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13: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素芬
研究生(外文):Su-Fen Chiu
論文名稱:晶圓代工廠與IC設計廠商互動關係演進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Foundry and IC Design House
指導教授:郭瑞祥郭瑞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uey-Shan 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商學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一般商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晶圓代工廠IC設計廠商互動關係協同合作交易成本
外文關鍵詞:FoundryIC Design HouseCollaborationTransaction Cos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1980年代半導體產業產生第二次結構性變革後,誕生了專司IC規格開定與產品設計的無晶圓廠IC設計廠商,隨著末端產品的快速變化、低廉成本要求與製程不斷精進推陳出新,IC設計廠商與晶圓代工廠進一步衍生出與兩造廠商虛擬垂直整合息息相關的各項互動過程。面對不斷引發的製程難題與設計困境,兩造廠商必須相互提供解決方案共同解決愈來愈多的製程挑戰,雙方的合作關係更形緊密。因此,本研究企圖運用全面且系統性的觀點探討晶圓代工廠與IC設計廠商在互動關係上的演進歷程,進一步透過理論進行預測產業未來發展。
藉著質性研究方法,以目前身居晶圓代工廠龍頭角色的前三大技術與產能水準相互競爭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聯電與IBM陣營與其客戶作為研究標的,透過大範圍次級資料之蒐集,佐以個案公司之深度訪談,歸納出兩造廠商在互動關係的演變歷程,並且以協同合作思維針對互動關係之變化作深入剖析,輔以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推導本研究之準命題。最後根據互動關係的歷史脈絡,提出進一步的預測,提供半導體產業從業者、晶圓代工廠與IC設計廠商些許的洞見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技術的演進與各晶圓廠的製程能力導致晶圓代工廠間產生不同的競爭型態,因而引發其對於互補性資產與資本需求而協同其它夥伴進行合作。因應如此的改變也使得晶圓代工廠與其顧客之間由「單純交易關係」、「策略合作關係」進而走向「全面整合關係」。在單純交易時期,晶圓廠與IC設計廠商間互動較少。0.25微米製程後,為能與其他競爭者有所差異並搶佔市場,晶圓代工廠開始向外尋求IC設計廠商、設計服務、IP服務、EDA工具等第三方公司提供互補性資產或服務以爭取客戶訂單,晶圓廠與IC設計廠商開始進行雙向的資訊流動,形成策略合作關係。進入90奈米製程,晶圓廠面對钜額的資本需求門檻壓力,積極尋求第三方公司與IC設計廠商的協同合作,擴大合作範圍,補足技術能力以追求技術發展的突破,企圖成為市場標準。此時降低投資金額、分散風險可謂全面整合關係的關鍵。
面對雙方日益攀升的交易成本,本研究建議晶圓代工廠與IC設計廠商應發展一套適當的控制機制,以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晶圓代工廠與IC設計廠商應慎選聯盟合作夥伴,強化長期的合作關係,使雙方合作更為順暢,為彼此創造雙贏的局面。
In the last decade,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has evolved from vertically integrated to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structure. The Foundry/Fabless model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structure. A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complexitie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process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sign als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It is becoming less practical for a Foundry to internally develop advanced process technology without collaborating with a IC design house. A newly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design-for-manufacturing is required.

The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ary business models between the Foundry and Fabless. By conducting field interviews and empirical study, this research will summarize different phases of business models, describe the transaction targets, and provide som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By three-layered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ary business models in which the strategic goal, value proposition and engineering processes are defined. There are three phases in the evolutionary business models. Before 0.25um technology, the Foundry/Fabless relationship can be described as a transaction-based relationship. In this phase, Foundry focus their core competency on manufacturing capability and provide logistics services to many Fabless design houses because of their economies of scale. They also provide better manufacturing services such as turnkey service, on-line order tracking and yield data access. The critical factor for this relationship is to have reliable an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For 0.18um and 0.13um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has evolved to be partnership-based and advanced process capability becomes another important value proposition. As a result, engineering processes emphasiz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uch as yield enhancement, AEC/APC, and IP/Library access. The critical factor for this relationship is to have quick yield ramp-up and verified advanced processes.

As technology enters into 90nm and below, design complexity and manufacturability become the key issues. The relationship is now collaboration-based. For DFY and DFM purposes, engineering processes such as design service, reference flow, Litho/CMP friendly design, and engineering chain collaboration become important tasks. The critical factor for this relationship is to have lower risks i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rapid time-to-market.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
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問題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重要性 3
1.4. 研究範疇 3
1.5. 論文架構 4
2. 文獻探討 6
2.1. 協同合作理論 6
2.2. 套牢理論 12
2.3. 交易成本理論 14
2.4. 轉換成本 18
3. 研究方法 22
3.1. 質性研究方法 22
3.2. 選擇研究標的公司 23
3.3. 資料蒐集方法 25
3.4. 資料分析方法 26
3.5. 研究流程與步驟 28
4. 互動關係進程之探討 30
4.1. 資料分群歸納 30
4.2. 橫斷面觀察 38
4.3. 客戶關係 44
4.4. 縱斷面觀察 50
5. 由協同合作下交易成本理論之分析 53
5.1. 論文分析架構 53
5.2. 互動進程之理論分析 56
5.3. 推論未來發展 72
6. 結論 75
6.1. 本研究之成果 75
6.2. 本研究之管理意涵 77
6.3. 本研究之未來發展 81
6.4.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82
附錄 83
I. 個案標的簡介 83
II. 新聞資料剪輯 – 按年編排 96
參考文獻 124
I. 英文文獻 124
II. 中文文獻 126
III. 電子新聞與平面媒體 127
IV. 相關網站 133
I.英文文獻

[1]Jackson, Barbara B., Winning and Keeping Industrial Customers: The Dynamics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 Lexington, MA: D.C. Heath and Company, 1985.
[2]Klemperer, P.,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rkets with switching costs,”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8, No. 1, 1987.
[3]Klemperer, P., “Price Wars Caused by Switching Costs,” 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 56, pg.405-420, 1989.
[4]Lewis, J.D., “Using Alliances to Build Market Power,” Planning Review, Sep-Oct, pp.4-8, 1990.
[5]Fornell, C.,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 1992, Vol.56, Iss.1, pg.6-16, 1992.
[6]Klemperer P., “Competition When Consumers Have Switching Costs - an Overview with Applications to Industrial-Organization, Macro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Trad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2 (4):515-539 Oct, 1995.
[7]Kulwant Singh,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omplexity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on Business Surviv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0, No.2, pg.339-367, 1997.
[8]Bruce L. Ber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llyn and Bacon, Third Edition, 1998.
[9]David C. Mowery, Joanne E. Oxley, Brian S. Silverman, ”Technological overlap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in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d-based view of the firm,” Research Policy, 27, pg.507-523, 1998.
[10]Chatterjee, A., Gudmundsson, D., Nurani, R. K., Seshadri, S., & Shanthikumar, J. G., “Fabless-foundry partnership: Models and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issu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12(1): 44-52, 1999.
[11]Shapiro C. and Varian, H.R.,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12]Hamieda Parker,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and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100/6, pg.255-260, 2000.
[13]Kendall W. Artz & Thomas H. Brush1, “Asset specificity, uncertainty and relational norms: anexamination of coordination costs in collaborativestrategic allia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 41, pg. 337-362, 2000.
[14]Valletti, Tommaso M., “Switching Costs in Vertically Related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7(4):395-409, 2000.
[15]Frank T. Rothaermel, ”Incumbent’s advantage through exploiting complementary assets via interfirm coope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 pg.687-699, 2001
[16]Hsieh, Y. C., Lin, N. P., & Chiu, H. C., “Virtual factory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 a case study of a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2(2): 109-126, 2002.
[17]I. Stuart, D. McCutcheon, R. Handfield, R. Mclachlin, D. Samson, “Effective case research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a proc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 pg.419-433, 2002.
[18]Burnham, T.A., Frels, J.K. and Mahajan, V.,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A Typolog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Spring 2003, Vol.31, No.2, pg.109-126, 2003.
[19]Zauberman, G., “The intertemporal Dynamics of Consumer Lock-I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Dec 2003, Vol.30, 3, pg.405-419.
[20]Nooteboom, B.,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Learning and Networks, London:Routledge, 2004.
[21]Guo, R. S., Su, Y. H., Chang, S. C.,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undry and Fables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pp.20-23, Tokyo Japan, September 27-29, 2004.
[22]Su, Y. H., Guo, R. S., & Chang, S. C., ”Virtual fab: an enabling framework and dynam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provis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2(2): 329-348, 2005..
[23]Chen, C. C., Wu, C. S., & Wu, R. C. F., ”e-Service enhancement priority matrix: The case of an IC foundry compan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3(5): 572-586, 2006.
[24]Su, Y. H., ”Process-Product Interdependency,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and Firm''s Boundary: The Nature of Re-integration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Paper under writing.


II.中文文獻

[1]李克東編著,《教育傳播科學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柯丁萍撰,「策略聯盟夥伴選擇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嚴仁鴻撰,「結合交易成本理論與網絡理論分析專業晶圓代工策略-以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4]Carl Shapiro 與Hal R. Varian合著,張美惠譯,《資訊經營法則》,臺北:時報文化,1999。
[5]S. L. Brown & K. M. Eisenhardt著,孫麗珠、陳樹衡譯,《邊緣競爭》,臺北:商周,2000。
[6]湯錦泓撰,「產品架構創新、策略聯盟與競合策略之研究-以系統晶片設計公司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官坤林撰,「台灣晶圓代工產業分析與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2003。
[8]蘇雅惠,「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因果關係」,未發表報告,2003。
[9]蘇雅惠,「虛擬晶圓廠服務提供之研究:促成架構與動態服務提供機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10]蘇雅惠撰,「演進中的半導體產業經營模式與動態服務提供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11]林慧芳撰,「夥伴選擇對策略聯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晶圓代工廠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2]陳君地撰,「轉換成本、鎖住效應與夥伴關係之關連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4。
[13]陳建宏撰,「台灣IC產業經營模式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4]黃宏興撰,「台灣IC 設計公司之策略聯盟研究-以天時電子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5]張毓珊撰,「矽智財供應商水準合作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6]謝文淵撰,「矽智財供應商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7]黃詩婷撰,「經營模式創新之探索性研究 – 以台積電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8]蕭佳嫻撰,「晶圓代工廠與設計服務供應商垂直合作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2005。
[19]張曉環撰,「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供應商與晶圓專製廠互動關係演進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0]賴以代撰,「技術演進下垂直分工廠商經營疆界變遷之研究 – 以台積電及聯電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1]林俊吉撰,「半導體影像感測元件廠商之競合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商學組碩士論文,2007。

III.電子新聞與平面媒體

[1]台積公司著,《台灣積體電路 87 年度公司年報》,台積公司,1998。
[2]台積公司著,《台灣積體電路 90 年度公司年報》,台積公司,2001。
[3]伍忠賢著,《科技管理-案例分析》,台北:全華科技,2003。
[4]陳梧桐、郭秋玲、王建華著,「半導體海外設廠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經濟部技術 處,2001/8。
[5]楊丁元、陳慧玲著,《業競天擇-高科技產業生態》,工商時報,1997。
[6]劉常勇著,《臺灣本土企業個案集 5:企業經營策略與產業分析》,華泰文化,1998。
[7]劉佩真著,「晶圓代工業基本資料」,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2003。
[8]劉佩真著,「積體電路設計業基本資料」,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2003。
[9]台積公司,「資料庫市場革命性突破 --美商艾堤生元件公司提供台積客戶免費 資料庫及直接技術支援」,台積電新聞稿,1998/08/24。
[10]台積公司,「摩托羅拉將台積公司列為主要晶圓代工合作夥伴」,台積電新聞稿, 1999/02/17。
[11]台積公司,「台積公司暨德�痐膝q宣佈將合併成為單一公司」,台積電新聞稿, 1999/12/30。
[12]台積公司,「台積公司宣佈成立設計服務聯盟」,台積電新聞稿,2000/03/21。
[13]台積公司,「台積公司與美商巨積公司(LSI Logic Corporation)合作發展製程技術 半導體業界二技術先驅結盟開發先進製程技術」,台積電新聞稿,2001/4/4。
[14]吳迎春,「台積電 服務同時打品牌」,天下雜誌,2002/12/1。
[15]熊毅晰,「台積電 把晶圓廠「搬」到客戶後院」,e天下,2003/5/20。
[16]黃釧珍,「台積電招募家族 聲勢浩大」,工商時報,2000/1/1。
[17]黃釧珍,「晶圓代工業務在市場上崛起」,工商時報,1997/04/16
[18]李君偉,「台積電成立IC設計服務聯盟 結合元件資料庫、IP等設計服務」,工商時報,2000/03/22
[19]周東明,「IBM也將投入晶圓代工」,工商時報,1997/06/12
[20]李君偉,「晶圓代工強化IC設計服務 客戶將面臨選邊站」,工商時報,2000/03/30
[21]張國仁,「張忠謀:台積電服務精神 赴湯蹈火」,工商時報,2000/05/20
[22]劉在武、王仕琦,「台積電銅製程 廣納國際大廠合作」,工商時報,2001/01/31
[23]王仕琦、徐仁全,「銅製程,台積電再有新斬獲,與Altera共同發表12吋0.18微米與8吋0.13微米新產品」,工商時報,2001/03/15
[24]編輯部,「台積電製程技術,跨進0.1微米」,工商時報,2001/04/19
[25]王玫文,「台積電設計服務部合併創意電子?雙方:no」,中時新聞,2002/1/8。
[26]王仕錡,「建廠乃遠期支票 訂單才是荒漠甘泉」,工商時報,2002/02/02。
[27]劉益昌,「台積電發布Nexsys平臺 提供IC新世代系統單晶片技術 第 3 季起以 90 奈米製程生產 8 吋晶圓產品」,中時新聞,2002/04/10。
[28]編輯部,「開發奈米製造平臺技術 超微、英飛淩、聯電攜手」,工商時報, 2002/08/05
[29]林玲妃,「夥伴關係誰是先驅 又有得爭?」,中國時報,2003/01/30。
[30]王玫文,「晶圓雙雄爭鋒 都打策略聯盟牌」,工商時報,2003/2/6。
[31]王玫文,「先進製程應用是設計服務業致勝之鑰」,工商時報,2003/2/6。
[32]經濟日報記者,「繪圖晶片雙雄 強化代工戰力」,經濟日報,2003/06/23。
[33]編輯部,「EDA廠商應儘快統一開發平臺」,工商時報,2003/10/02
[34]王玫文,「國際晶圓廠紛投入九○奈米領域」,工商時報,2004/06/11
[35]王仕琦,「台積電、飛思卡爾共同開發SOI技術 台積電並獲90奈米SOI技術授權」,工商時報,2004/10/13
[36]編輯部,「IDM廠45奈米佈局 晶圓雙雄受惠」,工商時報,2006/01/25
[37]塗志豪,「曾繁城:晶圓代工廠結合IC設計 DFM是趨勢」,工商時報,2006/03/23
[38]張志榮,「晶圓雙雄鏖戰 台積電吳國雄點出Giga Fab概念下的產業特質 晶圓代工12吋世代 資金競逐遊戲」,工商時報,2006/11/11
[39]編輯部,「高階製程高毛利 美景難再」,2006/11/21
[40]塗志豪,「飛思卡爾、德儀策略轉向 IDM、晶圓廠 共闖45奈米」,工商時報,2007/01/25
[41]塗志豪,「穩走晶圓代工本質,加上IDM資產輕減策略推波… 台積電稱霸大陸 佔盡上風」,工商時報,2007/02/06
[42]塗志豪,「博通65奈米 可望提前導入 台積電為主要接單廠,第二季景氣將如預期復甦」,工商時報,2007/02/12
[43]塗志豪,「台積電成功試產65奈米嵌入式DRAM」,工商時報,2007/03/07
[44]王宗彤,「台積電55奈米製程 進入量產」,工商時報,2007/03/28
[45]塗志豪,「恩智浦90奈米以下製程台積全包」,工商時報,2007/04/06
[46]勾淑婉, 「位在成長轉折點的台灣IC設計產業」,電子工程專輯,2005/04/25
[47]勾淑婉,「台積電宣佈最新的製程技術平臺策略」,電子工程專輯,2004/5/17。
[48]編輯部,「三大變四大 純晶圓代工市場今年成長32%」,電子工程專輯,2006/01/26
[49]Mark LaPedus,「CTO觀點:DFM產業需要新營運模式」,電子工程專輯,2006/07/27
[50]編輯部,「90奈米取代130奈米成為主流設計製程」,電子工程專輯,2006/07/28
[51]Richard Goering,「如何迎戰奈米級IC設計? 頂級EDA使用者提建言」,電子工程專輯,2006/08/08
[52]Dylan McGrath,「複雜度提升 晶片產業愈來愈依賴EDA軟體」,電子工程專輯,2006/08/24
[53]Mark LaPedus,「IBM等四公司投入45奈米製程競爭行列」,電子工程專輯,2006/09/01
[54]Wally Rhines ,「EDA產業全面投入解決當前的設計問題」,電子工程專輯,2006/09/13
[55]Mark LaPedus,「緊追對手 高通與晶圓代工夥伴加強合作」,電子工程專輯,2006/09/15
[56]Dylan McGrath,「EDA業者合作研發 Cadence與IBM開先河」,電子工程專輯,2006/09/25
[57]Brian Fuller,「業界專家指私有化風潮將推動fabless趨勢」,電子工程專輯,2006/10/12
[58]莫浩夫,「半導體產業邁向45奈米製程生產」,電子工程專輯,2006/10/27
[59]馬立德,「大者�琱j 二線晶圓代工業者面臨整併壓力」,電子工程專輯,2006/12/07
[60]編輯部,「AMD與IBM共同發表45奈米製程技術研發成果」,電子工程專輯,2006/12/18
[61]編輯部,「Cadence與TSMC共推最新90奈米RF製程設計套件」,電子工程專輯,2007/01/08
[62]編輯部,「Magma協助聯電完成65奈米設計單元資料庫特性分析」,電子工程專輯,2007/01/08
[63]馬立得,「彌合技術差距 高通加速45nm節點設計腳步」,電子工程專輯,2007/01/29
[64]編輯部,「張忠謀:專業晶圓代工產業面臨兩大挑戰」,電子工程專輯,2007/02/15
[65]編輯部,「IBM棄EUV擁護浸潤式微影技術」,電子工程專輯,2007/03/02
[66]台積公司,「台積公司前瞻性的夥伴合作模式及製程技術平臺策略,為客戶群的 多樣產品提供最佳解決方案」,台積電新聞稿,2004/4/14。
[67]趙曼君,「晶圓代工業競爭烈 廠商爭當第二供應商」,電子時報,1998/7/16。
[68]詹晉宗,「 Internet加速虛擬晶圓廠實現」,電子時報,1999/04/09。
[69]徐睦鈞,「實現虛擬晶圓廠 台積電發表良率改善工具」,電子時報,1999/5/5。
[70]徐睦鈞,「台灣半導體業成兩大巨頭 除台積電、聯電兩集團外DRAM僅 1 家生 存?」,電子時報,1999/9/2。
[71]李燦勳,「威盛勇敢往前衝 TSMC UMC大贏家」,電子時報,1999/9/2。
[72]李璨勳,「台積電 聯電技術爭霸,雙雄分別強調製程技術領先對手」,電子時報,2000/03/30
[73]蘇世界,「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發展趨勢分析-供給面」,電子時報,2000。
[74]編輯部,「聯電IBM英飛淩三方結盟」,電子時報,2000/01/28
[75]李璨勳,「台積電 聯電技術爭霸雙雄分別強調製程技術領先對手」,電子時報,2000/03/30
[76]李燦勳,「台積電技轉台灣晶圓專工實力展現 後續技轉業務將接踵而至」, H電子時報,2000/6/29。
[77]編輯部,「IBM可能投入晶圓代工行列」,電子時報,2000/08/15
[78]編輯部,「技術競爭走向客戶」,電子時報,2000/09/16
[79]陳嘉荔,「聯電My UMC正式上線 致力降低供應鏈成本」,電子時報,2000/10/25
[80]陳嘉荔,「聯電 IBM Infineon推0.13微米製程技術」,電子時報,2000/11/29
[81]李柏毅,「台積電以「虛擬晶圓廠概念」打造運籌體系 成功關鍵在客戶的高倚 重度與預測正確性」,H電子時報,2000/12/2。
[82]王麗娟,「半導體銅製程競賽白熱化台積電、聯電之爭 勝負年中揭曉」,電子時報,2001/02/06
[83]王麗娟,「晶圓廠坎坷走設計服務路 台積電人才嚴重流失 聯電模式仍待觀 察」,電子時報,2002/1/9。
[84]陳嘉荔,「台積電群山計畫漸奏效 技術聯盟推助 製程技術大躍進」,電子時 報,2002/3/6。
[85]電子設計資源網記者,「ARM、Synopsys 與台積電攜手合作」,電子設計資 源網,2002/5/30。
[86]鄭俊平,「積極拉攏第三方設計服務 IBM介入晶圓代工 策略引人矚目」,電子時報,2002/11/08
[87]餘興棨,「張忠謀五大策略 啟動台積電內部革新 許下新願景 將成全球最先 進、最大積體電路公司」,電子時報,2003/3/10。
[88]餘興棨,「IBM、特許聯手 撼動晶圓代工市場 台灣一線設計廠如不動 二線業者躍躍欲試」,電子時報,2003/03/26
[89]餘興棨,「IBM報價震撼IC設計業! 0.15微米製程超低價 對晶圓雙雄衝擊待觀察」,電子時報,2003/04/07
[90]餘興棨,「面對強敵IBM 張忠謀擁勝算 強調先進製程、生產效率與客戶服務 3 大優勢」,電子時報,2003/4/30。
[91]邱詩文,「0.13 微米製程設計服務佈局雙雄陣營拉距科雅、智原領先虹晶、創 意年內推出IP授權與設計服務」,電子時報,2003/5/7。
[92]趙凱期,「晶圓雙雄LCD驅動IC拔河賽 聯電訂單如雪片紛飛 台積電不坐失良 機」,電子時報,2003/5/15。
[93]餘興棨,「台積電 聯電暫居12吋廠產出領先地位 IBM急追 年底呈三雄鼎立局面」,電子時報,2003/06/03
[94]餘興棨,「聯電重返製程競逐 獲市場認同重燃下單意願 美系客戶新訂單擬2004年初回流」,電子時報,2003/07/18
[95]梁燕蕙,「超微可能與IBM共研65奈米製程」,電子時報,2003/11/24
[96]趙凱期,「削價競爭!世界先進參一腳?台積電業務很頭大 直言餅愈做愈小」, 電子時報,2003/12/12。
[97]餘興棨,「晶圓代工標準化世代式微 產能多元化 分眾市場漸成型」,電子時報, 2003/12/19
[98]餘興棨,「晶圓代工標準化世代式微 產能多元化 分眾市場漸成型」,電子時報, 2003/12/19。
[99]黃釧珍,「台積電與美國先驅共同宣布」,工商時報,1997/06/12
[100]趙凱期,「代工報價該漲未漲 晶圓雙雄各懷鬼胎 客戶轉單彈性大減 漲聲將自下季響起」,電子時報, 2004/03/30
[101]陳怡均,「超微、IBM合作協議再延至2008年 新增代工廠產能協助 特許可望受惠」,電子時報,2004/09/23
[102]周忠信,「分散新製程發展風險 超微64位元處理器 後年起委由特許代工」,電子時報,2004/11/10
[103]何傑斯、林翠珊,「人物專訪-台積電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楊平 設計服務業扮 台積電服務客戶協同夥伴 然台灣業者仍有『加值』空間」,電子時報,2005/1/28。
[104]編輯部,「IBM特許合作研發 推展至45奈米」,電子時報,2005/01/26
[105]梁燕蕙,「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動起來了! IBM微電子、特許「跨晶圓代工」聯盟再添生力軍」,電子時報,2005/05/26
[106]梁燕蕙,「超微與IBM擴展夥伴關係到2011年」,電子時報,2005/08/17
[107]陳怡均,「走過低谷 特許咬牙等待黎明 與IDM廠商研發結盟 走出自己的晶圓代工路」,電子時報,2006/02/23
[108]盧慶儒,「新一代半導體設計踢皮球策略 可製造性設計DFM」,電子時報, 2006/05/03
[109]編輯部,「奈米級半導體製程之多向性挑戰」,電子時報,2006/05/03
[110]宋丁儀,「45奈米製程第三勢力竄起! 力抗晶圓雙雄」,電子時報,2006/08/31
[111]林昌明,「45奈米製程聯盟形成 半導體業面臨新局 產能調配更具彈性 對台廠競爭壓力大」,電子時報,2006/08/31
[112]周晏如,「艾克爾與IBM、三星、特許共用覆晶技術」,電子時報, 2006/09/28
[113]張琳一,「Synopsys針對45奈米及更先進製程 推出具處理製程變異Process Variation能力之DFM解決方案」,電子時報, 2006/10/18
[114]林昌明,「IBM發表半導體散熱新技術 明年可望問世」,電子時報,2006/10/31
[115]吳宗翰,「盧超群:IC設計業將走CVVI模式 成IC產業明日之星!」,電子時報, 2006/11/09
[116]編輯部,「IBM、Chartered及Samsung 45奈米通用平臺技術 採用ARM開發低功耗、高效能的元件庫」,電子時報,2006/11/13
[117]宋丁儀,「ARM強化與台晶圓代工廠合作 90奈米製程設計案持續增加」,電子時報,2006/11/15
[118]宋丁儀,「先進製程導入SOI 晶圓代工廠佈局暗潮洶湧 特許已在90奈米製程投入 台積電傳將爭取45奈米製程CPU訂單 聯電則在自行開發階段」,電子時報, 2006/12/11
[119]宋丁儀,「晶圓雙雄、EDA業者攜手 合作開發RF設計套件 營造RF設計生態環境 尤重高階先進製程」,電子時報,2006/12/15
[120]編緝部,「IBM光晶片領域新突破 可望取代傳統半導體電路」,電子時報, 2006/12/26
[121]林昌明,「中國IC市場在全球的地位正不斷增強 新思亞太區總裁柯復華:DFM已成為IC產業發展重要趨勢」,電子時報,2007/01/02
[122]宋丁儀,「新聞評析─群雄並起 台積電「群山」奇蹟能否延續?昔日合作遭拒的IBM 今日與眾廠結盟進逼」,電子時報,2007/01/29
[123]宋丁儀,「智原與UMCJ、OKI結盟 提供90奈米製程以下設計服務」,電子時報, 2007/01/30
[124]宋丁儀,「中芯賣8吋廠設備 衝刺12吋廠及高階製程 活化資產、結構重整、防堵台廠登陸 一舉數得」,電子時報,2007/02/01
[125]編輯部,「晶圓代工整合時代來臨」,電子時報,2007/02/16
[126]編輯部,「德儀32奈米以下委由台積電研發」,電子時報,2007/02/26
[127]編輯部,「角逐32奈米 IBM特許再聯手」,電子時報,2007/03/01
[128]編輯部,「IBM與Topppan擬共研32奈米製程光罩」,電子時報, 2007/03/08
[129]宋丁儀,「世界先進買廠 台積電意志力的貫徹!」,電子時報,2007/03/23
[130]王麗娟,「奈米爭霸戰 誰有秘密武器?」,電子時報,2007/03/26
[131]宋丁儀,「新思:45奈米DFM可望與台積電合作 未來浸潤式顯影OPC更關鍵 可能研發其他液體取代」,電子時報,2007/03/27
[132]宋丁儀,「IDM業者紛棄廠求生 ZMD售6吋廠予X-Fab X-Fab月產能將達7萬片 與世界先進相當」,電子時報,2007/03/30
[133]宋丁儀,「半導體製程微縮精進 EDA與時俱進」,電子時報,2007/04/04
[134]尤克熙&程正樺,「亞太區持續加碼 全球晶圓代工產業 迎向下一個戰國時代」,新電子雜誌,2002/10
[135]胡佑廷,「IC設計廠商以分工及專注優勢締造佳績」,新電子雜誌,2003/04
[136]黃秀玲,「製程微細化與IP Reuse鼓動EDA工具的蛻變」,新電子雜誌,2003/08
[137]J.Y.,「IDM廠跨入晶圓代工重塑代工版圖?」,新電子雜誌,2003/12
[138]葉同成,「從微米走向奈米 半導體製程推進難關不斷」,新電子雜誌,2005/09
[139]王智弘,「Cadence成立台灣研發中心 強化整合元件製造商與晶圓廠合作關係」,新電子雜誌,2006/08
[140]Bruce J. Barbara & Fariba Abhari,「65奈米以下製程變異複雜 晶圓層級測試挑戰加劇」,新電子雜誌,2006/09
[141]王智弘,「台灣IC設計產業遇瓶頸 90奈米製程使用率低於10%」,新電子雜誌,2006/09
[142]王智弘,「進入65奈米IC設計新世代 EDA業者揭櫫ESL與DFM兩大關鍵」,新電子雜誌,2006/09
[143]王智弘,「突破深次微米製程技術 DFM引領奈米IC設計新風潮」,新電子雜誌,2006/10
[144]錢慧君,「瞄準下一波成長契機 半導體產業結構丕變」,新電子雜誌, 2007/04
[145]王仕琦,「半導體廠投入12吋晶圓廠的興建…」,工商時報,1997/06/27

IV.相關網站

[1]EE Times http://eetimes.com
[2]FSA http://www.fsa.org
[3]IT IS產業資訊服務網 http://itis.org.tw
[4]中時新聞庫知識贏家 http://kmw.ctgin.com
[5]台積電公司網站 http://www.tsmc.com
[6]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 http://www.tej.com.tw
[7]拓璞產業研究所http://www.topology.com.tw
[8]電子工程專輯 http://www.eetaiwan.com
[9]電子時報 http://www.digitimes.com.tw
[10]電子設計資源網 http://www.eedesign.com.tw
[11]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library
[12]聯電公司網站 http://www.umc.com
[13]特許公司網站 http://www.charteredsemi.com
[14]IBM公司網站 http://www.ibm.com/u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