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世榮(Griffin. R.W.著)(1999)。 基礎管理學。 台北: 東華書局。
牛文元(1994)。 可持續發展導論。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王大中(1998)。 創建綠色大學示範工程,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實施可持續發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環境教育, (3), 5-6。
王文科(1995)。 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民、李紅秀、仁青措(2005)。 近年來大陸地區綠色大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 第二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王芳。 (2003)。 西方環境運動及主要環保團體的行動策略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2), 10-16。
王佩蓮。 (2000)。 國小環境教育檢核表之探討。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1), 319-346。
王俊秀、李玲玲、施文真、孫志鴻、黃書禮、葉俊榮(2003)。 永續台灣向前指。 台北市: 詹氏書局。
王俊秀。 (1994)。 環境社會學的出發。 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
王俊秀。 (1999)。 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 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俊秀。 (1999)。 綠色學校計畫的理念。 台灣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王俊秀。 (1999)。 環境公民與社會足跡--環境社會學的永續發展觀。 中大社會文化學報, (8), 31-45。王俊秀(2005)。 永續台灣評量系統的社會論述:理念與實務。 都市與計劃, 32(2), 179-202。王俊秀(1999)。 擴大「綠需」:環境保護是最好的經濟發展。 政策月刊, (44), 2-4。王俊秀(2001)。 臺灣脈絡下的社會影響評估:環境社會學的觀點。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20), 19-26。王俊秀(2004)。 永續臺灣的社會願景:民間觀點。 社會文化學報, (18), 1-20。王順美(2000)。 社區參與與環境教育。 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順美(2002)。 綠色學校與環境教育。 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東區)種子教師研習, 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78-91。
王順美(2003)。 從綠色學校到永續校園。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環境教育輔導「永續教育工作坊」-永續教育理念與實務研習手冊, 花蓮縣:花蓮縣教育局, 32-36。
王順美(2004)。 台灣綠色學校夥伴及非夥伴的環境教育比較分析。 教育研究月刊, (128), 69-80。王順美(2004)。 環境教育領域中的對話。 環境教育研究, 1(2), 47-69。王勤田(1997)。 生態文化。 台北: 揚智出版社。
王塗發(2000)。 永續發展與再生能源。 看守台灣季刊, 2(3), 183-189。
王瑞香譯(H.Rolston著)(1996)。 環境倫理學。 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鑫、曹致凡(2000)。 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 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丘泰昌。 (1995)。 剖析我國公害糾紛。 台北: 淑馨出版社。
朱岑樓、胡薇麗譯(1976)。 成長的極限。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江芳盛(1998)。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在我國教育決策分析上的應用。 教育政策論壇, 1(2), 13-25。江哲銘(2004)。 永續建築導論。 台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江哲銘(2001)。 推動台灣校園的綠色奇蹟。 節水季刊, 27, 5-9。
余謀昌(1991)。 生態學哲學。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孔子/口述,孔子弟子/編撰。 (2005)。 論語:智慧的語言。 台灣: 典藏閣。
冷則剛(2000)。 永續發展政治:加拿大經驗及其對台灣的啟示。 問題與研究, 39(7), 17-36。吳文財、蔡長添(1991)。 國小六年級兒童的環境行動策略調查研究。 科學教育, (2), 95-128。吳宗立(2000)。 學校行政決策。 高雄市:麗文書局。
吳宗立(2003)。 學校經營中的決策管理。 國教天地, 151, 15-23。吳康(1999)。 老莊哲學。 台灣:台灣商務書局。
吳清基(1984)。 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 台北: 景文書局。
李公哲主編(1998)。 永續發展導論。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協會:台北。
李永展、陳錦賜(2001)。 永續發展之反思。 建築與規劃學報, 2(1), 43-57。李永展(1997)。 生態足跡:邁向永續性的規劃工具。 台灣永續發展研討會, 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李永展(1997)。 區域總體土地資源利用之研究(III) No。 NSC87-2621-P-004-005)。 行政院國科會綜合研究成果報告:
李永展(2003)。 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正義的衝突與融合---以達娜伊谷為例。 啟動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行動研討會, 台北中央日報華夏大廈3樓會議廳。
李永展(1999)。 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對話。 看守臺灣, 1(4), 11-16。李永展(2000)。 永續發展:願景或迷思。 轉型與發展--邁向新世紀的台灣, 台北市:革命實踐研究院。
李佳玲(2002)。 能源、經濟、環境三E均衡發展與永續能源發展策略。 經濟情勢暨評論, 8(2), 10-26。李建良(2000)。 永續發展與國家責任。 台北大學法學論叢, (46), 79-112。
李東月(2005)。 高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 廣東藥學院學報, 11(4), 386-387。
李美芳(2005)。 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製造工程, 2005(7月), 94-96。
李常井(1995)。 環境倫理學研究取向之探討。 In 錢永祥、戴華主編 (Ed。), 哲學與公共規範 (pp. 29-49)。 台北: 中科院社科所專書。
李雯智(2004)。 綠校園行動計畫。 南縣國教,(15), 18-19。李禎文、劉惠元。 (2002)。 環境教育課程融入國小自然科之教學實驗研究。 二OO二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年會,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李慶中(1991)。 兼顧經濟發展的環境保護政策。 台北:三民書局。
汪靜明(2000)。 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 環境教育季刊, (43), 11-27。汪靜明(2003)。 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 環境教育學刊, 2, 9-46。沈浪(2004)。 論環境教育。 師友, 440, 54-56。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David C., Engleson, Dennis H., Yockers著)(2003)。 環境教育課程規劃 (一版一刷 ed。)。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丁財譯(2003)。 管理學技巧與應用。 台中:滄海書局。
林文政譯(作者:Daniel Sitarz)(1995)。 綠色希望:地球高峰會議藍圖 (The earth summit strategy to save our plant)。 台北市:天下出版社。
林文澤、孫志鴻(2003)。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之個人行動策略。 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37), 35-40。林正忠(2003)。 攜手共築綠色校園。 國教輔導, (4), 39-41。林建煌(2001)。 現代管理學 (二版 ed。)。 台北: 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林明瑞(1999)。 永續校園之研究。 中師數理學報, 2(2), 29-45。林振春。 (1993)。 問題解決理論在社會教育上的應用。 中等教育雙月刊, 44, 46-54。
林素貞、張子見(1996)。 由OECD數國溫室效應行動方案策略探討我國因應之道。 能源季刊, 26(四), 2-20。林憲德(2004)。 我愛綠建築。 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 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林憲德(2005)。 城鄉生態 (更新版 ed。)。 台北市:詹氏書局。
范網樑、周家鵬(2002)。 台北縣淡水鎮鄧公國民小學「綠色學校」設計研究。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四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 I1-1-I1-5。
范熾文(2002)。 林步隆決策理論對教育政策制定的啟示。 學校行政, (20), 107-120。南懷瑾/講述(2001)。 孟子旁通 (一):梁惠王篇。 台灣:老古。
洪富峰(1999)。 高雄市永續發展的策略與行動方案。 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 (16), 51-69。紀駿傑(1998)。 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1), 141-168。
孫本治譯(Ulrich Beck著)。 (1999)。 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校園環境保護與管理(2002)。 In 黃乾全 (Ed。), 師大書苑。
秦夢群(1988)。 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郭建志(1994)。 垃圾筒理論及其對學校決策之啟示。 研習資訊, 11(5), 69-72。陳文尚(1999)。 校園「永續發展」概念的意義。 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 16, 7-18。陳永昌(2003)。 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建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和(2004)。 決策模式的回顧與展望。 南縣國教, (16), 30-31。陳南、湯小紅、王偉彤(2004)。 高等教育改革與「綠色大學」建設。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3(6), 115-118。
陳南(2002)。 環境管理體系思想與”綠色學校”評價。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度海峽兩岸環境教育研討會, 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陳湜雅(2004)。 永續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準則及台灣33所大學現況調查研究。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陳錦賜(2001)。 論臺灣國土環境開發之四生環境共生觀。 看守臺灣, 3(1), 7-9。陶在樸(1998)。 地球文明的永續發展 (初版 ed。)。 台北: 中華徵信所。
馬寅初(1997)。 新人口論。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崔凱(2005)。 可持續發展:一種再思考。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05(1), 36-37。
張子超、王順美、梁明煌、柯淑婉(1999)。 綠色學校推廣研究。台灣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張子超(2003)。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 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模組研討會, 台灣大學, 98-107。
張子超(2004)。 永續教育的意涵。 教師天地, (132), 4-10。張文忠、齊曉明、李業錦、馬麗(2005)。 參與式的地方可持續發展規劃行動設計方案。 地理科學進展, (4)
張芳全(2000)。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評析。 教育研究月刊, (77), 33-43。張義弘(2002)。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 種苗科技專訊, (40), 2-5。曹定人(1997)。 永續發展:範疇的探討。 臺灣永續發展研討會, 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曹音鵬(2004)。 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教育行政班碩士論文。梁步青(2002)。 綠色小學---一所香港小學的實踐經驗。 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788-796。
許嘉猷(1986)。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初版 ed。)。 台北: 三民書局。
黃世孟、連興隆。 (民94)。 台灣綠色大學發展之現況與高雄大學永續校園之實踐。 第二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p5-1-p5-21。
黃宗煌(2003)。 落實永續發展的經濟觀。 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38), 34-44。黃昆輝(1989)。 教育行政學。 台中: 東華書局。
黃書禮(1994)。 生態足跡:生態經濟觀之永續都市--因應全球變遷之地方性行動。 環保科技通訊, 6(5), 7-11。黃書禮(2000)。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 台北:詹氏書局。
黃啟忠(2005)。 綠色學校實施之探討─以花蓮縣壽豐國小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藿(1995)。 <亞里斯多德的正義觀>,收錄氏著:<<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論文集>>。 台北:時英出版社。
彭光輝(2005)。 英國地方永續發展推動策略機制與現況。 研考雙月刊, 29(5), 53-65。曾明遜(1996)。 濕地保育評價-條件評價法之應用與檢討。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論文曾紅鷹編(2001)。 綠色學校創建指南。 中國大連: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
游靜宜(2003)。 營造綠色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市大湖國小為例。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文虎、承繼成主編(1996)。 可持續發展之路。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欣誠、莊育禎。 (2004)。 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 教育研究, (128), 81-95。葉欣誠、莊育禎、黃瓊慧。 綠色大學概念與實務分析:以指標應用為例。 第二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葉茂森(2001)。 邁向永續發展--綠色學校的介紹。 南投文教, 14, 16-17。葉俊榮、柳中明、駱尚廉(1997)。 永續發展研究規畫計畫書 No:NSC86-3011-P-002-002)。 國科會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台北。
葉俊榮(2002)。 環境政策與法律 (元照初版第一刷 ed。)。 台北:元照出版社。
葉俊榮(2004)。 臺灣的永續發展-臺灣可以「凍」多久。 研習論壇月刊, (39), 19-26。葉俊榮(1999)。 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 台北: 台大法學叢書(110),三民書局總經銷。
楊冠政(1996)。 生態中心倫理。 環境教育季刊, (30), 15-30。
楊冠政(2000)。 邁向21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 大專「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通識課程規劃與教學發展計劃,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
楊冠政(1989)。 環境教育概述。 環境教育, (1), 6-17。
楊冠政(1996)。 環境倫理學說概述(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環境教育, (28), 7-20。
楊冠政(1999)。 永續發展的倫理。 環境教育, (37), 82-86。
楊冠政(2000)。 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環境教育學刊, (1), 1-11。楊春城(2004)。 綠色學校的環境規劃與管理--以燕巢國小尖山分校為例。 師友, (439), 68-70。
廖耆煬(2004)。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30), 64-72。蔡西銘、許振宏、王文清(2005)。 台東大學綠色大學之推動與建設。 第二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9-1-9-12。
蔡碧螢(2004)。 地方教育局對推動綠色學校計畫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蔣嗚和、詹斌(2000)。 保持環境可持續發展-廣州市天河區創建「綠色學校」的實踐探索。 亞洲研究, (42), 113-127。
鄭榮郎(2005)。 建立理性思考決策模式。 品質月刊, 41(4), 36-38。劉小如、黃勉善編(1998)。 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網領 (初版一刷 ed.)。 台北:厚生基金會。
劉兆漢(2002)。 永續台灣發展的願景:永續教育。 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 (2), 3-10。
劉阿榮、石慧瑩(1999)。 永續發展的五個正義向度。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10), 37-42。劉阿榮(1993)。 跨越世紀的發展典範-中山先生「國家發展理論」概述。 廣東季刊(國父誔辰紀念專號), 23(4), 50-54。
劉阿榮(1998)。 儒家倫理與永續發展。 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 (7), 1-24。
劉阿榮(1999)。 臺灣之永續發展 --國家與社會的觀點。 中大社會文化學報, (8), 47-75。劉佳芝(民90)。 學校行政人員參與綠色學校計劃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青松主編(2004)。 可持續發展簡論。 北京市: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繼和主編(2001)。 日本綠色學校的基本想法與推選策略-完善考慮環境的學校設施全國首批國家表彰綠色學校校長培訓研習手冊。
黎漢林、馬麗菁 、黃芸珊(2004)。 決策方案的排序與分群--高爾圖及決策球的應用。 工業工程學刊, 21(2), 113-120。蕭代基(1993)。 永續發展的意義--經濟學的觀點。 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24(1), 43-61。
蕭代基(1998)。 永續發展的意義與政策方向。 經濟前瞻, 13(2), 44-49。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2003)。 永續台灣2011。 台北市:天下遠見。
蕭新煌、熊傳慧譯(1982)。 環境社會學 :一個新的範型。 思與言, 19(6), 43-54。
蕭新煌(1985)。 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蕭新煌(1988)。 臺灣向前看。台北: 前衛出版社。
蕭新煌(1993)。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 台北:圓神出版社。
蕭新煌(1999)。 永續發展概念對海島台灣的啟示。 中大社會文化學報, (8), 1-10。錢易、唐孝炎(2003)。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雲嬌(2005)。 高雄市永續發展策略與行動。 研考雙月刊, 29(5), 120-132。韓立新、張桂權、劉榮華譯(巖佐茂著)(1997)。 環境的思想。 北京市:中央編譯社。
龐元勳(1999)。 永續發展的內涵與觀點。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10), 8-15。龐建國(199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顧洋(1999)。 學校環境管理系統之建立。 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 (15), 1-14。網站資料:
54POWER多看點什麼。 敦煌懸泉置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試析。 Retrieved 2月10日, 2006 from http://www.54power.idv.tw/
中央日報網站。 臺灣永續元年誓師 扁籲播種國民教育。 Retrieved 2月8日, 2006 from http://www.cdn.com.tw/daily/2003/01/26/text/920126ab.htm
中國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權衡抑或雙贏?。 Retrieved 2月14日, 2006 from http://ces.nankai.edu.cn/nkie/xsdt/lilun/zmc3.htm
中國網。 經典經濟現代化的分支理論。 Retrieved 2月11日, 2006 from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5xdh/80889.htm
王順美。 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 Retrieved 1月26日, 2006 from 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 綠色學校推動流程。 Retrieved 2月9日, 2006 from 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 綠色學校與九年一貫。 Retrieved 2月8日, 2006 from http://www.greenschool.org.tw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 綠色學校理論依據。 Retrieved 1月10日, 2006 from http://www.greenschool.org.tw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 綠色學校願景。 Retrieved 1月10日, 2006 from http://www.greenschool.org.tw
永續校園改造資訊網。 永續校園推行緣起。 Retrieved 2月10日, 2006 from http://www.archilife.ncku.edu.tw/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永續發展委員會沿革。 Retrieved 2月9日, 2006 from http://ivy2.epa.gov.tw/nsdn/ch/nsdn/organization.htm
胡思聰。 我國「永續發展」已不止元年。 Retrieved 2月8日, 2006 from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2/SD-C-092-013.htm
香港綠色學校。 Retrieved 2月19日, 2006 from http://www.greenschool.org.hk
香港綠色學校獎自我評核手冊。 Retrieved 1月22日, 2006 from http://greenschool.ecc.org.hk/
教育部。 打造教育部理想的永續校園。 Retrieved 2月8日, 2006 from http://epaper.edu.tw/011/important.htm
教育部環保小組。 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 Retrieved 2月9日, 2006 from http://www.esdtaiwan.edu.tw/?open
管子。 八觀第十三。 Retrieved 2, 2006 from http://hammer.prohosting.com/orsonyu/ph/rule/rule13.htm
管子。 輕重甲第八十。 Retrieved 2月10日, 2006 from http://www.folkdoc.idv.tw/classic/p01/ad/ad02/80.htm
維基百科網站。 秦代田律。 Retrieved 2月10日, 2006 from http://zh.wikipedia.org
英文部分
Alaimo, S. J., & Doran, R. L. (1981).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value preference in enviromental problem. In A. B. Sacks, L.L.Bammel, C.B.Davis & L.A.Iozzi (Eds.), In the current issue VI the yearbook of enviromental eduvation and study (pp. 311-326). Ohio: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ck, U.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Bussey, & Marcus. (2001). Sustainable education: Policy in search of a new language.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6(1), 71-88.
Creighton, S. H. Greening the ivory tower.improving the enviromental track record of universities,colleg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
Dianna L.B., & Willian D.B. (1999). 永續建築入門(A primer on sustainable building)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urham, P. F. Culture carrying capacity:I=PACT. Focus, 2(3), 5-8.
Eco-Schools. What is eco-schools. Retrieved 2月19日, 2006 from http://www.eco-schools.org.uk/
Ehrlich, P. R. (1991). Healing the plant stragegies for re-solving the enviromental crisi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ickes, & Michael. (2003). Green schools that don't cost too much..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42(5), 14-16;18;20.
Franklin、Carol, Durkin、Teresa, & Schuh、Sara Pevaroff. (2003). The role of landscape in creating a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31(3), 42-49.
Griffin, S. (1980). Environment survial program. New England Social Studies Buttin, 37, 8-12.
Hines, J. M. (1987). Analysis and synth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mental behavior:An meta analysis. J.Environ.Edu., 18, 1-8.
Hines, J. M., & Hingerford, H. R. e. (1984). Enviro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related enviromental action skill. In L. A. Iozzi (Ed.), I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in enviromental education 1971-1982. (pp. 113-129). ohio: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ines, J. M., & Hungerford, H. R. (1984). Enviromantal education research related enviromental action skill. In L. A. Iozzi (Ed.), I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in enviromental education 1971-1982 (pp. 113-129). Ohio: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Tarter, C. J. (1995). Administrators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practice.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Hungerford、Harold. (2002). COLLEGE teachers -- interview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KE、Rick -- interviews.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33(4), 4-6.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two:Enviromental education and affective domain. J.Environ.Edu., 20, 6-13.
Jansson ed al. (1994).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Washington,D.C.: Island Press.
Jodan, J. R. (1986). Effect if two residential enviromental workshops on high school student. J.Environ.Edu., 18, 15-22.
King、Lean, & King、Rita. (1988). Tactics for thinking in a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7), 42-43.
Knamiller, G. W. (1987). Enviroment education in school. In the Enviro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 55-77.
Mansfield, William H., & III. (1998). Taking the university to task. World Watch, 11(3), 24-30.
Maser, C., & Kirk, C. (1996).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lving Enviroment Confilct, , 157-185.
Monore, M. C., & Kaplan, S. (1988). When words speak louder than actions:Enviromental problem soloving in the classroom. J.Environ.Edu., 19, 38-45.
Ramsey, J. M., & Hungerford, H. (1989). The effect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nviroment behavior in seventh grade students. J.Environ.Edu., 20, 29-35.
Ramsy, J. M., & Hingerfold, H. The effect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nviroment behavior in seventh grade students. J.Environ.Edu., 20, 29-35.
SEEDS. About SEEDS. Retrieved 2月19日, 2006 from http://www.seedsfoundation.ca/index.html
Sia, A. P. (1985). Challenge to preservice education:Intergat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curriular.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Tuner, R. K., & D.W.Pearce. (1993).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and ethical principles. In E.B.Baribier (Ed.), Economics and Ecology:New frontie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Chapman & Hall.
University of Waterloo. Greening the campus. Retrieved 2月2日, 2006 from http://www.adm.uwaterloo.ca/infowast/watgreen/
Weizsacker, E. U., von, A. B. L., & L.H.Lovins. (1998). 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 London: Earthscan.
Wu, Z. (2002). Green school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ducation, 34(1),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