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方念萱、林鶴玲(2001):〈本地歷來傳播研究中性別研究分析〉,二十一世紀台灣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牛慶福(1980):《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雅各(1996 ):〈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王雅各(2000):《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王藍瑩(1996):《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例》。私立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台北:亞太圖書。田裕敏(2000):《家庭生活周報反映的女性意識:以中國時報的[男男女女]版及聯合報的[男女]版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淑琳(1997):《從報紙報導看性騷擾議題的社會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淑琪(1995):《解讀報紙瘦身廣告之女性意涵》。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富盛、陳芸芸(2004):《性別新聞學》。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ater, C. & Branston, G. & Allen, S. (1998). News, gender, and pow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原書:Wimmer, R. & Dominick, J. (1976). Mass media research. Belmont : Wadsworth Pub.)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建寧(2005):《平面媒體女性新聞人物報導之性別分析-以夏禕事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1990):《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合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 (2001).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李美韾(2004):《女男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4-25。周月英(1990):《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育卉、莊伯仲(2004):《電視新聞關鍵報告(Ⅰ)》。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林育卉、莊伯仲(2005):《祖師爺自殺:倪敏然自殺事件之新聞觀察實錄》。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林邦傑(1981):〈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3(2):107-129。林佳緣(2005):《跨性別媒體再現與主體解讀之分析研究》。私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怡璇(1995):《民國七十五年-八十四年間報紙關於婚姻中女性角色之報導:以中國時報、民生報、自立早報為例》。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巨流。
林芳玫(1999):〈舊議題新觀點-談媒體對婦女新聞的處理〉,《目擊者》,10:33-34。
林鶴玲(1998年4月25日):〈政經、社會新聞中的女性形象〉,大眾媒體與兩性平等教育研討會,教育部主辦,。
俞旭、黃煜(1997):〈市場強勢典範與傳媒的倫理道德香港個案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5:224-243。洪嘉蔆(2002):《運動新聞文本的性別意涵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敏琪(2002):〈「網路公共領域」的理性迷思—從「璩美鳳事件」觀察〉。2002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唐維敏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原書:Turner, G. (1996).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Routledge.)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徐淑梃(1994):《解讀報紙媒體中的女性意識:「胡瓜緋聞案」為例》。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張卉穎(2004):《蘋果日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2001):《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張錦華(2004年6月12日):〈如何建立「媒體與性別平等指標」之初探分析〉,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張錦華、劉容玫(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陳玫霖(2001):《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姿羽(2000):《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2000/3/18-2001/3/18)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雅芳(1995):《解讀報紙媒介中的女性意識:「臺大女研社「A片影展」事件為例」》。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碧雪(2003):《榔西施的媒體再現》。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瓊如(2000):《理檢視小報與大報的緋聞報導──以大成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黃義交緋聞事件的報導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碩士論文。陳麗玉(2001):《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黃美惠(2000):《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黃莉芙(2003):《日本重大災難新聞研究─以『朝日新聞』〈東京版〉之版神大地震相關報導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楊祖珺(1996):《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鄒理民譯、蕭新煌校訂(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原書:Berger, P. L.& Luckma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Doubleday.)
劉淑雯(1995):《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貝侖(1999):《國內報紙軍事新聞中女性軍人角色的真實建構-以「中國時報」、「聯合報」、「青年日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鄧惠文(2003):《憂鬱症論述的性別政治:台灣近年平面媒體憂鬱症報導之內容分析》。國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黎曼妮(1989):《報紙廣告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以一九六 年至一九八九年聯合報廣告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昭君(2004):〈「我是好奇,不是好色」--準老師觀看「璩美鳳偷拍光碟片」的性別教育意涵〉,《花蓮師院學報》,18:113-140。賴珮如(1994):《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頤明遠(1998):《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169-192。謝臥龍(2000):《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五南。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台北:正中。
韓青秀(2001):《女性健康醫療議題的媒體再現──以RU486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簡青玲(1994):《社會性別建構的權力論域分析-以報紙對校園性侵害事件的報導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羅文輝、吳筱玫、Anna R. Paddon (1999):〈台灣報紙頭版設計的趨勢分析: 1952-1996〉,《新聞學研究》,59:67-90。
羅燦煐(2002):《性別平等教育》。台北:一家親文化。
蘇蘅(2001):〈環境變遷與報紙轉型—市場模式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8-2412-H-004-015),未出版。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1999):〈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32。蘇鑰機(1996):〈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峰學會。
英文書目
Althusser, L. (1971). Ideoi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London: New Left Books.
Bagdikian, B. (1990). The media monopoly.Boston: Beacon.
Bagdikian, B. (1997). The Media Monopoly.(5th ed.).Boston: Beacon.
Berger, P. L. , Luckma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 Doubleday.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nnell, R.W. (2002). Gender.UK: Polity.
Dahlgren, P. (1995).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citizenship, democracy and the media.London: SAGE.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et al.( Eds.),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pp.56-90).London: Routledge.
Johnson, A.G. (1997a).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Templ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A. G. (1997b).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cmanus, J.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London: SAGE.
Pingree, S. et al. (1976). A Scale for Sexis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 193-200.
Rubin, G. (1975).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In R. Reiter (ed.),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pp.57-210).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London: SAGE.
網路資料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1948年12月10日).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Chinese (Mandarin) Version).民國95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unhchr.ch/udhr/lang/chn.htm
蕭蘋(2001)。對「老少配」事件媒體批判的另一種批評。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民國95年5月17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all/19.htm。
曾尼 尹山鷹(2005)。傳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新聞界2005年第5期。民國95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xwj/xwj2005/0505/0505ml.htm
蘋果日報電子報(2006年1至3月)。AC Nielsen媒體大調查2006年第一季報告。民國95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boutApple
張君玫(2005)。一個女巫的誕生與馴化。南高屏性別研究討論網。民國95年7月3日,取自:http://dlearn.kmu.edu.tw/~gendereq/phorum/read.php?25,4992,4992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1年12月17日)。關於晚近單身女性政治人物(璩美鳳、陳文茜、呂秀蓮)參政權與性權的聲明。民國95年7月2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Marriage/adultery/articles/2001Jul-Dec/20011220_pre/20011217statement.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所。職業分類資訊。民國2006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2.evta.gov.tw/odict/src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