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玉明
研究生(外文):Yu-ming Lin
論文名稱:十六大以來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之研究(2002年11月-2006年10月)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Reform toward Regime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16th NCCPC (Nov,2002-Oct,2006)
指導教授:周繼祥周繼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廖咸浩教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文化行政管理文化事業文化體制文化體制改革試點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Administrationculture businesscultural regimecultural regime reformationtri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從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整體內外環境因素出發,探討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背景,於歸納改革的目標、過程及作為後發現:
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成效為創造盈利、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文化建設、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文化事業機關和就業人口的成長及開放文化市場等等,增加了文化活力及競爭力。而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目前尚未解決黨與政組織重疊、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界線不清及文化法規制定尚未完善的問題。
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影響:從政治面來看,改革的成功與否將影響胡錦濤未來的政治之路及中共政治的穩定,並在改革的過程中逐步邁向國際的政治體系;從經濟面來看,改革促進了國家的經濟成長及增加國家的稅收;從社會面來看,改革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勞工保障、減少城鄉差距,但也可能衝擊農村價值觀及影響社會穩定。
本研究發現,文化行政管理改革具有延續過去的改革基礎,路徑一致,且為國家整體改革的一部分的特色,而改革方向則分為以科學管理的方式整併組織職能、降低交易成本、統一全國的文化建設,和以權力下放的方式改革文化審批制度、建立法治、對文化事業的放權等等。最後並對政府提出政策規劃及文化事業改革的政策性建議。
The study starts out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16th NCCPC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toward Regime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with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made after deducting revolutionary objectiv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Reform toward Regime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is in generating profits, changing governmental functions, promot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inforcing regulatory construction, promoting cultural business department and increasing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opening up cultural market that help reinforce cultural energy and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it has not yet helped resolve the issues of party a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verlapping, ambiguity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business, and integrity of cultural regulations.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 toward Regime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In terms of politics, the success of reformation will affect the political life of Chairman J.T. Hu and the stability of Chinese politics; moreover, the way to internationalized political system throughout the reformation. In terms of economy, the reformation helps improve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e national tax income. In terms of society, the reformation helps increase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mprove labor protection, minimiz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impact the value of countrymen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study finding, the Reform toward Regime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is extended from the reformation in the past and it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at reformation; moreover, it has made the national reformation unique. The said reformation includes the tasks of: (1) Integrating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reducing trade cost, and consolidating natio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a scientific way; (2) Reforming cultural review system (review approval), establishing law and order, and freeing cultural business (loosening up the control over culture business) through liberation (transferring government control over to business entities). Propose strategic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for policy planning and cultural business re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一、問題緣起 2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5
三、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6
四、概念界定 9
五、文獻探討 15
六、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4
七、研究架構 25
第二章 十六大前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回顧 27
第一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四大前 27
一、改革的特點 28
二、改革的主要內容 29
三、改革的成效和影響 29
第二節 十四大至十六大前 33
一、改革的特點 33
二、改革的主要內容 34
三、改革的成效和影響 37
第三章 十六大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背景 39
第一節 內在因素 41
一、政治環境 41
二、經濟環境 48
三、社會環境 53
第二節 外在因素 58
一、政治方面 58
二、經濟方面 61
三、文化方面 63
第四章 十六大以來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和過程及作為 67
第一節 改革的目標 68
一、總體目標 68
二、個別目標 70
第二節 改革的過程 71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六大) 72
二、第五次政府機構改革(十六屆二中全會) 73
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六屆三中全會) 74
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十六屆四中全會) 76
五、十一五規劃(十六屆五中全會) 77
六、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六屆六中全會) 78
第三節 改革的作為 84
一、轉變政府職能 84
二、加強文化建設 89
三、行政的法制化 97
四、文化事業轉企改制 110
五、改革的試點1 15
第五章 十六大以來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結果和影響 131
第一節 結果評估 133
一、成效 133
二、尚待解決問題 138
第二節 影響評估 141
一、政治面的影響 141
二、經濟面的影響 143
三、社會面的影響 145
第六章 結論 14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9
一、改革的特色 149
二、改革的方向 1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0
一、對政府的政策性建議 160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67
參考書目 169
中文部分
專書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湯姆生出版。
Tylor著,蔡江濃編譯(1988)《原始文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Williams. M著,張漢林等譯(2001)《國際組織與第三世界》,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文英、蒯大申(2004)《文化體制改革與上海文化建設》,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王玉豐、黃明玉編著(2004)《現代考工記:台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與再生實務座談會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杰(2002)《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
尹章義、楊祖珺(1994)《大陸文化資產(文物)維護之行政體制及相關法令之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1997)《中國社會情勢報告》,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1997soc.htm。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5)《行政法人實例及法規彙編參考手冊》,臺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江藍生、謝繩武主編(2003)《2003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亦園(1986)《劇變與調適:一九八五臺灣文化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
李英明(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臺北:揚智文化。
李曉東(2002)《文物保護法概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祁述裕主編(2004)《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沈清松(1992)《傳統的再生》,臺北:業強出版社。
花建(2003)《文化金礦:全球文化投資贏的策略》,臺北:帝國文化。
花建(2006a)《文化力:先進文化的內涵與21世紀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動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
花建(2006b)《文化+創意=財富2.0版》,臺北:帝國文化出版社。
花建等著(2005)《文化魔戒 : 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奧秘》,臺北:帝國文化。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揚智文化。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
周繼祥(2005)《政治學》,臺北:威仕曼文化。
周繼祥(2006)《海基會文書驗證功能延伸擴大至準領事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胡惠林(2005)《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報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王編光、周建明(2003)《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唐永澤、朱冬英著(2005)《中國市場體制倫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萍主編(2005)《文化管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徐瑜(1986)《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夏學理、淩公山、陳媛編著(2000)《文化行政》,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明、花建主編(2005)《文化發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美惠(1998)《文化行政規劃與執行》,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2004)《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2005)《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2006)《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小華(2004)《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彭立勛主編(2003)《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深圳文化發展藍皮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彭立勛主編(2005)《城市文化戰略與高品位文化城市:2005年深文化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彭懷恩(1996)《政治學》,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葉朗主編(2003)《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03)》,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黃凱鋒(2005)《解放文化生產力:文化管理體制的價值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飆(2003)《文化行政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詹惠登計畫主持(2003)《大陸地區表演藝術法規、藝術節與表演藝術團體相關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翟志成(1983)《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臺北:時報出版社。
翟信斌(1991)《文化行政管理學概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鄭美華(2004)《文化行政與藝術管理》,臺北:洪葉文化。
盧現祥(1996)《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錢穆(1952)《文化學大義》,臺北:正中書局。
謝名家(2002)《文化產業的時代審時》,北京:人民出版社。
謝慶奎(2005)《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出版社。
羅成徽主編(1993)《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期刊
丁峰、孫恆傑(1997)〈關於文化市場建設的理性思考〉,《新華文摘》,第217期,頁153-155。
王公龍(2002)〈文化主權與文化安全〉,《文化研究月刊》,第2期,頁24-26。
中央社(2006)〈財政矛盾 中國地方政府各行其事〉,2006.9.15,http://news.sina.com.tw/china/cna/tw/2006-09-15/104112083782.shtml。
王信賢(2000)〈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
王寧(2002)〈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及影視傳媒的功能:中國的視角〉《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鴻(2005)〈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法律問題〉,《人民網》,2005.12.6,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0/49153/3918256.html。
朱光磊、孫濤(2005)〈“規制-服務型”地方政府:定位內涵、與建設〉,《新華文摘》,2005年第8期,頁1-4。
朱蓓蕾(2000)〈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季刊》,第31卷,第4期。
伍皓、李倩、秦晴(2005)〈麗江文化體制改革奇葩綻放〉,《光明網》,2005.10.15,http://www.gmw.cn/content/2005-10/15/content_318333.htm。
李小磊(2006)〈全球化趨勢下的大陸文化產業策略〉《兩岸文化行政與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論文集》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承辦,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出版,頁11-19。
李宗桂(2005)〈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人民網》,2005.5.19,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1/3400897.html。
李長春(2006)〈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華文摘》,2006年第14期,頁1-5。
李承祖、伍皓、陳鵬(2005)〈麗江創新執法機制 努力營造“文化淨土”〉,《人民日報》,2005.03.04,http://unn.people.com.cn/BIG5/14748/3218118.html。
李建軍(2006)〈2005全國文化設施建設竣工專案顯著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2006.5.23,http://www.mcprc.gov.cn/gsjpd/jhcw/jcsjjgc/t20060523_27169.htm。
村田忠禧(2003)〈由改革開放至今—從黨代會政治報告的詞語變化看十六大的特點〉,《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rend-01.asp。
扶茂松(2004)〈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動力機制研究〉,《新華文摘》,2004年第18期,頁3-7。
何頻(1993)〈中共政府透視.中共文化部〉,《中國大陸月刊》,第26卷,第3期。
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第32期。
金元浦(2005)〈卷首語〉,《文化研究月刊》,第8期,頁1。
金鵬(2006)〈從統計資料看“十五”期間全國文化市場的發展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2006.9.12,http://www.mcprc.gov.cn/whbwhgz/whbwhtj/t20060912_30113.htm。
昊少瑜(2004)〈轉型期創新廣東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05-215。
邱志淳(2002)〈論中共後十六大行政改革〉《國政研究報告》,內政(評)091-316,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316.htm。
花建(1998)〈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4期。
林茵璿(2006)〈中共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綜述〉,《中共研究》,第40卷,第5期。
姜明安(2004)〈關於建設法治政府的幾點思考〉,《新華文摘》,2004年第19期,頁11-13。
姜曉萍(2006)〈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礎理論與現實意義〉,《新華文摘》,2006年第15期,頁6-8。
胡書東(2006)〈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面分析〉《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45-355。
胡惠林(2003)〈”入世”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責任〉《中國文化產業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惠林(2006)〈文化產業環境與政策〉《兩岸文化行政與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出版,頁23-30。
郁建興、王詩宗(2004)〈全球文化變革與我國文化政治策略〉,《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2期,頁42-50。
柳斌傑(2006)〈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兼談深化新聞出版改革的幾個問題〉,《新華文摘》,2006年第10期,頁127-129。
秦文(2005)〈西安秦腔改革血脈存續之爭〉,《人民網》,2005.11.18,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7296/3868002.html。
高升(2006)〈麗江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情況〉《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91-300。
高宗仁(2005)〈文化資本與文化投融資體系〉《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54-62。
孫是炎(2002)〈文化與文化產業的社會化〉,《文化研究月刊》,第1期,頁30-36。
孫家正(2004)〈孫家正:”兩輪驅動”推行文化體制改革〉,《龍虎網》,2004.2.13,http://www.longhoo.net/big5/longhoo/culture/view/userobject1ai151646.html。
孫家正(2005)〈文化部部長:以繁榮和發展為中心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人民網》,2005.5.17,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3/3393145.html。
徐斯勤(2002)〈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32期。
符世雄、郗望(2006)〈人事制度改革讓秦腔藝術重煥活力〉,《陝西人事人才信息網》,2006.12.8,http://www.sxrs.gov.cn。
曹世潮(2002)〈文化戰略論〉,《文化研究月刊》,第3期,頁7-8。
郭佳、李彥(2004)〈資料: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簡介〉,《新浪網》,2004.04.26.,http://ent.sina.com.cn。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第31期。
郭劍鳴(2004)〈管理主義與中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模式選擇〉,《新華文摘》,2004年第6期,頁44-46。
陳德禹(2001)〈研究方法(三):學術研究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頁179-198。
陳鋼、李洋(2005)〈西安:4個秦腔團合組”大秦腔劇院” 〉,《中國文化報》,2005.4.8,http://www.zj-art.com/html/2005-4-8/200548104850.htm。
溫家寶(200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實現政府管理創新〉,《新華文摘》,2004年第5期,頁1-3。
黃維(2006)〈 孫家正: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三年取得五方面成效 〉,《人民網》,2006.9.14,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4816904.html。
曾慧燕(2003)〈三中全會報導系列(二)產業化能否挽救文化?〉,《大紀元》,2003.10.10,www.epochtimes.com/b5/3/10/10/n391073.htm。
萬一(2006)〈變“輸血”為“造血”:北京兒童藝術劇院體制改革紀實〉,《中國網》,2006.04.19,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jdty37/1187918.htm。
楊宏山(2004)〈新公共管理理論:新的公共行政範式〉,《新華文摘》,2004年第6期,頁47。
齊勇鋒(2004)〈關於推動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初步探討〉《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2-40。
鄒廣文(2005)〈文化體制改革的國內環境分析〉,《人民網》,2005.5.19,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400933.html。
趙鋼(2006)〈四團並一院,西安秦腔大發展〉,《中國文化報》,2006.3.10,http://www.ccnt.gov.cn/xwzx/whbdfdt/t20060310_24593.htm。
劉修兵、李瑋(2006)〈 全國文化法制工作會議在合肥舉行 〉,《中國文化報》,2006.9.18,http://www.ccnt.gov.cn/xwzx/whbzhxw/t20060918_30309.htm。
劉雲山(2004)〈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龍虎網》,2004.6.28,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shishi/userobject1ai223418.html。
遲福林(2005)〈公共需求變化與政府轉型〉,《新華文摘》,2005年第8期,頁7-8。
謝名家(1997)〈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產業〉,《新華文摘》,第217期。
韓永進(2005)〈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歷程的回顧與啟示〉《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韓永進(2006)〈文化創新的腳步—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縱覽〉《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2-50。

學位論文
丁智淵(2005)〈從文化差異角度看製造業中階管理者對外籍勞工領導模式──以中部地區為例〉,彰化: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湘月(1999)〈德國文化政策之研究-以巴伐利亞邦與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為例〉,臺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佳玉(2004)〈中國中共政府職能之研究─制度變遷因素之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鳳燮(1990)〈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朴永大(1992)〈中、韓兩國文化政策之比較研究〉,臺中: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悅(2004)〈我國中共經貿政策變遷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之分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于湘(2000)〈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辯證 : 釋析1981年至1998年台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芳(1999)〈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文化發展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志冠(1992)〈我國文化行政組織體系變遷與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周代尉(2000)〈由新制度論探討日本預算政策之變遷:1971-2000年〉,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成均(2003)〈中國文化產業中的動畫產業及其政策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熠(2002)〈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體制創新〉,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
徐筱婷(2003)〈經濟改革過程中中共政府職能轉變之研究─以新制度經濟學觀點分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嘉麗(1981)〈當前我國文化政策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耀南(2002)〈建構海峽兩岸海關的互動機制:體制觀點的思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俊賢(2001)〈影響企業女性海外派遣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在臺灣之多國籍企業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在職組碩士論文。
梁賢文(2001)〈英國文化政策與行政作為我國學習對象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達欣(2003)〈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中官僚體制之變遷(1978~200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斌(2001)〈文化發展轉型與國家的作用──中國文化產業中的政府角色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齊珮文(1991)〈法國文化政策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勝群(2003)〈外資引入對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演變之影響(1980-2002):以廣東與福建省為例〉,臺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虞漢胤(2004)〈政府職能轉變與文化體制創新〉,浙江:浙江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鄭東育(2005)〈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經濟學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論文。
鄭美華(2001)〈我國文化行政組織機制調整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戴光伶(2002)〈西班牙文化政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共國家政策
文化部關於印發文化部關於在全國文化系統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的通知(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2006.9.4,http://www.mcprc.gov.cn/gsjpd/zcfg/t20060925_30468.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意見(2006)《新華網》,2006.1.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4535.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5)《新華網》,2005.12.31,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811.htm。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2005)《中國網》,2005.12.11,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5/Dec/1057257.htm。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4)《新華網》,2004.9.27,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4/Sep/668376.htm。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3)《新華網》,2003.10.21,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3/Oct/426382.htm。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05)《人民網》,2005.10.19,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746/3781965.html。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新華社》,2002.11.17,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33869.htm。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2004)《新華網》,2004.4.21,http://news3.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1/content_1431232.htm。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6)《新華網》,2006.9.13,http://big5.china.com.cn/policy/txt/2006-09/13/content_7158849_11.htm。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2003)《人民網》,2003.3.10,http://past.people.com.cn/BIG5/shizheng/3586/20030310/940595.html。
國務院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2005)《新華網》,2005.4.20,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3821/2005/04/20/401@521494.htm。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實施意見(2004)《重慶沙坪霸政府門戶網》,2004.3.22,http://www.cq.gov.cn:82/gate/big5/spb.cq.gov.cn/printpage.asp?ArticleID=1926。

網站部分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 http://www.ccnt.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http://www.stats.gov.cn/index.htm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 http://ckrd.cnki.net
中國網 http:// big5.china.com.cn
中廣網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
光明網 http://www.gmw.cn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mac.gov.tw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
龍虎網 http://app.longhoo.net/big5/longhoo

英文部分
Andrew G. Walder,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6.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d Related Values. CA: Sage,1980.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amuel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77.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 , Culture :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ayne Untereiner and appendices by Alfred G. Meyer ,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1952 .
Ruggie, John Gerard,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Tylor, E. B., Primitive Culture, New York:Harper, 1958.
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