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20: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厚誠
研究生(外文):Chen Hou-Cheng
論文名稱:國畫山水寫生研究-以臺灣山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Taking Taiwan’s Mountains and Waters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歐豪年歐豪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Au Ho-N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寫生臺灣山水山水畫論山水文學
外文關鍵詞:portrayal of natureTaiwan’s mountains and waterstheoryof mountains and waters paintingmountains and waters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7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論文摘要
歷代畫論上關於「寫生」一詞的出現,最早可推溯到唐代邊鸞的「花鳥寫生」畫,而普遍的使用是在宋代時期,如北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書中,記述花鳥畫家陶裔乃擅長於寫生的畫作。然而宋人也將花鳥畫的寫生技巧,運用到山水畫的創作上,於是宋代以後的山水畫,便朝向寫生方向發展下去,到了近代山水畫作中,實已蘊含了多種寫生技法於其中,讓山水的自然景色更加生動活現於山水圖畫之中。
執此之故,筆者便親自觀察臺灣的山和水之地理形態,概括性地認知其中大自然造物的奧義,於是更能深切體悟到前人諸畫論中,所描述的寫生蘊意,乃是從大自然景物中去體會進而產生繪畫上的美學思想,並且對大自然造物的感知後,透過優美詩句和流暢筆法,表現出作者的觀感情懷與讚詠大自然造化之美。
為掌握並表現出寫生創作精神的神韻,筆者嘗試取材山水景象本身的多種面貌,舉凡山的高低起伏、橫向縱向、質地形貌,以及水的直流曲流、動態靜態等等。容或各人心思之異趣,其情思理念引出山水整體性的表現有所不同,但欲透過山水畫作傳達內在精神象徵是一致的。故筆者盼能運用靈活的手法來操控筆墨,使國畫山水超乎實際描摹,且不失自然合理性的寫生創作。





關鍵字:寫生、臺灣山水、山水畫論、山水文學
ESSAY OF THES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theory, the term “portrayal of nature” first appeared in “Portrayal of Flowers and Birds” painted by Bien Run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erm became popular during the Sung Dynasty. For example, in his book “Critique of Famous Paintings of the Sung Dynasty,” Liu Dao Chun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described how flower and bird painter Tao Yi mastered portrayal of nature. Sung Dynasty painters, however, also applied the portrayal techniques of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to mountains and waters painting. So from the Sung Dynasty on, mountains and waters painting began to evolv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portrayal. Modern mountains and waters painting have incorporated various portrayal techniques to make the natural scenes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more vivid in the painting.
For this purpose,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Taiwan’s mountains and waters and develops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ysteries of cre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 of nature portrayal described in painting theories of people before us, which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 natural elements develops aesthetic ideas of painting. Following an in-depth encounter with nature, painters through elegant poems and smooth rendering present their appreciation and admiration of nature and creation.
In order to grasp and demonstrate the spirit of nature portrayal,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faces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including the undulation of hill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hanges, topographic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straight and curved streams of waters and their dynamic and static expressions. The minds of different people differ. So the overall rendering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that comes out of their mind looks different. Yet the purpose is the same – to convey inner spiritual symbols through mountains and waters painting. The author is hopeful that skillful handling of the paintbrush and inks may be employed to take Chinese painting mountains and waters beyond mere portrayal while ensuring that it remains a natural, reasonable portrayal work.












Keywords:portrayal of nature, Taiwan’s mountains and waters, theory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painting, mountains and waters
literatur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1
三、研究範圍………………………………………………………1
四、研究方法………………………………………………………2
第二章 歷代山水寫生之闡述………………………………………4
第一節 兩宋以前………………………………………………4
第二節 兩宋時期………………………………………………10
第三節 兩宋以後………………………………………………18
第三章 臺灣山水形態之探討………………………………………28
第一節 臺灣「山」之形態………………………………………28
一、山的種類………………………………………………28
(一)高山類……………………………………………29
1﹒中央山脈…………………………………………29
2﹒雪山山脈…………………………………………30
3﹒玉山山脈…………………………………………30
(二)丘陵類……………………………………………30
1﹒斗六丘陵…………………………………………30
2﹒嘉義丘陵…………………………………………31
二、山的走向………………………………………………32
(一)橫向………………………………………………32
(二)縱向………………………………………………32
三、山的質地………………………………………………32
(一)岩質山……………………………………………33
(二)土質山……………………………………………34
1﹒三義火炎山………………………………………34
2﹒南投火炎山………………………………………35
3﹒六龜火炎山………………………………………35
第二節 臺灣「水」之形態………………………………………36
一、水的流向………………………………………………37
(一)直流型……………………………………………37
(二)曲流型……………………………………………38
二、水的動態………………………………………………39
(一)古代水的描繪……………………………………39
(二)現代水的描繪……………………………………43
1﹒畫流水九法………………………………………44
2﹒畫瀑布七法………………………………………46
三、水的形式………………………………………………47
(一)塘…………………………………………………48
(二)潭…………………………………………………48
(三)湖…………………………………………………49
(四)溪…………………………………………………50
(五)河…………………………………………………51
(六)瀑布………………………………………………52
第四章 臺灣山水繪畫和山水美學思想………………………55
第一節 臺灣之山水畫家繪畫精神……………………………55
一、日據時期的山水畫……………………………………59
二、光復後的山水繪畫……………………………………65
三、中西融合的影響………………………………………70
第二節 詩和書法及山水文學的筆與情之關聯性……………74
一、詩中的山水…………………………………………74
二、書法中的山水…………………………………………78
三、山水畫中的筆情畫意…………………………………79
第五章 個人對山水寫生的體認與創作……………………………82
第一節 實景與造景……………………………………………83
一、描寫對象之參考………………………………………86
二、直接寫生與間接寫生…………………………………87
三、對象的造化妙用………………………………………89
第二節 繪畫表現手法…………………………………………91
一、風和雲在山水中的地位………………………………93
二、繪畫中的讀書涵養……………………………………96
三、筆墨吸取運用…………………………………………98
第三節 作品解析………………………………………………101
一、作品 1《梅山大峽谷》………………………………103
二、作品 2《瑞峰溪谷》…………………………………105
三、作品 3《蓬萊瀑布》…………………………………107
四、作品 4《遠望桶頭山》………………………………109
五、作品 5《烏來瀑布》…………………………………111
六、作品 6《樟樹湖遠望》………………………………113
七、作品 7《鹿窟二號橋溪畔》…………………………115
八、作品 8《蓬萊瀑布步道途中》………………………117
九、作品 9《阿里山姊妹潭之姊潭》……………………119
十、作品10《光華溪谷》…………………………………121
十一、作品11《蘭潭》……………………………………123
十二、作品12《豐山蛟龍瀑布》…………………………125
十三、作品13《內洞瀑布》………………………………127
第六章 結論…………………………………………………………128
參考書目……………………………………………………………131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
大地詩社。《大地之歌》。再版。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2年。
王庭政主編。《中國名畫家全集7》。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
國92年。
王魯湘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4》。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
國90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
75年。
王鑫。《台灣的特殊地景》。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3年。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
王履。《華山圖》畫集。第一版。大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民國89年。
王伯敏 俞守仁 王心琪。《三國—現代132名中國畫畫家》。第
一版。大陸:山東美術出版,民國73年。
王國維,林玫儀導讀。《人間詞話》。臺北:金楓出版社,民國80
年。
方延豪。《歷代代畫壇百名家傳(上)》。臺北:國家出版社,民國79年。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著。《畫史叢書》。第一冊。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民國72年。
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詩藝飛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92年。
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中華新詩選粹》。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87年。
仇小屏。《世紀新詩選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2年。
石守謙。《中國古代繪畫名品》。第二版。臺北:雄獅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民國82年。
石濤。《石濤畫譜》。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9年。
石再添。《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3年。
白靈等。《千年之門: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2001》。臺北:萬
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
伍霖生編錄、何懷碩。《傅抱石畫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民國80年。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6年。
朱光潛。《談美》。第二版。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民國78
年。
朱玄。《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6
年。
江祖望。《水墨畫與台灣美學》。臺北: 臺北利氏學社,民國93年。
交通部觀光局。《臺灣風景名勝古蹟簡介》。國民旅遊叢書。臺
北:渡假出版社,民國70年。
光華畫報雜誌社編輯部。《有情山水無窮遊》。光華畫報雜誌叢
書6。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民國75年。
杜若洲譯。《視覺經驗》。第三版。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0年。
李沛。《宋元文人畫特質的研究》。臺北:新士林出版社,民國
65年。
李沛。《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84年。
李可染著、王琢輯。《李可染畫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民國75年。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74年。
李希聖。《臺灣高山之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79年。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
國81年。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85年。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美術
館發行,民國82年。
周安儀。《藝林春秋》。臺北:聯合報社,民國69年。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伝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
國77年。
何立德、王鑫。《台灣的湖泊》。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1
年。
何立德、王鑫。《台灣的瀑布》。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1年。
何恭上。《中國宋元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62年。
何懷碩《近代中國美術論集》。第六集:論著四種。臺北:藝
術家出版社,民國80年。
余冠英。《中國古代山水詩鑒賞辭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民國80年。
吳妙玲。《台灣大自然深度之旅》。臺北:綠生活國際股份有限
公司,民國83年。
吳文雄。《臺灣的岩石》。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4年。
林孟龍、王鑫。《台灣的河流》。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1
年。
林麗雲。《山谷跫音》。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
年。
林朝棨。《臺灣之河谷地形》。臺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林淵霖。《五嶽三尖一奇》。臺北:星光出版社,民國69年。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
國84年。
林風眠。〈東西藝術之前途〉。輯於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
術論集》。第四冊。臺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80年。
林玉山。〈談雀與畫雀〉。《挑城風雅-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民國80年。
林玉山。〈略述國畫初步〉。《美術系系刊》。臺北:臺灣師範大
學美術系,民國57年。
林玉山。〈脫韁惟賴寫生勤〉。《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晝藝術》。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民國80年。
金筑、關雲。《千禧三月:三月詩會同仁選集之四》。臺北縣:
詩藝文出版社,民國89年。
邵彥編。《中國繪畫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1年。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
俞崑。《中國繪畫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民國88年。
俞崑。《中國繪畫史》。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民國88年。
施懿琳等。《全臺詩》。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民國93年。
侯吉諒。《臺灣的詩》。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
年。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第四版。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
公司,民國93年。
洛華笙。《台灣畫壇風雲》。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8
年。
俞劍華。《國畫研究》。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87年。
孫旗。《現代繪畫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69年。
容天圻《藝人與藝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5年。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民國88年。
秦嶽。《五月詩穗》。臺北縣:詩藝文出版社,民國89年。
涂靜怡。《浩浩秋水》。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
國89年。
徐復觀。《徐復觀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民國69年。
徐小虎。〈嶺南畫派與歐豪年的藝術〉。《歐豪年彩墨畫》。臺北:
藝術圖書公司,民國73年。
倪再沁。《慧照乾坤-陳慧坤的藝術人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民國49年。
陳傳席。《六朝畫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0年。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民國77
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增訂二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民國93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6
年。
陳佩周。《台灣山岳傳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5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2年。
陳世空。《台灣的高山》。臺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69年。
陳永森、林孟龍。《台灣的國家風景區》。臺北縣:遠足文化,
民國93年。
陳春城。《臺灣古典詩析賞》。高雄:河畔出版社,民國93年。
陳慧坤。〈我的藝術生涯〉。《執著與豐收一陳慧坤教授九十同
顧展祝賀文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4。
陳慧坤。〈卅六屆省展的評識觀感--兼諭藝術的空間問題〉。《臺
灣卅六屆全省美術展展覽會彙刊》。臺中: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71年。
陳瓊花。《自然.寫生-林玉山》。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89年。
崔慶忠。《圖說中國繪畫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92年。
國立編譯館編輯。《中華叢書美術叢刊》。第一輯。再版。臺北:
國立編譯館,民國75年。
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臺北:玉山社出
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民國76年。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民國82年。
黃光男等。《黃君璧繪畫風格與其影響》。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
館,民國76年。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4年。
張朝暉、徐琛。《中國繪畫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
年。
張長傑。《中國繪畫藝術欣賞》。第二版。臺北:書泉出版社,
民國92年。
張友漁。《山脈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9年。
張金石。《中國繪畫》。臺北:正中書局印行。民國78年。
張瓊慧、傅金福。《臺灣河川風情大地的脈動》。臺北:文建會,
民國87年。
楊仁愷主編,薛永年等編撰。《中國書畫》。臺北:南天書局有
限公司,民國81年。
楊宗坤。《臺灣光復四十年間國畫寫生之研究》。美術論叢61。
臺北:市立美術館發行,民國84年。
楊秋霞。《台灣的國家森林遊樂區》。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
93年。
楊建夫。《臺灣的山脈》。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0年。
楊澤。《又見觀音:臺北山水詩選》。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93年。
楊青矗。《臺詩三百首》。臺北:敦理出版社,民國92年。
路寒袖。《玉山詩乘》。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
年。
載昌鳳等。《臺灣地理全記錄》。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2
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臺灣省通志稿》。卷一。臺灣:臺
灣省政府,民國4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臺灣省通志稿》。卷一。臺北:臺
灣省政府,民國46年。
嘉義縣文獻委員會。《嘉義縣學藝志》。卷六,嘉義縣:民國64
年。
熊宜敬。《歌墨舞抒情寫意—渡海來台書畫名家系列(一)》。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
劉奇俊。《中國歷代畫派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0
年。
劉桓吉等。《岩石的故事》。苗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
管理處,民國93年。
劉芳如。《飛瀑.煙雲.黃君璧》。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83年。
蔡文恰。《雲濤.雙絕.傅狷夫》。初版。臺北:雄獅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民93年。
潘運告。《明代畫論》。第一版。大陸:湖南美術出版,民國91
年。
蔣一安。《風雨樓詩歌選粹》。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
年。
曉雲法師。《中國畫話》。臺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
賴益成。《園丁之歌》。臺北縣:詩藝文出版社,民國91年。
鮑少游。《鮑少游畫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67年。
鮑康健。《歷代山水詩名篇賞析》。臺北:華成圖書,民國92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民國87年。
謝凝高。《山水審美》。臺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1年。
謝覺民。《臺灣寶島–地理學的研究》。臺北:中華學術院中國
地學研究所,民國59年。
薛永年。《橫看成嶺側成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5年。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
羅振賢。《中國山水畫風之地域因素》。臺北:中國美術出版社,
民國69年。
魏宏晉。《臺灣的國家公園》。臺北縣:遠足文化,民國91年。

二、期刊論文
文夢霞。〈中國山水畫的緣起〉。《源遠學報》。第11期。民國 88
年12月 。頁121-142。
李倍雷。〈論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和界定〉。《典藏古美術》。第126期。民國92年3月 。頁55-59。
倪再沁。〈大器九五--蒼松映長春,陳慧坤九五回顧展〉。《藝術家》。第313期。民國90年6月。頁283-285。
郭雪湖。〈我初出畫壇〉。《台北文物》。3:4期。 民國44年3
月。頁70-73。
黃新力。〈走進華山的白色世界〉。《中國旅遊》。第273期。民
國92年3月。頁74-75。
張晴文。〈埋首創作不知老之將至--「慧照乾坤-陳慧坤回顧展」
與「從塞尚到陳慧坤」學術研討會紀實〉。《藝術家》。第339期。民國 92年8月。頁124-127。
雷驥。〈五十年繪畫經驗談-訪林玉山〉。《雄獅美術》。第30期。
民國62年8月。頁73 ~ 81。
蔡丕暹。〈寫生啟示錄〉。《美育》第145期。民國94年08月。
頁91-96。
歐豪年。〈嶺南派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第151期。民國
76年12月。頁252。
歐豪年。〈中國畫的寫生與筆墨〉。《藝術家》。第66期。民國
69年11月。頁90-93。
蕭長盛、鄭桑溪文圖。〈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攝影天地》。
第256期民國86年8月。頁36-41。
謝彥卯。〈歷代華山考略〉。《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漢學)》。第
79期。民國92年10月。頁71-72。
韓理洲。〈西岳華山興新修「西岳華山志」〉。《能仁學報》。第
8期。民國90年11月。頁140-154。
韓維君文圖。〈是,也不是一部華山伝傳奇〉。《文化視窗》。第
8期。民國88年2月。頁54-57。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
民國91年12月。頁1-12。

三、報紙上之專文
陳慧坤口述、陳長華整理。〈神來之筆只有一次〉。《聯合報》,
民國75年4月10日。
劉國松。〈國畫的彩色問題〉。《聯合報》,民國44年1月23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