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23: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卓沛勳
研究生(外文):Pei-hsun Cho
論文名稱:空間能力測驗之因素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Factor Analysis of Spatial Ability test
指導教授:鄭海蓮鄭海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空間能力空間能力測驗空間能力理論因素分析
外文關鍵詞:Spatial abilityspatial ability testspatial ability theoryfactor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以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發展的學業性向測驗之圖形分量表預試卷及預試結果為研究基礎。圖形分量表的預試於九十五年12月實施,抽取台灣區北、中、南及東部14所高中或綜合高中,每校抽取一班學生,受測學生人數共計644人,其中男生307人,女生337人。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式,探討圖形分量表之測驗向度。本研究使用主軸法進行抽取後,以Promax為轉軸方法來簡化因子之間的結構。從研究結果來看,選擇三個因子為適當的因子個數,亦符合圖形分量表的命題原則。本研究的主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1.將此三個因子命名為視覺化、知覺速度及空間定位。
2.增加知覺速度(Perceptual speed)因素為測驗向度,並調整部分試題於此向度組織內。
3.修改測驗中對於空間知覺向度之定義,並重新設計符合空間知覺(Spatial perception)之試題。
4.測驗題目仍必需不斷的推陳出新,研發空間能力的實作測驗。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ituent factors of the figural subscale of the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 developed by Taiwan’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CEEC), based on the pretest data obtained in December of 2006. The pretest sample consisted of 644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307 boys and 337 girls belonged to 14 senior high school classes from Taiwan’s northern, middle, southern, and eastern areas.
The study used factor analyses to explor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subscale, with methods of principal axis factors and promax,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factors and suggest the most economic factor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maintained, which matches the dimensions of the original item writing and test construction. Major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names of the three factors are suggested to be Visualization, Perceptual speed and Spatial orientation.
2. Reorganize test items into the dimension of Perceptual speed.
3. Modify the definition of the Spatial perception, and design new test items to be include in the subscale.
4. Continue to develop new spatial items and performance tests.
目 錄 V
表索引 VI
圖索引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空間能力在智力中的角色 8
第二節 空間能力的概念 15
第三節 學業性向測驗之圖形分量表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 28
第三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方法 2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30
第一節 因素分析 30
第二節 多元尺度 41
第三節 圖形分量表向度之信度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4
第一節 圖形分量表之各題型信度 44
第二節 因素分析之探討 52
第三節 總結 58
參考文獻 63
附錄一 大考中心學業性向測驗之圖形分量表之例題 67
中國行為科學社(1997)。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中文版)指導手冊。中國行為科學社。
台中市教師網路學習工作坊(無日期)。科學加油站。2007年6月3日,取自:http://home.tceb.edu.tw/index.php?tea=t781&Msn=14&p=2
左台益(無日期)。圖形理解與幾何概念之建構。2007,4月12日,取自:http://www.mtedu.tmue.edu.tw/leeys_teaching/teaching_data/94/graduate/20051013/動態幾何教學設計/圖形認知與幾何概念之建構.doc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46(1,2),1-20。
李洪玉、林崇德(2005)。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結構的研究。心理科學,28(2),69-271。
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30。
何偉雲(2004)。發散性思考測驗的同質性分析-以國小物理問題測驗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2(2),219-239。
何榮桂、簡茂發、鄭海蓮、區雅倫、卓沛勳、蕭孟莛、陳世玉(2007)。空間性向測驗(二)(以空間關係和推理能力為主)結案報告(計畫編號:研-95-007)。台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卓沛勳、蕭孟莛、鄭海蓮(2006,10月)。二維空間幾何圖形之心智旋轉角度與積木難度探討:以五連方幾何積木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舉辦之「第七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5)。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7,160。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逸農(2006)。五連方幾何積木課程對國小學童視覺空間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邱皓政 (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洪志盈(2004)。國小學童空間能力量表建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洪蘭(譯)(1999)。Robert J. Sternberg著。活用智慧(超越IQ的心智訓練)。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昭良(1989,9月19日)。拼一拼,俄羅斯方塊。聯合報,2007年5月20日,取自http://udndata.com/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漢宜,郭博安(2000)。發展兒童空間感及其在數學學習與閱讀障礙上的運用。教育研究月刊,36,45-58。
莊文忠(譯)(2006)。Robert L. Miller, Ciaran Action, Deirdre A. Fullerton, and John Maltby著,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康鳳梅、鍾瑞國、劉俊祥、李金泉(2002)。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差異之研究。師大學報,47(1),55-69
黃元齡(1997)。心理及教育測驗的理論與方法。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陳正昌、程炳林(1998)。SPSS、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第二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心怡、陳榮華、朱建軍(2001)。台灣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一般能力指數之常模建立與運用。測驗年刊,48(1),89-104。
齊建林、劉旭峰、皇甫恩、苗丹民、邵永聰、王偉、劉練紅、陳靜(2003)。五項空間能力測驗的結果效度分析。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4 (21),1993-1995。陝西:西安。
葉偉文(譯)(2004)。The Math Forum, Drexel University著。搞定幾何。台北市:天下出版社。
翟敬宜(2002,6月8日)。暑假到,益智玩具沸騰。民生報。2007年5月20日,取自http://udndata.com/
蔡崇建(1991)。智力的評量與分析-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及比西智力量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海蓮、林逸農(2006)。國小男女學童在五連方幾何積木視覺空間能力測驗表現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舉辦之「第七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劉子鍵、林世華、梁仁楷(1998)。二度空間視覺化測驗之試題產生算則的驗證與修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177-193。
廖翎吟(2003)。國小兒童靜態3D電腦圖像空間深度判斷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羅雅薇(2005)。電腦化空間能力測驗題庫之建置。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襲充文、李明燕、吳家怡、朱惠文、區雅倫(2003)。空間推理能力測驗研究第一期計畫研究報告(計畫編號:研-91-028)。台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Chhabra, J. K., Aggarwal, K. K., & Singh, Y. (2003). Code and data spatial complexity: Two important software understandability measures.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45(8), 539-546.
Coluccia, E., & Louse, G.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tial orienta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4(3), 329-340.
Danthiir, V., Wilhelm, O., Schulze, R., & Roberts, R. D. (2005). Factor structure and validity of paper-and-pencil measures of metal speed: Evidence for a higher-order model? Intelligence, 3, 491-514.
Hegarty, M., & Waller, D. (2004). A dissociation between mental rotation and perspective-taking spatial abilities. Intelligence, 32, 175–191.
McGee, M. G. (1979). Human Spatial Abilities: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fluen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5), 889-918.
Linn, M. C., & Petersen, A. C. (1985).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6(6), 1479-1498.
Lohman, D. F. (1979). Spatial ability: A review and re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al literature (Tech. Rep. No. 8). Stanford, CA: Aptitude Research Project, School of Educ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Lohman, D. F. (1988). Spatial abilities as traits,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In R. J. Sternberg (Ed.),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 (Vol. 40, pp. 181-248). Hillsdale, NJ: Erlbaum.
Lohman, D. F. (2002). 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ntelligence.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pp. 285-34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G. G., & Olkun, S. (2005). Why Interactivity Works: Interactive Priming of Mental Rot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32(2), 93-111.
Tsakanikos, E., & Reed, P. (2003). Visuo-spatial processing and dimensions of schizotypy: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as a function of psychotic-like featur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 703-7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