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191-222。王郁琦(1999)。(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訊法務透析》,10:39。王國雍(1995)。(互動式電視之展望)。《電腦與通訊》,38:5-21。
王婷玉(1999)。(多頻道電子媒體環境裡的忠誠閱聽人--收視率調查新技術與重複收視率)。《廣播與電視》,13:23-40。
王境夆(2003)。《台灣流行女裝品牌資產變數之探討》。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鴻智(2003)。(「它工作,你休閒」—論數位電視與機上盒)。《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8月號。中嘉網路〈2006〉。取自http://www.cns.net.tw/
尼爾森媒體研究(2005)。8月號,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
江文軍(2004)。《論數位電視之收視率調查》。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06)。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勞工安全衛生宣導短片託播計畫書)。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d35566
戎撫天(2006)。(電視新聞新問題、新挑戰的新思維),「電視新聞:新問題、新挑戰座談會」,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李玟譯(1997)。《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台北:廣電基金。(原書Buzzard, K. [1992].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 into dollars and sense. Boston: Focal Press.)
李桂芝(2002)。〈我們要數位電視還是數位化的電視〉。《廣電人》,88期。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的轉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
吳琦芳(2005)。《媒體改造政策對無線電視台新聞製播的衝擊之研究--以華視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芝郁(2004)。《數位互動電視上應用程式的研究與實作-以東森YoYoABC頻道實作為例》。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策略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Bourdieu, P. (1998). Sur la télévision.)
林育卉(2006)。《媒體的魔戒—收視率迷思》。台北:廣電基金。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彥伶(1999)。〈專業電影台與專業新聞台收視情況分析〉,《廣電人》,59:56-57。林彥伶整理(1999)。〈今天不喝奶──閱聽眾分析與節目發展〉,《廣電人》,60:44-47。
林韋任(2003)。《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倖妃(2005年6月30日)。(電子媒體已成社會「汙染源」,閱盟、媒改社籲勿縱容),《中國時報》,7版。
林倖妃(2005年4月25日)。(拒看電視,全國串聯「關機」一周),《中國時報》,10版。
林雅萍(2005)。(收視質對於評估公視節目表現之研究—以《水果冰淇淋》兒童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照真(2004)。(戳破收視率的神話),《天下》,309:92-98。
林翠絹(2004)。(台灣數位互動電視市場導入期之研究)。《傳播管理學刊》,(5:2):46-75。何國華(2002年4月28日〉。(收視率下的集體焦慮),《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文化。
周慧蓮(2003)。(你的電視正在看你!—以互動電視為例談新興商務類型之資訊隱私保護)。《萬國法律》,132:57-71。姜雪影譯(1994)。《製作新聞》。台北:遠流。(原書Roshco, B.(1975). Newsmark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胡立宗(1998)。《蘋果日報「讀者要,我們就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心慧(1999)。〈台灣收視研究年譜〉,《廣告雜誌》,101:52-53。
徐新隆(2005)。(數位時代下資訊隱私權問題之研究——以個人資料保護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依雯(2000)。《解構臺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黃浩榮(2001)。《監督媒體DIY:抗爭媒體的六大實例》。台北:法蘭克福工作室。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台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殷惠敏(2000年1月1日)。(新聞症候群的全球化趨勢)。《中國時報》,15版。
彭玉賢(2000)。(從偏好度、滿意杜、欣賞指數下手—世界各國公共電視收視調查趨勢)。《公視之夜》,30:47。
凱絡媒體週報(2006)。No.331, 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
翁逸泓(2005)。(歐洲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以歐洲經驗反思我國作為)。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玉芳(2000)。〈尋找閱聽人─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廣播與電視》,15:139-184。
莫季雍(2001)。〈評估公共電視節目:以收視狀況分析衡量閱聽眾〉,「新視野─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莫季雍、王旭、湯允一(2000)。《收視率調查改良芻議─供需分析與政策建議》。台北:廣電基金。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原書Robert G. Picard.(1989). Th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Sage Publication, Inc.)
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原書Sut Jhally.(1987). 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New York : Routledge.)
馮建三譯(1992)。〈傳播:西方馬克斯主義的盲點〉,《島嶼邊緣》,1(4):6-33。(原書Smythe, Dallas W. (1977). Communication: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Vol. 1.)
梁世武、郭魯萍(2000)。(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廣告的販售),《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陳孝凡(1999年2月15日)。(爭了一年收視率,三台新聞部經理今天不回家圍爐),《中國時報》,26版。
陳炳宏、鍾起惠(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63-87。
黃金益(2001)。(國內服務弱勢族群公益性電台的價值與生存問題之探討)。《行政院新聞局90年度研究報告》。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5654&ctNode=3444&mp=1
黃葳威、林紀慧(2001)。台灣幼教頻道收視行為及幼教產品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專案研究計畫。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14:25-61。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Berger, Arthur Asa.(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 Sage Publications.)
黃慧蓉(2003)。《解讀消費新聞產製之影響因素--以台灣有線電視新聞台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瑪利(2002年4月)。(弱智媒體——大家一起來誤國?)。《天下雜誌》,110-128。楊順美(2002)。《市場導向與媒體組織結構因素下的新聞專業--以台灣無線三台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游家豪(2005年3月)。〈數位電視對電視廣告可能造成的衝擊與改變〉,「數位多媒體產業的製播與行銷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士林。
覃逸萍(2000)。《數位化時代的無線電視傳播》。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薛品予(2004)。〈數位電視專題系列〉。《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取自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 e/files/93/930714/digital-TV-1.pdf 以及 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 e/files/93/930721/digital-TV-2.pdf
虞晨曦、劉世筠(1994)。〈迎接收視率調查新紀元〉,《廣告雜誌》,38:84-87。
葉相宜(2006)。《檢視廣電媒體生態與收視品質研究的發展契機》。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祥雄(1997)。《多媒體爭霸戰》。台北:正中書局。
資訊工業年鑑(2000):經濟部技術處。
熊愛卿(2000)。(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蔡念中(1995)。《電視台外製外包制度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蔡美瑛編譯(1997)。《廣播電視媒介銷售》。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 Warner, C., & Buchman, J. [1993]. Broadcast and cable selling. Calif. Belmont: Wadsworth Pub.)
潘明宏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廣告主協會(2002)。〈保證CPRP 合不合理?〉座談會。取自:http://www.brain.com.tw/taa/action/20021122.htm
鄭真(1986)。《台灣地區各種收視率調查方法之比較》。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嫄嫄(2003)。(中國大陸使用個人電腦結合互動電視平台可行性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魏宏展(200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幼俐(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90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
劉幼琍、陳清河、王郁琦、王鴻智(2004)。(世界重要國家有線電視數位化策略之比較分析與我國有線電視全面數位化可行策略研析)。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4859&ctNode=3688
劉幼俐、劉美琪(1997)。《多頻道環境下的電視經營:問題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美琪(1998)。(廣告媒體研究—問題與展望),《廣告學研究》,10:143。劉雅圖(1997)。〈電視觀眾意見調查法〉,《傳媒透視》,2月號。
劉靜怡(1997)。〈資訊科技與隱私權焦慮—誰有權塑造我的網路形象?〉。《當代》,124:78-91。鄧朝中(2002)。《廣告媒體產業知識特性之研究—以電視媒體企畫與購買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文惠(2003)。(MHP的技術架構與功能淺述)。公視岩花館。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9/2003/030516.htm
賴祥蔚(2000)。〈從李豔秋砲轟吳宗憲事件再談收視率的百年迷思〉,《廣電人》,66:36-37。
賴美佳(1998)。《我國報紙新聞品質之研究──以影劇新聞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郁淇(2005年7月)。(數位化時代的收視率調查),「亞洲數位傳播內容與科技研究生研討會」,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賴雅芹(2002)。《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產業發展現況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顏章聖(2003)。《從新聞產製之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戴育賢譯(1994)。(媒體組織與媒體職業的控制協商),陳光興、方孝謙(校),《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頁211-245。台北:遠流。(原書 Gallagher, M.(1982). Negotiations of control in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顧玉珍譯(1996)。〈商品閱聽人與真正的閱聽人:一場盲點論戰〉,《當代》,114:18-31。(原書Meehan, E. (1993). Commodity audience, actual audience: the blindspot debate, in Wasko et al., pp.378-410.)
謝安安(2005)。《隱藏在鏡頭背後的真相--探電視媒體醫藥新聞的產製過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邦昌(2000)。(探索民意—民意調查技術之探索)。台北:曉園。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廣電基金。
鍾起惠、彭芸(2000)。〈從品質觀點探討戲劇節目的表現〉,《廣播與電視》,15:91-117。
鍾起惠(1999)。〈閱聽眾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電人》,50:17-20。鍾起惠(1997)。〈蛻變中的收視率概念〉,《廣電人》,26:18-20。
簡榮宗(2000)。(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護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鑰機(1999)。〈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十問十答〉,《傳媒透視》。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906/01.htm
蘇鑰機(1997a)。(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陳韜文(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頁215-233。香港:鑪峰學會。
蘇鑰機(1997b)。〈欣賞指數可補足收視調查之不足〉,《傳媒透視》,2月號:12-13。
英文:
Ang, I.(1991). 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 London: Ithaca Press.
Buzzard, K. (1997).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s into dollars and sense.
Chang,Chih-Hao(2001). Interactive TV Shows incredible Potential .Asia
IT Report. Market intelligence Center(MIC)Publication.
Digisoft〈2006〉. 取自http://www.digisoft.tv/products/zaptracking.html
iTV〈2006〉. 取自http://www.itvtrax.com/technology.php
itvt〈2006〉. 取自http://www.itvt.com/sky.html
Justin Lewis, Sut Jhally(1998). The Struggle over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pp109-120.
Keegan, Carol A. (1980). Qualitative audience research in Public Televi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0(3), pp164-172.
McManus, J. H.(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4 ), pp.301-338.
McManus, J. H.(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Newbury Park, CA: Sage.
McManus, J. H.(1992a). Serving the public and serving the market: A conflict of interest?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7(4), pp.196-208.
McManus, J. H.(1992b). What kind of commodity is new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6), pp787-805.
Meyer, P.(1987). Ethical journalism: A guide for students, practitioners, and consumers. New York: Longman.
NCM〈2006〉. 取自http://www.nextcenturymedia.com/library/index.htm
Owen, B. M.(1999). The internet challenge to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 Edwards(2005). How do you build a brand at a time when the digital TV revolution is transforming viewing habits? 取自http://www.interbrewmarketreport.co.uk/section_05/section_05_page1.html
Pyungho K. & Harmeet S. (2002). A Machine-like New Medium-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Interactive TV. Media Culture & Society, Vol24, pp.217-233.
Roger, E. M.(198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Steur, J. (1995). Define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 pp. 33-56. In F. Bicocca and M. Levy (Eds.),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Virtual Reality. Hillsdale, NJ: LEA.
Wasko, J., Mosco, V., & Pendakur, M. (Eds.). (1993). Illuminating the blindspots: Essays honoring Dallas W. Smythe. Norwood, NJ: Ablex.
Webster, J. G., & Lichty, L. W. (1991). Rating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Williams, F. et al. (1988).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New Media. New York:The Free Press.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1997).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5th
ed.). Belmont, Calif.: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