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08:1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袁翊軒
研究生(外文):
Yi-Shiuan Yuan
論文名稱:
《黃帝四經》中的政治思想
論文名稱(外文):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指導教授:
林俊宏
指導教授(外文):
Chun-Hung Li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黃帝四經
、
黃老學
、
道
、
氣化宇宙論
、
法
、
道理
、
神明
、
無為
、
君臣民
、
虛靜
、
刑德
、
形名
外文關鍵詞:
Yellow-Lao Taoist
、
Tao
、
law
、
spirit
、
non-action
、
gasification viewpoint
相關次數:
被引用:
5
點閱:1070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的對象乃是1973年從馬王堆古墓出土的乙本老子卷前四篇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和〈道原〉),透過諸多文獻的考證認定其合稱為《黃帝四經》。《黃帝四經》成書於戰國早中期,並高度發展於齊國稷下學宮,該基本背景足以作為理解《黃帝四經》的重要佐證。而文本的探討和論文的寫作是以「思想史途徑」為建構本文結構的基本途徑,並以「概念史途徑」當作各章節內部討論的重要方法。
在《黃帝四經》的理論當中,由道而化生形下世界的架構,可以運用「氣」來理解,轉為從「渾沌之氣」化生萬物,因此可簡稱為「道是氣」的氣化宇宙論。這是萬物存在的基本環境,透過氣的變化帶有物質意義(氣)和抽象意義(道理)。若集中觀察其中的人世,人應當依於自然而生存,其中不凡者姑且稱為「聖人」。聖人順於道理而處世,並且透過氣而與環境達成和諧,使己身復歸渾沌;或是在「道生法」的脈絡中扮演中介角色,創造理想秩序,甚至使人世共同復歸渾沌。
聖人(不限擔任君或臣)修持的關鍵在於「神明」,「神明」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簇,包含了「渾沌義」、「神祇義」和「內在義」,三種意義可以互相聯繫。聖人透過「內在」發動修持「神明」,足以與「神祇」溝通或更進一步復歸「渾沌」。而因為修持內在所致的效果不同,代表著內在「神明」具有層次之別,更因此當聖人操持「神明」而治理,政治秩序和統治術便也由焉存在層次的差異。本文將《黃帝四經》中所涉的理想的政治秩序分為「無為而無以為」和「無為而無不為」,而統治術中的「名實相符」和「刑德相養」在不同層次的政治秩序下,也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
總歸來說,不論《黃帝四經》如何看待繽紛的環境,或是如何區分複雜的人世,透過對於「神明」概念的理解,可以發現《黃帝四經》的最終企圖乃是試圖將整個氣化世界再次拉回「渾沌」。這樣的理想也讓《黃帝四經》在行文時不斷呈現返回「一」的思維模式,本文據此歸納出「天人合一」、「內外合一」和「體用合一」的三個重要面向。這樣的特色同時帶有「神秘性」和「理性」,或許是「道家」思維的共同特質。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09
第三節 文獻回顧……………………………………………………13
第四節 《四經》的發展背景………………………………………22
第五節 章節安排……………………………………………………25
第二章 道論和宇宙論………………………………………………31
第一節 商周時代的天論和《老子》的道論………………………31
一、 商周時代的天論……………………………………………32
二、 《老子》的道論……………………………………………38
第二節 《四經》的道論和天論……………………………………43
一、 《四經》的道論……………………………………………43
二、 《四經》的天論……………………………………………49
第三節 由道而開展的宇宙觀………………………………………58
一、 道的構成物質(尚氣說)…………………………………58
二、 宇宙生成圖式………………………………………………64
第三章 法與神明……………………………………………………73
第一節 法……………………………………………………………74
一、 道生法………………………………………………………74
二、 道理…………………………………………………………80
三、 道理的示現…………………………………………………84
第二節 神明…………………………………………………………93
一、 神明的概念來源……………………………………………94
二、 《四經》中的神明…………………………………………97
三、 神明和心…………………………………………………104
第四章 政治角色和統治方法……………………………………111
第一節 君臣民關係………………………………………………112
一、 君臣民角色………………………………………………113
二、 君民關係…………………………………………………117
三、 君臣關係…………………………………………………119
第二節 虛靜和因循………………………………………………124
一、 虛靜而觀察………………………………………………124
二、 審度而因循………………………………………………130
第三節 無為治術…………………………………………………134
一、 名實相符…………………………………………………135
二、 刑德相養…………………………………………………140
第五章 結論………………………………………………………151
一、研究心得…………………………………………………………151
二、研究展望…………………………………………………………158
參考文獻………………………………………………………………161
圖片目次
圖2-1 《太一生水》宇宙生成圖式…………………………………70
圖2-2 《周易.繫辭上傳》所建構的宇宙生成圖式………………71
圖2-3 《淮南子•天文》所建構的宇宙生成圖式…………………71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傳統文獻
孔安國,1979,《尚書孔氏傳》(《四部叢刊》正編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 卡,199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毛 亨,1979,《毛詩》(《四部叢刊》正編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 弼 ,1979,《周易注》(《四部叢刊》正編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德有,2006,《老子指歸譯註》,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左丘明,1983,《國語》(韋昭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左丘明,1983,《春秋左傳》(杜預注、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冊、第14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司馬遷,2006,《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仲長氏,1979,《尹文子》(《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何 晏,1975,《論語集解》(《四部叢刊》三編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管 仲,1979,《管子》(房玄齡注)(《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八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商 鞅,1979,《商子》(《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八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呂不韋,1979,《呂氏春秋》(高誘注)(《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班 固,1981,《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莊 周,1979,《南華真經》(郭象注,陸德明音義)(《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鶡冠子,1979,《鶡冠子》(陸佃注)(《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慎 到,1979,《慎子》(慎懋賞 校)(《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 岐,1975,《孟子趙注》(《四部叢刊》三編第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 安,1979,《淮南子》(高誘注)(《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韓 非,1979,《韓非子》(《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八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二、近人論著
丁原明,2000,《黃老學論綱》,山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王 博,1993a,〈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23-240。
王 博,1993b,《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
王 博,2003,《易傳通論》,北京:中國書店。
王文亮,1993,《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曉波,2006,〈「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頁75-113。
白 奚,1998,《稷下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石田秀實,1993,《氣、流動的身體》(楊宇譯),台北:武陵出版社。
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
伍振勳,1996,《戰國時期道家與法家「道—法」命題之義涵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宜樺,2005,〈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2期,頁1-57。
朱曉海,1977,《《黃帝四經》考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牟宗三,2006,《政道與治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 增,2001,《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德山,2004,《文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澤厚,2001,《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余明光,1992,〈《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88-197。
杜正勝,1991,〈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卷3期,頁1-65。
吳 光,1985,《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171-194。
林俊宏,2000,〈《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27-60。
林俊宏,2005,〈《老子想爾注》之政治思想試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6期:頁37-78。
林義正,1991,〈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7期,590-603。
林靜茉,2001,〈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四篇成書年代考〉,《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頁147-183。
屈萬里,1956,《尚書釋義》,台北:中華文化出版社。
金兌勇,1999,《老子道論的思路探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春峰,2006,《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侯外廬,1995,《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厚宣,1959,〈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第9期,頁24-25。
胡家聰,1998,《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家聰,2003,《管子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 蘭,1974,〈黃帝四經初探〉,《文物》第十期:頁48-52。
徐復觀,2005,《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流水,2001,《慎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孫以楷、陸建華、劉慕方,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孫廣德,1984,〈我國古代的君臣民理論〉,《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頁173-223。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晁福林,2004,〈試論先秦道家「無為」思想的歷史發展—關於郭店楚簡的一個爭論談起〉,《江漢論壇》第十一期,頁84-90。
郭沫若,1983,《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郭沫若,1984,《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2002,《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下兩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
郭應哲,1996,《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應哲,1999,〈黃帝傳說與黃老政治思想之關係〉,《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2卷第1期:頁1-20。
陳伯适,2004,〈《史記》中的黃老之學析論〉,《台中師院學報》第18卷第2期,頁125-154。
陳鼓應,1999a,《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1999b,〈乾坤道家易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0期,頁21-54。
陳鼓應,2000,〈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臺大文史哲學報》,頁41-92。
陳鼓應,2001,《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3a,《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
陳鼓應,2003b,《道家易學建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4a,《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4b,《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4c,〈「理」範疇理論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頁51-73。
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廣忠,2001,《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
陳德和,1999,〈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頁16-27。
陳震宇,2006,《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當性論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麗桂,2002,〈黃老與齊學(一)---治國〉,《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117-155。
陳麗桂,2005,〈〈太一生水〉研究綜述及其與《老子》丙的相關問題〉,《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頁413-437。
馮友蘭,2003,《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馮友蘭,2005,《中國哲學史》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傅佩榮,1985,《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
彭 林,2005,《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卷》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張光直,1993,《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忠宏,2003,《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盈秋,2005,《《老子指歸》的政治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運華,1998,《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黃仁宇,2002,《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俊傑、蔡明田,1997,〈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六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頁1-43。
黃漢光,2000,《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
曾春海,2007,〈〈繫辭傳〉與《黃老帛書》天道與治道之對照〉,《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期,頁133-149。
楊儒賓,1994,〈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頁477-520。
楊蕙旖,2004,《論《周易.繫辭傳》的道論及其認識途徑》,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昆如,2005,《哲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葛兆光,2002,《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趙中偉,2003,〈道者,神明之原也--《黃帝四經》形上思維研究〉,《輔仁國文學報》第19期,頁29-63。
熊鐵基,2000,〈對「神明」的歷史考察—兼論〈太一生水〉的道家性質〉,《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533-538。
劉文星,2007,〈從〈十六經〉篇黃帝君臣的言論看《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思想特色〉,《宗教哲學》第38期,頁111-122。
劉榮賢,2000,〈《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暨大學報》第4卷第1期,頁1-16。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劉澤華,2001,《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鄭 開,2003,《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鄭倩琳,2002,《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閻鴻中,1990,〈試析《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頁1-20。
賴炎武、傅武光 注譯,1997,《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
賴錫三,2004,〈《莊子》精、氣、神的功夫和境界〉,《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頁121-154。
盧瑞鍾,1974,《先秦天道觀念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 穆,2003,《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鍾肇鵬,1978,〈《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第2期:頁63-68。
鍾宗憲,1996,〈黃帝造說盛於稷下學宮之蠡測—兼論「黃老之學」〉,《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期,頁105-124。
龍 晦,1975,〈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探源〉,《考古學報》1975年二期。
蕭公權,1998,《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釋聖嚴,2002,《比較宗教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Kuhn, Thomas 著,王道還等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譯自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2.
Schwartz, Benjamin I.著,程剛譯,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譯自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
2.
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
3.
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
4.
老子道論的思路探索
5.
戰國時期道家與法家「道-法」命題之義涵研究
6.
論《周易.繫辭傳》的道論及其認識途徑
7.
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當性論述
8.
「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研究
9.
韓非子思想淵源之研究
10.
《道德經》與《黃老帛書》「道論」之比較研究
11.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12.
韓非子術論
13.
《管子》形上思想探究─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建
14.
老子虛靜思想之研究
15.
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1.
劉文星,2007,〈從〈十六經〉篇黃帝君臣的言論看《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思想特色〉,《宗教哲學》第38期,頁111-122。
2.
鍾宗憲,1996,〈黃帝造說盛於稷下學宮之蠡測—兼論「黃老之學」〉,《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期,頁105-124。
3.
劉榮賢,2000,〈《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暨大學報》第4卷第1期,頁1-16。
4.
趙中偉,2003,〈道者,神明之原也--《黃帝四經》形上思維研究〉,《輔仁國文學報》第19期,頁29-63。
5.
楊儒賓,1994,〈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頁477-520。
6.
曾春海,2007,〈〈繫辭傳〉與《黃老帛書》天道與治道之對照〉,《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期,頁133-149。
7.
黃俊傑、蔡明田,1997,〈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六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頁1-43。
8.
陳麗桂,2005,〈〈太一生水〉研究綜述及其與《老子》丙的相關問題〉,《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頁413-437。
9.
陳麗桂,2002,〈黃老與齊學(一)---治國〉,《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117-155。
10.
陳德和,1999,〈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頁16-27。
11.
陳鼓應,2004c,〈「理」範疇理論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頁51-73。
12.
陳鼓應,1999b,〈乾坤道家易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0期,頁21-54。
13.
孫廣德,1984,〈我國古代的君臣民理論〉,《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頁173-223。
14.
林靜茉,2001,〈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四篇成書年代考〉,《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頁147-183。
15.
林義正,1991,〈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7期,590-603。
1.
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
2.
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
3.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維模式比較:以「理事不二」與「理一分殊」為觀照通孔
4.
明代《莊子》注本中的「應帝王」思想:以《南華真經副墨》、《莊子內篇注》及《莊子通》為核心
5.
《鶡冠子》的道法思想─從「天」、「地」、「人」、「命」「四稽」談起
6.
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
7.
《莊子》中的「知」與「治」
8.
《老子指歸》的政治觀
9.
《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道」、「法」為核心
10.
超音波輔助超濾膜清洗程序
11.
矽球太陽能電池之反射板系統設計與分析
12.
網路資料庫行銷之顧客集中度分析—以DELL電腦網站為例
13.
氮化鎵二維電子系統之傳輸特性
14.
兩漢黃老思想研究
15.
賈誼思想的基礎與系統——以《新書》為核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