鎮提供較高的服務品質。」對上述台灣區域發展之窘境可能帶來解決與改善之道。惟該觀念尚欠缺理性的規劃工具可供應用,緣此,本研究便希望以「地域連攜」之概念,針對區域空間下生活環境與品質之發展,設計並建構出系統化的理性規劃工具-「地域連攜規劃模式」,以供台灣區域發展實務所運用,並藉以提倡我國學術領域對地域連攜觀念之研究。
  本研究所建構之地域連攜規劃模式係由上、下兩階段之次模式所組成。上階段模式為「生活機能評估次模式」,該模式採用多準則評估方法,融入灰數運算之技巧,以Grey TOPSIS評估方法對各城鎮進行各面向生活機能之相對優劣分析;下階段模式為「連攜地域劃設次模式」,該模式則應用上階段模式之評估成果,採用多目標灰色0-1規劃概念建構而成,透過數學規劃模式之分析,探求出區域內各鄉、鎮、市間最具發展效益的合作發展組合。於本研究中,此完整模式係以「台灣東部區域」為分析之空間,檢討現況鄉鎮市之發展,並依據模式分析成果提出未來合作發展方向之建議。而本研究所得之成果與結論可整理如下:
一、東部區域現階段各鄉、鎮、市發展上,各生活圈所涵蓋之鄉、鎮、市並未能夠透過生活圈獲得聚集發展與互補發展的最佳效益,故依據模式分析成果,部份生活圈所轄之鄉、鎮、市應適當地加以調整。
二、東部區域在不同的運輸建設情境之假設下,可發現當運輸建設計畫能夠縮短越多的旅行時間,或是運輸建設計畫所涵蓋與影響的範圍越大者,將會提昇東部區域整體城鄉發展之效益。
三、模式分析過程與成果係採用灰數表現,故在資訊不明確的情況下亦可進行分析,且求解過程亦以非劣解集型態呈現,有利於規劃運用之彈性,藉此有效因應現況動態發展之變動。
四、本研究模式分析之成果可作為東部區域未來城鄉發展上之規劃參考,包括區域內都市計畫範圍之劃設與規劃、地方運輸路網之建構、公共設施與公用設備網絡之配置與改善等。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ecause the regional planning can’t efficiently guid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imbalance development and vicious competition in Taiwan’s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oppose to cooperation trend and cause negative effects on spatial development. The policy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posed in Japan” means that more than two villages or towns proceed interdependent 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sharing their public facilities, infrastructures and resources. The cooperation policy may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but the planning model for cooperation is still waiting to being develop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a “regional cooperation planning model” (RCPM) for regional planners and researchers on study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aiwan.
The RCPM composes two sub-models. The first sub-model is “local service evaluation model” (LSEM). It integrates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grey system theory to develop Grey TOPSIS method and use the method to evaluate local services for each village or town. The seconds sub-model is “cooperation mate decision model” (CMDM). It is designed by grey multi-objective 0-1 programming and uses the outputs of LSEM as inputs to determine the best cooperation mate for all villages and towns. The RCPM was applied on the Eastern Taiwan Region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rategies for regional planning. This study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villages and towns in Eastern Taiwan Region don’t reach the benefits of aggregation and complement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Living Perimeters. Therefore, the Living Perimeter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study.
2.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scenario analysis, the transportation plans, which shorten more travel times between villages or towns and whose influence ranges are large, can get more reg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benefits.
3. The RCPM uses grey number to display the input data and research findings, so it can analyze the problem in uncertain situation. It means that the RCPM provides the flexibility of planning and deal with dynamic variation in practical planning tasks.
4. The research’s conclusions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f land use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Taiwan Region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範疇……………………………………………………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1-10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地域連攜相關文獻整理………………………………………… 2-2
第二節 地區發展評估相關文獻整理…………………………………… 2-16
第三節 綜合評述………………………………………………………… 2-38

第三章 模式構想……………………………………………   3-1
第一節 決策情境………………………………………………………… 3-2
第二節 問題分析………………………………………………………… 3-6
第三節 模式構想………………………………………………………… 3-14

第四章 模式建構……………………………………………  4-1
第一節 都市機能評估次模式之建構…………………………………… 4-2
第二節 連攜地域劃設次模式之建構…………………………………… 4-10
第三節 簡例測試………………………………………………………… 4-17


第五章 實例分析……………………………………………   5-1
第一節 東部區域空間背景說明………………………………………… 5-2
第二節 生活機能評估體系之建構……………………………………… 5-16
第三節 模式分析………………………………………………………… 5-28
第四節 政策分析………………………………………………………… 5-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8
一、中文部份
1.丁柏雅(2004),「科學園區與周圍地區之地域連攜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2.天下雜誌(2003),「二十五縣市競爭力排行榜」,台北:天下雜誌。
3.山田學等(1992),「現代都市計畫事典」,日本:彰國社,第126-127頁。
4.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5),「台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草案)」,台北:行政院營建署。
5.內政部營建署(1997),「台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6.內政部營建署(2007),「太魯閣國家公園行動入口網」,http://www.taroko.gov.tw/,2007.04.15下載。
7.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台北市政府施政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
8.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2007),「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http://www.ancc.org.tw/,2007.04.15下載。
9.台東縣政府(2005),「台東縣九十四年統計要覽」,台東,台東縣政府主計室。
10.台東縣政府(2007),「台東縣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tung.gov.tw/,2007.03.21下載。
11.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7),「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官方網站」,http://www.ccl.ttct.edu.tw/,2007.04.15下載。
12.台東縣政府旅遊局(2007),「台東縣觀光旅遊網」,http://tour.taitung.gov.tw/,2007.04.15下載。
13.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2007),「交通部國道工程新建工程局官方網站」,http://gip.taneeb.gov.tw/,2007.04.30下載。
14.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整體運輸系統供需預測與分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5.交通部觀光局(2007),「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http://www.eastcoast-nsa.gov.tw/,2007.04.15下載。
16.交通部觀光局(2007),「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http://www.erv-nsa.gov.tw/,2007.04.15下載。
1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全國藝文活動查詢系統」,http://event.cca.gov.tw/field.asp,2007.04.15下載。
18.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9.行政院農委會(2001),「台灣農業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2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地方競爭力評比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2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6),「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2.行政院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2007),「衛生掩埋場規劃管理網站」,http://ivy2.epa.gov.tw/out_web/twdep/www/d40/index.htm,2007.04.15下載。
23.辛晚教(1991),「都市及區域計劃」,第5版,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24.李永展、林柏勳、林士堅、徐慧雯、張曉婷(2000),「都市指標系統對衡量台北市永續發展之適用性及評估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5.李長晏(2004),「全球化治理: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5期,第55-65頁。
26.李家儂(2003),「都會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規劃模式」,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林晴如(2003),「台灣地區永續性空間發展模式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8.花蓮縣社區大學(2007),「民國九十六年第22季開課課程」,http://www.hucu.org.tw/,2007.03.21下載。
29.花蓮縣原住民社區大學(2007),「民國九十三年第一學期學程課程表」,http://www.hacc.org.tw/,2007.03.21下載。
30.花蓮縣政府(2005),「花蓮縣九十四年統計要覽」,花蓮,花蓮縣政府主計室。
31.花蓮縣政府(2007),「花蓮縣政府全球資訊服務網」,http://www.hl.gov.tw/,2007.03.21下載
32.花蓮縣政府觀光旅遊局(2007),「花蓮縣觀光資訊網」,http://tour-hualien.hl.gov.tw/index.jsp,2007.04.15下載。
33.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07),「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官方網站」,http://www.hccc.gov.tw/main/index.jsp,2007.04.15下載。
34.周志龍(2000),「地方產業經濟流動與區域發展政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3期,第27-45頁。
35.周志龍(2002),「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
36.洪于佩(2003),「我國各縣市地方經濟競爭力評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洪培晟(2003),「高雄市都市競爭優勢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侯伯瑜(2001),「都市經營管理績效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9.陳昌茂(2001),「台灣地區中南部鄉鎮市組織特性及其效率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0.陳冠位(2002),「城市競爭優勢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41.郭佳勳(2005),「捷運站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馮正民與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43.黃書禮、翁瑞豪、陳子淳(1997),「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都市與計劃,第24卷,第1期,第23-42頁。
44.黃曣寬(2005),「東亞都市競爭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黃麟淇(2003),「台灣高速鐵路系統對地方發展之影響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校基本統計-鄉鎮市區別」,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47.教育部統計處(2007),「各級學校名錄」,http://www.edu.tw/,2007.04.15下載。
48.教育部統計處(2007),「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http://www.edu.tw/,2007.04.15下載。
49.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概況統計」,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50.張喬峰(2004),「都市競爭力指標之建構-以台北市及上海市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1.張嘉祐(1999),「高雄市都市發展指標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張乃斌(2002),「環境系統分析原理」,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53.遠見雜誌(1996),「台灣二十三縣市最理想居住處排行榜」,台北:遠見雜誌。
54.鄒克萬(1997),「台灣地區不同類型之都市發展效率評估」,規劃學報,第24期,第3-19頁。
55.鄒克萬、王曦芬(1998),「一個都市永續發展監視評估支援系統之發展與應用」,規劃學報,第25期,第25-50頁。
56.廖淑容、周志龍(2000),「全球化發展下台灣區域計畫功能的新意涵」,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第119-135頁。
57.劉祥熹、莊慶達、邱信達(2001),「農業經濟論叢」,第7卷,第1期,第63-99頁。
58.鄧聚龍(2000),「灰色系統理念與應用」,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59.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二、英文部份
1.Feng, S. and Xu, L. D.(1999). “Decision support for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5: 1-12.
2.Foo, T. S.(2000).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urban quality of life in Singapore(1997-1998)”, Habitat International, 24:31-49.
3.Huang, G. and D. Moore(1993). “Grey Linear Programming, its solving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T. J. Systems SCI, 24(1):159-172.
4.IMD(2006).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Switzerland: IMD Business School.
5.Kashiwadani, M. and Asakura, Y.(1999). “Road network improvement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effects”, Journal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3(4): 237-251.
6.Rogerson, R. J., Findlay, A. M. and Morris, A. S.(1989). “Indicators of quality of life: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1: 1655-1666.
7.Sustainable Seattle(1993). “The Sustainable Seattle 1993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 Report to Citizens on Long-Term Trends in Our Community”, Seattle, USA: Sustainable Seattle.
8.UNCHS and World Bank(1995). ”Using Indicators in Policy”, Indicators Newsletter, 3: 18.
9.Wong, C.(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local authority areas in England”, Cities, 18(1):25-32.
10.Wong, C.(2002).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o inform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ngland”, Urban Studies, 39(10): 1833-1863.
11.Yuan, W. and James, P.(2002). “Evolution of the Shanghai city region 1978-1998: an analysis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4: 299-309.

三、日文部份
1.中四国地域連携軸推進協議會(2006),「中四国地域連携軸基本構想」,http://www.bell.ne.jp/rainbow/,2006.09.07下載。
2.日本中央横断軸推進協議會(2006),「日本中央横断軸基本構想」,http://www.nsknet.or.jp/~fmukai/ronbunn/RENKEIJIKU.html,2006.09.07下載。
3.太平洋新国土軸構想推進協議會(2006),「太平洋新国土軸基本構想」,http://www1.odn.ne.jp/kitan/jyuyo/taisin.html,2006.09.07下載。
4.西日本中央連攜軸推進協議會(2006),「西日本中央連攜軸基本構想」,http://www.renkeijiku.net/,2006.09.07下載。
5.京都府企画環境部企画總務課(2006),「T.TAT地域連攜軸發展構想」,http://www.t-tat.or.jp/index.html,2006.09.07下載。
6.国土交通省国土計画局(2006),「21世紀の国土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http://www.mlit.go.jp/kokudokeikaku/zs5/index.html,2006.08.14下載。
7.国土廳計画調整局総合交通課(1997),「地域連攜軸をつくゐ:地域連攜軸の意義.評價.形成方策と交通基盤整備のあり方」,東京:株式會社ぎょラサい。
8.神戶大學文學部地域連攜中心(2006),http://www.lit.kobe-u.ac.jp/~area-c/link.html,
9.愛媛県企画情報部企画調整課(2006),「瀬戸内中央都市圏構想の概要」,http://www.pref.ehime.jp/main/main4.htm,2006.09.07下載。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57-85。
2.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3.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4.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5-23。
5. 何祥如(2005)。閱讀理解力之培養--童書教學策略舉隅。教師之友,46(5),57-62。
6. 江淑惠(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4(4),40-46。
7.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8.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
9.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10. 施能宏(1999)。淺談學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19-12。
11.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2),1-11。
12.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臺灣的觀察。美育,91,11-18。
13. 張世彗、楊坤堂(2004)。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報告。國小特殊教育,37,1-11。
14.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91,19-30。
15. 許淑玫(2003)。談閱讀理解的基模理論。國教輔導,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