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類
小葉日本台。《日劇完全享樂手冊》。台北:紅色文化,1998年。
手塚治蟲。《漫畫入門》。台北:武陵,1981年。
王禎和。《電視.電視》。台北:遠景,1980年。
王士儀。《戲劇論文集—議題與爭議》。台北:和信文化,1999年。
______。《論亞里斯多德《創作學》》。台北:里仁,2000年。
王邦雄、韓生、胡佐編。《舞台美術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阿潼。《日劇的美味關係》。台北:皇冠文化,2000年。
曲春景、朱影編。《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李衣雲。《私と漫画の同居物語》。台北:新新聞,1999年。
李天鐸、劉現成編。《無線/有線暨衛星電視的形構》。台北:亞太圖書,1999年。
李天鐸主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台北:亞太圖書,2000年。
______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2002年。
______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2002年。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明文,2002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1996年。
______。《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臺灣商務,2006年。
林宜和。《元氣日本》。台北:健行文化,2004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茂呂美耶。《江戶日本》。台北:遠流,2004年。
洪德麟。《台北風城漫畫50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年。
______。《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師美術,2000年。
______。《台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2003年。
徐鉅昌。《戲劇哲學:舞台劇、電影劇、廣播劇和電視劇原理》。台北:東方,1968年。
______。《電視原理與實務》。台北:台北新聞記者公會,1982年。
馬森。《當代戲劇》。台北:時報,1991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張奇弘。《導演藝術構思》。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
張學智。《日本電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張瑞雄、林顯宗編。《日本社會》。台北:致良,2000年。
張正杰。《滾滾韓流: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台北:知本家文化,2004年。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2004年。
陳昭義總編。《2005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工業局,2006年。
葉乃滋。《小葉子少女漫畫班‧就愛浪漫少女風》。台北:文房文化,2005年。
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黑鳥麗子。《黑鳥麗子白書》。台北:大塊,1997年。
湯禛兆。《俗物圖鑑—流行文化裡的日本》。台北:商業周刊,1999年。
______。《日劇最前線》。台北:商業周刊,2000年。
曾維瑜。《當愛情邂逅日劇》。台北:皇冠文化,2001年。______。《愛情元素》。台北:皇冠文化,2002年。
詹宏志。《城市觀察》。台北:遠流,1989年。
______。《趨勢索引》。台北:遠流,1993年。
新井一二三。《東京人》。台北:大田,2000年。
傻呼噜同盟編。《動漫2000》。台北:藍鯨,2001年。
傻呼噜同盟編。《動漫2001》。台北:藍鯨,2001年。
楊春龍。《日本主題樂園》。台北:太雅,2002年。
趙天儀。《美學與語言》。台北:三民,1986年。
趙耀。《電視導播的圖框世界》。台北:新潮文庫,1990年。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2000。
劉幼琍。《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1994年。
劉黎兒。《東京の情色手冊》。台北:新新聞,2000年。
______。《東京‧愛情‧物語》。台北:麥田,2000年。
______。《好色時代:黎兒的慾望東京》。台北:,2002年。
______。《東京‧迷絲‧迷思:黎兒的日本情思》。台北:麥田,2002年。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編。《電視節目概論》。台北:空大,2003。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2002年。
盧嵐蘭研究主持。《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1996年。
鍾佩怡。《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台北:女書文化,2002年。
二、中譯書目類
王士儀譯注。《亞里斯多德《創作學》譯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台北:聯經,2003年。
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愛德華.賴特(Edward Wright)著。台北:書林,1986年。
吳文譯。《日本新生代》。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著。台北:遠流,1988年。
李尚霖譯。《單身寄生時代》。山田昌弘著。台北:新新聞,2001年。
君莉譯。《柴門文戀愛論の今日愛的感覺》。柴門文著。台北:茉莉,1994年。
林真美譯。《日本的出版界》。塩澤实信(しおざわ・みのぶ)。台北:台灣東販,1991年。
易智言等譯。《電影編劇新論》。Ken Dancyger、Jeff Rush著。台北:遠流,1994年。
施孝忠譯。《日本雜誌百年巡禮:雜誌時代的興衰榮枯=Magazine History 1874-1990》。塩澤实信(しおざわ・みのぶ)著。台北:三思堂,1995年。
林俊甫、葉欣怡、王雅瑩譯。《肥皂劇》。Dorothy Hobson著。台北:弘智文化,1994年。
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佛洛伊德(S. Freud)著。台北:志文,2000年。
長安靜美譯。《戀愛中的女人不睡覺—柴門文男女觀察36記》。柴門文(Saimon Fumi)著。台北:如何,2001年。
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為新到現代》。南博著。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
胡靜宜譯。《女人想要的性》。潔凱.柯琳絲(J k Collins)著。台北:恩楷,1999年。
倪心一譯。《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日下公人著。台北:錦繡,1994年。
致良日語工作室譯。《日本剖析》。日本學習研究社著。台北:致良,1998年。
華根輝、梁明、霍文利譯。《電影和電視製作》。林恩.格羅斯、拉里.沃德著。北京:華夏,2001年。
游珮芸譯。《我的漫畫人生》。手塚治蟲著。台北:玉山社,1999年。
陳鳴譯。《女人到底要什麼:男性反思性手冊》。柯第斯.伯斯曼(Curtis Pesmen)著。台北:遠流,1995年。
陳美岑譯。《奧黛麗赫本—好萊塢的時尚傳奇》。潘蜜拉.克拉克.基爾(Pamela Clerk Keogh)著。台北:臉譜文化,1999年。
陳云云譯。《電視的社會學分析》。Nicholas Abercrombie著。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4年。
陳鵬仁譯。《日本歷代天皇略傳》。笠原英彥著。台北:臺灣商務,2004年。
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Liesbet Van Zoonen著。台北:遠流,2001年。
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台北:桂冠,1991年。
黃恆正譯。《分眾的誕生》。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著。台北:遠流,1986年。
黃桓正譯。《日本式的「愛」:日本人「依愛」行為的心理分析》。土居健郎著。台北:遠流,1994年。
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湯林森(John Tomlinson)著。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廖為智譯。《日本現代化物語》。紀田順一郎著。台北:一方,2002年。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著。台北:商鼎文化,1991年。
劉名揚譯。《桃色狂潮》。Mark Schilling著。台北:紅色文化,2000年。
盧姿敏譯。《日本享樂地圖》。松山猛著。台北:皇冠文化,2001年。
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佛洛伊德(S. Freud)著。台北:志文,2002年。
蘇晴譯。《男女大不同—男人與女人增進溝通、建立良好關係的實用方針》。John Gray著。台北:生命潛能,1994年。
三、博、碩士論文類
牛慶福。〈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李漢臣。〈當代戲曲《團員之後》的自身交織情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3年。沈亮慧。〈野島伸司的電視劇研究—以TBS校園四部作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林瑞端。〈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梁英子。〈韓商在上海市投資情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徐佳馨。〈漫畫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曹明正。〈日本影視文本的媒體再現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4年。曾維瑜。〈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世新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甄玉。〈電視偶像劇呈現產品訊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劉平君。〈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歐陽至誠。〈「TVBS」類節目的產製流程研究~以TVBS-G頻道的節目「娛樂新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鄭貞銘。〈日劇在台所引發之哈日風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賴怡伶。〈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四、期刊學報雜誌類
Philip Lee、王姝瑛。〈單元劇的忠實觀眾在哪兒?〉。《廣告雜誌》。第85期。1998年6月。頁126-130。
于青。〈我很文化,我看偶像劇〉。《聯合報:讀書人》。第213卷。
第41版。1996年5月27日。
石虹。〈台灣早期的電視〉。《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9-10。
艾雷迪。〈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上)〉。《幼獅文藝》。第519期。1997年3月,頁88-93。______。〈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中)〉。《幼獅文藝》。第520期。1997年4月,頁92。
______。〈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下)〉。《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頁89。
江述凡。〈意想不到的一種編劇構思法--輪盤賭Roulette〉。《應用心理研究》。第26期。1997年2月,頁27-29。
朱龍祥、陸洛。〈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廣電人》。第8期。2000年12月,頁171-208。
良琪。〈電視單元劇一路發〉。《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21-24。
汪愛齡。〈發燒名牌.人氣館〉。《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49-53。
李慧馨。〈電視劇製播與收視率--一個情境和結構取向的探討〉。《藝術學報》。第71期。1992年12月,頁115-123。李衣雲。〈他不完美,他是世紀末漫畫英雄〉。《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2版。1996年8月8日。
李奈美。〈不只一0一次求婚--偶像日劇中的人物巧思與劇情展演〉。《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23-26。
李丁讚、陳兆勇。〈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第56期。1998年1月,頁9-34。林奇伯。〈競爭或共榮?兩岸娛樂工業打造亮麗舞台〉。《光華雜誌》。第27期。1992年12月,頁69-91。林福隆。〈電視劇的格調〉。《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7-8。
岳豹。〈戲劇的靈魂〉。《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14-15。
泉野明。〈從「元氣少女」到「不思議少女」的偶像轉變史--因時代的流行而轉變的日本廣告女主角〉。《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31-34。
______。〈廣告女郎站起來—Champaign Girl形象提升的使命〉。《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41-42。
周倩漪、林馨怡。〈台灣拍攝偶像劇的戒急用忍之道〉。《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55-58。
洪德麟。〈大家一起讀「漫畫」〉。《精湛》。第26期。1995年9月,頁73-79。
徐淑卿。〈預知漫畫未來記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38版。1997年3月13日。
徐啟芳、宋昭儀、張郁琦。〈小室旋風台北狂飆〉。《日本文摘》。第136期。1997年5月,頁8-36。袁瓊瓊。〈我看日本偶像劇〉。《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68-71。凌明玉。〈哈日劇不等於哈日族〉。《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72-76。粘嫦鈺。〈電視導演土裡土氣過一年〉。《廣電人》。第26期。1997
年2月,頁4-6。
黑鳥麗子。〈完全產品型錄:只有流行的東西才能出現在「偶像劇」裡〉。《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19-22。
______。〈偶像劇享用手則:看偶像劇的必要裝備〉。《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54。
湯禎兆。〈女性關口的湧現與變奏--從Hanako族到Oyaji-Girl的「長假」效應〉。《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27-30。
曾文志、劉玲君。〈「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第41期。1995年11月,頁144-148。
曾維瑜。〈讀者如何「使用」日本偶像劇〉。《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9期。2001年6月,頁6-9。楊芳枝。〈解讀韓劇裡的愛情公式〉。《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1期。1993年1月,頁126-128。
楊一峰。〈日劇製作環境解謎〉。《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62-67。劉劭希。〈舞臺演出的佐料--漫談國內配樂工作〉。《表演藝術》。第15期。1994年1月,頁78-81。蔡琰。〈電視劇的教育娛樂功能與劇中意識形態分析〉。《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2期。1995年7月,頁57-74。
____。〈類型與公式研究〉。《傳播研究簡訊》。第4期。1995年12月,頁9-10。
____。〈古裝電視劇訊息公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下)
。1996年5月,頁331-366。
____。〈電視劇與社會〉。《傳播研究簡訊》。第12期。1997年12月,頁6-7。
____。〈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傳播研究集刊》。第1集。1997年12月,頁1-54。
____。〈大學生電視劇審美體驗試析〉。《廣播與電視》。第14期。1999年11月,頁111-138。
盧郁佳。〈戲劇選角有如插在背上使人無力反抗的第一把刀—連續劇與原著的拉鋸戰〉。《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43-48。
鍾起惠。〈蛻變中的收視率概念〉。《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18-20。
謝鵬雄。〈螢幕前後的戲劇人生〉。《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25-26。
顏艾琳。〈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絡﹖〉。《文訊月刊》。第97期。1997年1月,頁34-36。聶寅。〈電視編劇漫談〉。《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16-17。
蘇新益。〈臺灣漫畫家的養成教育〉。《文訊月刊》。第97期。1997年1月,頁36-38。蘇蘅。〈漫畫世界--文本、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第143期。2001年6月,頁14-23。五、日文書目類
岩波雄二郎編。《広辞苑》。台北:銀來圖書,1975年。
金田一京助等編。《新明解国語辞典》。台北:鴻儒堂,1998年。
柴門うみ。《恋愛論》。東京:PHP文庫,1998年。
柴門うみ。《愛こそがすべて》。東京:角川文庫,1998年。
柴門うみ。《恋愛は終わらない》。東京:新潮文庫,2003年。
六、主要影音資料類
《東京愛情故事》,VCD共8張,富士電視台發行。
《愛情白皮書》,VCD共8張,富士電視台發行。
《非婚家族》,VCD共9張,富士電視台發行。
七、網際網路
日本偶像劇http://www.dorama.info/
哈日館http://www.hazukan.com/HzDrama/Index_Drama.Asp?Type=D
小葉(非僅)日本台的網路日誌http://www.wretch.cc/blog/aoshima2005
蕾娜塔報導http://enews.url.com.tw/renata.shtml
中央情報局(BBS)202.39.2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