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2: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芸蕙
研究生(外文):Yun Hui Wu
論文名稱:記憶、書寫與再現-以認同為主軸探討《台灣真少年》圖畫書
論文名稱(外文):Memory Writing and Representation:Identity in the Picture Books “Genuine Youth of Taiwan”
指導教授:郭建華郭建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hua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圖畫書童年認同文化想像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schildhoodidentitycultural imagina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記憶、書寫與再現-
以認同為主軸探討《台灣真少年》圖畫書

作者:吳芸蕙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 要
2003年6月,遠流出版《台灣真少年》系列,推出具有各族群諸如閩南、卑南、排灣…等,以不同族群的童年故事為題材,試圖勾勒台灣不同族群、聚落的人文風貌與文化社會面向。筆者認為《台灣真少年》這套書名,所承載的意義與符號,再次呼喚著作者、繪者與讀者,而其所再現的童年故事,更喚起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集體記憶。
筆者研究問題,主要側重在認同的主軸下,童年經驗的回憶與再現。將文本中的童年回憶,視為書寫的再次詮釋,及作者自我的認同建構。分別由不同的認同傾向,探討性別、地方、族群文化…等認同構面。童年不能自外於歷史文化的建構,作者與繪者對童年記憶的合力創作,其所再現的內涵,己不只是作者本身的童年詮釋而己,更蘊涵著集體記憶豐富的文化想像。
筆者研究的次要問題,側重於文化表意系統的符碼分析。將文本視為一個再現體系,作為一個文化認同的意義連結,其所仰賴的是既有的文化表意體系,包含母語、既有的敍事體系、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等。依據作者的童年敘事,繪者所再現的圖像,已具符碼化的傾向,《台灣真少年》文本所展現的時空,相當承載台灣1950至1970年代社會文化與生活樣貌。這套叢書所呈現的文化想像,透過作者、繪者、編者與讀者,多重社會文化實踐交流而成形,召喚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想像,進而傳遞上一世代的精神價值。

關鍵詞:圖畫書、童年、認同、文化想像
Memory Writing and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in the Picture Books “Genuine Youth of Taiwan”
Yun Hui Wu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June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published a series of picture books called “Genuine Youth of Taiwan,” in which childhood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such as Min-nan、Pei-nan、Pai-wan,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researcher thinks that what the book title “Genuine Youth of Taiwan” is coding and signifying carries a great deal of meaning to the writers and illustrators as well as readers who share the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past as them. The stories of these picture books recall the same collective memory of childhood on the land of Taiwan. The memories of the childhood in the texts are considered as a self-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each individual writer and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identities of gender, geography and ethnicity embedded within such collective memory of childhood.
Because the stories of these picture books were written based on the writers’ own childhood memories, the illustrators also contributed their visu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visual reflect abundant 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For this reaso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ymbols shown in the pictures is the secondary aim of this study. The text is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on and has significant connections to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a signifying system, including mother languages, narrative systems, historic experiences, traditions, and so on. Together with the coding pictures, the books demonstrate the life style of the 1950s to 1970s in Taiwan. Cultural imagination created by the writers and illustrators is presented and the interpellation of Taiwan’s individuality is implied as well as the spiritual values of the last generation are conveyed.

keyword:picture books, childhood, identity, cultural imaginary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文獻探討……………………………………………………………..6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12
第貳章 童年、記憶、書寫與認同
第一節 童年回憶……………………………………………………………14
第二節 阿德勒與早期記憶…………………………………………………17
第三節 回憶書寫與認同……………………………………………………19
第四節 小結…………………………………………………………………22
第叁章 性別認同
第一節 性別論述……………………………………………………………23
第二節 男性作者對性別認同之普遍性……………………………………27
第三節 女性作者對性別認同之普遍性與反例……………………………33
第四節 女性書寫童年記憶的特殊性及能動性……………………………37
第五節 小結…………………………………………………………………39
第肆章 地方認同
第一節 地方論述……………………………………………………………40
第二節 文本分析……………………………………………………………47
第三節 地方認同之普遍性…………………………………………………61
第四節 地方認同之特殊性…………………………………………………63
第五節 小結…………………………………………………………………65
第伍章 族群文化認同
第一節 族群文化與文化認同論述…………………………………………68
第二節 文化符碼與再現系統………………………………………………74
第三節 文本分析……………………………………………………………78
第四節 族群文化認同之共通性與特殊性…………………………………95
第五節 小結………………………………………………………………....99
第陸章 結論
第一節 探索重構與文化想像……………………………………………..100
第二節 認同與反思……………………………………………………….105
第三節 寫在研究之後…………………………………………………….107
參考書目………………………………………………………………………...109

表次頁
表1-2-1 研究文本分册簡介……………………………………………………...4
表5-2-1 文化象徵與再現系統………………………………………………… 77
表5-4-1 族群文化表意策略…………………………………………………… 96
表6-1-1 認同主軸與文化想像………………………………………………...103

圖次頁
圖3-2-1…………………………………………………………………………30
圖3-2-2…………………………………………………………………………31
圖3-2-3…………………………………………………………………………32
圖3-3-1…………………………………………………………………………33
圖3-3-2…………………………………………………………………………33
圖3-3-3…………………………………………………………………………34
圖3-3-4…………………………………………………………………………34
圖3-4-1…………………………………………………………………………37
圖3-4-2…………………………………………………………………………37
圖4-2-1…………………………………………………………………………48
圖4-2-2…………………………………………………………………………49
圖4-2-3…………………………………………………………………………51
圖4-2-4…………………………………………………………………………51
圖4-2-5…………………………………………………………………………52
圖4-2-6…………………………………………………………………………52
圖4-2-7…………………………………………………………………………53
圖4-2-8…………………………………………………………………………56
圖4-2-9…………………………………………………………………………56
圖4-2-10………………………………………………………………………..58
圖4-2-11………………………………………………………………………..58
圖4-2-12………………………………………………………………………..60
圖5-3-1…………………………………………………………………………79
圖5-3-2…………………………………………………………………………81
圖5-3-3…………………………………………………………………………82
圖5-3-4…………………………………………………………………………82
圖5-3-5…………………………………………………………………………82
圖5-3-6…………………………………………………………………………84
圖5-3-7…………………………………………………………………………84
圖5-3-8…………………………………………………………………………87
圖5-3-9…………………………………………………………………………87
圖5-3-10………………………………………………………………………..88
圖5-3-11………………………………………………………………………..90
圖5-3-12………………………………………………………………………..91
圖5-3-13………………………………………………………………………..91
圖5-3-14………………………………………………………………………..94
圖5-3-15………………………………………………………………………..94
參考書目
一、研究文本
向陽著。許文綺繪圖。《記得茶香滿山野》。台北市:遠流。2003。
利格拉樂‧阿烏著。阿緞繪圖。《故事地圖》。台北市:遠流。2003。
吳念真著。官月淑繪圖。《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台北市:遠流。2003。
孫大川著。簡滄榕繪圖。《姨公公》。台北市:遠流。2003。
路寒袖著。何雲姿繪圖。《像母親一樣的河》。台北市:遠流。2003。
簡媜著。黃小燕繪圖。《跟阿嬤去賣掃帚》。台北市:遠流。2003。
二、專書
安東尼‧紀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台北縣:左岸。2005。
利格拉樂‧阿烏。《紅嘴巴的VuVu》。台中市:晨星。1997。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市:揚智。2001。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柯林‧黑伍德。《孩子的歷史》,黃煜文譯。台北市:麥田。2004。
朋尼維茲。《布赫廸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市:麥田。2002。
胡芝瑩。《霍爾》。台北市:生智。2001。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陳瑩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市:易博士。2006。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市:五南。2007。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市:張老師文化。1991。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市:東大。1998。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1999。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市:巨流。1995。
楊富裕。《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市:亞太。1998。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2003。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遠流。2001。
廖炳惠。《形式與意識形態》。台北市:聯經。1990。
廖炳惠/馮翰士主編。《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市:麥田。2005。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等譯。台北市:巨流。1995。
Adler, Alfred。《自卑與超越》,黃光國譯。台北市:志文出版。1992。
Bachelard, Gaston。《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3。
Barker, Chris。《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譯。台北市:五南。2005。
Brooker, Peter。《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市:巨流。2003。
Buckingham, David。《童年之死》,楊雅婷譯。台北市:巨流。2003。
Crang, Mike。《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市:巨流。2003。
Cresswell, Tim。《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市:巨流。2005。
Edles, Laura D.。《文化社會學的實踐》,陳素秋譯。台北市:韋伯文化。2006。
Giddens, Anthony。《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市:左岸文化。2002。
Lewis, Jeff。《文化研究的基礎》,邱誌勇、許夢芸譯。台北縣:韋伯。2005。
Marcus, Clare C.。《家屋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徐思詩譯。台北市:張老師。2000。
McDowell, Linda。《性別、認同與地方》,王志弘、徐苔玲合譯。台北市:群學。2005。
Postman, Neil。《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台北市:遠流。1994。
Woodward, Kathryn等著。《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淇譯。台北市:韋伯文化。2004。
三、期刊論文
李宗燁。《惦記的世界:回憶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林奕辰。《原住民女性之族群性別書寫:阿烏書寫的敍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周俊男。<回憶、經驗、歷史與認同:以《紅柿子》、《紅磨坊》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 第11期。2003年4月。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黃淑珍。<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示>。《輔導季刋》。第42卷 第3期。2006年9月。
陳大為。<想像與回憶的地誌學-論辛金順詩歌的原鄉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
陳素琳。《集體記憶尋根與認同-以台灣兒童文學的歷史小說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儀芬。<時間的影像與影響:關於《紅柿子》的回憶>。《中外文學》。第31卷 第11期。2003年4月。
儲湘君。<《紅柿子》、班雅明與回憶>。《中外文學》。第31卷 第11期。2003年4月。
劉珍妮。《台灣真少年圖畫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參考網站
吳潛誠。<閱讀花蓮-地誌書寫:楊牧與陳黎>。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年11月。網址:ttp://dcc.ndhu.edu.tw/trans/chenli/wu.htm。(2007.04.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儲湘君。<《紅柿子》、班雅明與回憶>。《中外文學》。第31卷 第11期。2003年4月。
2. 陳儀芬。<時間的影像與影響:關於《紅柿子》的回憶>。《中外文學》。第31卷 第11期。2003年4月。
3. 陳大為。<想像與回憶的地誌學-論辛金順詩歌的原鄉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
4. 周俊男。<回憶、經驗、歷史與認同:以《紅柿子》、《紅磨坊》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 第11期。2003年4月。
5. 王保進(199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
6. 江文雄(1998)。校長評鑑可行性探討。教師天地,96,10-18。
7. 吳清山(2000)。學校績效責任的理念與策略。學校行政。6,3-13。
8.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9. 吳清山、林天祐(2001)。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83,139-140。
10.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11. 林新發、林上渝(2004)。高中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教育資料集刊,29,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12. 周玉秀(2006)。德國教育評鑑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8,113-120。
13. 張德銳(1990)。如何評鑑中小學校長的行政績效與行政能力。國教世紀,25(5),38-45。
14. 張德銳(1998)。以校長評鑑提升辦學品質-談校長評鑑的目的、規準與程序。教師天地,96,4-9。
15. 張德銳、丁一顧(2000)。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校長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3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