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4: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釋明光(NGUYENMINHCHIEN)
研究生(外文):NGUYEN MINH CHIEN
論文名稱: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初探
指導教授:李志夫李志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法相唯識學.太虛大師.法相宗.唯識宗.阿賴耶識.阿陀那識
外文關鍵詞:.no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太虛大師不僅是一代佛教領袖,其著述《太虛大師全書》對現代佛學思想的影響更為深遠。大師的佛學觀,雖著重於全體佛學,平等對待各派佛教──主張八宗平等,宗乘融貫。但為了順應時代的思潮,他卻用了更多的精力弘揚法相唯識學,並為近代唯識學的發展做岀了巨大的貢獻。
大師因研究法相唯識、評比西方哲學,而走上宗教、社會全面改革之路。他是一位具有強烈政治追求,及社會關懷的僧人。對國家,他提出「佛教救國」之說;對佛教則提出「三大改革」之理念。儘管大師自己承認,他的佛教改革運動是失敗的,但其思想的影響範圍相當寬廣,無論是教界、學界以及從事佛教改革者,都受到極大的啟發作用。譬如,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無疑是受到大師的啟發,而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所受到其思想與精神之感召最為突出,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為佛教改革發展而努力。
本論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則討論大師的生平、著述與其時代背景;第三章則深入探討大師的唯識學思想;第四章則探討大師對「新唯識論」的批判與檢討;第五章則討論大師唯識思想的影響;第六章為結論,乃總結各章的討論之結果,並大略提到有關大師的思想對近代越南佛教發展之影響。
目次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法相唯識學的源流概況
第二節、太虛大師唯識學思想的分期概說
第三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第四節、研究的方法
一、資料的運用
二、前人的研究
三、本文的架構
第二章、太虛大師的生平、著述與其時代背景
第一節、生平
一、少年、出家與遊學時期
二、參加社會運動
三、閉關以後的弘法活動
四、整理僧制與創辦佛學院
五、世界佛教運動以及海外弘法
六、憂心國事,宣傳抗日
第二節、著述
一、法藏
二、制藏
三、論藏
四、雜藏
第三節、其時代背景
一、革命時代的太虛大師
二、改革佛教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太虛大師的法相唯識學思想
第一節、其法相唯識學
一、法相唯識學的略釋
(一)、法之意義
(二)、相之意義
(三)、法相之定義
二、法相唯識學的起源與成立
(一)、唯識學之萌芽──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二)、唯識學之成長時期──在印度的展開
(三)、唯識學的集大成者──無著與世親
(四)、法相唯識學在中國的展開
(五)、各唯心論不成立之理由
(六)、法相唯識學成立的可能
四、法相唯識學之利益
(一)、破除我、法二執
(二)、斷盡生、法之惑障
(三)、解脫變壞之業報
(四)、滿足心性之意願
(五)、成就永久之安樂
(六)、證得無礙之清淨
第二節、阿陀那識論
一、新、舊譯家對Adana的譯釋
(一)、為第八識之別名──新譯家
(二)、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舊譯家
二、阿陀那之定義
(一)、能執取結生相續義
(二)、能執受色根依處義
(三)、能執持諸法種子義
第三節、唯識觀大綱── 唯識的實踐
一、唯識境──唯識三性觀
(一)、遍計所執性
(二)、依他起自性
(三)、圓成實性
二、唯識行──五種唯識觀
(一)、五位、百法的唯識觀
(二)、依真有幻、全幻即真的唯識觀
(三)、悟妄求真、真覺妄空的唯識觀
(四)、空雲一處、夢醒一心的唯識觀
(五)、五重層次的唯識觀
甲、遣虛、存實唯識觀
乙、捨濫、留純唯識觀
丙、攝末、歸本唯識觀
丁、隱劣、顯勝唯識觀
戊、遣相、證性唯識觀
三、唯識果
第四章、對新唯識論的批判
第一節、新的唯識論之提出
一、為新近思想學術之需求
二、用新近之思想學術以闡明之
三、非割據之西洋唯心論
四、非武斷之古代懸想論
第二節、唯識學的相關議題之論辯
一、唯識與法相是否分宗之爭議
(一)、歐陽居士有關法相、唯識分宗之提出
(二)、太虛大師對於法相、唯識分宗之批評
甲、「宗」之界說
乙、法相之緣生理、後得智、六善巧、詮教相皆必歸宗唯識
丙、小乘法執、大乘空慧、圓覺皆非法相
二、對於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之批判
(一)、《新唯識論》造論之源由及其意旨
(二)、太虛大師對於《新論》的批評
甲、判攝《新論》為真常心說
乙、《新論》亦可成立空、有二宗之旨趣
丙、批評熊氏以凡情直覺而造論
丁、反駁《新論》對於唯識多我、神我之批判
戊、反駁《新論》對於有宗功能、習氣混而為一之批判
第五章、太虛大師唯識學思想的影響
第一節、對於教界之影響
一、大醒法師
二、法舫法師
三、慈航法師
四、印順法師
第二節、對於學界之影響
一、史一如居士
二、唐大圓居士
三、黃懺華居士
四、于凌波居士
第三節、對於從事佛教改革以及社會運動之影響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
二、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三、「人間佛教」的實踐者
四、建設人間淨土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提倡唯識學的時代意義
一、為了順應時代的思潮而提倡唯識學
二、評比西洋的各種唯心論以彰顯唯識學說
第二節、對近代中國佛教的傑出貢獻
一、從其實踐方面來看
二、從其思想方面來看
第三節、其思想對越南佛教發展之影響
一、佛教之傳入與發展
二、越南佛教禪宗的三大系
三、振興佛教的運動
參考文獻
一、原典資料:(依大正藏序號排列)
《解深密經》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6。
《瑜伽師地論》彌勒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5。
《唯識三十頌》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6。
《轉識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7。
《唯識二十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0。
《攝大乘論》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4。
《顯揚聖教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2。
《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31冊,No.1604。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No.1605。
《佛性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0。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24。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造,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1830。
《唯識二十論述記》窺基造,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1834。
二、中文資料:(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于凌波
《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唯識名相新釋》,新文豐公司出版,1997年。
《近代佛門人物誌》1—5集,慧炬出版。
《楊仁山居士評傳》,新文豐公司出版,1995年。
《當代大陸名僧傳》,大千出版社出版,2001年。
《民國佛教居士下傳》,台中:慈光圖書館出版,2004年。
《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東大圖書公司出版,2001年。
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全書》(光碟版),印順文教基金會,2005年。
方東美
《中國大乘佛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6月。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版),印順文教基金會,1999 年版。
呂澂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出版社。
李志夫
《中印佛教之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
李廣良
《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出版社。
法舫法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天華出版公司,1978年8月。
周志煌
《唯識與如來藏》,文津出版社印行。
周峰法師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0年9月。
南懷瑾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郭朋
《太虛思想研究》,中社科出版,北京1997年。
郭以廷
《中國近代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麻天祥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文津出版社印行。
陳兵、鄧子美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現代禪出版,2003年。
陳榮捷
〈太虛和尚的法相唯識論〉,載於《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文殊出版社,
1987年。
黃懺華
《佛教各宗大意》,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行,2000年。
程恭讓、汪燦騰主編
《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
褚柏思
《中國佛學史論》,佛光出版社,1929年。
熊十力
《熊十力論著集》,臺北:文津出版社印行,1986年10月。
演培法師
《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天華出版,1990年2月。
〈太虛大師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收於《海潮音》第50卷,3—4月合刊,
1967年。
劉果宗
《中國佛教各宗史略》,文津出版社,2001年。
鄧子美
《太虛大師全傳》,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韓廷傑
《唯識學概論》,文津出版社,1993年。
濟群法師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1990),內明雜誌,第224期。
釋東初
《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出版社,1974年9月。
釋聖嚴
《明末佛教研究》,東初出版社,1993年。
三、日文資料:(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上田義文
《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
《唯識思想入門》,東京:あそか書林。
竹村牧男
《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葉阿月
《唯識思想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四、西文資料:(依作者字母之順序排列)
Ashock Kumar Chatterjee
The Yodācā Idealism, 1962, Dheli.
Bryan Magee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1998, Lodon.
五、越文資料:(依作者字母之順序排列)
Nguyễn Lang (Thích Nhất Hạnh)
Việt Nam Phật Giáo Sử Luận, tập ba, Lá Bối, Sài Gòn, 1973.
Giảng Luận Duy Biểu Học (Tâm lý học Phật giáo), Lá Bối, 1996.
Vấn Đề Nhận Thức Trong Duy Thức Học, Lá Bối.
Thích Thiện Hoa
Duy Thức Học, Thành hội Phật giáo Tp. Hồ Chí Minh, 1992.
Trí Quang
Tăng Già Việt Nam, Hội Việt Nam Phật Giáo, Nhà in Đuốc tuệ.
六、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