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鄉戶政事務所。http://tthhr.e-land.gov.tw/
王鑫,2005。保護區規劃與經營的國際發展趨勢,發表於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 研討會,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舉辦。下載自http://www.nhltc.edu.tw/~gieee/2005social.htm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分析。收於林本炫、齊力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嘉義:南華教社所。
王學新,2001。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頁503。
王梅霞,1990。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梅霞,2003。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台灣人類學刊1(1):79。
台邦.撒沙勒,2002,畫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魯凱族部落地圖的經驗。下載自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910311-07.doc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62。台灣省山地行政。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78。台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89。山胞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http://www.tacp.gov.tw/
汪明輝,2003。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亦園等,1963。南澳的泰雅人(上、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五與六。
李文良,1996。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1):144-169。李文良,1997。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169-195。李伯年,1961。台灣山地的蔬菜。台灣土地銀行季刊12(4):245-273。
余光弘,1976。環山泰雅人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靑少年調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林益仁、蕭惠中、李素月,2002 。 競逐中的部落繪圖:試論部落繪圖作為弱勢族群組構的可能性,發表於「傳播與社群發展」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29日,中華民國傳播學會,深坑世新會館。
林益仁,2004a。「自然」的文化建構:爭議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的「森林」。博物館學季刊18(2)。林益仁,2004b。泰雅族生態智慧與社會變遷。宜蘭縣政府主辦,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俊強、張長義、蔡博文、李建堂、丁志堅、李玉亭,2005。運用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地理學報(41):65-82。林俊強,1998。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林維賢,1999。賽夏族的產業變遷與適應─以南庄鄉蓬萊村賽夏族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洪敏麟,1971。綜觀台灣山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演變之軌跡。台灣文獻22(3):26-54。
施聖文,2003。一個行動研究者在部落 以比亞外部落地圖發展工作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宜蘭縣志,1969。宜蘭縣誌。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紀駿傑,1996。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發表於「第一屆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下載自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new_page_7.htm
紀駿傑、王俊秀,1996。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分析。台灣的社會學研究
紀駿傑,2001。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28。花蓮:內政部營建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政大民族所,1997。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田野實習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馬志堅,2006。南山部落高冷蔬菜栽培之時空配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碩士論文。
陳宗韓,1994。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論。陳水扁的政見白皮書。下載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newgov/paper/520-15.htm#a
陳律伶,2004。《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試論對原住民族運動之影響與反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陳茂泰,1973。泰雅族經濟變遷與調適的研究-平靜與望洋的例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碩士論文。
陳茂泰,1975。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11-33。
陳美華,1999。反思「參與觀察」在台灣漢人宗教田野的運用:一個女性佛教研究者的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335-367。陳憲明,1986。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103-142。
張蘇芝,2004。建立社區論壇以探討太魯閣國家公園大同大禮地區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花蓮: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慧,2004。馬太鞍生態園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和問題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峻嘉,1987。山村生計活動之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張文傑,1990。排灣族與雅美族之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及朗島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http://www.nmmba.gov.tw/Default.aspx?tabid=384
許美玉、毛嘉莉,1999。坡地農業經營對環境之影響-以高冷蔬菜為例。致理學報12:115-155。黃躍雯,1999。〈台灣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制度與空間觀點的檢討〉。收錄於《國家公園學報》,9(2):159-186。黃應貴,1973。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36:35。
黃應貴,1974。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經濟人類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碩士論文。
黃應貴,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85-95。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 (主編),1996,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宏志,2004。夥伴合作,互為主體-森林經營與原住民族發展。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全球資訊網,30(1)。
楊長鎮,1999。土地與殖民:資源掠奪、生態變遷與土地所有制---一個初步的觀察。下載自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land.htm
裴家琪,2003。台灣山區自然資源管理芻議─以屏東縣霧台鄉為例,頁6-20。原住民狩獵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多族群交流會議,台東縣布農族生態資源保育狩獵文化永續發展協會。
裴家騏,2001。善用傳統知識共管資源。收錄於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205-201。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詹素娟,1998。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 年)。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廖文生,1984。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廖守臣,1998。泰雅族社會組織,頁1。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廖英明,2000。台灣香菇栽培發展史。霧峰總所,植物病系。下載自http://www.tari.gov.tw/%C3%FA%AEp%C1%60%A9%D2/%B4%D3%AFf%A8t/%AC%E3%A8s%AB%C7/%AD%B9%A5%CE%B5%DF%C3%FE/%AD%BB%DB%A3%B0O.htm
劉炯錫,2001。呈現人文與自然共榮的部落地圖。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
劉炯錫(編), 2000。東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台東:東台灣叢刊之四,東台灣研討會。
劉子銘、台邦•撒沙勒,2001。〈部落地圖與資源保育—魯凱族之試行經驗〉,發表於「2001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2001 年10 月19 日,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主辦。台北:中央研究院。
鄭漢文、呂勝由,2000。蘭嶼島雅美族民族植物,地景企業。台北。
鄭金德,1980。人類學理論發展史。台灣商務,頁20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衛惠林,1958。泰雅族的部落制度。台灣文獻9(3):33-42。
衛惠林,1963。泰雅族的父系世系群與雙系血親群。台灣文獻14(3)。
盧道杰,2001。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收錄於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01-120。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盧道杰,2004a。台灣現地保育的治理—1990 年以來一些新興個案的回顧,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8(1): 13-27。
盧道杰,2004b。社區林業在原住民部落之發酵。二十一世紀山林論壇研討會。時報文化基金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4 年12 月28 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際會議廳。
盧道杰、吳雯菁、台邦•撒砂勒、裴家騏,2005a。誰在詮釋傳統領域?—我們在好茶的部落地圖經驗。發表於「2005年原住民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學術研討會」,2005年2月24、25日,台灣大學校本部理學院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
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騏、台邦•撒砂勒,2005b。從社區保育的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與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發表於「2005年社區保育研討會」,2005 年4月29-30日。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蕭惠中,2003。《一個抵抗空間的建構—馬告國家公園運動脈絡下的部落繪圖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論文。賴淑娟,2002。蘭陽溪上游的故事,佛光大學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劃。http://www.fgu.edu.tw/~common/myweb4/new_page_19.htm。
賴俊銘,2004。從部落發展的角度看馬告爭議的虛實──以Peyanan 部落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薛玲,1995。台灣高冷地區蔬菜產業環境成本之經濟分析。農業金融論叢33:297-334。蘇霈蓉,2005。山地社區在自然資源管理的角色-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鎮西堡及新光部落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入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8。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Agrawal,Arun, 1999.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 27, No. 4, pp. 629
Brookfield, H.C. , 1964. Question on the Human Frontiers of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40),pp.284
Brookfield, H.C., 1977. Constraints to Agrarian Change, in J.H. Winslow, The Melanesian Environmen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pp.133-138.
Bennett, J.W., 1969. Northern Plainsman: Adaptive Strategy and Agrarian life, Chicogo, Aldine.
Berkes, F. 1999. Sacred ecology –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Taylor & Francis, USA.
Berkes, F., 2004. Rethinking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18:621-630.
Grossman, L. 1981.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1(2), 220-236
Hardin,G.,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62:1243-1248
Morgan, W.B. & R.P. Moss, 1965. Geography , and Ecologs: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vironment, Annals of A.A.G.(55),pp.339-350
Peña Devon G., 2001. 自然資源共管的根。收錄於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0-14,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Punch Keith F.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Sage Pulications, Inc.(林世華、陳柏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心理出版社。)
Rappaport, Roy A., 1984. “Pigs for the Ancestors: Ritual in the Ecology of a New Guinea People”.A NewEnlarged Ed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and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lications, Inc.(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巨流圖書公司。)
Stoddart , D.R. 1967. Organism and Ecosystem as Geographical Models, pp.512 , in R.J. Chorley & P. Haggett(eds.), Models in Geography, pp.551-548.
Steward, J.H., 1995. Theory of Crlture Change. Urbana, Univ. of Illinois Press.
Stewart David W. & Shamdasani Prem N, 1990. 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lications, Inc.(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弘智文化。)
West, patrick, c. 1991. "introduction." pp. xv-xxiv in resident peoples and national parks: social dilemmas and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edited by p.c. west and s.r., brechin. tucson, ariz.: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Western, D. and R. M. Wright. 1994. The background to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In “ Natural connections - perspectives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D. Western and R. M.Wright eds.) Island Press, USA. p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