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王淑娟與洪麗芬(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生預防、輔導及復學」政策簡述。學生輔導,82,122-137。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鐘和、李勤川與陽琪編譯(1984)。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江文慈a(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文慈b(1999)。情緒調整模式的驗證與分析。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17-145。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29。台北:三民。
吳芝儀(1998)。中輟學生的另類選擇學校。職教天地,22,11-15。
吳芝儀(2001)。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吳芝儀、蔡德輝(1998)。輟學生輔導策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139-162。
李書文(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後的適應問題。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38(2),57-62。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真(2001)。復學生的學校適應—以花東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文(2002)。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
林斌(1997)。衝突管理與青少年人際關係—談判途徑的思維及運用。教師天地,87,30-37。洪雅琴(2003)。我在中途學校的輔導工作經驗。諮商與輔導,208,45-46。胡幼慧(1996)。質化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翁慧圓(1995)。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63-72。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3-134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涂靜宜(2000)。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人傑(1994)。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7,28-35。張淑瑩(1997)。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教育部公報,293,6-7。
梁馨方(2002)。應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關鍵技術對國中中輟復學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洪葉文化。
陳李綢(1998)。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1),159-180。陳奎彰(2000)。學校對中輟生的輔導。測驗與輔導,3386-3389。陳奎熹、高強華與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空大。
陳秋儀(1999)。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陳鳳如(1994)。放羊的孩子哪裡去?從「白毫學園」的中途學校到「靜思班」的中輟生安置談起。學生輔導,43,116-121。彭台臨(1998)。中輟學生的生涯規畫與輔導。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207-232。
彭懷真(1995)。輔導工作網路的建立與策略—以關懷受虐兒童和中輟學生為例。輔導季刊,31(2),14-16。曾玉(2002)。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曾華源與曾淑貞(2005)。台北縣國中中輟復學生之自我效能感、被同儕接納感與在中輟傾向之相關性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9),11-30。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程秋梅與陳毓文(2001)。中輟少年的復學適應:傳統復學模式與另類復學途徑之比較。臺大社工學刊,4,45-96。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鈺雯(2004)。淺談班級中師生互動關係。教師之友,45(2),51-58。黃德祥與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38(2),16-33。
楊國樞(1986)。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台北:水牛。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4。萬育維(1994)。青少年福利服務網路與學生輔導工作。學生輔導,43,54-63。葉亞寧(2000)。中輟生問題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廖德富與馬傳鎮(1993)。吸安、財產、暴力少年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八十二年度研考經費補助專案。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其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9。
劉上民(2001)。國中學生中途輟學與復學歷程的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分析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方(2000)。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崇振(1977)。我國高級中學中途離校學生的經驗背景與人格特質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立某國中八名復學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秀玉(2002)。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顏郁心(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顧忠華(2005)。由社會變遷看友善校園的實踐。學生輔導,98,43-55。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2001/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王文科、王智弘譯)。Research in educational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1 th ed. 台北:師大書苑。
Patton, M. Q.(1990/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與李奉儒譯)。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 th ed台北:巨流。
Strongman, K. T.(2002)。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游恆山譯)。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 Theories of Emotion in Perspective, 4th ed. 台北:五南。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1996/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曾端真、曾玲珉譯)。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7th ed. 台北:揚智。
Aronson, S. R. (1995). Altern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sights, 6.
Bearden, L. J., Spencer, W. A., & Moracco, J. c. (1989). A study of high school dropouts. The School Counselor, 37, 111-119.
Boekaerts, M. (2002). Intensity of emotion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goal framing: How are the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choice of coping strategies?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5(4), 401-412.
Cicchetti, D., Ackerman, B. P., & Izard, C. E. (1995). Emotions an demotion regulation in 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7, 1-10.
Dahlberg, K., & Drew, N. (1997). A lifeworl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kistic Nursing, 15(3), 303-317.
Davalos, D. B., Chavez, E. L., & Guardiola, R. J. (1999). The effect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ethnic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ption of school on student dropout rate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1, 61-77.
Dryfoos, B. (1990). Adolescents at risk: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kstrom, R. B., Goertz, M. E., Pollack, J. M., & Rock, D. A. (1986). Who drops out of high school and why?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7, 356-373.
Finn, J. D. (1989). Withdrawing from schoo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117-142.
Hirschi, T. (1969). Cause of deliqu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asen, S. & Cohen, P. (1998). Adolescent school experiences and dropout,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young adult deviant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3, 49-72.
Plutchik, R. (1962). The emotions: Facts, theories, and a new model. New York: Random House.
Raywid, M. A.(1998). Alternative Education. The High School Magazine, 6(2), 150-166.
Saleem, B. L., & Miller, S. M. (1963). The neglected dropout: The returnee. Syracuse, N. Y.: Syracuse University, Youth Developmen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