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壹、專書
1.山水民意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民眾對任務型國民大會集會等相關議題的看法,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2.江大樹,1997,國家發展與文官政策,台北:憬藝出版社
3.李炳南,1997,第一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 台北:揚智文化
4.李炳南,2003,二○○○臺灣憲政,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5.李炳南,2006,第七次憲改之研究,台北市:五南書局
6.周陽山,2004,民粹台灣,台北:時英出版社
7.周陽山,2005,修憲正當性與內容規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8.柳金財,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9.高永光,<政黨結盟重組的原因及其影響>,蘇永欽主編,2001,政黨重組 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 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10.高永光,〈從博奕理論看在野聯盟選舉合作的可能性〉,蘇永欽主編,2001,政黨重組 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 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11.高永光,2002,政黨合作途徑之研究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2.高永光,2005,臺灣第七次修憲後岸的可能發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3.孫煒,2000,中國大陸經濟轉型之制度分析:方法論觀點,理論與政策14.國民大會速記錄(主席團第1~3次會議),2005,國民大會秘書處
15.國民大會速記錄(預備會議,第1及第2次會議),2005,國民大會秘書處
16.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 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7.黃光國,2003第三版,民粹亡台論,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黃紀等人主持,2005,2005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任務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全國電話訪問案,國立中正大學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
19.劉北成譯,1992,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文化
20.葛永光,2005,意識型態與發展-中山思想與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1.盧瑞鍾,1992,選舉學-通往權力之路,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2.謝政道,2001,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文化
23.簡惠美、吳乃德、康樂、胡昌智、張炎憲譯,康樂編譯,1985,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4.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貳、學位論文
1.江苑新,2005,以新制度主義探討我國與日本中央銀行角色、地位之異同,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碩士論文2.胡婉玲,2001,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3.黃昭展,2004,選舉制度改革與台灣團結聯盟的發展,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4.鄧宇敦,2001,台灣政黨選舉結盟之探究—以國、親、新三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羅月英,2005,政黨聯盟的經驗—兼論國民黨、親民黨之政黨整合,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參、期刊論文
1.李炳南、楊智傑,2005,第七次修憲過程之圖像,中華人文社會學報
2.李憲榮,1999,「兩國論」的入憲問題,台灣教授學會
3.徐正戎、張峻豪,<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2004,政治科學論叢 第22期,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4.陳華昇,2001,政黨合作與聯合政府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5.陳思先,2004,台北市府會衝突個案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6.郭正亮,1998年8月,新三不政策的政黨互動,國策期刊,國策研研究院
7.張世熒,2006,影響第七屆立委選舉桃園縣單一選區劃分的因素分析,中國政治學會
8.黃鈺淳,2006,以理性選擇初探台灣的憲改方向,中國政治學會
9.陳牧民,2006,民主鞏固vs.國家利益:台灣憲政改革與對外關係,中國政治學會
10.彭錦鵬,2001,「從歐美經驗論國會議員人數及『立委席次減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11.葉俊榮,「2005年憲改所造成憲法變遷的典範轉移」,2005年10月15日,臺灣民主基金會「2005年台灣憲改對國家發展之影響」學術研討會
12.陳新民,1988年6月,<國民抵抗權的制度與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三十七期13.詹中原,2000,執政權的基石-政黨的政治哲學與政策路線,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14.謝秉憲、張甫行,2006,立委選制改革對候選人政治經營策略的影響-以台中市為例,中國政治學會
肆、網路資源
1.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網站資料(http://www.cec.gov.tw/)
2.立法院網站,網址:http://www.ly.gov.tw/ly/01_introduce/0103_leg/0103_leg_01.jsp?ItemNO=01030000
3.台聯全球資訊網,<堅持制憲 絕不媚俗-台聯對修憲案的基本立場>,94年4月2日
4.朱浤源,2005,朱浤源退出國大 對全體人民公開信,網站:知識和社會廣場,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1228
5.東森新聞報,2004年3月17日,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4/03/17/91-1602553.htm
6.<林義雄控告聯合報求償二億元>,南方快報,2005年6月9日,內容詳如網站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newspaper/newspaper_00/0243.htm
7.林義雄撰寫之「以人民力量推動改革—推動『320選前落實立委減半』有感」,2004,網址:http://www1.pu.edu.tw/~hycheng/5paper/2004Mar16act.html
8.曾建元,2005,台灣民主的震盪療法-選區劃分與台灣政黨政治,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9.新黨全球資訊網,<國會減半修憲案可能翻案>,http://www.np.org.tw/article.asp?channelid=A15&serial=1055
10.新黨全球資訊網,<新黨反對愚民民粹式修憲>,http://www.np.org.tw/article.asp?channelid=A22&serial=1071
11.總統傳略,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pres.html#p6
12.總統府網站,<阿扁宅急便>,http://www.president.gov.tw
13.親民黨網站,<親民黨國大座談會新聞稿>,網址:http://www.pfp.org.tw/news/news_detail.php?id=943&p=1249
14.聯合新聞網,<錢復:國大虛級化 將成一權獨大>,網址:http://issue.udn.com/FOCUSNEWS/PARLIARMENT/c9.htm
伍、報紙、雜誌
〔2002〕
中國時報,2002年8月13日,<國會改革的修憲工程民進黨將以一年時間完成>
〔2003〕
自由時報,2003年11月28日,<立院表決前夕 中國再批公投 政院強硬回擊>
〔2004〕
1.中央社,2004年2月26日,<林義雄拜會連戰盼力促立委減半>
2.中央社,2004年3月18日, <林義雄:支持民進黨是正確選擇>
3.中央社,2004年11月28日,立院通過國親版公投法
〔2005〕
1.新台灣新聞週刊,2005年5月12日,第477期
2.中央社94年5月14日,「國民黨:陳總統籲選八號談話違法」。
3.自由時報,2005年5月15日,<扁投票日拉票 中選會稱沒違法>
4.聯合報,民國93年5月24日,黃光國<聖人制憲,還開什麼會?>
5.聯合報,民國93年5月24日,陳建銘<聖人神話,迷失了民主>
6.自立晚報,2005年5月25日,<對朱浤源反修憲 民進黨要求國民黨說清楚>
7.自立晚報,2005年5月29日,<修憲不同調 朱浤源今辭去國民黨國代職務>
8.自由時報,2005年6月3日,<林義雄:支持扁才會批評>
9.中央社,2005年6月6日,<台聯國大黨團:堅持反對修憲立場>
10.聯合報,2005年6月8日,<單一選區兩票制 小黨受嚴重擠壓>
11.中央社,2005年10月15日,<葉俊榮:立委選舉將成為憲改週期>
陸、政府出版品
1.立法院關係文書91年3月23日院總字第1607號
2.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37期(3371)(上)出版日期:93/09/13
3.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36期(2004/8/23出版)及第37期(2004/9/13出版)
4.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607號-委員提案第5295號
5.張文貞,2005,台灣第二階段憲改的程思考:從新興民主國家的經驗談起,總統府憲改辦公室憲改專題報告
英文部份
1. Baradat, Leon P. 1979, Political ideologies :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ctice-Hall
2. Burke, Edmund. 1770,Thoughts on the cause of the Present Discontents, Little Brown, 1839 (in 9 volumes ).
3. Duverger, Maurice 1955,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Tran.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London: Methuen.
4. Ger, Yeong-kuang, 2006, The Politics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Its Impacts for Domestic politics and Cross-Strait. California: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Held at Riverside.
5. Ham and Hill. 1984,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tate. England: Wheatshealf
6. Hall, Peter A. and Taylor, Rosemary C.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y.
7. Krasner, Stephen.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8. 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ham, 1965,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
9.Lewicki , Roy J.. Saunders, David M. and Minton, John W..1999、2001“ Negotiation”Copyright by McGraw-Hill Inc.
10.Lijphart, Arend.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hir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1. Lijphart, Arend, 1994,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Meny, Yves, 1993,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Mill.J.S., 1859, On Liberty,N.Y.:The Bobbs-Merrill Company,Inc.,1956(12th
printing).
14.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Riker, William H. 1962,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6. Riker, William H. and Ordeshook, Peter C. 1973,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 Y.: Prentice-Hall.
17. Roskin, Michael G., 1998, Countries and Concept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Prentice Hall: Prentice-Hall, Inc. Roskin, Michael G., et al., 2000,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 Hall: Prentice-Hall, Inc.
18. Simon, Herbert A. 1957, Models of Man, New York: John Wiley.
19. Simon, Herbert A. 1961,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20. Simon, Herbert A. 1972, Theorie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in McGuire, C. B. and Radner, R. (eds),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Amsterdam: North-Holland.
21.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Weber, Max. 1949,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Economy and Society( New York,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