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文崇一(1988)。〈調查訪問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第11版)》。台北市:東華。
方成培(2000)。《雷峰塔》(李玫註釋)。北京:華夏出版社。
王大錯述考(1924)。《戲考》(顧曲指南)(1980影印本)。臺北:里仁書局。
王友輝和郭強生(2003)。《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戲劇讀本》。台北市:二魚文化。
王雅各(1999)。《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市:開心陽光出版社。
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縣:稻香。
白先勇(1992)。《孽子》。台北市:允晨文化。
朱天文(1994)。《荒人手記》。台北市:時報文化。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99)。《性史》(Sexual History)(姬旭升譯)。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
何春蕤編(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麥田出版。
吳全成編(199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台北市:文建會。
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吳瑞元(1998)。《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吳瑞元(1998)。《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李立亨(2000)。《Theatre: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市:天下遠見。
李桂芬(2002)。《白蛇戲曲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皂丁‧沙達(Ziauddin Sardar)(1999)。《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For Beginners)(陳貽寶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
貝‧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990)。《布萊希特論戲劇》(丁揚忠等譯)。北京:新華書店。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靖波編(2003)。《西方劇論選(下卷)》。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林峰雄(1995)。《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
林麗秋(2001)。《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研究所。邱貴芬等作(1997)。《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縣:立緒文化。
姚一葦等著(1981)。《雲門舞話》。台北:遠流。
施立(1999)。《生命的臨界點—田啟元的劇場十年(1986~199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紀登斯(Anthony Giddens)(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Max Webber)(簡惠美譯)。台北市:遠流。
范金蘭(2003)。《「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萬卷樓。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2002)。《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增定二版(吳新發譯)。台北市:書林。
馬如飛等著(1975)。《白蛇傳合編》。台北市:祥生。
張庚和郭漢城(1998)。《中國戲曲通史(下冊)》。台北市:大鴻。
馮夢龍(2001)。《警世通言(初版三刷)》。台北:三民。
黃慧敏(1997)。《解嚴後台北地區小劇場本土化現象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楊孟瑜(1998)。《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遠見。
葉朗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台北市:書林。
詹慧玲編(2002)。《狂睡五百年—臨界點劇象錄劇本創作集1》。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詹慧玲編(2004)。《繁花聖子—臨界點劇象錄劇本創作集2》。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廖瑩芝(2000)。《九0年代台北同志戲劇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趙景深(1980)。〈白蛇傳考證〉,《中國民間傳說論集》(王秋桂編)。台北,聯經。
蔣勳(2004)。《舞動白蛇傳》。台北:遠流。
錢德蒼編(年不詳)。《綴白裘》,七集,卷二。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鍾明德(1995)。《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書林。
鍾明德(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市:書林。
鍾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
羅伯特‧艾得金(Atkins, Robert)(1996)。《藝術開講》(Art Speak)(黃麗娟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羅青(1997)。《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二版)》。台北市:台灣學生。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91)。《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台北市:九大。
譚達先(1993)。《中國四大傳說新論》。台北:貫雅。
外文專書
Brockett, Oscar and Findlay, Robert(1991). Century of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eater and dram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Docherty, Thomas(1993). Ed. Postmodernism: a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ukore, Bernard(1974). Ed. Dramatic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Harrop, John and Epstein, Sabin(2000). Acting with Style(3r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Hodge, Alison(2000). Ed. Twentieth Century Actor Training. New York. Routledge.
Pavis, Patrice(1996). Ed. The Interculture Performance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Tadashi Suzuki(1986). The Way of Acting: The Theatre Writings of Tadashi Suzuki (Trans. Thomas Rimer). NY: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Willet, John(1992). Ed. and Trans. Brecht on Theatr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期刊論文、雜誌、手稿
田啟元(1993)。《白水》演出本(鄭志忠提供)。未出版之打字稿。
田啟元(1996)。〈給劇場同志的一封公開信〉,《表演藝術》卷40。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田啟元(年代不詳),〈學術本位,生活重建為依歸的全劇場表演體系〉未出版手稿。台北:臨界點。
田啟元口述(1993),〈田氏訓練講義〉(溫吉興撰)未出版之手稿。台北:臨界點劇象錄劇團。
朱靜美(2000)。〈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與中國平劇在表演「疏離」美學方面之比較〉,《中外文學》,期339。台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頁142。李立亨(1993)。〈美國的天使們—美國同性戀劇場的幾個例子〉。《表演藝術》卷14。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19-23。李立亨(田啟元口述)(1996)。〈到了我這個年紀還在漂泊……〉,《表演藝術》卷47。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64-66。
林國源(1998)。〈從梅蘭芳到非亞里斯多德—布雷希特論中國劇場傳統〉,《聯合文學》卷14期8。台北市:聯合文學雜誌社。頁1124-128。洪誠政(1996)。〈田啟元開的是什麼玩笑〉,《表演藝術》卷39。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88-89。張志維(1998)。〈白蛇/舌傳:變態的情慾語言(雛形版)〉,《中外文學》,期312。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陳正熙(1990)。〈意識型態的實驗與實踐—二十世紀的政治劇場與劇場政治〉,《表演藝術》卷91。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48-53。陳宜民、任一安合編(1997)。〈希望特刊「冬季號」(田啟元專刊)〉。台北市:中華民國預防醫學學會。
馮滬祥(1981)。〈馬克斯異化論的緣起〉,《中華文化復興月刊》。期14,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頁9-15。黃承晃(1993),〈劇場與身體——七月七日看「祭」感言〉,《表演藝術》,期11,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109-111。
黃建宏(1990)。〈新感官主義的政治劇場—記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表演藝術》卷93。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92-96。趙星光(2004)。〈深度訪談法與宗教研究——以新興宗教的宗教改宗為例〉,《第四屆全國大學院校宗教研習營教材——宗教研究方法與經驗》。台南:台灣宗教學會。
劉佩修(1993),〈各就各位?——《1993‧身體劇場表演祭》觀後〉,《表演藝術》,期11,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108-109。
謝志偉(2001)。〈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布萊希特的寫作手法和其意涵〉,《當代:左翼知識分子布萊希特專輯》,期164。台北:合志文化。頁20-33。鍾明德(1998)。〈當音符轉變的時候,我們的城牆都在震動—訪鍾明德談布雷西特〉(葉美瑤採訪整理),《聯合文學》卷14期8。台北市:聯合文學雜誌社。頁131-135。
鍾喬(1998)。〈政治劇場……是政治……也是劇場的〉,《聯合文學》卷14期8。台北市:聯合文學雜誌社。頁129-130。多媒體影音資料
中國藝術研究院(年代不詳)。〈白蛇傳選段-水漫金山〉,《京劇「青衣、花旦精選」國粹珍藏版》。安徽:安徽音像。
王友蘭(年代不詳)。〈白蛇傳(下)--金山寺(八角鼓)〉,《說唱劇展17》。台北市:公共電視。
台視國劇研究社(年代不詳)。《水漫金山》。台北:台視。
台視國劇研究社(年代不詳)。《遊湖借傘》。台北:台視。
田啟元(1993a)。《白水‧永琦版(DV轉光碟)》。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田啟元(1993b)。《白水‧高雄版(DV轉光碟)》。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田啟元(1993c)。《白水‧台南華燈版(DV轉光碟)》。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成都芙蓉花川劇團(年代不詳)。《金山寺》。台北:公共電視。
成都芙蓉花川劇團(年代不詳)。《青蛇傳》。台北:公共電視。
雲門舞集(2003)。《林懷民經典舞作:白蛇傳、我的鄉愁我的歌》。台北縣:金革唱片。
閻鴻亞(2001)。《人間喜劇》。台北縣:快活羊電影工作室。
報章
王亞玲(1994a)。〈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4月24日,22版。中國時報。
王亞玲(1994b)。〈台灣製戲劇外銷成功〉12月29日,版不詳。中國時報。
王亞玲(1995a)。〈臨界點再碰同性戀題材〉1月14日,44版。中國時報。
王亞玲(1995b)。〈我踏水而來與你結一段戲緣〉7月8日,43版。中國時報。
王墨林(1993)。〈身體與台灣小劇場〉7月6日,版不詳。中國時報。
王墨林(1994a)。〈小劇場的文本在哪裡?〉12月24日。中國時報。
王墨林(1994b)。〈小劇場自邊緣出走〉12月31日,44版。中國時報。
田啟元(1995a)。〈戲,我愛,我做。〉5月27日,46版。中國時報。
田啟元(1995b)。〈視覺、聽覺而後感覺〉5月27日,46版。中國時報。
作者不詳(1988a)。〈新戲登上中心式舞台 「毛屍」取材與型態均大膽〉,9月11日,5版。聯合報。
作者不詳(1988b)。〈毛屍主題探索同性戀下月初三度搬演〉10月29日,11版。民生報。
作者不詳(1994)。〈台灣製戲劇外銷成功〉12月29日,版不詳。中國時報。
胡永芬(1993)。〈兩岸三地中國人同台展示當代藝術—六團體個人受邀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展演〉8月20日,15版。中國時報
張伯順(1993)。〈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台灣節目展現當代藝術〉8月21日,25版。聯合報。
辜振豐(1993)。〈身體氣象館身體的文化表演《1993‧身體劇場表演祭》紀事〉7月6日,版不詳。自立晚報。
潘雅君(1993)。〈白水效應激起漣漪〉8月,版不詳。自由時報。
盧健英(1994)。〈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開鑼在即—中港台當代藝術家整裝待發〉4月22日,版不詳。中時晚報。
閻鴻亞(1993a)。〈尋找九0年代台灣的戲劇文體〉8月13日,版不詳。中國時報。
閻鴻亞(1993b)。〈臨界點兩條路〉9月18日,22版。中國時報。
閻鴻亞(1996)。〈毛屍‧人環‧兀自照耀太陽〉5月11日,版28。工商時報。
節目單、海報、D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1986~1995台灣小劇場。〉
理查‧謝喜納(1995)。〈奧瑞斯提亞〉節目手冊(謝喜納部分由周慧玲譯)。台北:當代傳奇劇場。
臨界點劇象錄(1993.10)。〈臨界點劇團—舞台劇公演「白水」〉(台南成大版節目單)
臨界點劇象錄(1993.11)。〈白水〉(台南華燈版宣傳單)。
臨界點劇象錄(1993.11)。〈白水—人妖仙鬼的決一死戰〉(台南華燈版海報)
臨界點劇象錄(2003)。〈白水、目蓮戲,歲次癸末。〉
田調資料
王墨林(2005)。身體氣象館負責人。於新東南餐廳。訪談日期:8月4日。訪問者:鍾得凡。
曾啟明(2004)。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資深團員,《白水》中飾演法海。訪談日期:6月5日。訪問者:鍾得凡。
溫吉興(2004a)。前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行政經理,《白水》中飾演白蛇。於臨界點四樓辦公室。訪談日期:5月3日。訪問者:鍾得凡。
溫吉興(2004b)。前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行政經理,《白水》中飾演白蛇。於臨界點二樓白水藝文空間。訪談日期:12月4日。訪問者:鍾得凡。
溫吉興(2005)。前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行政經理,《白水》中飾演白蛇。於臨界點四樓辦公室。訪談日期:12月3日。訪問者:鍾得凡。
詹慧玲(2004)。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團長。於臨界點四樓辦公室和三樓排練場。訪談日期:5月10日。訪問者:鍾得凡。
鄭志忠(2004)。柳春春劇社團長,曾任臨界點劇象錄行政、演員等。於臨界點二樓白水藝文空間。訪談日期:12月30日。訪問者:鍾得凡。
網路資料
CamphorJerry(化名)(2003)。〈Grecki:第三號交響曲(悲歌)〉。中國:古典音樂網。網路資料:http://www.classical.net.cn/。上網日期:2006/9/19。
王婉容(1997)。〈同志發聲:聆聽且尊重不同的聲音〉,中央日報網路版。網路資料:http://web.cdnews.com.tw/leading/portal/PortalHome.asp。上網日期2006/7/6。
李清照私人劇團網站。網路資料:http://www.leeqingzhao.com.tw/。上網日期:2006/11/20。
金枝演社網站。網路資料:http://www.goldenbough.com.tw/index.htm。上網日期:2006/6/12。
紀慧玲(2006)。〈明華園白蛇傳,締造驚人記錄〉,聯合新聞網。網路資料:http://www.udn.com/2006/6/1/NEWS/READING/REA8/3335796.shtml。上網日期:2006/9/11。
喀飛(筆名)(2001)。〈關於同志平權運動〉,《認識同志》。台北:台北市政府。網路資料:http://home.kimo.com.tw/knightchung/handbook-index.htm。上網日期:2006/9/24。
鄭美里(2001)。〈風起雲湧的性與性別論《女朋友》的生長背景與條件〉,《從歃血為盟到午茶約會:試析一份女同志刊物的發展軌跡》。網路資料:http://www.sinchew-i.com/wcwa/。上網日期2006/7/6。
鍾得凡(2004)。〈試評論田啟元的編導風格—由布萊希特的「V-效果」檢視《白水》的演出為例〉,《2004國際表演藝術評論研討會》。台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網路資料:http://www.ntua.edu.tw/~gspa/。上網日期200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