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6 11: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塗婉琪
研究生(外文):TU, WAN-CHI
論文名稱:基隆廣遠壇道教四府掛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SI 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THE RESEARCH OF SI 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指導教授:廖瑾瑗
指導教授(外文):LIAO,JIN-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民俗藝術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四府圖像 道壇掛軸 道教藝術 醮典 道教
外文關鍵詞: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Taoist ithyphallicTao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6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旨在探討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圖像內容以及圖像在宗教上的意涵,屬於宗教藝術的範疇,針對圖像進行分析與研究。全文除「緒論」與「結論」之外,共有四章。

第一章「基隆廣遠壇的祭典儀範」,下分二節:壹「基隆廣遠壇的歷史源流」說明基隆廣遠壇道脈傳承與發展;貳「基隆廣遠壇的醮典活動」探討基隆廣遠壇的建醮類型與義涵,並說明道壇四府掛軸與醮典科儀的關係。

第二章「道教四府圖的形式與內容」,下分三節:壹「何謂四府」定義四府天、地水、嶽的概念,並探討四府與道教天界觀的關係;貳「四府與眾神」說明道教天、地、水、嶽掛軸中眾神普遍出現的狀況;參「四府掛軸的宗教性機能」探討四府掛軸在醮典中敬神謁神、空間界定、傳達宗教意象、宗教儀式、存思、裝飾等宗教性功能。

第三章「基隆廣遠壇四府眾神形像與傳說」,下分四節:壹「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天府』眾神」;貳「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地府』眾神」;參「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水府』眾神」;肆「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陽間』眾神」。分別針對基隆廣遠壇各府掛軸中的神尊形像進行論述,探討其構成依據與造型的轉變。

第四章「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圖像研究」,下分三節:壹「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與道教神仙譜系」探討天、地、水、嶽四府中神仙群組、分類方式與道教神靈譜系的關係;貳「基隆廣遠壇四府圖像中神仙的主從配置」說明神尊主從關係在圖像上的空間配置與呈現;參「基隆廣遠壇四府圖像的宗教視覺性意涵」探討四府掛軸造型圖像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後所傳達的宗教性視覺意涵。
This discoures is talking about the stories of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which belonging to religionary arts, and the religionary meanings.It focuses on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painting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e discourses.

Chapter One:The ceremonies and the code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Section one:‘The history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The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the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Section two:‘Taoist activitie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The article is discussing the types of holding the Taoist ceremonies and the special mean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and Taoist ceremonies.

Chapter Two: The forms and the stories of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Section One:‘What is Si-Fu’The definition of Si-Fu “Tian、Di、Shui and Yue”. It’s discuss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Fu and the Taoist heaven. Section Two:‘Si-Fu and the Gods’Explaining why the Gods generally appear in the scroll painting of “Tian、Di、Shui and Yue”. Section Three:‘ The religionary functions of Si-Fu scroll paintings’The religionary functions of Si-Fu scroll paintings for repecting for the Gods、the definition of spaces、the image of the religion、religionary ceremonies、Cun-Si and decorations, ect.

Chapter Three: The images and the legends of the Si-Fu God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Section One:‘ The Gods of “Tian” i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Section Two:‘The Gods of “Di” i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Section Three:‘The Gods of “Shui ” i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Section Four:‘The Gods of “Yue” i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This chapter are talking about the pictures of Gods in each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and then the basic and the change of the appearance.

Chapter Four:The research of the pictures i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Section One:‘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and the Taoist pedigree of Gods’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ods of Si-Fu “Tian、Di、Shui and Yue”、the way they sorted ou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aoist pedigree of Gods. Section Two:‘The level of the Gods in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The positions on the pictures appear the level of the Gods. Section Three:‘The visually religionary meanings of Si-Fu Taoist scroll paintings of Guangyuan Altar in Keelu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ages from Si-Fu scroll painting and the visually
religionary meanings that expr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基隆廣遠壇的祭典儀範 …………………………………………… 13
第一節 基隆廣遠壇的歷史源流 …………………………………………13
第二節 基隆廣遠壇的醮典活動 …………………………………………25

第三章 道教四府圖的形式與內容 …………………………………………39
第一節 何謂「四府」 ………………………………………………………41
第二節 四府與眾神 ………………………………………………………45
第三節 四府掛軸的宗教性機能 …………………………………………50

第四章 基隆廣遠壇四府眾神形像與傳說…………………………………59
第一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天府」眾神 …………………………59
第二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地府」眾神 …………………………77
第三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水府」眾神 …………………………88
第四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的「陽間」眾神 …………………………97

第五章 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圖像分析 …………………………………109
第一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掛軸與道教神仙譜系 ………………………109
第二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圖像中神仙的主從配置 ……………………129
第三節 基隆廣遠壇四府圖像的宗教視覺性意涵 ……………………137

第六章 結論 ……………………………………………………………………142
參考文獻 ………………………………………………………………………147
參考文獻

古籍

01. 漢‧王充,《論衡》,《欽定四庫全書》)。
02. 漢‧淮南王劉安,《淮南鴻烈解》,《欽定四庫全書》。
03. 漢‧鄭氏注,唐‧陸徳明音義,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欽定四庫全書》。
04. 漢‧蔡邕撰,《獨斷》,《欽定四庫全書》。
05.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欽定四庫全書》。
06. 漢‧班固,《白虎通義》,《欽定四庫全書》 。
07. 魏‧王弼,《周易註》,《欽定四庫全書》。
08.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09. 晉‧郭象,《莊子注》,《欽定四庫全書》。
10. 晉‧郭璞,《山海經.海內東經》,《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
年4月。
11. 晉‧常璩,《華陽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12.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3. 晉‧葛洪,〈論仙篇〉,《抱朴子内外篇》,《欽定四庫全書》。
14. 南北朝‧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15. 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序〉,《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欽定四庫全書》。
16. 唐‧太常少卿臨淄柯古 段成式撰,明‧四川道監察御史內鄉 李雲鵠校,《酉
陽雜俎》,《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唐‧玄嶷,《甄正論》,收入《大藏經》第52冊,史傳部。
18. 唐‧李延壽,《北史》,《欽定四庫全書》。
19.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欽定四庫全書》。
20.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21.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欽定四庫全書》。
22.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欽定四庫全書》。
23.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欽定四庫全書》。
24. 唐‧撰人不詳,《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第十八冊,臺北:藝文,1977年。
25. 五代‧張若海,《玄壇刊誤論》,收入《道藏》,正乙部,靈字上。
26. 宋‧朱勝非,《紺珠集》,《欽定四庫全書》。
27.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欽定四庫全書》。
28. 宋‧李昉等編撰,《太平廣記》,《欽定四庫全書》。
29.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收入《道藏》,正乙部,笙字下。
30. 宋‧邵伯溫,《聞見録》,《欽定四庫全書》。
31. 宋‧洪邁,《夷堅志》,《宛委別藏 》。
32.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33. 宋‧洪邁,《夷堅志》,上海:商務印書館。
34. 宋‧洪遵編,《翰苑羣書》,《欽定四庫全書》。
34. 宋‧洪興祖,《楚詞補注》,《欽定四庫全書》。
36. 宋‧陸游,《渭南文集》,《欽定四庫全書》。
37.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欽定四庫全書》。
38. 宋‧郭彖,《睽車志》,《欽定四庫全書卷》。
39.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40. 宋‧張君房纂輯,將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臺北:華夏出版社,1996年
8月。
41. 宋‧趙彦衞,《雲麓漫抄》,《欽定四庫全書》。
42. 宋‧張商英,〈三才定位圖〉,《正統道藏》第4冊,臺北:藝文,1977年。
43. 南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第15冊,臺北:新文
豐出版,1995年4月。
44. 宋末元初‧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正統道藏》第13冊,臺北:
新文豐,1985~1988年。
45. 元末明初‧編者不詳,《道法會元》,《正統道藏》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
版,1995年4月。
46. 明‧張宇初編撰,〈道門十規〉,《正統道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1985~1988
年。
47. 明‧張宇初編撰,〈峴泉集〉,《正統道藏》第55冊,臺北:新文豐,1985~1988
年。
48. 明‧王世貞輯次,《繪圖列仙全傳》,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4年。
49. 明‧王圻,《三才圖會》,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50. 明‧宋濓撰,《文憲集》,《欽定四庫全書》。
51. 明‧吳承恩,《西遊記》,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2月。
52.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欽定四庫全書》。
53.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河洛圖書,1977年9月。
54. 明‧張爕,《東西洋考》,《欽定四庫全書》。
55. 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欽定四庫全書》。
56. 明‧陳耀文,《天中記》,《欽定四庫全書》。
57. 明‧無名氏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中
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58. 明‧無名氏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中國
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59.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元史》,《欽定四庫全
書》。
60. 明‧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6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4年12月。
62. 清‧李慶辰,《醉茶志怪》,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63. 清‧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4. 清‧姚福均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鑄鼎餘聞》,《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
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65. 清‧徐道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歷代神仙通鑑》,《中國民間信仰資料
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66. 清‧黃伯祿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集說詮真》,《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
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67. 清‧顧鐵卿,《清嘉錄》,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 ,1976年。
68. 清‧撰者不詳,《安平縣雜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專書

01. 三揚企業公司,《三教聖誕千秋錄》,臺北:三揚印刷,1979年8月。
02. 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桃園明聖經》,臺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
推廣學會,2005年12月。
03. 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中國百科大辭典》,臺北:華夏出版社,1990年9
月。
04. 王宜娥,《道教與藝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05. 王兆祥,《中國神仙傳》,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7月。
06. 王麗娟,《岱廟神軸》,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8月。
07.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2000
年。
08. 成寅,《中國神仙畫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09. 任繼愈,《宗教辭典》,上海:上海辭典出版社,1981年12月。
10. 任繼愈,《宗教辭典上册》,臺北:博遠出版社,2002年7月。
11. 任繼愈,《宗教辭典下册》,臺北:博遠出版社,2002年7月。
12. 守一子,《道藏精華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13. 朱元壽,《神誕譜》,臺北:中午出版社,1975年10月。
14. 呂宗力、欒堡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15. 呂子杰編,《山西永樂宮壁畫大觀展覽圖冊》,臺北: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001
年。
16. 呂麗華、賴秋伶、陳之彬,《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繪畫》,臺北:立雍出
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7. 李幹忱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破除迷信全書》,《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
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18. 李玄正,《正一道教丹心宗壇》,基隆:正一道教丹心宗壇,2001年。
19. 李叔還,《道教大辭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
20. 李豐楙、謝聰輝,《台灣齋醮》,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2年。
21. 李豐楙,〈道教藝術〉《台灣宗教藝術》,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22. 李豐楙、李秀娥、謝宗榮,《文英館藏台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臺中:臺中
市政府,2000年。
23. 吳永猛、謝聰輝《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8月。
24.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12月。
25. 林興仁主修,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臺北市:成文,1983年。
26. 胡孚琛,《中國道教大辭典》,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2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5月。
28. 翁峰山,《宗教藝術之美─道教篇》,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2003年3月。
29. 馬書田,《華夏諸神‧道教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10月。
30.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6月。
31. 追雲燕,《三教聖誕千秋錄》,臺北:三揚印刷,1979年8月。
32.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1月。
33. 張智、張健,《中國道觀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9月。
34.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
35. 張金涛,《中國龍虎山天師道》,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6. 張育英,《中國佛道藝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
37. 張志堅,《道教神仙與內丹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38. 張志堅,《道教神仙》,臺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39.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祥生出版社,1975年3月。
40. 陳耀庭,《中華道教大辭典》,臺北:臺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41. 傍山依慚,《神仙玄圖闡祕》,臺北:武陵出版,1992年8月。
42. 黃成助,《莆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12月。
43. 臺中聖賢堂扶鸞著作,《地獄遊記》,臺中:聖賢雜誌社,2005年10月。
44. 窪徳忠,《道教諸神》,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45. 劉昌博,《台灣搜神記》,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3月。
46.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47.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1年。
48. 劉枝萬,《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年。
49.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年。
50.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1997
年8月。
51.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2年4月。
52.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5月。
53.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54. 鍾國發,〈道教神靈譜系簡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年12月。
55.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5月。
56. 謝宗榮,《台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12月。
57. 謝宗榮、李秀娥、李麗涼、謝聰輝,《湧蓮寺丁丑年五朝慶成祈安福醮志》,
臺北:臺北縣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
58. 謝世維,《宗教與藝術的對話》,臺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3月。
59. 瞿海源,《重修台灣省通志》,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2年。
60.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11月。

學位論文

01. 王雅儀,《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7月。
02. 林秋梅,《台灣正一派基隆廣遠壇傳度儀式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
03. 袁瑞雲,《台灣道教彩畫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1月。
04. 陳文田,《明初道教正一派天師張宇初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
文,2004年。
05.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06. 謝世維,《道教朝元圖之圖像與文化意涵》,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期刊資料

01. 李豐楙,〈建廟作醮的社會─宗教性〉,《木棉雜誌》,1998年,第23期。
02. 李豐楙,〈臺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民俗曲藝》,1998年11
月,第116期。
03. 李豐楙,〈制度與擴散:戰後台灣火居道教的兩個宗教面向─以台灣中部的
道壇道士為例〉,《臺灣宗教研究》,2002年12月,第1期。
04. 李豐楙、謝宗榮,〈台灣信仰習俗概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9年2
月,第67期。
05. 林富士,〈台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況〉,《台灣宗教學會通訊》,1999年7月,
第2期。
06. 林富士,〈台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1945~1995〉,《台灣宗教學會通訊》,2000
年5月,第5期。
07. 林明賢,〈掛軸與繪畫形式演變之關係〉,《歷史文物》,2003年2月,第2期。
08. 張振岳,〈戊寅年臺東祈安清醮看臺東市的道教信仰〉《臺東文獻》,1999
年5月,復刊第5期。
09. 陳丁林,〈道教建醮與佛教水陸法會之探討〉《南瀛文獻》,2002年1月,第1
期。
10. 勞格文著,許麗玲譯,〈台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續篇〉,《民俗曲藝》,1998
年7月,第114期。
11. 謝宗榮,〈道教聖事─台灣的慶成醮〉,《宗教大同》, 2003年12月,第2期。
12. 謝宗榮,〈己卯年基隆慶讚中元祭典區域與儀式空間〉,《台北文獻直字》,2001
年6月,第136期。
13. 謝宗榮,〈台灣道教藝術〉,《當代》,2002年3月,第175期。
14. 謝宗榮,〈台灣神像藝術〉,《陶藝》,2004年1月,第42期。
15. 謝宗榮,〈台灣醮典糊紙藝術〉,《歷史月刊》,2000年6月,第149期。
16. 謝宗榮,〈大龍峒保安宮癸未年三朝慶成醮醮典行事(上)〉,《台北文獻直字》,
2005年9月,第153期。
17. 謝宗榮,〈大龍峒保安宮癸未年三朝慶成醮醮典行事(下)〉,《台北文獻直字》,
2005年12月,第154期。
18. 謝聰輝,〈道教齋醮儀式與台灣常民生活〉,《當代》,2002年3月,第175期。
19. 謝聰輝,〈臺灣正一道壇獻供儀式與內涵析論〉,《國文學報》,2004年6月,
第35期。
20. 謝聰輝,〈度己與度人:訪道教園丁李豐楙教授〉,《台灣宗教學會》,2000年
9月,第6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范祥偉(2001),〈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人事月刊》,第189期,頁47-55。
2. 任正明(2000),〈監院所收容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法可行性之研究〉,《醫事法學》,第7期,頁62-73。
3. 13. 謝宗榮,〈台灣道教藝術〉,《當代》,2002年3月,第175期。
4. 19. 謝聰輝,〈臺灣正一道壇獻供儀式與內涵析論〉,《國文學報》,2004年6月,
5. 18. 謝聰輝,〈道教齋醮儀式與台灣常民生活〉,《當代》,2002年3月,第175期。
6. 14. 謝宗榮,〈台灣神像藝術〉,《陶藝》,2004年1月,第42期。
7. 11. 謝宗榮,〈道教聖事─台灣的慶成醮〉,《宗教大同》, 2003年12月,第2期。
8. 10. 勞格文著,許麗玲譯,〈台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續篇〉,《民俗曲藝》,1998
9. 09. 陳丁林,〈道教建醮與佛教水陸法會之探討〉《南瀛文獻》,2002年1月,第1
10. 08. 張振岳,〈戊寅年臺東祈安清醮看臺東市的道教信仰〉《臺東文獻》,1999
11. 04. 李豐楙、謝宗榮,〈台灣信仰習俗概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9年2
12. 02. 李豐楙,〈臺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民俗曲藝》,1998年11
13. 01. 李豐楙,〈建廟作醮的社會─宗教性〉,《木棉雜誌》,1998年,第23期。
14. 莫永榮 (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9期,頁75-104。
15. 黃徵男(2003),〈從刑法本質探討我國犯罪矯正發展趨勢〉,《司法新趨勢》,第5期,頁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