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中文部份
一、古典文獻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2年。
清•吳汝綸《莊子點勘》,《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1973年。清•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2,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明•焦竑《老子翼•莊子翼》,台北:新文豐,1978年。
清•林紓《莊子淺說》,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清•王先謙,民國•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漢京文化,1988年。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二、今人注疏與研究書目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朱桂曜,《莊子內篇證補》,《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台北:鼎文書局印行,1979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黃錦鋐,《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嚴靈峰,《老子莊子》,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崔大華,《莊子岐解》,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0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1991年。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名出版社,199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蒙培元,《心靈與超越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界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台北:明目文化,2003年。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台北:五南,2006年1月。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市:五南,2007年。
傅佩榮,《向莊子請益》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7年。
三、期刊論文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台北:1987年6月。傅佩榮,〈莊子人觀的基本結構〉,《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台北:1988年1月。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台北:1992年3月。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台北:1994年5月。吳汝鈞,〈莊子的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8期,台北:1994年8月。傅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台北:1996年3月。蒙培元〈自由與自然——莊子的心靈境界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6年。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論〉,《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七卷五期,台北:1997年。
賴錫三,〈莊子的真理觀與語言觀〉,《揭諦學刊》第1期,嘉義縣大林鎮:1997年6月。譚坤〈莊子的天〉,《昌濰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1998年,頁21-87。
劉昌元,〈莊子的觀點主義〉,《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台北:2000年,頁102∼115。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台北:2006年7月。四、翻譯書目
〔日〕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英〕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
〔美〕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五、博碩士論文
金白鍹,《莊子哲學中「真知」問題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蔡偉仁,《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的限制與「真知」的價值》,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方雅慧,《莊子心論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倪淑娟,《莊子心論探賾》,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張森富,《莊子心性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Ⅱ、外文
Donald J. Munro, 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1969
Burton Watson,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ng Tz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A.C. Graham, Chuang-tzu: The Inner Chapter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1.
edited by Victor H. Mair, Experimental Essay on Chuang-tzu , Hawaii: University of Press,1983
Schwartz, BenjaminⅠ.,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Chad Hansen,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Chad Hansen, “Guru or Skeptic: Relativist Skepticism in Zhuangzi,” in Scott Cook, ed.,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Uneven Discourses on the Zhuangzi ,Albany: SUN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