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弘(1994)住宅商品的企劃與行銷流程之研究-以林肯大郡與麥田山莊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順治(2001)集合住宅建築計畫之高層高密化發展檢討,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
台北縣政府(2003)變更汐止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
伊慶春(1988)台北市的社區類別與鄰里關係,台灣大學社會學刊,19,77-98。
汐止鎮公所(1998)汐止鎮志。
李永然、徐鈴茱(2006)公寓大廈社區實務,四版,台北:書泉出版社。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李與之(2000)容積率禍國論,空間雜誌,125/126,58-59。
周素卿(1995)台北都會區居住空間結構及其變遷之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
林育英(1994)汐止地區民間房地產開發之研究-廣告文本之分析,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欣柔(2005)公寓大廈管理維護法制分析-交易成本觀點,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初版,台北:華泰書局。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 1-21。林瑞穗(1985)蛻變中的都市的都市社區與鄰里生活,思與言,23(3): 73-80。林德福、呂秉怡(2005)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經驗與機制初探,國際社區規劃論壇論文彙編,452-465。
社區營造學會(2005)都市社區營造-都市居住經驗與社區參與機制之建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59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59.htm。〔2006/12/15〕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台北:五南圖書。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 51-65。洪子茵(2002)台北式集合住宅管理維護模式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洪介仁(2000)社區配置及居民特質於鄰里關係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洪幸妙、張金鶚(1993)住宅管理維護對住宅品質之影響研究,都市與計劃,20(1): 1-22。張伯宇(2000)汐止的地形、地質與水土災害,北縣文化,67: 4-13。張金鶚(1991)集合住宅管理維護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張哲凡(1995)光復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其南(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 21-37。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台北:巨流。
陳瑞榮(2001)公寓大廈管理維護成效影響因子之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覺惠(1999)公寓大廈共用部分適宜性與使用管理之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陳覺惠(2000)台灣地區集合住宅形態發展趨勢與當前社區經營管理議題,東海學報,41: 97-113。游晉程(1997)集合住宅屬性與設施管理之關係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靜雯(1999)投機城市之災害空間生產-汐止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董鑑霆(2001)台灣住宅建築開發觀念與居住者使用態度演變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熊瑞梅(1997)中上層社區的形成-建商都市更新之策略及結果,收錄在:蔡勇美、章英華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初版,台北:巨流,351-390。
劉勇信(1995)台灣集合住宅共用空間領域性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祈賢(1995)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 21-26。賴榮俊(1993)公寓大廈住宅共用設施之研究-以生活及休閒設施為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魏郁祥(1999)新興社區「社區意識」建構之過程-龍潭百年大鎮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Bell, P.A., Greene, T.C., Fisher, J.D. and Baum, A. (1996)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聶筱秋、胡中凡譯(2003)環境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Gehl, J. (1987) Life 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 陳秋伶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Altman, I. (1975)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 person space, territory, crowding, California: Brooks/Cole.
Appleyward, D. and Lintell, M. (1972)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ity streets: the residents’ viewpoi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8: 84-101.
Blandy, S. and Lister, D. (2005) Gated communities: (Ne)g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Housing Studies, 20(2): 287-301.
Edney, J.J. (1976) Psychological role of property rights in human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8(7): 811-822.
Fischer, C.S.(1984) The urban experience, 2nd edition, New York: HBJ Inc.
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lynn, T.J. (1981)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Human Relations, 34: 789-818.
Le Goix, R. (2005) Gated communities: Sprawl and social segreg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Housing Studies, 20(2): 323-343.
Skjaeveland and Garling (1997) Effects of interactional space on neighbor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7: 181-198.
Unger, D.G. and Wandersman, A. (1983) Neighboring and its role in block organizations: an exploratory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291-300.
Warren, D.I. (1978) Exploration in neighborhood differentiation,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9: 3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