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造園學會 (1998) 植栽、生態與保育。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孔憲法(2000),都市計畫與環境關係-都市生物棲息地,國立成功大學校刊。第195 期,頁29-39。
方國運(2003)自然保育工作推動現況。台灣林業,第二十九卷第六期,頁28-33。
王俊豪等 (2003) 台灣農村振興與鄉村發展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吳柏緯 (1999) 從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景觀環境規劃與準則之建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綱立 (2003) 從建構全球地方化之永續農村地景的角度論農村地景規劃的意涵及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機制在管理農村地景資源上的角色與功能。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 101-124。
呂光洋 (1999) 生態系重建及棲地復原。生物多樣性訓練保育論文集p111-117。
李允斐 (1989) 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論文。沈清基 (1997)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上海:同濟大學。
肖篤寧 (1993) 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旭宏、彭國棟 (1999) 棲地類型分類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以美國加州為例。自然保育季刊,。
林憲德 (1999) 城鄉生態。詹氏書局,199頁。
林曜松(1997)台灣野生動物的保育。環境教育季刊,第三十四期,頁16-39。金恆鑣等譯(2002) 生態學。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
金恆鑣等譯(2002)生態學。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
俞孔堅 (1999) 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
施鴻志編著(2001)環境規劃。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施鴻志編著(2001)環境規劃。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張俊彥、洪佳君、曾心嫻(譯)(2001) Wenche E. Dreamstad, James D. Olson, Richard T. T. Forman著。景觀建築及土地使用計畫之景觀生態原則。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隆盛、廖美莉(2001) 我國生境議程(Habitat Agenda)的課題與展望。國政研究。
畢恆達(1998),自然環境與人的心理健康,收錄於劉小如、黃勉善編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台北市: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郭瓊瑩 (2001) 農村土地利用方向新思維。農村新風貌形塑研討會。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詹氏書局
陳希煌 (2000)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兼顧生態環境保育。農田水利雜誌,第四十七卷第二期。陳明燦 (1990) 農村地區土地使用與環境保護整合規劃制度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No.146)。
陳淑珍譯 (2002) 環境規劃與基地開發-地方性與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
陳琦維 (1994) 英國都市棲地經驗及其引入台灣空間規劃體系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論文。彭國棟 (1997) 棲地類型及生態地理區之分類與評估。自然保育季刊,第十二期,6-10頁。彭國棟 (2000) 生態工法及生態綠化。自然保育季刊,第三十一期,6-17頁。彭國棟(2001)台灣自然保育簡要回顧。台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三期,頁1-26。
曾旭正 (2005) 台灣鄉村風貌縣級綱要規劃成果專冊,《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成果展示及研討會》南投:農委會水保局,頁13-14。
曾梓峰,「邁向21世紀的新故鄉」,台灣。
曾梓峰、陳子文 (2005) 「21世紀景觀計畫之核心價值與任務—以德國景觀計畫為例」,《2005景觀論壇-永續景觀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省政大樓,台灣,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4-2415-H-390-004。
游以德 (2000) 環境生態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世孟 (1995) 基地規劃導論。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楊秋霖 (1996) 環境、森林、野鳥。中國造林事業協會編印。
趙容台譯 (1997) 保育生物學-探討稀有性和多樣性的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
劉健哲 (1994) 土地利用規劃與管制-台灣、德國之比較研究。台北:正中書局,9-10頁。
劉健哲 (2002) 農村住宅政策配合農村發展之探討。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
劉健哲(1995)土地利用規劃與管制─台灣、德國之比較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蔡厚男 (1997) 綠帶在都市景觀生態網絡規劃策略上之潛力與應用:以台北都會區為例。中國園藝,93-96頁。蔡厚男 (2003) 都市化對景觀碎裂影響的碎形分析。中國園藝,233-225頁。
盧惠敏、彭仁君、賴博永、陳仁昭、丁澈士、郭文建、陳鈞華 (2003) 總計畫暨子計畫七:「永續農村環境生態之研究與管理-農村生物多樣性環境營造技術之研究(I)」,國科會永續會,國科會審議編號:NSC 91-2621-Z-020-004。
韓選棠 (1998) 未來的生態農村。空間雜誌社,11-19頁。
韓選棠 (1998) 農村與景觀 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韓選棠譯(1998)道路與水域生態系統規劃。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Carr, S. & Lane, A. (1993), Practical Conservation Urban Habitats,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Collins, I. & Tyldesley , D.(1993), Nature Assets: Non-Statutory Sites of Importance Resources,Island Press.for Nature Conserv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Initiative.
Gilpin , A. (1996), Dictionary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olany, Gidden S. (1995), Ethics and Urban Design:Culture, Form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Hough , M. (1995), C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Hall, P.; Pfeiffer, U.(2000), Urban Future 21:a global agenda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es, London.
Ian, L. McHarg. (1992), Design With Nature(2n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Lepold,A.,(1949), A Sand County Almana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yle, J. (1999) 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s: Landscape, Land Use, and Natural Odum, E.P. (1969), The 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 Science, 164:262-270.
Gruehn, D.; Kenneweg, H.(1998), Berücksichtigung der Belange von Naturschuts und Landschaftspflege in der Flächennutzungsplanung, Bonn – Bad Godesberg。
Gruehn, D.(2001), Landschaftsplanung und ihre Wechselwirkungen zu anderen Fachpalnungen, Bundesamt für Naturschutz, Bonn – Bad Godesberg。
Baker, G. & Graf, A., 1989, Principles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in Town and Cities ,
London: 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4, Planning Policy Guidance :Nature
Conservation(PPG9), London: HM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