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Philip Kolter原著;張振明譯(2004),《行銷是什麼?》,台北:商周出版。
文建會(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社,。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元照出版社。
史美強(2005),《制度、 網絡與府際治理》。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何喻方譯,Carl W.Stern&George Stalk,Jr原著(1999),《大策略-管理新視野》。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等著(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逄與對話》。臺北:遠流出版。吳定編著(2005),《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呂育誠、陳恆鈞、許立一譯,David.Rosenbloom&Robert S.Kravchuk原著(2004),《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的觀點》。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
呂純仁(2006),<學校公關媒體文宣廣告之運用>,《學校公共關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288-291。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原著,余佩珊譯(2006),《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振春(1995),《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51-163)。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學校社區發展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鍾沂(2003),《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徐震(197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高強華(1989),《社會變遷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頁30-77。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2006),《教育資料集刊-教育政策專輯》,第31輯。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
張潤書(2006),《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391-392
理查‧柯克(Richard Koch)著;蔡宏明譯(2005),《策略:一次學會大師策略,確立企業與個人的永續競爭優勢》。臺北市:梅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陳其南(2002),<台灣市民社會與社區學習理論的建立>,《社區有教室》專文推廌。
陳浙雲(2002),<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逄與對話》。臺北:遠流出版,頁10-16。
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師大。
陸宛蘋、吳芝嫻(2006),<台灣的教育基金會>,《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傅麗英(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第三部門 ──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致勝文化,頁325-396。
彭建彰(1996),《行銷戰略模擬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旭正(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與政策>,《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頁10-14。
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鄉土研習專刊(1999),台中師範學院。
黃世輝、宮崎清(2002),<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市。
黃玉幸(2006),<學校公關與行銷策略-以高雄市苓洲國小百週年慶為例>,《學校公共關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131。
黃煌雄、郭吉石、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出版。
楊振富譯,W.Bennis原著(1997),《領導者:領導,如何成功?》。台北:實學社。
楊勝坤(1996),<推動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總體營造>,《在地文化、社區之華-86年全國在地文化社團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研討會紀實》,頁2-3。。臺北:文建會。
臺灣省政府編印(1982),《社區發展工作》。
劉維公、蕭新煌(2006),<台灣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蔡文正(2006),<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學校公共關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5。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榮捷(1998),鄉土教育理念下的台灣干樂教育活動,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出版,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
鄭熙彥編著,(1982),《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鄧佩瑜(2006),<非營利組織管理的神話>,《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專文推廌。
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2006),《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戴國良(2004),《策略管理-策略分析與本土個案實務》。臺北市: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劃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十七期,頁1-35。。
王秀雲(1999),<社區時代來臨的校園文化再造>,《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三十期。王秀雲(1999A):<南園再見!南園>,,《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發展案例 紀錄-柑園國中"學校社區化"學習機制的建構歷程》,頁33-35(未出版)。
吳文賢(2005),<社區資源與卓越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第135期:26-37。吳俊憲(2006),<社區總體營造融入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頁39-62。
吳清山、賴協志(2006),<教育資料集刊-教育政策專輯>,《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第31輯,頁63。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十二期,頁41-77。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十六期。
李惠銘(1999),<一個社區的整合與轉型一以樹林鎮柑園地區為例>,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周雪光(2003),<組織與社會關係網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王信賢老師臺北大學公共行暨政策學系上課講議。
周愚文(2006),<社會發展與教育政策-中央政府遷臺初期我國教育政策的回顧(1949-1954)>,《教育資料集刊-教育政策專輯》,第31輯,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官有垣、李宜興、謝祿宜(2005),<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第十八期。
林明地(2002),<助長學校內部社區感塑造學校內部社區>,《教育研究月刊》,第95期。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專輯》,第二十七輯,頁259-277。林振春(1996),<社區意識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月刊》,第51期:14-22。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專輯》,第二十七輯,頁45-61。林振春(2002),<教師參與與學校內部社區的營造>,《教育研究月刊》,第95期。
林振豐(2003),<苗栗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規劃與願景型塑>。《聯合學報》,第二十二期。林振豐(2003),<苗栗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規劃與願景型塑-SWOT模型的應用>,《聯合學報》,第二十二期。林鍾沂(2006),<策略管理的修練>,臺北大學公共行暨政策學系上課講議。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第27輯。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頁1-10。洪玉華(1999),<柑園人的尪公文化祭>,《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發展 案例紀錄-柑園國中"學校社區化"學習機制的建構歷程》,頁55-64(未出版)。
秦夢群(2006),<我國中等教育政策之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教育政策專輯》,第31輯,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張筱玲(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地理教育》,第26期,頁65-78。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學校社區化》。臺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頁165-196。
許水德(1994),<學校社區化-教育改革的方向>,《雙月專輯》。
許濱松(2002),《人性化領導與管理》,T&D飛訊論文集粹【第一輯】人力資源發展的新思維,頁603-605。
陳文團、溫明麗(2006),<後現代狀況下的全球化教育隱憂與出路>,《教育資料集刊-教育政策專輯》,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第31輯,頁265-289。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概念》,頁38-42。
陳恆鈞(2005),《國家機關能力與社會資本之相互影響性》,T&D飛訊論文集粹【第四輯】人力資源發展的新思維,頁243-271。
馮燕,《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頁4-12。
馮燕,《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規範與架構》,頁76-79。
楊思偉(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政策之分析>,《教師天地》,第107期,頁8-15。楊思偉(2002),<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分析>。九十學年度全國暨台灣省公私立辦理綜合高中業務研究會會議手冊,頁15-42。
詹棟樑(1995),<學校社區化與兒童教育的關係>,《教師天地》,第76期,頁22-23。劉子利(2002),<衝突理論在學校社區化之運用>,《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專輯》,第二十七輯,頁35-43。劉坤億、江岷欽、孫本初(2004),《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行政暨政策學報 ,第 38 期,頁 1~30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241-251。蔡俊傑(2005),<顧客關係管理與學校社區經營>,《教育研究月刊》,第140期,頁100-109。蕭玉煌(2002),<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頁5-14。藍佩嘉(2000),<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頁1-50。
蘇麗瓊、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5-21。三、論文
方瓊瑤(2005),《社區總營造的政治經濟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志宏(2002),《社會網絡對旅行業間策略聯盟績效影響之研究》。
王嬿喻(2003),《地區產業發展之社會鑲嵌:嘉義縣梅山為例》
白秀雄(1975),《六十四年度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研習會各地區巡迴講習實錄》,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印。
江銘書(2003),《學校社區化的策略規劃---一個國小校長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吳麗琴(2000),《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榮樹(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林玉華 (2004), 《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初探並兼論英國的第三條路》, 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研討會。
林聰明(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成效、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立科(2002),《國民小學教職員工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珊(2003),《教育機構與非營利組織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嘉義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楊千儀(2003),《國民中小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角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蔣玉嬋(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明錡(2004),《台南市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靜瑜(2002),《地方營造形構過程之研究─台北縣柑園之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四、報紙及雜誌:
邱花妹(1998),<讓孩子玩出自信>,《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頁120-127。
聯合報(2005.10.14.),<李遠哲為十年教改道歉>,A1版/要聞。
五、網站
<推動社區教育的搖籃手>,網址:www.yahoo.com.tw。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小組,<96年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民2007年3月,網址:www.yahoo.com.tw。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1.html。
李惠銘,<從組織文化看企業轉型與學校再造~以「馬歇爾企業」與「柑園國中」為例>,網址:www.yahoo.com.tw。
林玉華,<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的初探兼論英國的第三條道路>,網址:www.yahoo.com.tw。
洪玉華(1999),<柑園人的尪公文化祭>,《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發展案例紀錄-柑園國中”學校社區化”學習機制的建構歷程,頁55-64》。
國立國家圖書館
張明輝,<學校組織變革與領導>,網址:www.yahoo.com.tw。
臺灣社區通,<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網址: http://sixstar.cca.gov.tw/。
貳、西文部分
Bendell,Tony,Boulter,Louise&John Kelly(1993)Benchmark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Boxwell,Robert J.(1994)Benchmark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McGraw-Hill,Inc.
Galpin Timothy J.(1997)Making Strategy Work – Building Sustainable Growth Capabili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Giroux,H.A.(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Henry,M.E.(1996).Parent-school collaboration:Feminis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school leadership.New York,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noke, D.J.H.Kuklinski(1982),「Network analysis」,Beverly Hills,Calif:Sage Publications
Krackhardt .D.andHanson. J.R.(1993),「Informal networks:The company behind the char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1.no.4.pp.104
Leana,C.R.and H.J.Van Buren (1999),"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4(3):538-55.
M.N.Tichy,L.M.Tushman,and C.Fombrun,「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Organiz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4,pp.507,1979
MacBeath,J.(2000).New coalitions for promoting school effectiveness.In Wolfendale,J.,and Bastiani(eds.),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s to school effectiveness(pp.37-51).London:David Fylton Publishers.
Tasi,W.,&Ghoshal.S.(1998).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1(4),464-476.
Westport,Connecticut and London:Bergin&Ga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