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4: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聿伶
研究生(外文):Yu-Ling Chen
論文名稱:台灣資訊電子產業政策工具之研究:1960年至2005年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IT Industrial Policy Instruments in Taiwan :1960-2005
指導教授:蘇彩足蘇彩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Tsu 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資訊電子產業產業政策政策工具跨組織網絡政企關係戒嚴政策產出
外文關鍵詞:IT informationIndustrial policyPolicy instrumentTransorganizational /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Martial lawPolicy outco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篇論文以「組織網絡」為研究途徑,觀察台灣資訊電子產業與政府之間網絡關係的變化。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1、瞭解資訊電子產業之相關產業政策。2、探討我國資訊電子產業各階段所採用之政策工具類型。3、瞭解政府與企業間的網絡對政策產出的影響。於此,本文在章節安排上,除整理與說明資訊電子產業發展迄今的歷程外,也整理相關產業政策與主要政府科技決策之單位,接著便是探討資訊電子產業在解嚴前(1960年至1987年)、解嚴後(1987年至2000年)以及政黨輪替後(2000年至2005年)三階段內的政企網絡關係與政策產出。
  主要核心在於產業政策數量與類型之變化;亦即,欲透過政府與資訊電子產業之間的網絡關係來解釋產業政策的出現。本文將資訊電子產業的發展以政治重大事件為背景,劃分為解嚴前、解嚴後以及政黨輪替後三個階段。根據不同的國內外政經社會等環境因素,探討在該環境下的政府與資訊電子產業之間的跨組織網絡架構問題,亦即網絡是如何產生、網絡建構的目標以及網絡內行為者的自主性等,並透過跨組織網絡架構來討論產業政策數量上與政策工具類型上的變化。
  本論文發現,政府與資訊電子產業間的跨組織網絡關係將會影響到產業政策產出。亦即,在不同的跨組織網絡關係下,行為者的戰略位置、自主空間與網絡連結上皆產生變化。解嚴前的跨組織網絡乃是政府由上而下主導連結形成,即層級節制之網絡關係;解嚴後的連結傾向水平式連結,強調水平合作關係。此等網絡建構連結從由上而下,轉變為解嚴後的雙箭頭式或由下而上的連結。而政黨輪替後的網絡建構連結偏向政府由上而下積極主導形成,資訊電子產業僅是被動地被納入該網絡。換言之,解嚴後的網絡關係由政府主導的傾斜式網絡關係,逐漸趨於平衡,使得產業在政企網絡內的空間與自主性提高,並對產業政策產生影響力。而政黨輪替後的政企跨組織網絡關係中,政府拉攏建立網絡關係,導致網絡關係產生變化,產業組織在網絡內所擁有的自主空間與影響力升高,其亦直接涉入產業政策的決策機制,此不同於別於解嚴前後的政企跨組織網絡。而此種網絡關係的轉變,也直接造成資訊電子產業政策數量上與類型上的變化。
 The thesis attempts to observe the network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T industry through the transorganizational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pproach.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the thesis. First, collecting the Taiwan’s IT industrial policies from 1960-2005. To classifying the policy instruments of Taiwan’s IT industry is the second aim.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is research in the influences of network on policy outcom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policy of IT industry in Taiwan and divides the I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to there phases: Martial law period, post-Martial law period and party alternation period.
 The transitions of network and policy outcome are main research topic of the thesis. To attempt to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ke political, economical or societal affairs, and also try to construct the transorganizational network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T industry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The characters of government-industry network maybe unlike in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diversities of network perhaps affect the IT industrial policy outcome.
 The important finding of my research is that the government-industry network affects the IT industrial policy outcome, including the category of policy instrument and amount of policy. Taiwan was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the Martial law period and KMT controlled all aspects of Taiwan. The government-industry network was top-down and positively built by KMT government. The I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was difficult to affect the policy outcome, when entering to the party alternation period (2000-2005), the network and influence of policy outcome are changed.
目錄
謝辭……………………………………………………………………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架構與方法…………………………………3
第三節 文獻檢閱…………………………………………………7
第二章 資訊電子產業之發展 ………………………………………19
第一節 資訊電子產業概述 ……………………………………19
第二節 我國資訊電子產業之發展沿革 ………………………32
第三章 我國資訊電子產業政策及主管機關 ………………………39
第一節 資訊電子產業之政策工具 ……………………………39
第二節 資訊電子產業政策之主管機關 ………………………48
第四章 戒嚴時期之資訊電子產業發展(一九六0年至一九八六年)…………………………………………………………65
第一節 戒嚴時期之環境 ………………………………………65
第二節 政企間組織網絡關係 …………………………………77
第三節 政策產出 ………………………………………………92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五章 解嚴時期之資訊電子產業發展(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九年)………………………………………………………101
第一節 解嚴時期之環境………………………………………101
第二節 政企間組織網絡關係…………………………………107
第三節 政策產出………………………………………………121
第四節 小結……………………………………………………129
第六章 政黨輪替時期之資訊電子產業發展(二000年至二00五年)…………………………………………………………133
第一節 政黨輪替時期之環境…………………………………133
第二節 政企間組織網絡關係…………………………………139
第三節 政策產出………………………………………………154
第四節 小結……………………………………………………161
第七章 結論…………………………………………………………16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5
第二結 政策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169
參考書目………………………………………………………………173
壹、中文部份
丁仁芳、王慶輝,1996,政府與企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光旭,2004,「政策綱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5:61-102。
王聰景,2001,「我國政治體制的定位與發展現況」,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4:53-62。
王輝煌,2000,「官僚制度與民主政治:以美日台的結構性比較分析為」,人文及社會期刊,12(2):347-386。
王正芬,1999,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台北:財訊。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業。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台北:自立晚報。
天下雜誌,2005,「天下調查:前1000大製造業」,天下雜誌網站:http://www.cw.com.tw/survey/survey_article2.jsp〈Access date: 2005/09/12〉。
台灣總體經濟預測,http://www.sinica.edu.tw/econ/publication/〈Access date:2006/10/17),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中華百科全書網站: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index.asp〈Access date: 2006/10/11〉。
台灣大百科全書,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Access date:2006/10/11〉。
台灣歷史辭典網站,http://taipedia.cca.gov.tw/taipedia/dict/index.aspx〈Access date: 2006/10/17〉。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2005,「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國家的貢獻」,TSIA 網站:www.tsia.org.tw/UploadFile/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國家的貢獻-彙整0413.pdf〈Access date: 2005/09/12〉。
台灣研究基金會,1995,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
尹仲容,1963,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續編,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行政院國科會,2005,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民國94年版,台北:國科會。
科技年鑑網:http://yearbook.stpi.org.tw/chinese/94/yearBook/index.htm 〈Access date: 2006/07/06〉。
行政院主計處,2005a,九十三年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5b,「我國高科技產業概況分析」,國情統計通報,網站: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Access date: 2005/09/10〉。
行政院經濟部國貿局,2005,九十三年對外貿易發展概況,台北:國貿局。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網站:http://www.stag.gov.tw/group/application/stag/index.php 〈Access date2006/10/17:〉。
行政院國科會,2004a,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92年到95年,台北: 國科會。
行政院國科會,2004b,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民國94年版,國科會網站:http://www.nsc.gov.tw/tech/pub_data_main.asp〈Access date: 2006/07/07)。
行政院國科會,2004c,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民國93年版,台北:國科會。
行政院經濟部,2003,「揮別單打獨鬥,整合性業界科專開啟合作時代」,科技尖兵,82,經濟部科技尖兵網站:http://www.st-pioneer.org.tw/modules.php?name=magazine&pa=showpage&tid=1459〈Access date: 2005/10/25)。
行政院經濟部,2001a,「兩岸投資環境優劣勢比較分析」,大陸經濟情勢評估2001,資料來源:http://www.moea.gov.tw/~ecobook/china/2001/3.doc〈Access date: 2006/10/17)。
行政院經濟部,2001b,「大陸經營環境變遷對台商投資影響-高科技產業」,大陸經濟情勢評估2001,資料來源:http://www.moea.gov.tw/~ecobook/china/2001/4.doc〈Access date: 2006/10/17)。
行政院經濟部,2001c,「製造業赴大陸投資對我國產業競爭力之影響」,大陸經濟情勢評估2001,資料來源:http://www.moea.gov.tw/~ecobook/china/2001/7.doc〈Access date: 2006/10/17)。
自由電子報,2002/04/17,「政院提供500億貸款,推動核心科技研發」,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pl/17/today-p5.htm〈Access date: 2005/10/25)。
呂秋遠,2000,「政黨理念與政治現實的碰撞:國民黨與民進黨財經政策之比較」,問題與研究,39(11):1-28。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2004,信任,台北:土緒。
吳珊昀,2006,公設財團法人轉型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珊,2001,「民主鞏固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家、市場與民主的結構改革」,國策專刊,18:5-7。資料來源: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m18_2.pdf〈Access date: 2006/10/17)。
李筱峰,2000,「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李筱峰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454&menu_id=4〈Access date: 2006/10/17)。
李國鼎,1991,經驗與信仰,台北:天下。
李國鼎,1987,工作與信仰,台北:天下。,
李國鼎、陳木在,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下冊〉,台北:聯經。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0223.pdf〈Access date: 2006/10/01)。
李國鼎先生紀念網站,http://www.iii.org.tw/ktli/index00.htm〈Access date: 2006/10/01)。
沈有忠,2000,台灣統治聯盟之轉型-從黨國威權體制到三角聯盟,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士熙,2003,高科技廠房建廠成功的關鍵因素探討,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林仲修,2002,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子菁,2002,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出口競爭力之實證分析,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
林寶安,2002,「台灣1990年代的金融擠兌、合併與金融秩序」〉,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2002年12月14、15日於東海大學所主辦的「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研討會,資料來源:http://tsa.sinica.edu.tw/old/annual%20list.htm〈Access date: 2005/09/18)。
林美萱,2001,「台灣因應國際經濟衝擊之對策與表現」,國策會網頁: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0/TE-C-090-183.htm〈Access date: 2005/09/18)。
林若雩,1995,新加坡、臺灣、南韓的政治市場與威權轉型之比較,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
若林正丈,1994,臺灣 :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段盛華、劉佩怡,2004,「台灣基層金融的政治經濟分」,玄奘社會科學學報,2,1-28。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 : 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段承樸,1992,臺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秦正宇,2004,我國促進TFT-LCD產業研發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0,「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歷程:國家干預、跨國社會網絡與高科技發展」,收錄於台灣產業技術發展史研究論文集,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資料來源: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jinnyuh/papers/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歷程.PDF〈Access date:2006/10/01)。
徐正光、蕭新煌主編,1996,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馬凱編,1994,台灣工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
高永光,2005,〈「臺灣第七次修憲後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國策會網頁: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C-094-076.htm〈Access date: 2005/09/18)。
陳玉華,2004,台灣資訊電子產業融資決策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
陳恆鈞、黃婉玲,2004,「台灣半導體產業政策工具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中國行政,75:1-28。
陳正茂,2003,台灣經濟發展史,台北:新京文開發。
陳維曾,2002,「市場、國家、與法律—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台灣法律與台灣社會」研討會論文。資料來源:http://140.112.151.77/conference.htm〈Access date: 2006/09/18)。
陳韋如,1997,政府與企業關係變化之研究,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陽德,1992,「台灣當前三大政治問題」,台北:自立晚報。
陳競新,1992,政商關係與產業政策--以汽車及資訊電子業為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梁永煌,1995,「國民黨產追追追專題」,財訊,102-122。
許甘霖,1997,「政治支配或市場邏輯—黨營事業概念的再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5-208。
許介鱗,2001,戰後台灣史記(卷二),台北:文英堂。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一〉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之展望與未來」,「科技經濟論壇—新世代高科技產業系列」,國策會網頁: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0/900713-TE.htm〈Access date: 2005/09/18)。
郭博堯,2001,「背景分析-石油與國際危機的關聯」 。國策會網頁: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36.htm〈Access date: 2005/09/18)。
黃宗昊,2004,「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的分析」〉,問題與研究,43(4):35-72。
黃鎮台,2002,「2002年台灣經濟展望」,國策專刊,2,台北:國策會。資料來源:http://www.npf.org.tw/monograph/research/002.pdf(2006/10/17)。
黃智輝,1984,台灣工業發展策略與貿易型態之轉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子揚,1979,「高雄事件紀實」。資料來源:http://www.tces.chc.edu.tw/center1/taiwan/h/h3/h35/h355.html〈Access date: 2006/10/17)。
彭懷恩,2004,台灣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
電電公會,2001,「2001電電公會建言書」,台北:電電公會。資料來源:http://www.teema.org.tw/publish/moreinfo.asp?autono=347〈Access date: 2006/10/17)。
張嘉琪、林全修,2003,「昔日紅頂商人換綠帽」,新新聞,841:64-69:
張人傑,2003,「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統理機制─政府與企業關係的比較制度分析」,法政學報,16:95-125。
張哲嘉,2000,台灣高科技產業獨大發展之分析,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苙雲主編,1999,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理性經濟,台北:遠流。
張文蘭,1991,政策工具類型化與評估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工業園區網站:http://www.sipa.gov.tw/〈Access date: 2005/09/18)。
楊和炳,2003,科技管理,台北:五南。
楊雅蕙主編,1995,台灣產業發展與政策,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
資訊工業策進會網站:http://stlc.iii.org.tw/〈Access date: 2005/09/18)。
維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Access date: 2005/09/18)。
齊光裕,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趙永茂、黃瓊文,2000,「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
林縣水林鄉農會一九七○及一九九○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3:165-200。
廖達琪,2005,「『人治』傳承的威權掌握―台灣憲政發展過程中領導菁英角色的初探(1950~)」,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於2005年9月19日主辦「從制度變遷看憲政改革:背景、程序與影響」學術研討會。資料來源:http://www.ipsas.sinica.edu.tw/image/ipsas/1/139.pdf(2005/11/18)。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3-189。
劉阿榮,2003,「跨世紀的台灣政商關係—1990年代迄今」,社會文化學報,16:97 -125。資料來源:http://www.ncu.edu.tw/~cge/4/culture/16/05.htm〈Access date: 2005/11/18)。
劉大年,2001,「國際經貿局勢」,2000年國際暨大陸情勢評估報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料來源:http://iir.nccu.edu.tw/hpolicy/2000report/2000i_1.pdf〈Access date: 2005/09/10)
劉瑞華譯,1994,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譯自:North,D.C.,Stur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劉邦典、蔡宗義,1993,「日本產業政策體系中行政指導的功效與課題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6:79-87
劉宗德,1989,「試論日本之行政指導」,政大法學評論,40:75-85。
聯合新聞網,「阿扁執政三週年專輯」,http://issue.udn.com/a-bian/f601.shtml〈Access date: 2006/10/17)。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http://udn.com/PE2004/statistics/udnsurvey/ep9244/ep9244.shtml〈Access date: 2006/10/17)。
蔡秉憲,2003,高科技產業資本配置效率性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
蔡育倫,2002,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蔡宏明,1999,「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經濟部網站: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g/sag15.htm〈Access date: 2005/09/10)。
潘明宏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第五版,台北:韋伯。譯自:Chava Frank-Nachmis & David Nachmi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蔡徐修,1995,台灣解嚴前後的政商關係,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岳勳,2002,臺灣科技政策決策機制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2001,「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院籌備處。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蕭全政,1991,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策中心。
瞿宛文、洪嘉瑜,2002,「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33-83。
羅致政,2005,「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政治」,台灣民主季刊,2(1):167-175。
貳、西文部份
Arnold,W.,1989. “Bureaucratic Politics, State Capacity, and Taiwan’s Automobile Industrial Policy.”Modern China. 15(2):178-214.
Blair,R.,2002.“Policy Tolls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Networks: Understanding State Enterprise Zone Partnership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2(2):161-190.
Berkowitz,S.D.,1982. 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al Analysis:The Network Approach to Social Research.Toronto:Butterworths.
Benson,J.K.,1975.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s a Political Econom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2):229-249.
Business Week Online.“The future of Technology-The Info Tech 100.”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toc/05_25/B393805it100.htm〉〈Access date:2005/09/12)。
Business Week Online,2005/05/16.“Why Taiwan Matters”.〈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5_20/b3933011.htm〉〈Access date:2005/09/12)
Billette,E. & Z.Ryan,2001.Evaluating and Predicating the Future of a Protected Industry-The Case of the Malaysian Automotive Industry . Göteborg University :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ial Law.
Boulton,W.R., M.J.Kelly & P.G. Yoshida, 1999.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sia.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
Bressers,H. & P.J. Klok, 1988.“Fundamentals for a Theory of Policy Instru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5(3/4):22-41.
Brodsgaard,K.E. & S.Young(editor), 2000. State capacity in East Asia : Japan, Taiwan, China, and Vietna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e,W.P.,1990. “Organized Interests and The Issue Niches: A search for Pluralism in a Policy Domain”. Journal of Politics.(52)2:477-509.
Chu, Yün-han, 1992.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oase,.R.H., 1988. The Firm,the Market,and the Law.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nverse,P.E., 1985. “Power and the Monopoly of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1):1-9
Christian,A. (editor), 2001. Understanding Modern Taiwan—Essays in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cy. Wilt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Dahlman,C. J.,1979.“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2):141-162.
Freidson,E.,2001.Professionalism. Cambridf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Grupp, H., Munt, G. & Schmoch, U.,1996, “Knowledge-Intensive and Resource-Centered Growth in Germany”, Research Evaluation, 6(2):96-104.
Horn,M.J.,199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str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wlett,M.,1991. “Policy Instruments, Policy Style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National Approach to Theories of Instrument Choic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2):1-21.
Hsiao,H.S.,Wei,Y.C. & Hou,S.C. (editor),1989.Taiwan :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s. Taipei: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ughes,C.,1997.Taiwan and China nationalism—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ew York:Routledge
Huang,C.C. (editor),1998.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ethesda: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
Jankowski,R. & C. 1993.“Substitutability and and politics Macroeconomic Policy”.The Journal of Politics.(55)4:1060-1080.
Jansson,H. ,M.Saqib & D.D.Sharma,1995. The State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 Network Approach to Industrial Policy in India. Aldershot, UK ; Brookfield, Vt., US:E. Elgar.
Johanson, J.& L.G. Mattson ,1987,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 System: A Network Approach Compared with the Transaction-Cost Approach”.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7:34-48.
Katz,N.,D.Lazer,H.Arrow&N.Contractor,2004.“Network Theory and Small Groups”. Small Group Research 35(3):307-332.
Knoke,D. & J.M.Kuklinski,1982.Network Analysi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Knoke,D.,1993.“Networks of Elite Structure and Decision Making”.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22(1):23-45.
Knoke,D.,1990. Political Networks: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W.C.(editor), 2000. Taiwan in Perspective. Boston:Brill.
Mayer,J.W. & W.R.Scott ,1992.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Ritual and Rationalit. Newbury Park, Calif.:Sage Publications.
Mitchell,J.C.,1969.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eions:Analyse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entral African Tow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versity Press.
Milgrom,P. & J.Roberts,1992.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N.J. : Prentice-Hall.
Mizruchi,M.S. & J.Galaskiewicz,1993. “Network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 22(1):46-70.
Niemi,R.G. & H.F.Weisberg, 2001. In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CQ Press.
Ohno,K. & H.Imaoko,1987. “The Experience of Dual-Industrial Growth: Korean and Taiwan”.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25(4):310-324.(http://www.ide.go.jp/English/Publish/De/pdf/87_04_02.pdf)
Phillips,S.E.,2006.“Reforming Intelligence—Identity and Security in Taiwan”.Journal of Democracy 17(3):58-71.
Pitelis,C.(editor),1993.Transaction Costs,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N.Y. : Blackwell.
Robert, J. B.,1998.“The East Asian Tigers Have Plenty to Road About”.Business Week,April 27.〈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barro/bw/bw98_04_27.pdf〉
Rothwell,R. & W.Zegveld,1981.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London : Frances Pinter.
Salamon,L.M.(editor),2002.The Tools of Government---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arpf,F.W.(editor),1993.Games in Hierarchies and Networks. Colorado : Westview Press.
Schneider, A, & H. Ingram,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Journal of Politics 52(2):510-529.
Schweizer,T. & D.R.White (editor),1998. Kinship,Networks, and Exchan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kashi Kanatsu, 2002.Technolog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Industrial Policy:Governments of South Korea & Taiwa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Thompson,G.,J.France,R.Levacic & J.Mitchell(editor),1991.Markets,Hierarchies & Networks—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Lif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arren,R.L.,1967.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Field as a Focus for Investig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3):296-419.
Wellman,B & S.D,Berkowitz(editor),1988. 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s,L. & J.M.Hobson,1995.State and Ecnomic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illiamson,O.E., 1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Y.: Free Press.
Williamson,O.E., 1996.The Mechanisms of Government.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O.E. & S.E.Masten (editor), 1999.The Economics of Transaction Costs. Cheltenham, UK ; Northampton, Mass. : E. Elgar Pub.
Wilks,S. & M.Wright,1987. Comparative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s:We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ilson,J.Q., 1989. Bureaucracy :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N.Y.: 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光旭,2004,「政策綱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5:61-102。
2. 王聰景,2001,「我國政治體制的定位與發展現況」,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4:53-62。
3. 王輝煌,2000,「官僚制度與民主政治:以美日台的結構性比較分析為」,人文及社會期刊,12(2):347-386。
4.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5. 呂秋遠,2000,「政黨理念與政治現實的碰撞:國民黨與民進黨財經政策之比較」,問題與研究,39(11):1-28。
6. 李國鼎、陳木在,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下冊〉,台北:聯經。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0223.pdf〈Access date: 2006/10/01)。
7. 段盛華、劉佩怡,2004,「台灣基層金融的政治經濟分」,玄奘社會科學學報,2,1-28。
8. 陳恆鈞、黃婉玲,2004,「台灣半導體產業政策工具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中國行政,75:1-28。
9. 陳維曾,2002,「市場、國家、與法律—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台灣法律與台灣社會」研討會論文。資料來源:http://140.112.151.77/conference.htm〈Access date: 2006/09/18)。
10. 許甘霖,1997,「政治支配或市場邏輯—黨營事業概念的再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5-208。
11. 黃宗昊,2004,「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的分析」〉,問題與研究,43(4):35-72。
12. 張人傑,2003,「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統理機制─政府與企業關係的比較制度分析」,法政學報,16:95-125。
13.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3-189。
14. 劉宗德,1989,「試論日本之行政指導」,政大法學評論,40:75-85。
15. 蔡宏明,1999,「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經濟部網站: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g/sag15.htm〈Access date: 200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