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20:0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鍾則良
研究生(外文):
Che-Liang Chung
論文名稱:
台北市宗教團體管理之探討---以行天宮為核心
論文名稱(外文):
The Exploration of Taipei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A Core Case Study of Hsing Tian emple
指導教授:
黃錦堂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宗教
、
財團法人
、
宗教團體
、
宗教法制
外文關鍵詞:
Religion
、
Non-Profit Foundations
、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
Religion Statute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7
點閱:1830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4
中文摘要
宗教信仰為人類自古以來即存在的社會現象,宗教自由亦是法治國家的普世價值,惟基於宗教團體之社會責任與公共性,國家為公共利益及秩序之維護,對宗教團體之管理、營運亦有制訂法律、推行宗教行政之必要,而宗教財團法人所有資財均來自社會大眾捐贈,國家復以租稅減免手段政策性地予以扶助,其應遵守法制上起碼之約束,與法治國家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之意旨並無違背。特別是以遂行信仰目的而組成的宗教財團法人團體,透過舉辦公益性活動實現其宗教信仰,因而符合國家給予公益團體的免稅優惠待遇,亦即國家以租稅減免手段政策性地扶助宗教團體,則此類宗教團體所擁有的資源,即等同受國家補助的人民團體財產,其在享受免稅優惠之餘亦應受到額外的監督。
由於法令及專業能力的不足,加以行政、司法機關各自為政,造成宗教輔導工作困難重重,本研究乃試圖透過個案,將宗教團體公共財產被透過章程修改,私有化、獨占化的過程,探討地方政府現行宗教團體管理的法制、政策與實務的落差,顯現目前宗教團體輔導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困境,尋求改善之道。
本研究主要目的:
1.透過台北市政府宗教輔導實務面的探討,尋找出理論、法令與執行面的落差,作為訂定宗教政策及宗教立法之參考。
2.透過宗教行政實務面的呈現、強化或修正現行宗教管理政策。
研究主要發展:
1.宗教財團法人均未訂定明確的公益宗旨,無法明確指出發展方向及意圖,亦無法作為組織發展成功與否的評估指標。
2.財團法人、基金會主管機關分屬內政、教育、法務、衛生等各部會,相關監督法規內容及要求不一,且欠缺照會機制,導致少數不肖財團法人、基金會負責人利用該法令漏洞徇私舞弊。
3.依內政業務財團法人監督準則規定,宗教財團法人之董事下限僅五人,標準過低,易予少數不肖財團法人負責人操控董事會之機會。
4.「宗教團體免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認定要點」規定,宗教團體舉辦特定宗教活動或納骨塔收入已由信眾「隨喜佈施」或「標示一定收費標準」作為認定課稅與否之準據,使基層宗教輔導機關人員無法判定。
5.中央及地方政府宗教輔導人力及專業嚴重不足,無法落實宗教輔導工作。
6.法令及宗教財團法人責信度不足,財務實質監督困難。
Abstract
Religious belief has long been a typical social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 Freedom of religion is also the general value of all rule-of-law countries. However, due to based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publicity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set the law and implement the religious administr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protect public interests and order. Since all the property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come from the public’s do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uses tax preference schemes to giv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policy-based support, they should abide by the minimum rule of law’s restraint and it will not disobey the purpose of freedom of religion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rule of law countries. Especially for the religious non-profit foundation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 belief achieving, they carry out their religious belief through holding public interests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y meet the tax free preference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public interests organizations. It means to use tax preference schemes to giv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policy-based support. As a result, the property owned by these kinds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equals to the property of the public organizations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y should receive extra supervision besides receiving tax free preference.
Owing to the insufficient on laws and the capabilities of profession, in addition to the self-governing of administrative and justice institutions, it causes a lot of difficulties on religious guidance work. 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cesses of privatization and monopolization of the public property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by changing the rules through a case study,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gap on the current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rules and polici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t aims to reveal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dilemmas facing by the current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guidance and to find out the reformation way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s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s religious guidance, to find out the gap amongst theories, statutes and operating situation, as the reference of setting religious policies and statutes.
2.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religious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to reinforce or modify the current policies of religion management.
The main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 All religious non-profit foundations do not set the clear mission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thus can not clearly show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intention, and also the evaluation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can not be made.
2 Because non-profit foundations ar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many ministries, which include Ministry of interior, education, Justice and Health, and the related supervision statutes’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re various and without double check auditing mechanisms, it causes a minor number of the head of non-profit foundations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against the laws.
3. According to the supervision regulation of non-profit foundations made by Ministry of Interior, the minimum number of the board of religious non-profit foundations is five (really too low); it is easy to give the chance to the head of non-profit foundations to control the board of foundations.
4.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free income tax declaration identification fo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e levy standards are decided by the “free donation” or “specifying certain fee-paying standards” for the income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by holding specific religious activities or columbarium pagodas; it makes the staff of local religious organization can not make a judge.
5. The manpower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in charge of religion guidance are severely insufficient for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supervision and settlement work can not be done perfectly.
6. Auditing statutes and standards are short; the financial practical supervision is difficult.
Keywords: Religion, Non-Profit Foundations,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Religion Statutes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途徑及方法 8
第五節 相關文獻之探討 11
第二章 宗教團體管理的法制基礎 18
第一節 宗教自由為憲法保障之基本人權 18
第二節 各國宗教立法趨勢及立法情形 33
第三節 宗教自由與公共利益之衝突以及最適調和之嘗試:我國宗教團體法草案之檢討 37
第三章 台北市宗教團體之法制與管理經驗分析 59
第一節 現行宗教管理法令 59
第二節 台北市政府宗教團體管理機制設計 68
第三節 台北市宗教標的團體之組織 72
第四節 台北市政府宗教團體管理政策 81
第五節 台北市宗教團體管理政策之初步省思 99
第四章 台北市行天宮案作為之檢視 104
第一節 行天宮案作為之檢視 104
第二節 行天宮管理問題之結構分析 109
第三節 行天宮行政管理之法令適用檢討 120
第四節 行天宮行政管理法制與政策之檢討 138
第五節 台北市政府宗教團體管理之政策省思 143
第五章 由行天宮案省思我國現行宗教團體管理制度 150
第一節 行天宮的質變爭議 150
第二節 宗教輔導政治化作為之困擾 169
第三節 法規適用的困難 170
第四節 宗教行政多頭馬車 177
第五節 台北市的宗教現象 183
第六章 結論 18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93
參考文獻 204
附錄 209
附錄一 大法官有關監督寺廟條例之解釋 210
附錄二 司法院有關監督寺廟條例之解釋 212
附錄四 台北市行天宮財團法人籌備會議記錄 216
附錄五 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信徒大會記錄 218
附錄六 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董監事聯席會議紀錄 220
附錄七 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董監事聯席會議紀錄 221
附錄八 行天宮歷屆董監事名冊暨關係表 222
附錄九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229
附錄十 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大事紀 247
圖表目錄
圖1-1 公共政策研究架構……………………………………………………………………9
圖2-1 宗教團體法草案法制架構……………………………………………………………………49
圖3-1 台北市宗教行政管理組織體系……………………………………………………………………69
圖3-2 95年度訪查寺廟所遇困境分析圖……………………………………………………………………94
圖4-1 財團法人台北行天宮原始捐助暨組織章程架構……………………………………………………………………107
圖4-2 70年行天宮組織章程第一次修改後組織架構……………………………………………………………………117
圖4-3 71年行天宮組織章程修改組織架構……………………………………………………………………119
表2-1 宗教團體法與現行宗教團體賦稅優惠對照表……………………………………………………………………55
表3-1 宗教團體法草案修正前後條文對照表……………………………………………………………………67
表3-2 台北市宗教業務主管單位……………………………………………………………………70
表3-4 台灣地區宗教組織型態……………………………………………………………………73
表3-5 95年度寺廟訪查結果統計表……………………………………………………………………94
參考文獻
丁仁傑,199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
內政部,1993。《宗教團體調查報告》。
內政部,1993。《宗教簡介》。
內政部,1994。《台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
內政部,1994。《全國性宗教團體名錄》。
內政部,1996。《宗教法令彙編》(一)(二)。
內政部,1998。《尊重與關懷-跨宗教落實心靈淨化座談會實錄》。
內政部,1999。《宗教相關法令參考手冊》。
內政部,1999。《宗教財團法人籌組及變更須知》。
內政部,2000。《全國性宗教團體名錄》。
內政部,2001。《宗教論述專輯(三)-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
內政部,2001。《宗教簡介》。
王和雄,1998。《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之意義與界限》,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發行,149-223。
王順民,1995。《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仇德哉,1983《台灣寺廟與神明四》,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06,《民政常用法規彙編》。
吳堯峰,1992。《宗教法規十講》,台北:佛光出版社。
呂大吉,1998。《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宋光宇,1995。《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
李建良,2001。《宗教自由與法律規制-兼評「宗教團體法」草案》,台北:大雄精舍。
卓克華,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揚智.台北
林本炫,1994。《臺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本炫,1999。試論《宗教法人》的屬性和定位》,高雄:中華佛寺協會。
范國廣,1985。《寺廟行政》,台中:瑞成書局。
韋伯,1997.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台北:時英出版社。
徐元龍,2002。《宗教立法必要性之正反面意見分析》,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台北:商鼎文化。
張志剛,2003。《宗教學是什麼》,台北.揚智
許大同,1983。《宗教學》,台北:五洲出版社。
許志雄等,2000。《現代憲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育典,2004。《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元照出版公司。
陳秉璋,1991。《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惠馨,1994。《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惠馨,1998。《我國傳統非營利組織在現代法律地位之變遷》-以宗教團體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陽慈,1997。《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難題》,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新民,1996。《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台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1996。《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瑞堂,1974。《台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
陳瑞堂,1974。《臺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台北:法務出版社。
陳麟書、陳霞主編,1999。《宗教學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曾文昌,1985。《我國宗教立論》,台北:文笙書局。
曾仰如,1995。《宗教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鉦堤,2000。《公共行政意象之研究》-三種系統理論典範的觀點,翰圖圖書公司。
黃慶生,2002。《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
黃錦堂,2005。《行政組織法論》,翰蘆圖書。
黃懷遠等,1985。《最新宗教寺廟法令彙編》,台北:中興聯合出版社。
葉永文,2000。《宗教政治論》,台北:揚智文化。
董芳苑,1986。《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青文化。
詹德隆等著,輔大宗教學系主編,2001。《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承愚、賴文智、陳仲嶙,2001。《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台北: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劉慶瑞,1976。《比較憲法》,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賴妙淨譯,2000。《宗教學導論Religion What is it》,崔默原著(William Callolgy Tremmel),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龍敬儒,1995。《宗教法律制度初探》,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瞿海源,1989。《宗教法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
瞿海源,1997。《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基礎,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
瞿海源,1997。《政府訂定宗教法令的檢討,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蘇俊雄,2001。《日本宗教法人之憲法基礎與相關判例》,台北:國民大會聯誼會。
釋果光,2004《人生》,台北,人聲雜誌社
釋淨心,1994。《現行寺廟法令的適用性與功能》,高雄:光德寺。
顧忠華,1998。《公共的宗教?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與公共領域顧著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事業。
顧忠華,1998。《從宗教社會學觀點看台灣新興宗教現象顧著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事業。
顧忠華,1999。《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顧著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事業 。
尤伯祥,1998。〈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健琳,2002。〈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憲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涵湄,2002。〈論宗教行為自由之保障〉,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梅高文,1999。〈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之符號管理初探〉,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民國88年1月,259-276。
呂秉翰,2002。〈論宗教信仰自由與刑事不法行為之界線〉,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忠,1991。〈政教關係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崇信,199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人神崇拜-社會文化層面的哲學省思〉,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崇信,2002,〈台灣社會宗教現象的哲學省思-宗教信仰之法律規範的可能性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淑慧,1999。〈神明住在我家隔壁?!-談都市神壇現象〉,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宗,1999。〈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民國88年12月,39-60。
周敬凡,2001。〈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炫,199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本炫,2001。〈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刊於〈思與言雜誌〉第39卷第3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林蓉芝,2001。〈解析寺廟實務與法令關係〉,收錄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台北:內政部。
姚麗香,1984。〈台灣地區光復後宗教變遷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達郎,1998。〈台灣民間宗教斂財與神通崇拜-宋七力與妙天事件分析〉,亞洲研究第25期,民國87年1月,40-90。
星雲,2001。〈宗教立法之芻議〉,收錄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台北:內政部。
洪晟晏,2003。〈從宗教法規分析台灣宗教與民間信仰-以媽祖信仰之檢討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慧宣,1997。〈道可道,非常道-談宗教法規的可行性〉,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俊臣,1998。〈宗教團體法制立法之構思〉,刊於〈中華道教宮廟事務發展研討會專集〉,台北:松山慈惠堂。
翁寶桂,2004。〈我國宗教團體法立法政策之評估〉,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馬緯中,1997。〈法與宗教之研究-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正佳,2005〈非營利組織市場文化對其課責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明,2000。從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90號解釋論宗教立法〉,第二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張永明,2001。〈德國與臺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刊於〈思與言雜誌〉,第39卷第3期,台北:思與言雜誌。
梁崇民,1996。〈國家-社會與宗教立法〉,刊於〈國家政策雙周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淨心,2001。〈論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收錄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台北:內政部。
許茂新,1999。〈台灣宗教管理之政策分析-以台中縣二十一鄉鎮市為研究焦點〉,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2001。〈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則〉,收錄於〈宗教、法律、行政座談會專集〉,台北:大雄精舍。
陳銘祥,1997。〈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刊於〈月旦法學雜誌〉,24期,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社。
黃明陽,1986。〈中日兩國宗教團體法律地位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生,2003。〈我國宗教團體法制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南,1996。〈宗教與社會風氣座談會觀察記〉,刊於〈國家政策雙周刊〉,152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葉永文,2001。〈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39卷3期,民國90年9月,145-172。
葉良增,2000。〈台北市宗教團體之財務輔導〉,第二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潘貝頎,1997。〈從自然觀點看宗教立法〉,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2期,台北:哲學與文化雜誌社。
鄭弘岳,2000。〈中國歷代的宗教衝突─一個衝突社會學的考察〉,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俊達,2001。〈從公共政策觀點論當前宗教問題與對策,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台北:內政部。
賴俊達,2001。〈從公共政策觀點論當前宗教問題與對策〉,收錄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台北:內政部。
瞿海源,1996。〈訂定宗教法律基本分析簡論〉,刊於〈國家政策雙週刊〉152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簡翰龍,1990。〈教會與國家、宗教與政治〉,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厥安,1997。〈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刊於〈月旦法學雜誌〉,5月號第24期,台北:月旦法學雜誌法。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
2.
台灣地區在光復後宗教變遷之探討
3.
從宗教法規分析台灣宗教與民間信仰─以媽祖信仰之檢討為例
4.
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
5.
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
6.
法與宗教之研究-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
7.
我國宗教團體法制之研究
8.
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憲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
9.
政教關係之研究
10.
非營利組織市場化對其課責之影響
11.
神明住在我家隔壁?!--談都市神壇現象
12.
我國宗教團體法立法政策之評估
13.
中日兩國宗教團體法律地位之比較研究
14.
論宗教行為自由之保障
15.
台灣社會宗教現象的哲學省思-宗教信仰之法律規範的可能性探討
1.
張永明,2001。〈德國與臺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刊於〈思與言雜誌〉,第39卷第3期,台北:思與言雜誌。
2.
林本炫,2001。〈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刊於〈思與言雜誌〉第39卷第3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3.
施達郎,1998。〈台灣民間宗教斂財與神通崇拜-宋七力與妙天事件分析〉,亞洲研究第25期,民國87年1月,40-90。
4.
梁崇民,1996。〈國家-社會與宗教立法〉,刊於〈國家政策雙周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5.
陳銘祥,1997。〈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刊於〈月旦法學雜誌〉,24期,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社。
6.
楊惠南,1996。〈宗教與社會風氣座談會觀察記〉,刊於〈國家政策雙周刊〉,152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7.
葉永文,2001。〈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39卷3期,民國90年9月,145-172。
8.
潘貝頎,1997。〈從自然觀點看宗教立法〉,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2期,台北:哲學與文化雜誌社。
9.
顏厥安,1997。〈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刊於〈月旦法學雜誌〉,5月號第24期,台北:月旦法學雜誌法。
1.
犬周邊血液淋巴球和淋巴激素活化殺手細胞中含NKp30mRNA之CD8+細胞群具有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
2.
數位電視機上盒對收視調查的衝擊
3.
不同景觀型態對注意力之影響
4.
紅檜及台灣扁柏苗木在不同光度及養分級下馴化之生長、光合作用及葉綠素螢光表現
5.
以耳聲傳射評估聽力正常的耳鳴病患
6.
第一部份:以樹突細胞為主的免疫療法在器官移植的應用第二部份:白藜蘆醇的抗腫瘤效果與機轉
7.
華語教學產業創新經營模式之研究
8.
財務金融研究
9.
台灣稻米產業補貼政策調整之經濟分析
10.
台灣十九種原生林木種子儲藏行為之比較研究
11.
台灣公部門社工知覺之督導風格、充權感受與工作滿足感相關研究
12.
有損傳輸線補償之RL等化器電路設計
13.
阿拉伯芥FIN219抑制者的功能性研究
14.
霍亂沙門氏桿菌分離株之比較蛋白質體分析
15.
ACu3Ti4O12氧化物介電性質之研究(A=Ca,La,Nd,Gd)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