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嫚謙
研究生(外文):Man-Chien Wang
論文名稱:官僚與民眾對整體無線網路使用意願之認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WIFLY Behavior Intentions between Bureaucrats and Citizens in Taipei
指導教授:郭昱瑩郭昱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Ying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無所不在的(電腦運算)台北市無線網路社會判斷理論稜鏡模型政策指標計畫行為理論
外文關鍵詞:Ubiquitous ComputingWIFLYSocial Judgment Theory(SJT)Lens ModelPolicy indicators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資訊科技的U化理想,在無線網路的蓬勃發展之下逐漸看到實現的契機,而台北市無線網路建置完成也展現了與世界接軌的第一形象。但是在正式營運後使用率低落及其他有關公共性與管理爭議的情況之下,使得無線網路的未來發展備受質疑與挑戰。本文旨在藉由探究官僚與民眾對於無線網路政策的不同想像,以找出未來無線網路發展與改進之具體策略。本研究乃是採用著重分析個人決策判斷的稜鏡模型為研究途徑,並根據現有國家資訊整備度或城市資訊化相關指標,以及計畫行為理論架構之參考,將個人決策判斷的線索指標歸類為「基礎環境與整備度」、「產業環境」、「政策環境」與「個人自我行為控制之認知」四大類共十項指標。本研究透過多元迴歸統計分析發現,雖然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於線索使用一致性極高,且模型對於預測變化的解釋程度亦均高達90%以上,但從對線索的主客觀使用情況來看,兩類群與兩類群中個別預測者均對於無線網路使用意願之判斷存在明顯之認知落差與認知衝突。最後,本文在結論強調公部門應重視在政策過程中角色轉換所造成的立場差異及其運作之考量,因而提出縮短民眾對政策認知差距、重視後續公共回饋之公共性考量、以及重新思索「市政業務」的範疇等研究建議。
目 次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致謝詞............ ......................................ii
中文摘要.......... .....................................iii
english abstract.........................................iv
圖 次.................................................viii
表 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二章 無線網路相關政策與研究之概況…………………………5
第一節 無所不在的U化社會…………………………………………5
壹、以人為中心的U化環境……………………………………………5
貳、邁向U化社會─「U-Japan」和「U-Korea」……………………6
第二節 各國推動無線寬頻相關計畫之現況…………………………7
壹、美國無線費城計畫…………………………………………………7
貳、其他地區或國家之無線寬頻建置計畫…………………………10
第三節 我國無線寬頻網路推動計畫之政策現況…………………11
壹、台北市網路新都─無線寬頻建置執行計畫……………………11
貳、高雄無線網路共同平臺計畫……………………………………13
第三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14
第一節 社會判斷理論及其相關內涵………………………………14
壹、社會判斷理論……………………………………………………14
貳、稜鏡模型…………………………………………………………15
第二節 社會指標與政策評估………………………………………22
壹、社會指標的概念與限制…………………………………………22
貳、政策指標的概念與意義…………………………………………23
第三節 各類資訊化指標之概述……………………………………24
壹、城市資訊化指標之內涵…………………………………………24
貳、國家資訊應用指標之內涵………………………………………27
第四節 計劃行為理論………………………………………………30
第五節 小結…………………………………………………………31
第四章 研究設計…………………………………………………32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32
第二節 研究途徑……………………………………………………3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操作化……………………………………34
第四節 研究抽樣與問卷設計………………………………………40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42
第一節 問卷回收與基本資料之分析………………………………42
第二節 兩類群預測者之判斷預測結果分析………………………44
壹、官僚預測者之結果分析…………………………………………44
貳、民眾預測者之結果分析…………………………………………54
第四節 線索之主客觀權數分析……………………………………66
第五節 其他問題之分析……………………………………………76
第六章 結論………………………………………………………77
第一節 兩類群研究結果之比較發現………………………………77
第二節 建議…………………………………………………………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81
第四節 未來研究展望………………………………………………82
參考文獻………………………………………………………………84
附錄一:官僚與民眾對整體無線網路使用意願之認知研究………91
附錄二:官僚與民眾對「整體無線網路使用意願」線索認知之整理………………………………………………………………………95

圖 次

圖一:稜鏡模型結構圖………………………………………………16
圖二:稜鏡模型示意圖………………………………………………18
圖三:單一系統設計示意圖…………………………………………19
圖四:雙重系統設計示意圖…………………………………………20
圖五:三重系統設計示意圖…………………………………………21
圖六:N系統設計示意圖 ……………………………………………21
圖七:計劃行為理論架構圖…………………………………………30
圖八:本文的研究步驟………………………………………………33
圖九:本研究研究途徑………………………………………………34
圖十:本研究架構圖…………………………………………………35
圖十一:官僚與民眾是否有使用過無線通訊相關產品或服務之次數分配……………………………………………………………………44
圖十二: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一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66
圖十三: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二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67
圖十四: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三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68
圖十五: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四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69
圖十六: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五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70
圖十七: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六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71
圖十八: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七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72
圖十九: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八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73
圖二十: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九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74
圖二十一:官僚與民眾預測者對第十項線索的主客觀權數比較圖………………………………………………………………………75
圖二十二:官僚與民眾對影響「政府支持度」因素之次數分布………………………………………………………………………76

表 次

表一:美國城市提供寬頻上網進度…………………………………………………………………………2
表二:亞太各國推動無所不在政策一覽表…………………………………………………………………………6
表三:韓國無線寬頻建設規劃時間表…………………………………7
表四:無線費城推動組織服務項目…………………………………………………………………………9
表五:社會指標與政策指標的區別…………………………………23
表六:主要城市資訊化指標研究機構一覽表………………………24
表七:「eEurope基準指標」指標項目表……………………………25
表八:「都市資訊化衡量指標」指標項目表………………………26
表九:資訊都市指標系統……………………………………………27
表十:主要國家資訊應用指標研究機構一覽表……………………28
表十一:國家資訊應用相關指標構面彙整歸類……………………29
表十二:本研究模擬個案之變項(線索)及其與無線上網使用意關係………………………………………………………………………38
表十三:本研究線索指標之變化範圍………………………………39
表十四:線索間的相關係數…………………………………………41
表十五:樣本之性別次次數統計……………………………………43
表十六:樣本之學歷次數統計………………………………………43
表十七:是否居住在台北之樣本次數統計…………………………43
表十八:官僚預測者的Multiple R、R-Square及Adjusted R-Square…………………………………………………………………45
表十九:官僚預測者對各線索的相對權數…………………………46
表二十:官僚預測者對各線索的主觀權數…………………………47
表二十一:第一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47
表二十二:第二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48
表二十三:第三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49
表二十四:第四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49
表二十五:第五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0
表二十六:第六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1
表二十七:第七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1
表二十八:第八位官僚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2
表二十九:官僚預測者之間的相關係數……………………………53
表三十:民眾預測者的Multiple R、R-Square及Adjusted R-Square…………………………………………………………………54
表三十一:民眾預測者對各線索的主觀權數………………………55
表三十二:民眾預測者對各線索的相對權數………………………56
表三十三:第一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6
表三十四:第二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7
表三十五:第三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8
表三十六:第四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8
表三十七:第五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59
表三十八:第六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0
表三十九:第七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0
表四十:第八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1
表四十一:第九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2
表四十二:第十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2
表四十三:第十一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3
表四十四:第十二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4
表四十五:第十三位民眾預測者之主觀與相對權數之比較………64
表四十六:民眾預測者之間的相關係數……………………………65
一、中文
朱斌妤、吳濟華、林國清、許翠谷,2001,〈都市資訊化衡量指標〉,《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一卷第一期,頁29-66。

江政達,2002a,〈資訊社會初探(一) IDC/World Times之資訊社會指標〉,2006/04/2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trend&id=1196。

江政達,2002b,〈資訊社會初探(三) MI之電子化整備度指標〉,2006/04/22下載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trend&id=1214。

江政達,2002c,〈資訊社會初探(二) EIU之電子化整備度指標〉,2006/04/22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213。

江政達、江志浩,2002,《市政專題報告第315輯─城市資訊化指標之初探》,臺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計劃。

吳建興,2005,〈2006年費城將成全美最大Wi-Fi無線都市〉,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655。

吳建興,2006,〈WiMAX+Wi-Fi,印度Dishnet Wireless將佈建全國無線網路〉,2006/08/30下載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706。

吳柏穎,2002,〈公眾無線區域網路計費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李允傑,1997,《財務行政與政策過程》,台北:商鼎文化。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牧原,2006,〈公眾無線網路經營模式之探討─以臺北高雄兩市網路新都計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薇,2005,〈資訊城市建構計畫之評估-以台北市網路新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明生,方之光,1998,〈從地區行銷與多元公共決策的觀點探討高雄都會區經濟發展與開發建設的問題〉,《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四卷第一期。2006/08/21下載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c25.htm。

林世懿,2005,〈再論u-Japan─u-Japan政策最新發展情況(上)〉,2006/04/22下載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276。

林世懿,2006,〈城市寬頻網路建設正火熱,全球400個城市積極推動中〉,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180。

林志峰,2006,〈羅德島可望成為美國第一個無線州 〉,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290。

林宜洵,2004,《消費者採用電腦無線上網之行為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柏生,2004,《台灣公眾無線區域網路產業營運模式與發展機會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峰田,2004,〈資訊時代的建築、社區與都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通訊。

林錦郎,2001,〈社會判斷理論與認知衝突典範〉,《公共事務評論》,第二卷第一期,頁209-277。

金希修,2005,〈無線網狀網路將成為西歐WiFi發展下一代主要技術〉,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552&SearchString=&title=無線&article=。

胡志男,2003,《第三代行動通信與無線區域網路服務之比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電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桑任榮,2003,《公眾無線區域網路(PWLAN)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曜正科技台北地區使用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九十五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6/11/16下載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涂敏怡,2006,《城市無線寬頻上網採用意願之研究─台北市WIFLY無線寬頻網路試用者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煒蓉,2005,《運用無線城市建構VOIP營運服務之策略分析─以高雄市系統整合商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寧,2004,《社會判斷理論之集體決策程序對互動管理成果之驗證-兼論政策分析中集體決策方法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統一安源資訊網站,網址為http://www.wifly.com.tw/wifly3/tw/WiflyNews/News/天下341期P36.htm。

莊順斌,2005,〈亞太各國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推動政策概述〉,2006/04/22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307。

郭昱瑩,2002,《公共政策:決策輔助模型個案分析》,台北:智勝文化。

郭鑑德,2004,《科技接受模式在行動上網市場之實證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陳一銘,2002,《臺灣無線網路製造商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宗志,2003,《消費者對創新產品購買意願因素之探討─以無線網路產品(WLAN)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本方,2005,〈無所不在的U社會〉,Mobile Business, June, 2006/08/29下載自http://promotion.fetnet.net/pmt/ess_epaper0714/p2.html。

黃文宗,2006-06-29╱中央社記者台北二十九日電,2006/09/02轉引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107+112006062901245,00.html。

黃郁雯,2003,《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經驗與他人支持三者與電腦態度及電討焦慮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翔祺,2003,〈韓國電子化政策〉,2006/04/23下載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235。

黃錦堂、蘇彩足,2003,《臺北市作為首都應有之功能與法制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

楊展岳,2006,〈Nortel與德NEW Energie電力,共構WiMAX試驗計畫〉,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239。

詹中原,1995,〈中共宏觀調控政策之「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的政策檢驗〉,《中國行政》,第五十七期,頁1-14。

廖慧美,2006,〈英國十二座無線城市計畫明年上路〉,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301。

劉怡欣,2004,《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評估研究—現職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觀點》,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劉芳梅,2005,〈費城U-City計劃藍圖與推動現況〉,2006/04/13下載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315。

劉芳梅,2006a,〈政府不動納稅收入前提下 EarthLink主導之無線費城啟動〉, 2006/4/13下載自資策會FIND網站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183。

劉芳梅,2006b,〈芬蘭業者推出WiMAX服務,期望縮減數位落差〉,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103。

劉芳梅,2006c,〈哥倫比亞一步到位,無線技術解決最後一哩問題〉,2006/08/30下載自資策會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123。

鄭明宗,2003,〈我國寬頻網路政策之回應性評估〉,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乃沂,2002,〈衝突分析的先導研究:結合判斷分析與系統動力學的方法〉,《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一卷第二期,頁77-114。

蕭新煌,1997,〈構築一個好社會的願景:綜合解讀1996台灣社會指標〉,《85年社會指標統計結果發表會論文》,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蘇伯方,2003,《即時傳訊軟體採用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
Ajzen, I. & Fishbein, M.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Ajzen, I. 1991. “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jzen, I. 2002. “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Bandura, A. 1977. “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 Self – 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rehmer, B.1988. “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Judgment Theory.” In B. Brehmer and C. R. B. Joyce(eds.) Human Judgment: The SJT View. Amsterdam: North-Holland.

Brunswik, E. 1943. “ Organismic Achie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bability.” Psychology Review, 50: 255-272.

Brunswik, E. 1955. “ Representative Design and Probabilistic Theory in a Func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Review, 62: 193-217.

Cook, R. L., and Stewart, T. R.,1975, “A comparison of judgemental polic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3, pp.31-45.

Cooksey, R. W.1996. Judgment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Inc..

de Neufville, J. L. 1975. Social Indicators and Public Policy. Amsterdam: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Doherty, M. E. and Keeley, S. M., 1972, “Use of Subjective Prediction in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Policy Capturing,” Journal of Appplied Psychology, 56, pp.277-278.

Hammond, K. R., Stewart, T. R., Brehmer, B. & Steinmann, D. O. 1975. “Social Judgment Theory,” in M. F. Kaplan and S. Schwartz (eds.), Human Judgment Decision Proces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cRae, Duncan, Jr. 1985. Public Indicators: Links between Social Science and Public Debate. Chapel Hill, N. 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McNabb, D.E. 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Armonk, New York: M.E.Sharpe.

Nachmias, David. & Nachmias, Chava.1979. Pub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chmitt, N., 1978, “Comparis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ing Strategies in Changing Task Situations,” Organizationan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1, 171-188.

Summers, D. A., Taliaferro, J. D., and Fletcher, D. J., 1970, “Subjective vs.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Judgement Policy.” Psychonomic Science, 18, pp.249-250.

Tolman, E. & Brunswik, E. 1935. “ The Organism and the Casual Texture of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42: 43-77.

Tolman, E. C. 1932. 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 and man, New York: Century.

Wang, M. S. 1987. Addition of A Cognitive Dimension to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 Land Use Decision –Making Example, Dissertation, the school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