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0: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鞏慧敏
研究生(外文):Heui-Ming Kung
論文名稱:晚第四紀以來台北盆地樹林地區岩芯的沉積物組成特性:探討大漢溪的襲奪年代
論文名稱(外文):Late Quaternary Borehole Sediments Composition ofthe Taipei Basin : Capture Ages of the Tahan River
指導教授:陳文山陳文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She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地質科學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地球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河川襲奪岩象學台北盆地
外文關鍵詞:river capturepetrographyTaipei Bas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大漢溪河谷在桃園縣石門附近呈90 度轉彎,之前學者即已提出
在三萬年前,或兩萬五千年前河川襲奪的看法。本研究以岩芯沉積物
進行組成分析,探討大漢溪被襲奪,流入台北盆地的年代。
本研究選取中央地質調查所於2002 年鑽探,位於樹林地區的三
口鑽井(SCF14、SCF16、SCF17)。統計礫石的組成分析,並採集岩芯的
中- 粗砂,進行砂質沉積物組成研究。
依據砂質沉積物岩象分析,將其分成兩大類型:第一型砂質沉積
物分布在松山層和景美層,以硬頁岩和變質砂岩岩屑為主,兩種岩屑
含量總和為42-87%;其來源區應是今日大漢溪流域,範圍包含上游流
經雪山山脈的變質岩區,以及中下游的西部麓山帶。第二型砂質沉積
物分布在五股層及板橋層,以單晶質石英含量(41-66%)最多,以及
部分硬頁岩岩屑(10-22%);其來源區應是現今三峽溪的流域,包括
的地層為中新世為主的沉積岩與部分漸新世硬頁岩的岩層。
樹林SCF17、SCF16、 SCF14、板橋PC2、新莊HC、五股WK1 六口
井岩芯沈積物,都顯示五股層和景美層沉積物組成有明顯的不同,組
成變化是位在五股層與景美層的交界。因此,大漢溪襲奪的年代,應
該是景美層開始沈積時。由岩芯漂木碳14 年代,及河階沉積物光螢光
定年,推斷大漢溪襲奪年代應介於61.2+5.6ka 至50ka 之間,或接近
61.2+5.6k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iming of river capture of the Dahan River in the north Taiwan, this study collects three boreholes data, using petrographic analysis, radiocarbon and luminescence dating in addition to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hat suggests the river capture may occurs at a range of 50 ka ~ 61.2 +5.6 ka.

Three boreholes of SCF14, SCF16 and SCF17;wells are located around the Shulin village where the Dahan River turns at right angle and flowing northward into the Taipei Basin. This location is believed recor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ahan River. Two types of sediments composi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petrographic analysis. Type I mainly comprises argillite and meta-sandstone fragments (42-87%), this type belongs to the Jinmei and Shunshan Formations. Type II is composed of mono-quartz (41-66%) and argillite fragments (10-22%) belongs to the Banciao and Wuku Formations. A significant composition change is in the bottom of the Jinmei Formation. It is reasonable to interpret that the timing of river capture of the Dahan River occur at the initial deposition of the Jinmei Formation.

In addition, laterally, to correlate with the other boreholes (PC2, HC and WK1) and radiocarbon dating that suggests the bottom of the Jinmei Formation is older than 50 ka.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e of the fan terraces that exposed i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Dahan River is 61.2 +5.6 ka by luminescence dating. Hence, the time range between 50 ka ~ 61.2 +5.6 ka is the timing of river capture of the Dahan River.
第一章 緒言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2 研究區域 ...................................... 1
1.3 大漢溪流域的岩層分布 .......................... 3
1.3.1 雪山山脈之岩層 .............................. 3
1.3.2 西部麓山帶中新世岩層 ........................ 5
1.4 前人研究 ...................................... 7
1.4.1 台北盆地堆積層的岩性地層分層 ................ 7
1.4.2 大漢溪襲奪 ..................................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9
2.1 礫石組成分析 .................................. 11
2.1.1 礫石岩性 .................................... 11
2.1.2 礫石粒徑 .................................... 14
2.2 砂質沉積物組成分析 ............................ 14
2.2.1 砂質沉積物之岩象分析 ........................ 15
2.2.2 放大鏡觀察砂樣 .............................. 17
第三章 沉積物組成分析 ............................. 18
3.1 大漢溪岩層( 雪山山脈) 岩象分析 ................ 18
3.2 大漢溪和三峽溪河床沉積物 ...................... 20
3.2.1 河床礫石組成 ................................ 20
3.2.2 河床礫石岩象分析 ............................ 22
3.2.3 河床砂質沉積物岩象分析 ...................... 26
3.3 岩芯沉積物地層分層 ............................ 28
3.4 岩芯沉積物組成分析 ............................ 30
3.4.1 礫石組成分析 ................................ 30
3.4.2 砂質沉積物岩象分析 .......................... 34
3.4.3 放大鏡觀察砂 ................................ 51
3.5 沉積物定年 .................................... 56
第四章 討論 ....................................... 57
4.1 五股層和景美層沉積物與來源地之關係 ............ 57
4.2 沉積物來源地變化與大漢溪河流襲奪關係 .......... 60
4.3 景美層的沉積時代 .............................. 61
4.4 大漢溪襲奪的時間 .............................. 66
第五章 結論 ....................................... 68
參考文獻 .......................................... 69
附 錄 ............................................. 78
中文部份:
王執明、鄭穎敏、王源(1978) 台北盆地之地質及沉積物研究。台灣礦業,30(4),第350-380 頁。
王昱(2003) 桃園-新竹台地區構造活動與地形特徵。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4 頁。
何春蓀(1983)台灣基隆沿海區至桃園縣大溪間煤田地質及構造。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 號,第17-70 頁。
何春蓀(1986) 台灣地質概論-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 2 版,共164 頁。
林朝宗(2000)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新店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77頁。
林朝宗、賴典章、費立沅、劉桓吉、蘇泰維(1999) 臺北盆地八十一至八十五年度地質深井鑽探取樣成果。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一號,第7-39 頁。
林朝棨(1957) 台灣之地形。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共424頁。
林啟文和林偉雄 (1995)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三星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55 頁。
林偉雄(1998) 巴陵附近地區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八十八年度年報,第38 頁。
邵屏華(2004) 台北盆地山腳斷層鑽探岩心(SCF-14~17 井) 熱螢光特性分析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3-04 號,共73 頁。
邵屏華和塗明寬 (2006) 桃園地區第四紀地質調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九十五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第83 頁。
洪奕星(2004) 沉積物與沉積環境分析(1/3)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三期,九十三年度水文地質調查研究計畫,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3-26 號,共92 頁。
洪奕星和王源(1988a) 台灣西北部麓山帶中新世和上新世之地層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四號,第46-61 頁。
洪奕星、翁健三、賴慈華、黃智昭、費立沅(2007) 淡水河流域礫石之組成分析。即將發表於 地質。
洪奕星、彭慧蘭、劉桓吉、賴慈華、黃智昭、費立沅(2006) 台北盆地沉積相和沉積環境的分析。即將發表於 西太平洋地球科學期刊。
俞立凡和鄧屬予(2000) 木山層的沉積相與沉積序列變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三號,第157-194 頁。
胡剛和毛爾威(1996)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桃園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42 頁。
袁承偉(2007) 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山崩與輸砂量在不同颱風事件中之相對應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22 頁。
陳于高 (1988) 大漢溪下游河階台地碳十四定年與對比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8 頁。
陳于高、劉聰桂、王源(1990) 大漢溪下游一埋沒谷之碳十四定年與沉積環境。地質,第十卷, 第二期, 第147-156 頁。
陳于高、陳文山、陳雅雯、巫姿萱、林玉儂、王昱 (2006) 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5/5)- 光螢光定年。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5-08-1 號,第102-105 頁。
陳文山(1989 ) 東北角海岸漸新統岩層之再檢討。地質,第九卷,第一期,第45-54 頁。
陳文山(1986) 台灣東北部海岸下部鼻頭層之生痕化石族群及沉積環境。地質,第七卷,第二期,第65-81 頁。
陳文山、楊志成、吳樂群、楊小青、 陳勇全、顏一勤、 劉立豪、 黃能偉、 林啟文、張徽正、石瑞銓、林偉雄 (2004) 沉降環境的山麓河谷地形特性--探討臺北盆地、蘭陽平原與屏東平原鄰近山麓地形與構造的關係。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 第十七號,第79-106 頁
陳培源(1998) 台灣新生界砂岩- 岩象學之剖析。地質,第十八卷,第一期,第17-32 頁。
陳振華(1993) 由晚期新生代沈積物之岩象學與構造地層學研究探討台灣中西部褶皺逆衝帶之演化。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47 頁。
陳肇夏 (1992) 台灣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第三紀地層的對比問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六號,第39-68 頁。
陳肇夏、王京新、鍾三雄(1994) 鉀雲母結晶度在台灣雪山及中央山脈地層與構造研究上之應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第261-284 頁。
陳肇夏和王京新 (1995) 臺灣變質相圖說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二號,共51 頁。
黃廷章(1977) 臺灣北部上部烏來群(漸新世)超微化石生物地層學研究。 台灣石油地質, 第十四號, 第147-179 頁。
黃廷章(1978) 台灣北部上部烏來群與下部汐止群( 漸新世到中新世) 之超微化石、古沉積環境、年代和對比。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二十一號,第128-150 頁。
黃廷章(1979a) 南莊層所產超微化石及其地層學上之意義。地質,第二卷,第13-18 頁。
黃廷章 (1979b) 臺灣漸新世-中新世之界線。 中國地質學會專刊, 第三卷, 第103-123 頁
黃廷章和丁志興(1981) 臺灣晚新第三紀淺海沈積超微化石生物地層。 地質,第三卷, 第105-119 頁
黃奇瑜(1981) 台灣北部漸新統中新統之小型有孔蟲化石研究。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 201 頁。
黃奇瑜(1990) 臺灣西部麓山帶及雪山山脈漸新世及中新世底棲性有孔蟲之生物地層學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四號,第376 頁。
黃奇瑜、鄭穎敏、黃敦友(1979) 臺灣北部水湳洞剖面南港層之生物地層學初步研究。 地質,第二卷,第1-11 頁。
黃奇瑜和鄭穎敏(1981) 臺灣北部青潭層浮游性有孔蟲化石之生物地層學研究。地質,第三卷,第139-145 頁。
黃祥慶(1995) 桃園台地群之礫石堆積物。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共92 頁。
黃敦友(1981) 台灣新第三系地層表- 附絕對年代。地質,第三卷,135-137 頁。
黃鑑水和謝凱旋(1991) 由一口鑽井岩心的觀察探討木山層與大寮層交界附近的沉積環境變遷與地層界線。地質第十一卷,第二期,第147-154 頁。
張益生(1994) 台灣西南部麓山帶上部中新統至更新統砂岩岩象與黏土礦物之分析及其構造意義。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6 頁。
彭志雄(1998) 台北盆地晚第四紀沉積環境。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共77 頁。
彭志雄、鄧屬予、袁彼得(1999) 台北盆地的岩相特徵。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 第十一號,第67-99 頁。
彭慧蘭 (2003) 台北盆地古沉積環境分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明聖 (1990 ) 臺灣北部木山層及其相對層位地層之古沈積環境解析。 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 73 頁。
游明聖 (1992) 臺灣北部木山層及其相對層位地層之對比及地層問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六號,第153-164 頁。
楊宏儀、黃重謀、羅遠謀 (1994) 台灣變質地區葉臘石等變質度線之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九號,第123-135 頁。
楊黃政(1996) 大漢溪中游段河階地形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 127 頁。
塗明寬(1990) 臺灣北部木山層及其相當地層之探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四號,第367 頁。
塗明寬、陳文政(1990) 台灣地質說明書- 中壢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 53 頁
劉平妹 (1994) 臺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古生物研究(I)- 花粉化石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3-044 號,共29 頁。
劉桓吉、蘇泰維、李錦發、紀宗吉、林朝宗(2000) 山腳斷層之活動性及其對工程安全之影響。經濟部89 年度研究發展專題報告,第89-015 號, 共54頁。
劉桓吉、蘇泰維、邱禎龍、曾俊傑、紀宗吉、林文哲、李錦發、費立沅、賴典章、林朝宗、黃健政 (2002) 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地質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九十年度,第59-64 頁。
鄧屬予(1999) 滄海桑田話台北。臺灣博物, 第十八卷,第一期,第4-17 頁 。
鄧屬予、王世忠、張志斌、許誠、袁彼得、陳培源(1994) 臺北盆地第四紀地層架構。「台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暨「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第129-135 頁。
鄧屬予、李鍚提、劉平妹、宋聖榮、曹恕中、劉桓吉、彭志雄(2004b)台北堰塞湖考證。地理學報,第三十六期,第77-100 頁。
鄧屬予、袁彼得、陳培源、彭志雄、賴典章、費立元、劉桓吉(1999) 台北盆地沉積層的岩性地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 第十一號,第41-66頁。
鄧屬予、劉聰桂、陳于高、劉平妹、李錫堤、劉桓吉、彭志雄(2004a)大漢溪襲奪對台北盆地的影響。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41 期,61-78 頁。
蕭承龍、劉平妹、蘇夢淮(1999) 臺北盆地花粉化石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一號,第145-157 頁。
鐘三雄和魏正岳(1999) 雪山山脈四稜砂岩的岩象學與地球化學初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 八十八年度, 第39-40 頁。
魏谷(1997) 台北盆地五股岩芯之年代學及有機碳同位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5 頁。
魏正岳和林偉雄(2000) 臺灣北部烏來統之地化分析。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三號, 第51-76 頁。
台灣水文年報 第一部份-雨量(1980-2005 年)。經濟部水利署出版,

日文部分:
丹桂之助(1937) 台北盆地之最深鑽井資料及其考察。台灣地學紀事,第八卷,第10-12 號,第126-131 頁。
丹桂之助(1939) 台北盆地之地質學考察。矢部教授還曆紀念論文集,第一卷,第371-380 頁。
市川雄一(1929) 台灣桃園台地的礫層研究。地學雜誌,第四十一卷,第369-403 頁。
花井重次 (1930) 台灣桃園台地之活斷層。地理學評論,第六卷,第七號,第226-237 頁。
富田芳郎(1937) 淡水河河岸段丘之地形面對比。台灣地學記事,第八卷,第101-119 頁。
國府健次(1928) 臺灣臺北州下產第三紀砂岩肉眼的及顥微鏡的觀察。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報告,第21 號,第51-52 頁。

英文部分:
Chang, L.S. (1973) A biostratigraphic study of the so-called Slate Formation in Taiwan based on small foraminifera : 3.Sankuang-Hsiuluan area along the upper coursed of the Tanshuiho and the Yulochi . Proc. Geol. Soc. China, 16, 69-84.
Chen, W.S. (2005) Characteristic trace fossils from shoreface to offshore environments of an Oligocene succession, northeastern Taiwan. TAO, 16, 1097-1120.
Chen, Y.G. and Liu, T.K. (1991) Radiocarbon dates of river terraces along the lower Tahanchi, northern Taiwan : Their tectonic and geomorphic implications. Proc. Geol. Soc. China, 34-4, 337-347.
Chou, J.T. (2004)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ubsurface formations of Taipei Basin in Northern Taiwan.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4-2, 1-24
Dickinson, W.R., Beard, L.S., Brakenridge, G.R., Erjavec, J.L., Fergusos,R.C. , Inman, K.F., Knepp, R.A., Lindberg, F.A. and Ryberg, P.T.(1983) Provenance of North American Phanerozoic sandstones in relation to tectonic setting. GGeol. Soc. Am. Bull, 94, 222-235.
Huang, C.Y. (1990) Upper Miocene stratigraphy and the horizon of Post-Lushanian faunal turnover in northeastern Taiwan. Proc. Geol.Soc. China, 33-4, 303-328.
Huang, C.Y. and Cheng, Y.M. (1983) Oligocene and Miocene plankticforaminiferal biostratigraphy of northern Taiwan. Proc. Geol. Soc.China, 26, 21-56 .
Huang, S.Y. (2003) Prehistoric Earthquakes Along the Shanchiao Fault,Taipei Basin, Northern Taiwan.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Faculty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72.
Liew, P.M., Huang, C.Y., Tseng, M.H. (1997) Preliminary atudy on the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environment of the Taipei basin and its possible relation to Basin sediments. Jour. Geol. Soc. China, 40-1,17-30.
Lin, S.B. and Chen, C.H. (2000) Variations of lithologic characters and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sediments in the Taipei Basin. Jour. Geol. Soc. China, 43,311-332.
Reimer, P.J. , Baillie, M.G.L., Bard, E., Bayliss, A., Beck, J.W., Bertrand,C.J.H., Blackwell, P.G., Buck, C.E., Burr, G. S., Cutler, K. B., Damon, P.E., Edwards, R.L., Fairbanks, R.G., Friedrich, M., Guilderson, T.P., Hogg, A.G., Hughen, K.A., Kromer, B., McCormac, F.G.,Manning, S.W., Ramsey, C.B., Reimer, R.W., Remmele, S., Southon, J.R., Stuiver, M., Talamo, S., Taylor, F.W., van der Plicht, J., and Weyhenmeyer C.E. (2004) IntCal04 Terrestrial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26 - 0 ka BP. Radiocarbon 46, 1029-1058.
Tan, L.P.and Wang Lee, C.M. (1977) Quartzites and quartz veins. Science reports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19,74-78.
Teng, L.S. (1979) Petrographical study of the Neogene sandstones of the Coastal Range, eastern Taiwan (I. northern part) Science reports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20,129-156
Teng, L.S., Huang, C.Y., Lee, C.T. (1988) On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Wulai Group in the Wulai-Pinglin area, northern Hsuehshan Terrain, Taiwan. Proc.Geol. Soc. China, 31-2, 93-100
Teng, L.S., Lee, C.T., Peng, C.H., Chen, W. F. and Chu. C.J., (2001) Origin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Taipei basin, Northern Taiwan.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1-2, 115-142.
Teng, L.S., Yuan, P.B., Yu, N.T.and Peng, C.H. (2000)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Taipei basin deposits: a preliminary study. Proc. Geol. Soc. China, 43-3, 497-520.
Tseng, M.H., Liew, P.M. (1997) Pollen analysis of middle last glacial buried valley sediments in the Shanchia area, northern Taiwan. Proc.Geol. Soc. China, 40-4, 671-683.
Wei, K., Chen, Y.G., Liu, T.K. (1998)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Taipei Basin with constraints from thermoluminescence dates. Proc.Geol. Soc. China, 41-1, 109-125
Wu, F.T. (1965) Subsidence geology of Hsinchuang structure in Taipei Basin. Petrol. Geol. Taiwan, 4, 271-2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