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方素珍(1996)。仉桂芳圖。祝你生日快樂。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方德隆(2001)。行動研究的行動研究:研究歷程的反思。收錄於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市:揚智文化。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 。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碧華(1992)。一個兒童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王秀園(2000)。生命的循環 。狗狗圖書公司。
白裕承譯(1998)。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朱美珍(1990)。兒童死亡概念的死亡教育。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4,585~604。江福佑(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三本〈2005〉。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宗(2001)。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長益(2001)。死亡教育團體對國小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事穎(2004)。陪小四生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連珠(1995)。台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37-68。李奧.巴斯卡力文(1999)。丁千珊圖。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李憲三(2001)。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玲(2005)。紙風車戲劇36計。台北:紙風車。
周大觀(1997)。我還有一隻腳。遠流出版社。
林真美(1996)。故事繪本-幼兒的閱讀之窗。載於施政延(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124-137,台北:天衛。
林烝增(1997)。兒童對死亡的認知與情緒之研究-兒童死亡世界的話與畫。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真美譯(1999)。蘇珊.芭蕾文.圖。獾的禮物。遠流(初版四刷)。
林真美(2000)。在繪本的花園裡-和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松居直著,劉滌昭譯(1995)。幸福的種子。台北市:台英社。
邱紫穎譯(1995)。Stanley Turecki與Sarah Wernick(1994)孩子鬧情緒怎麼辦?(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Normal Children)。台北:生命潛能。
信誼基金會(1989)。十年來我國幼兒讀物出版狀況調查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專案計劃。
施常花(1988)。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市:復文。
洪銀杏(2001)。「教室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晴峰譯(1999)。Tomie dePaola著。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台灣麥克。
徐明德(2004)。國小兒童的死亡主題繪畫之表現。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秦麗花(2001)。教育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郝廣才(2000)。陳盈帆圖。希望的翅膀。格林文化。
高敬文(1988)。「質的研究派典」之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屏東市:東益出版社。
尉遲淦(2000)。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張子芬(1989)。幼兒故事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美(1989)。兒童死亡概念發展之研究與其教育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24。
張湘君(1996)。台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活動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129-170。
張淑美(1997)。從兒童與青少年死亡概念與態度談死亡教育與自殺防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5,33-40。
張湘君、葛琦霞(1999)。開放教育總動員。天衛文化。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現況與省思—以台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教師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為例。台灣師大教研中心:教育研習資訊,8(3),72-90。
張碧如(2001)。插嘴法與兒童哲學思考-以一次說故事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44,65-67。張莉莉譯(2001)。艾蜜麗.弗利德文。傑基.格萊希圖。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文化。
張碧如(2002)。聽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收錄於幼兒閱讀智能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莊瓊惠(1994)。幼兒說故事內容與結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莊雅雲(2001)。幼稚園大班幼兒死亡觀念及其影響要因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月貴(2002)。兒童文學之選擇、評鑑、與教學探討:以圖畫書閱讀教學為例。收於靜宜大學文學院(主編):兒童文學與兒童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3-138。台北市: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秋娟(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鴻銘(1998)。兒童與哲學。毛毛蟲通訊,97。
陳海泓(1999)。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情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8,43-5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彭桂香(2000)。說故事人與說故事活動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長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慧佳(1992)。角色扮演和說故事在社會科教學的應用-以學童的人際關係為例。國民教育,33,15-19。曾秋萍(2000)。九二一災區學童於讀書治療中之心理歷程及其對死亡態度之詮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煥堂(2000)。死亡教育。林綺雲主編,生死學,41-77。台北市:洪葉文化。
曾煥堂(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松元(1988)。我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之發展。衛生教育集刊,2,136-149。
黃天中(1992)。死亡教育概論2──死亡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迺毓等編著(1996)。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
黃迺毓譯(2001)。芭貝.柯爾文.圖。精采過一生。台北:三之三文化(初版五刷。)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光佑文化。
黃瓊儀(2003)。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茂秀、陳鴻銘、林意雪譯(1996),Vivian Gussin Paley著:直升機男孩。雲林:豐泰基金會。
趙映雪譯(1999)。Hans Wilhelm著。我永遠愛你。台北:上誼文化。
劉惠美(1988)。幼兒死亡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兒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清彥譯(2002)。伊夫.邦婷文。羅奈德.希姆勒圖。小魯的池塘。台北:三之三文化。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宇宙光。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秀錦(1991)。城鄉學童死亡概念、焦慮度及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幸怡(2005)。圖畫書教學與幼兒說故事能力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啟英文化。
鄭金川(2001)。生命教育沿革。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life.ascc.net)。
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墨高君譯(1996)。Walter Sawyer與Diana E.Comer(1991)。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Growing up with literature)。台北:揚智。
盧素碧(1993)。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出版社。
蕭秋娟(2002)。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戴玉慈(1995)。如何與孩子談死亡。人本教育札記,72,20~33。
戴琲樺(2006)。故事與戲劇活動在生命教育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鄺李慧儀(2000)。「童書朗讀」學前兒童閱讀能力。語言基金計畫-學前語言教育。計劃編號:G/C/036/97。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建文(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編著,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鈺珊(2002)。故事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119,63-64。二、英文文獻
Bailis, L. A. (1978). Deat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 conceptual analysis.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8 (4), 295-302.
Bandura , A. & Mischel, M. (1965). Modification of self-imposed delay of reward through exposure to live & symbolic mode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698-705.
Berg,C.D. (1978). Helping children accept death and dying through group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7(3), 169-172.
Corr, T.A. (1984). Helping with death education. In H. Wass & C.A. Corr (Eds.),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death guidelines and resources (pp.49-73). NY: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Florian, V. (1985). Children’s concept of death: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cognitive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Death Studies, 9, 133-141.
Formanek,R.(1974).When children ask about death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75.92-97.
Guy, T. (1993). Exploratory study of elementary-aged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death through the use of story. Death Studies, 17, 27-54.
Lipman, M. (1998). Teaching students to think reasonably: Some findings of the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rogram. Clearing House, 71 (5), 277-280.
Nagy, M. (1948). The child’s theories concerning death.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y, 73, 3-27.
Speece, M.W. & Brent, S.B. (1984).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a death concept. Child Development, 55, 1671-1686.
Tamm, M.E. & Granqvist, A. (1993).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death in drawings and narratives. Research Report 25. Boden:College of Health and Caring Sciences.
Wass, H. (1984). Death education in the home and schoo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23 252)
Wass, H. (1995). Death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 Wass & R.A. Neimeyer (Eds.), Dying: Facing the facts (p.271). WH, DC: Taylor &Francis.
White, E. A., Elsom, B. & Prawat, R. (1978). Children’s concepts of death. Child Development, 49, 3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