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3: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筱雯
研究生(外文):Shaio-Wen Huang
論文名稱:外資投資中國的對外輔商機制之研究-以上海的瑞典及台資企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ole of Business Intermediaries-The Case of Swedish and Taiwanese Foreign Investments in Shanghai
指導教授:郭建中郭建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g-Jung 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中國研究台商協會瑞典貿易委員會台商企業外商投資市場途徑
外文關鍵詞:China studyTaiwanese Chamber of CommerceSwedish Trade CouncilTaiwanese CorporationsSwedish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Foreign investm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主要在探討台灣企業和瑞典企業進入中國上海市場途徑的不同,基於政府政策與輔商機制:1. 中國大陸政府政策對兩國的規定、2. 兩國政府對於前往大陸投資的法令、以及3. 台灣、瑞典在對大陸投資的對外輔商機制,分析造成台灣瑞典兩國企業的投資途徑不同,並作初探比較。關於大陸中央政府政策對於兩國投資的規定,本章將由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條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三部基本法作為分析兩國企業在大陸投資基礎上的不同,輔以1986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1988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1994年《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1999年《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來看中國大陸為台灣企業量身訂作的法令是否有利於台商,並作台灣企業和瑞典企業關於其在大陸投資商業規範的分析,進而瞭解兩者在大陸投資的政治、經濟以及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再從台灣和瑞典兩國政府政策規定來看兩國對於其企業在大陸的投資的觀點。
本文另一個重點在比較研究台灣與瑞典在上海的輔商機制(上海台商協會與瑞典貿易委員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根據筆者在上海和昆山的田野調查,訪談對象遍及瑞典企業主、瑞典外交領事館商務部顧問、台商企業、台商協會以及瑞典貿易委員會會長,將對上海台商協會(非官方)和瑞典貿易委員會(半官方)就其在兩國企業進入上海市場途徑及發展過程中發揮的功能與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研究。包括屬性、內部結構與地位上的比較、助其企業進入上海市場及建立關係比較、實際吸引該國企業的魅力比較、以及與上海當地政府以及原屬國政府關係比較。
  筆者從觀察中發現,瑞商企業在進入上海投資過程中的效率令人驚訝,深入瑞典法令發現瑞典對於其企業在瑞典以外國家投資沒有什麼大限制,唯有在其公司法和稅法中有著基本法條及規定,且其外交部下設立一半官方機構(瑞典貿易委員會Exportradet)以助其企業迅速瞭解國外市場以及投資氣候,並在最佳時間點進入全球市場。比較觀察台灣的情況發現,在政策上除了由於中國政府對台商的定位特殊化,台灣與中國的兩岸問題亦使得台灣政府無法開放台商高額度的直接投資,也無法提供完善的輔商機制。雖根據1994年《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台商企業得以在各地設立台灣同胞企業協會,但台商協會實為一民間企業,能發揮的功能以及協商角色有限,實際上對於商機以及所謂『關係』的拉攏模糊,處於相較之下被動的輔商機制。加上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的優勢,台商實際上並不似瑞商般的需要協助進入中國。由於以上種種政策與輔商機制角色功能影響,造成台商和瑞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非常不同,也造成了兩者投資途徑的不同:瑞商多直接投資,台商則多間接投資,或在第三地設分公司,或控股公司,或再於第四地設立公司,轉手再轉手才進入大陸市場。
筆者觀察到了兩國在投資途徑上的不同,明瞭除了政府政策使得投資環境不同外,尚有社會文化、產業區隔、民族性不同等因素影響著兩國投資途徑的不同。但由於筆者才疏學淺,加上許多優秀先進長輩皆已涉獵了國家、社會、文化、民族等因素以及議題,在此篇論文中,筆者將只討論三國(中國大陸、台灣、瑞典)政府政策以及其在中國大陸上海區所設的輔商機制對兩國企業在上海投資途徑的影響,期冀貢獻一己之力,提供淺薄資訊與意見。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wedish and Taiwanese foreign investments in China. Two variables that will be investigated are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role of business intermediaries. These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deciding the investment mode, whether it is direct investment 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ffshore company, of Swedish and Taiwanese corporations.
The Swedish law and governmental policy impose few restrictions on Swedish private investments in foreign countries. Hence, the major concern related to the investments of Swedish corporations is mostly related to profit margins, e.g. if cost optimiz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moving some of the operations abroad. In addition to the non-restrictive investment regulations, Swedish corporations can also benefit from the assistance of Exportradet, a semi-governmental business agency, working in the aim of strengthening Swedish investments abroad. Taiwan in contrast to Sweden employs a restrictive cross-strait investment policy. For example Taiwanese direct investments to China are limited to one million USD. Similar to Exportradet, there are also business intermediaries, Taiwa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representing Taiwanese business interests in China.
Due to the different regulative standards employed by Sweden and Taiwan, this study will closer investigate how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Swedish and Taiwanese corporations. The second area of interest resides in how the business intermediaries of two countries facilit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 the purpose mentioned above, this thesis us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s well as secondary sources. The study is limited to th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Sweden, Taiwan as well as China) and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intermediaries (Exportradet and Taiwa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on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Swedish and Taiwanese corporations in China.
致謝詞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viiii
第一章 序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0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05
第四節 設計架構與章節 ……………………………………… 11
第五節 文獻回顧 ……………………………………… 14
第二章 中國關於外資進入以及台灣、瑞典兩國對中國的投資相關政策17
第一節 中國對外資商業規範及其輔商機制規定的相關政策 …… 17
第二節 台灣政府對於台灣企業前往大陸投資的規定與限制,與瑞典的
相關法令作比較 ……………………………………… 36
第三節 台灣及瑞典對於在中國設立輔商機制的相關探討 ……… 60
第三章 兩國於上海設置之輔商機制( 台灣/ 上海台商協會,瑞典
/Exportradet 瑞典貿易委員會) ……………………………… 64
第一節 上海台商協會的組織、定位與功能………………………… 64
第二節 瑞典貿易委員會Exportradet 的組織架構、定位
與功能 ……………………………………………………… 74
第三節 上海台商協會與瑞典貿易委員會Exportradet
實際運作比較 …………………………………………………82
第四章 瑞典企業在上海的個案研究……………………………………93
第一節 瑞典Lyckeby Culinar 食品公司 ……………………………93
第二節 瑞典Coffee Queen 製造咖啡機公司 ………………………105
第五章 台灣企業在上海的個案研究 ………………………………… 113
第一節 台灣永盛鞋業有限公司 …………………………………… 113
第二節 台灣台尚食品有限公司 …………………………………… 118
第六章 研究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39
附錄:訪談問卷 ………………………………………………………147
參考文獻
書籍
朱德米
2005 《當代西方政治科學最新進展--行為主義、理性選擇理論和新制度主義 》,江西:江西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鎮明
1996 《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任德厚
1990 《政治學》,民國81年,台北:臺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
1985 《政治學》,台北:臺北三民書局。
李信宏
2006 《大陸台商1000大》,台北市: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嵐清主編
1995 《中國利用外資基礎知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林明杰、郭建中、袁明仁、張耿銘
2000 《大陸投資環境變遷對台商投資影響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高永光
1995 《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
經濟部投審會編
2001 《中華民國對大陸間接投資統計月報》。
楊大楷、應望江
2005 《2005中國投資發展報告》,上海:上海財金大學出版社。
錢穎一
2003 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期刊文章
王智盛
2005 『全球化視角下兩岸關係-中共對台政策VS.台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第三卷第七期九十四年七月,頁三十一至四十二。
朱蓓蕾
2000 「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季刊,第31卷第4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頁29-62。
李宗勳
1995 「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兼論公、私部門之權力分享」,警政學報,第26期,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頁193-224。
柏蘭芝、潘毅
2003 『跨界治理:台資參與昆山制度創新的個案研究』,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十五/十六期九十二年九月,頁五十九至九十一。
徐東海
2005 『2004年兩岸經貿關係的回顧』。展望與探索,第三卷第二期九十四年二月,頁八至十二。
許淑幸
2003 『大陸台商協會在兩岸互動的角色研究』,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九期九十二年九月,頁三十五至五十四。
陳德昇
2004 『台商大陸投資經濟意涵與策略佈局取向』,展望與探索,第二卷第九期九十三年九月,頁十八至三十四。
陳德昇
2004 『2005年大陸經濟政策與取向』,展望與探索,第二卷第十二期九十三年十二月,頁一至四。
張弘遠
2005 『2004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三卷第一期九十四年一月,頁十一至十七。
張捷昌
1998 《兩岸經貿互動關係與未來發展》。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4卷第9期,民國87年9月。
陳明照
1996 『瑞典、挪威政府績效策略措施』。人力發展月刊,第五十六期八十七年九月,頁四十至四十九。
陳明璋
2005 『回顧2004兩岸關係與經貿發展:臺商運用無價商業智慧創造兩岸有價商機』。貿易雜誌, 一百六十五期九十四年三月,頁六十到六三。
勞資關係月刊編輯部整理
1996 『中介團體發展型態-瑞典、日本及義大利經驗』。勞資關係月刊,第十八卷第三期,頁二十四至三十二。
劉東原
2005 『大陸台商協會在兩岸交流中的角色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六卷第二期九十四年九月,頁三十一至四十六。


博碩士論文
石佳玉
2003 中國大陸政府職能之研究-制度變遷因素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
王志峰
2001 ”The Role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f the Swedish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華
2005 國家與網絡環伺下的台資企業協會:協會參與動力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德宏
1999 台灣的大陸經貿政策。濟南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俊
2004 中共對台經貿組織與政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凱政
2004 大陸台商當地化經營之研究-以大上海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慧、王泰銓
2000 中國大陸外商投資企業法之發展及趨勢。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金寶
2004 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兩岸政經互動模式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報紙新聞
『大陸城市競爭力,上海蟬聯第一』
2005 經濟日報,九十四年三月十八日。
『大陸台商一千大』
2005 工商時報,九十四年十二月五日。
『台商在台設總部限制放寬,在大陸投資上線限將提高至60%』
2005 工商時報,九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跨區域台商服務中心將不是夢』
2005 經濟日報,九十四年六月十三日。
『海基會擬成立台協在台總會』
2005 經濟日報,九十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推動兩岸經貿交流雙方都要加把勁』
2005 經濟日報,九十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翻譯文獻
林孟彥譯
2003 《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Stephen P. Robbins / Mary Coulter 原著。
林建煌譯
2002 《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Stephen P. Robbins /David A. DeCenzo 原著。
李培元譯
2000 《比較政治的新趨向》,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Howard J. Wiarda著。

法規
『大陸事務法規彙編』(修訂八版)
2004,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
200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Regeringsformen” 『瑞典公司法』(筆者暫譯)
1974,瑞典政府。

網路資訊
瑞典總領事館商務處:http://www.swedishtrade.com/about/
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http://www.gwytb.gov.cn:82/lajm/tzqyxh.htm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http://cweb.trade.gov.tw/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http://www.talm.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2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網頁:http://www.chinatax.gov.cn/
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上海商務之窗:http://shanghai.mofcom.gov.cn/index.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制度分析與文化傳播:http://web.cenet.org.cn/web/wiacc/
上海外資投資促進中心:http://www.fid.org.cn/

外文文獻
Almond, Cabreal A. & G. Bingham Powell, Jr.
199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Hall, Peter A., Taylor, Rosemary C.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pp.936-57.
Koelble, Thomas A.
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No. 27, pp.231-243.
Krasner, Stephen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Journal, Vol. 16, No. 2, pp.223-246.
Laffan, Brigid
1999 Becoming a Living Institutionalism: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37, No. 2, pp.251-268.
March James G. & Olsen, John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No. 3, pp.734-749.
March James & Olsen John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Pierson Paul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4, No. 2, pp.251-267.
Shepsle, Kenneth A.
1986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and Equilibrium Institution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New: agnation,), pp.51-81.
Thelen, Kathleen & Steinmo, Sven
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32.
Tianbiao Zhu
2003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for China’s New Economic Opening. In Linda Weiss ed., 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Bringing the Domestic Institutions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