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6: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經綸
研究生(外文):Ching-Lun Huang
論文名稱:論憲法法院審判權與一般法院審判權對人權保障之制度性分工─從憲法法院審判權的功能演變及憲法訴訟程序之特性出發
論文名稱(外文):Die Systemteilung der Tätigkeitsbereiche von Verfassungs- und Fachgerichtsbarkeit hinsichtlich des Grundrechtsschutzes
指導教授:林子儀林子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zu-Y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4
中文關鍵詞:憲法法院審判權憲法訴訟人權保障制度性分工
外文關鍵詞: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VerfassungsprozessSchutz des GrundrechtsArbeitsteilu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0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在「制度性分工下」,目前我國憲法法院審判權的運作與人權保障之間究竟呈現如何的關係?亦即透過憲法訴訟程序,得否使人民基本權能在遭受國家公權力侵害時,得以「直接、迅速、有效」回復或是獲得救濟,以符合法治國家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研究範圍係:1.憲法法院審判權的意義與功能;2.完備的憲法訴訟程序之作用與必要的程序原則;3.憲法法院與一般法院對於人權保障的分工與合作,即司法制度性分工之意涵;4.為了落實人權保障,憲法訴訟程序(類型)中應有如何的設計。
主要以比較法學與法釋義學的研究方法與態度進行論述說明,在經過研究之後,本文認為當初二次戰後的憲法法院審判權之意義與功能,在經過五十多年後,已經有所轉變進而影響憲法訴訟程序的型塑。因而為了符合法治國原則,我國法政策上可以考慮引進德國法上的「裁判侵害基本權利的憲法訴訟」類型,以落實人權保障。
Thie thesis mainly focus 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eption of “Arbeitsteilung”, how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of Taiwan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Schutz des Grundrechts) is. In other words, could citizens hereof get rid of the “deprivation” (Verletzung) of their fundamental rights(Grundrechts) ? Accordingly, it’s the core value/scheme in the constitutional states(Rechtsstaat).

Via the approaches of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law and dogmatic(Rechtsdogmatik) research,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the function of Constitutional Court(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has already transformed for human-rights protection from maintain a harmonic order of law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Hereof, in the view of judicial policy, the authority of Taiwan may ponder to apply the “Urteilsverfauungsbeschwerde” from German. Hence, the judicial power could grantee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so wel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7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一項 比較法研究的前提與限制……………………..……….…….11
第二項 描述面與規範面的區分研究…………………...……………..14
第三項 概念主義與功能主義之併重…………………...……………..15
第四項 從法釋義學研究出發…………………...……………………15
第五節 本文觀點與研究架構………………………………………..…....19
第二章 憲法法院審判權的意義與功能……………………………..25
第一節 本章前言與本文使用名詞之界定說明……………………………..25
第二節 憲法法院審判權的意義與功能……………………………………33
第一項 憲法法院審判權的意義與建立初衷…………………………...33
第一款 憲法法院審判權的意義………..…………………………..34
第二款 憲法法院審判權之建立與初始目的………………………...35
 第一目 連結法規違憲審查與聯邦國權限爭議之解決……………..40
 第二目 客觀法秩序的維持………………………………………42
第二項 憲法法院審判權目的與功能的演變….…….………………….40
 第一款 當代憲政主義對憲法法院審判權的影響……………………43
 第二款 實質法治國:新解客觀法秩序之維持之目的與功能…………44
 第三款 描述面分析:不分審查制度差異皆重視人權保障……………46
第三項 小結….…………………………………………….……….50
第三節 我國憲法法院審判權之概論─兼評釋字第六O一號解釋.…………..52
第一項 釋字第六O一號解釋文與解釋理由書之重點……………….…53
第二項 釋字第六O一號多份(部分)協同意見書重點…………….….54
 第一款 林子儀大法官之部分協同意見書………..………………….54
 第二款 彭鳳至與許宗力大法官之協同意見書..……………………..56
第三項 釋字第六O一號解釋之歸納與分析…………………………...58
 第一款 釋字第六O一號解釋文與解釋理由書的分析………………..59
  第一目 不管「大小」的釋字第六O一號解釋……………………..59
 第二目 以憲法最高性理論作為最主要論證依據恐有不足……..….60
第二款 過度類比的釋字六O一號解釋……………………………..64
 第三款 小結……………………………………...……………….67
第四項 林子儀大法官的部分協同意見書之分析………………………67
 第一款 司法審判權與司法違憲審查乃屬不同概念………………….68
 第二款 司法權的本質與「制度性分工」概念………………………69
 第三款 小結─本文的看法與提問………………………………….73
第五項 彭鳳至與許宗力大法官的協同意見書部份之分析……………..75
 第一款 以「客」為尊的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75
 第二款 過度強調法律保留與立法對於訴訟權享有過廣裁量空間……80
 第三款 小結………………………………………………………81
第六項 本節結論……………………………………………………84
第四節 本章結論─正視九零年代後憲法法院審判權之目的與功能…….…..89
第三章 憲法訴訟程序之目的及功能與司法制度性分工的意涵…..93
第一節 本章前言…………………..…………………………………….93
第二節 憲法訴訟與憲法訴訟程序的意義與功能…………………………...95
 第一項 憲法訴訟程序係作為「憲法機關」權限行使的準據………………95
  第一款 憲法法院為憲法上機關……………….……………………...95
  第二款 憲法上框架秩序規定無法滿足憲法法院運作的需求….………..99
 第二項 為何要有憲法訴訟(程序)制度?………….…………………..101
  第一款 確立憲法法院審判權為公正裁決的司法者定位…………..…..102
  第二款 以程序面控制憲法法院審判權並建立司法公共信賴資本……..103
  第三款 基本權保護義務之補充性原則的實踐─列舉原則理由的提出...106
  第四款 程序正義擔保實質正義………….…………………….……108
  第五款 有效權利保護的貫徹………….……………………..……...110
  第六款 裁判效力須與訴訟類型相互配合………….………………...111
  第七款 使憲法法院審判權與法院形式化要求相結合………………...112
  第八款 公正說理義務以軟化正當性爭議之衝突……………………..113
第三節 憲法訴訟程序的重要原則………….…………………………….115
 第一項 何謂列舉原則?………….…………………………………...115
  第一款 列舉原則的內涵…….……………………...………………115
  第二款 於法律保留下始有程序之主概念的運用…….…………….…117
第二項 司法制度性分工下的補充性原則…….……………………...…119
 第一款 一個錯誤的法釋義學翻譯名詞─憲法訴願.………………..…121
 第二款 正名:侵害人民基本權利的憲法訴訟及其內涵概述…….……123
 第三款 兼論侵害人民基本權利之憲法訴訟的運作上難題.……...……126
 第四款 窮盡審級救濟途徑與補充性原則……………………...….…128
第三項 小結……….………………...……………………………….129
第四節 本章結論……….………………...……………………………..131
第四章 概論我國大法官釋憲制度之運作及其問題…………….…133
 第一節 本章前言……………...……………………………………...133
第二節 我國釋憲運作制度概說:邁向「法院形式化」的司法院大法官……135
第一項 共識:應予「法院形式化」的司法院大法官………...……….136
第二項 法院形式化更符合司法權重要特徵與利於人民訴訟權保障...…139
第三節 列舉原則與補充性原則於我國憲法訴訟程序的容許性問題……..142
 第一項 憲法訴訟之補充性原則於我國乃藉由釋憲實踐而確立…….….142
 第二項 棘手的列舉原則…….…………………………………...…143
  第一款 基於憲法訴訟法理應有列舉原則的適用…………………...144
   第一目 反對說:基於程序自主或司法自主性……………………145
第二目 肯定說:權力分立制衡原則的法治國要求…………..……150
  第二款 基於人權保障可為目前可為列舉原則之突破………………152
 第三項 小結………………………………………………………..154
第四節 本章結論…………..………...………..……...…………..…..155
第五章 以落實人權保障論是否採行裁判侵害基本權之憲法訴訟.157
第一節 本章前言………………………………………………………..157
第二節 我國人民聲請釋憲制度的主要問題………………….……...……161
第一項 「過與不及」的人民聲請釋憲制度………………..…….………161
第二項 解釋效力過於迂迴且不足以確保人權的落實……………...……166
 第三項 人權保障的終極目標─基本權侵害 ÷ 憲法訴訟 = 完全救濟…..168
第三節 採用裁判侵害基本權利之憲法訴訟的幾個正面論證………………172
 第一項 司法釋憲實踐的趨勢─ 一個描述面分析觀察與說明…………...173
  第一款 釋憲實踐態度對憲法訴訟運作的影響─以對判例審查為中心...173
  第二款 大法官為何不斷擴張審查客體─ 一個規範面分析的說明…....179
  第三款 小結…………..………...………..……...…………………181
 第二項 制度性分工下的法體系正義與和諧………………………..…..186
 第三項 強制趨向理性論……..………..………….…..……….…..…..188
第四節 採用裁判侵害基本權利之憲法訴訟應注意的幾點說明與疑慮……..192
 第一項 制度性分工下專業法院的等價給付功能………..………….…...192
 第二項 法規範憲法化的爭議………..………….……………..………193
第五節 本章結論………..………….…..……………..………….……..197
第六章 結論………..………….…..………………...………….……199
參考文獻……..……..………………………..………………...………205
參考文獻:

漢文部分:

a.學位論文與專書部分:

何勤華等著,《德國法律發達史》,韋伯文化出版,2004年1月。
李東柏,《司法院大法官審查法院裁判行為之研究》,中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李念祖、朱敬一合著,《基本人權》,時報出版,2003年7月。
周良黛,《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與憲政制度之成長─釋憲案與立法權之調適》,時英出版,1998年3月。
吳信華,《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類型之研究─單純違憲與警告性解釋》司,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2年1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釋用》,三民書局,2003年9月修訂版。
林錫堯,《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之制度》,台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84年6月。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著,《憲法》,學林出版,2003年10月。
洪國鎮,《釋憲制度之研究》,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出版,1969年6月。
馬漢寶,《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作者自刊,1999年。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著,《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2005年9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作者自刊,1999年10月三版。
黃建輝,《違憲審查與司法造法》,台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葉亞靜,《中國與西德違憲審查程序之比較研究》,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葉俊榮,《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三民書局,1999年3月。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元照出版,2003年。
蔡志方,《法治國家中司法之任務》,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謝碩駿,《地方法規定位與監督之研究》,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謝礎安,《從我國釋憲結構論法律違憲審查宣告方式之選擇》,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蘇彥圖,《立法者的形成餘地與違憲審查─審查密度理論的解析與檢討》,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b.期刊與單篇著作部分:

王和雄,〈違憲審查制度與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法學叢刊第182期,2001年4月。
王澤鑑,會議發言紀錄,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王兆鵬,〈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後之刑事訴訟〉,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朱武獻,〈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憲法及統一解釋法令制度之研究(上)─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之權限〉,《公法專題研究(一)》,作者自刊,1986年。
任冀平、謝秉憲,〈司法與政治─我國違憲審查的政治限制〉,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5月。
李鴻禧,〈立憲制度之危機與人權理念之式微〉,《違憲審查論》,作者自刊,1990年10月。
李仁淼,〈司法權的觀念─由日本「客觀訴訟」與司法權觀念之論爭,反思我國司法院定位問題〉,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李仁淼,〈司法權的觀念〉,月旦法學教室第43期,2006年5月。
李念祖,〈論我國法院法官之違憲審查義務〉,《司法者的憲法》,五南出版,2000年8月。
李念祖,〈大法官從事個案違憲審查之憲法解釋實例研究〉,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李念祖,〈純規範控制的憲政難題—從釋字第五七二號補充第三七一號解釋談起〉,收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李建良,〈論法規之司法審查與違憲宣告─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之分析〉,收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出版,1999年。
李建良,〈不同意見書與釋憲制度〉,《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出版,2001年12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出版,2001年12月。
李建良,〈論審判獨立與司法行政命令權之關係─解析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三O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2期,2002年3月。
李建良,〈從正當法律程序觀點透析SARS防疫相關措施〉,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2003年8月。
李建良,〈試探大法官憲法解釋標的之實然與應然─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六七號解釋為中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9期,2004年6月。
李建良、劉淑範,〈「公法人」基本權利能力之問題初探─試解基本權利「本質」之一道難題〉,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5月。
沈冠伶,〈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之分工與合作(上)─專業審判與權利有效救濟間之選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5期,2003年4月。
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以大法官關於「訴訟權」之解釋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5期,2005年9月。
吳庚,〈純粹法學與違憲審查制度〉,收於《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法學叢刊出版,1996年1月。
吳庚,〈基本權的三重性質〉,收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印行,1998年9月。
吳庚,〈社會變遷與憲法解釋〉,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5月。
吳志光,〈東歐民主轉型國家憲法法院對法治國家建構之影響〉,《比較違憲審查制度》,神州出版,2003年4月。
吳志光,〈違憲審查制度與司法一元化─兼論比較法上的觀察〉,《比較違憲審查制度》,神州出版,2003年4月。
吳志光,〈普通法傳統下的第一個憲法法院─南非憲法法院〉,收於《法律哲理與制度─公法理論》,元照出版,2006年1月。
吳啟賓,〈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工〉,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吳信華,〈「法院裁判」作為大法官會議違憲審查的客體〉,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1999年6月。
吳信華,〈論大法官釋憲程序中的「補充解釋」〉,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2年7月。
吳信華,〈「行使職權」作為機關聲請法令違憲解釋要件之探討〉,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下),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2002年9月。
林三欽,〈論司法改革會議「司法院定位」結論之可行性─以「大法官釋憲制度」所面臨的變革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1期增刊,2001年3月。
林明鏘,〈論德國都市更新制度─兼論我國都市更新法制〉,歐美研究第27卷2期,1997年6月。
林明鏘,〈法治國家原則與國土規劃法制—評大法官釋字406、444、449、513號解釋〉,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下),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2002年9月。
林子儀,〈普通法院各級法官與行政法院評事應否具有違憲審查權〉,《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月旦出版,1993年4月。
林子儀,〈司法護憲功能之檢討─如何健全違憲審查制度〉,《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月旦出版,1993年4月。
林超駿,〈概論美國最高法院移審制度之歷史演變與當下之運作模式〉,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1月。
林明昕,〈行政處分之「撤銷」─一個法制繼受譯語上的問題〉,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9月。
林明昕,〈現行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與修正草案之比較評析〉,發表於「我國憲法訴訟制度之展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主辦,2007年1月8日。
俞叔平,〈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政治評論第11卷第4期,1963年10月。
章瑞卿,〈日本最高裁判所制度之研究〉,全國律師第9卷2期,2005年2月。
城仲模,〈「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翁岳生,〈憲法之維護者─回顧與展望(下)〉,司法周刊第385期,1988年9月29日。
翁岳生,〈憲法守護者〉,《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月旦出版,1990年9月。
翁岳生,〈論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之功能〉,《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月旦出版,1995年。
翁岳生,〈大法官功能演變之探討〉,《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月旦出版,1997年4月。
翁岳生,〈我國釋憲制度的發展與特徵〉,收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出版,1998年9月。
翁岳生,〈憲法解釋與人民自由權利之保障〉,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李建良、簡資修主編,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8月。
翁岳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效力之研究〉,收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郭明政,〈法律在社會福利制度中之角色與任務〉,《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翰蘆出版,1997年11月。
陳碧玉,發言紀錄與書面資料,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陳瑞堂,〈釋憲制度中有關程序運作方式的問題〉,憲政時代第22卷第4期,1997年4月。
陳淑芳,〈獨立機關之設置及其人事權─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陳淑芳,〈各大學法律學系行政法教學之現況與檢討〉,收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出版,2004年5月。
陳英鈐,〈最高司法機關的規則制定權與司法行政監督─從德國法論釋字五三O〉,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2期,2002年3月。
陳英鈐,〈基本權利訴願的結構性變遷─從比較法論基本權利訴願的對象與判決拘束力〉,收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一年度學術研討會紀錄》,司法院出版,2003年9月。
陳英鈐,〈大法官會議對憲法解釋之程序標的與程序─從憲法主義與法律主義談起〉,《憲政民主與人權》,學林出版,2004年。
陳英鈐,〈「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憲政民主與人權》,學林出版,2004年。
陳慈陽、王毓正,〈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陳慈陽,〈司法院大法官暫時處分權之理論基礎〉,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9月。
陳愛娥,〈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線─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憲政時代第24卷第3期,1998年12月。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問題〉,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李建良、簡資修主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1999年8月
陳愛娥,〈公立學校工友可否組織工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期,2000年2月。
陳愛娥,〈憲法、國家、社會與憲法學〉,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7月。
陳愛娥,〈憲法解釋案中之急速處分的要件─對真調會條例應否為急速處分的鑑定意見〉,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2005年2月。
陳愛娥,〈從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的規定出發,探討普通司法權與憲法解釋權的劃分〉,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作者自刊,1999年10月三版。
許育典,〈法治國〉,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2003年5月。
許宗力,〈憲法與政治〉,《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年3月,
許宗力,〈大法官釋憲權行使的程序及範圍─從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與修正草案之檢視談起〉,《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年3月。
許宗力,〈普通法院各級法官及行政法院評事應否具有違憲審查權?〉,《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年3月。
許宗力,〈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9月。
參見許宗力,〈集中、抽象違憲審查的起源與成功條件〉,收於《跨世紀法學新思維》,元照出版,2006年1月。
許世宦,〈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以民事訴訟上訴訟權之保障為中心〉,收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司法院出版,2005年9月。
許世宦,〈判例與憲法─以民事訴訟上訴訟權之保障為中心〉,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程明修,〈憲法爭議事件與行政訴訟法第二條之「公法上爭議」〉,法學講座第4期,2002年4月。
程明修,〈訴訟權(上)〉,法學講座第31期,2005年1月。
黃舒芃,〈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2005年5月。
黃經綸,〈對抗「敵人刑法」─淺析Jakobs的敵人刑法與德國法下客觀法秩序維持之衝突性〉,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5期,2004年10月。
黃昭元,〈從「違憲但不立即無效」的大法官解釋檢討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32期,1996年4月。
黃昭元,〈司法消極美德的積極實踐─評Sunstein教授的「司法最小主義」理論〉,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10月。
黃昭元,〈抗多數決困境與司法審查正當性─評Bickel教授的司法審查理論〉,收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李鴻禧等合著,元照出版,2002年12月。
黃昭元,〈司法違憲審查的制度選擇與司法院定位〉,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5期,2003年9月。
黃昭元,〈司法違憲審查正當性爭議─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的初步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6期,2003年11月。
黃昭元,〈「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特別調查委員會條例」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實體爭點部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5期,2004年12月。
黃昭元,〈真調會條例釋憲案鑑定意見─急速處分部分〉,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2005年2月。
張文貞,〈中斷的憲法對話:憲法解釋在憲法變遷脈絡的定位〉,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6期,2003年11月。
張桐銳,〈補充性原則與社會政策〉,《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學林出版,2002年4月。
張嘉尹,〈論「價值秩序」作為憲法學的基本概念〉,台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5期,2001年9月。
張嘉尹,〈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2年7月。
湯德宗,〈權力分立與違憲審查—大法官抽象釋憲權之商榷〉,《權力分立新論》,元照出版,2000年12月增訂二版。
湯德宗,〈大法官有關「權力分立原則」解釋案之研析〉,《權力分立新論》,元照出版,2005年4月增訂三版。
湯德宗、吳信華、陳淳文,〈論違憲審查制度的改進─由「多元多軌」到「一元單軌」的改制方案〉,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5月。
湯德宗,〈任重道遠,捨我其誰─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O一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
楊淑文,會議發言紀錄,收於《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印,2005年12月。
楊與齡,〈司法規則制定權與大法官審理案件程序法規之制定〉,收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出版,1998年9月。
楊智傑,〈司法違憲審查實際效益評估〉,憲政時代第31卷第4期,2006年4月。
楊子慧,〈論具體法規審查〉,輔仁法學第19期,2000年6月。
楊子慧,〈人民聲請法令違憲解釋之程序要件(一)─窮盡審級救濟程序〉,法學講座第19期,2003年7月。
楊子慧,〈德國憲法釋義學對我國憲法解釋之影響─以兩國憲法解釋(裁判)實務解釋基本權利功能發展為中心〉,憲政時代第期第30卷第1期,2004年7月。
楊子慧,〈判例之違憲審查程序〉,法學講座第31期,2005年1月。
楊子慧,〈裁判重要關聯性作為憲法訴訟中限制的程序要件(上)〉,憲政時代第31卷第2期,2005年10月。
楊子慧,〈裁判重要關聯性作為憲法訴訟中限制的程序要件(下)〉,憲政時代第31卷第3期,2006年1月。
楊子慧,〈淺論德國法上之警告性裁判〉,收於《法律哲理與制度─公法理論》,元照出版,2006年1月。
楊子慧,〈再論具體法規審查(上)〉,輔仁法學第31期,2006年6月。
楊子慧,〈抽象法規審查程序與憲法訴訟─析論我國機關聲請法令違憲解釋之程序及其改革〉,發表於「我國憲法訴訟制度之展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主辦,2007年1月8日。
葉俊榮,〈超越轉型─台灣的憲法變遷〉,收於《台灣憲法的縱剖橫切》,李鴻禧等合著,元照出版,2002年12月。
葉俊榮、張文貞,〈邁向憲政主義─憲政體制的變遷與解釋〉,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5月。
廖義男,〈立法委員聲請釋憲之規定與實務〉,收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出版,2004年5月。
劉慶瑞,《德國司法制度》,司法院行政部印行,1956年12月。
劉淑範,〈憲法審判權與一般審判權間之分工問題:試論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保障基本權利功能之界限〉,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劉孔中,李建良主編,中研院社科所出版,1998年6月。
劉宗德,〈日本違憲審查制度之研究〉,《行政法基本原理》,學林出版,1998年8月。
鄭健才,〈大法官行使解釋權的程序規範〉,收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出版,1998年9月。
歐廣南,〈大法官釋憲聲請要件與適用憲法訴訟原理之比較研究〉,軍法專刊第52卷1期,2006年2月。
蔣次寧,〈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與憲法法庭之建制〉,收於《大法官釋憲史料》,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印出版,1998年9月。
蔡懷卿,〈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裁量選案審查制度〉,憲政時代第21卷第4期,1996年4月。
蔡宗珍,〈我國憲法審判制度之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蔡宗珍,〈我國釋憲程序中有關保全程序之爭議鑑定意見書〉,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2005年2月。
蔡宗珍,〈卡爾.史密特之憲法概念析論〉,《憲法與國家(一)》,元照出版,2004年4月。
蔡宗珍,〈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以行政訴訟為中心〉,收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司法院出版,2005年9月
顏厥安,〈法體系的統一性與多元社會〉,收於《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1998年3月。
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法與實踐理性》,允晨出版,1999年3月。
顏厥安,〈人權與國民主權—論Habermas的權利體系論〉,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顏厥安,〈除了喜愛之物,人們別無認識─評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憲邦異式─憲政法理學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6月。
鍾國允,〈論法國憲法委員會合憲性審查之標的〉,政大法學評論第77期,2004年2月。
蕭淑芬,〈日本司法審查制度與基本權利之救濟程序─兼論現行暫時權利救濟制度之考察〉,憲政時代第31卷第1期,2005年7月。
蕭文生,〈法規違憲解釋之拘束力〉,收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一年度學術研討會記錄》,司法院出版,2003年9月。
蘇永欽,〈大法官解釋與台灣的社會變遷─合憲性控制的另一個面向〉,《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月旦出版,1994年。
蘇永欽,〈司法院重新定位〉,《司法改革再改革》,元照出版,1998年10月。
蘇永欽,〈憲法解釋—憲政成長的指標〉,《違憲審查》,學林出版,1999年1月。
蘇永欽,〈高成炎等聲請釋憲案的法律意見書〉,《違憲審查》,學林出版,1999年1月。
蘇永欽,〈民事判例的合憲性控制〉,《違憲審查》,學林出版,1999年1月。
蘇永欽,〈憲法解釋方法上的錯誤示範─清描淡寫改變了整個司法體制的釋字第五三O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81期,2002年2月。
蘇永欽,〈民事裁判中的人權保障〉,憲政時代30卷第2期,2004年10月。
蘇永欽,〈法律作為一種學問〉,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蘇永欽,〈大法官解釋政府體制的方法〉,收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蘇永欽,〈沒有方法的解釋只是一個政治決定─簡評司法院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9月。
蘇俊雄,〈從整合理論(Integrationslehre)之觀點論個案憲法解釋之規範效力及其界限〉,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劉孔中,李建良主編,中研院社科所出版,1998年6月。
蘇俊雄,〈論憲法審判之法律性與政治性─兼論功能導向分析法之運用〉,收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98年9月。

c.譯著部份:

市川正人著,蕭淑芬譯,〈日本違憲審查制之軌跡與特徵〉,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Christoph Degenhart著,林明昕譯,〈聯邦憲法法院的功能與地位〉,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Werner Heun著,楊子慧譯,〈法規違憲審查〉,收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大型譯注計畫(1/2)(92-2420-H-004-011-)」。
Hans Jarass著,陳慈陽譯,〈基本權作為防衛權及客觀原則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Ulrich Karpen著,程明修譯,〈德國憲法輸出的經驗與反省〉,憲政時代第25卷第3期,2000年1月。
Siegbert Morscher著,陳愛娥譯,〈奧地利的憲法審判權〉,憲政時代第25卷第3期,2000年1月。
Günter Püttner著,黃錦堂譯,〈德國與歐洲的憲法訴訟問題〉,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2年7月。
Gerald Rosenberg著,高忠義譯,《落空的期望─最高法院與社會改革》,商周出版,2003年3月。
Christian Starck 著,林三欽譯,〈公法上之法學比較〉,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4期,1999年7月。
Christian Starck演講稿,楊子慧譯,〈憲法法院所為之憲法及憲法訴訟法的解釋與續造〉,2006年12月11日司法院演講。
Christian Starck 著,許宗力等譯,《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元照出版,2006年7月。









外文部分:

a.英文部分:

Alxey, Robert, trans. by Julian Rivers,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Bickel, Alexander, The Least Dangerous Branch: : The Supreme Court at the Bar of Pol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Bobbitt, Philip, The Constitutional Cannon, in: Legal Canon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J. M. Balkin & Sanford Levinson eds., 2000).
Balkin, J. M.& Levinson, Sanford, Legal Canons: An Introduction, in: Legal Canon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J. M. Balkin & Sanford Levinson eds., 2000).
Calabresi, Guido, A Common Law for Age of Statue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Chemerinsky, Erwin, Constitutional Law: Principle and Politics, 2nd edition, Aspen Law & Business (2002).
Cross, Frank, Decisionmaking in the U.S. Courts of Appeal, 91 Cal. L. Rev. 1457 (2003).
Dworkin, Ronald, Law’s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Freedom’s Law: The Moral Reading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Eskridge, William Jr., Dynamic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llon, Richard Jr., Implementing the Constit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Fleming, James, Fidelity to our Imperfect Constitution, 65 Fordham L. Rev. 1335 (1997).
Freund, Paul A., Constitutional Law: Cases and Other Problems, 4th ed., Little Brown (1977).
Ferejohn, John & Kramer, Larry, Independent Judges, Dependent Judiciary: Institutionalizing Judicial Restraint, 77 N.Y.U. L. Rev. 962 (2002).
Griffin, Stephe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From Theory to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Levinson, Sanford, Accounting for Change, in: Responding to Imperfe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nford Levinson eds., 1995).
Perry, Michael,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Courts: Law or Politic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oser, Richard, Frontiers of Leg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awls, John,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Shapiro, David, In Defense of Judicial Candor, 100 Harv. L. Rev. 731 (1987).
Sunstein, Cass, Schkade, David, Ellman, Lisa & Sawicki, Andres, Are Judges Politic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ederal Judiciar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6).
Sunstein, Cass, The Partial Constit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One Case at A Time: Judicial Minimalism on the Supreme Cou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Tribe, Laurence, Constitutional Choic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Tribe, Laurenc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3rd edition-Vol. 1, Foundation Press (2000).
Tushnet, Mark, The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Wechsler, Herbert, Toward Neutral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Law, 73 Harv. L. Rev. 1 (1959).

b.德文部份:

Alxey, Robert,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2. Aufl., Baden-Baden 1994.
Erichsen, Hans-Uwe, Die Verfassungsbeschwerde, Jura 1991.
Hillgruber, Christian/Goos, Christoph, Verfassungsprozeßrecht, C.F. Müller Verlag: Heidelberg 2004.
Kleine-Coasack, Michael, Verfassungsbeschwerden und Menschenrechtsbeschwerde, Bonn: Dt. Anwaltverl., Freiburg 2001.
Korioth, Stefan,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und Rechtsprechung (“Fachgerichte”), in: Peter Badura/Horst Dreier (Hrsg.), Festschrift 50 Jahre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Erster Band: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 Verfassungsprozeß, Tübingen 2001.
Kunig, Philip, Verfassungsrecht und einfaches Recht ─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und Fachgerichtsbarkeit, VVDStRL 61 (2002).
Lee, Chien-liang, Die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und Grundrechtsentwicklung in Taiwan (1949-1999) im Vergeleich mit Deutschland, in: Christian Starck (Hrsg.), Staat und Individuum im Kultur- und Rechtsvergleich, Deutsch-taiwanesisches Kolloquium vom 08. bis 10. Juli 1999 an der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Beiträge zum ausländischen und vergleichenden öffentlichen Recht, Band 14, Baden-Baden 2000.
Massing, Otwin, Politik als Recht ─ Recht als Politik : Studien zu einer Theorie der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Nomos Verlag., Baden-Baden 2005.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I, 3 Aufl., C.H. Beck München 2003.
Maunz, Theodor / Schmidt-Bleibtreu, Bruno / Klein, Franz / Ulsamer, Gerhard / Bethge, Herbert / Graßhof, Karin / Mellinghoft, Rudolf / Rozek, Jochen (Hrsg.),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gesetz, Kommentar, München, Stand: September 2003.
Pestalozza, Christian, Verfassungsprozeßrecht – Die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des Bundes und der Länder, 3. Aufl., München 1991.
Schlaich, Klaus /Korioth, Stefan, Da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6. Aufl., München 2004.
Schwab, Karl-Heinz / Gottwald, Peter, Verfassung und Zivilprozeß, 1984.
Voßkuhle, Andreas, Rechtsschutz gegen den Richter : Zur Integration der Dritten Gewalt in das verfassungsrechtliche Kontrollsystem vor dem Hintergrund des Art. 19 Abs. 4 GG, C.H. Beck, 1993.

c.日文部分:

工藤達朗編著,「ドイツの憲法裁判:連邦裁判所の組織、手續、權限」,東京:中央大学出版部,2002年10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程明修,〈憲法爭議事件與行政訴訟法第二條之「公法上爭議」〉,法學講座第4期,2002年4月。
2. 許育典,〈法治國〉,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2003年5月。
3. 陳愛娥,〈憲法解釋案中之急速處分的要件─對真調會條例應否為急速處分的鑑定意見〉,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2005年2月。
4. 陳愛娥,〈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線─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憲政時代第24卷第3期,1998年12月。
5. 陳慈陽、王毓正,〈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6. 陳淑芳,〈獨立機關之設置及其人事權─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7. 陳瑞堂,〈釋憲制度中有關程序運作方式的問題〉,憲政時代第22卷第4期,1997年4月。
8. 城仲模,〈「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
9. 章瑞卿,〈日本最高裁判所制度之研究〉,全國律師第9卷2期,2005年2月。
10. 林超駿,〈概論美國最高法院移審制度之歷史演變與當下之運作模式〉,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1月。
11. 林明鏘,〈論德國都市更新制度─兼論我國都市更新法制〉,歐美研究第27卷2期,1997年6月。
12. 吳信華,〈「法院裁判」作為大法官會議違憲審查的客體〉,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1999年6月。
13. 李仁淼,〈司法權的觀念〉,月旦法學教室第43期,2006年5月。
14. 王和雄,〈違憲審查制度與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法學叢刊第182期,2001年4月。
15. [1] 莫清賢、林再福、林憲男,“最像日光的燈:氙燈”,電力電子技術雙月刊1999年4月,19-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