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怡雲
研究生(外文):Peng,Yi-Yun
論文名稱:日本偶像劇:新表演文類形成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Japanese Trendy Drama: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a New Genre of Performing Arts
指導教授:王士儀王士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Shi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日本偶像劇日本漫畫亞里斯多德創作學情節柴門文東京愛情故事偶像劇電視劇本質情節影像
外文關鍵詞:Japanese Trendy DramaJapanese comicsAristotlePoeticsplotSaimon FumiTokyo Love Storytaiw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日本偶像劇於20世紀末在亞洲掀起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利用熟悉的漫畫情節架構、影像符號和流行商品向大眾推銷,且不遺餘力地構思開發新的市場。在電視劇表演的實驗上有其特殊之處,在日文裡面更以「趨勢」,顯示與其他電視劇本質上的差異。
雖然日本電視劇在亞洲其他地區如香港播放已有一段時間,但此類型電視劇在台灣播映之後,曾引起社會大眾兩極化的反應,有人說這是一種因文化接近性所產生的哈日風,也有人說這是一種關注社會動向所產生的流行趨勢。
過去傳播媒體理論將此現象斷定為「傳媒所帶動的文化帝國主義」象徵,但本文旨在以亞里斯多德《創作學》(Poetics)所建立起的戲劇理論體系,論證改編漫畫而成的日本偶像劇之情節架構及呈現方式。論文中更以改編柴門文當紅漫畫而成的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作重點分析,找出與台灣偶像劇的相異處,作為未來從事台灣偶像劇創作者在編劇、導演和呈現方式的一種反思。
Japanese Trendy Drama has raised an unprecedented culture shock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sia, in an effort to create new markets for Japanese ideals to impose comics to the multitude, along with a host of other symbols, images, and popular products. It has some special value in the experiment of TV dramas, especially by using “trendy” in Japanese,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new style and other TV dramas.
Though Japanese TV dramas have long been on the TV screen in Asian markets, such as Hong Kong, this new TV program genre cause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reactions in Taiwan. Some consider Japanese Trendy Dramas too Japan-crazy (or Japanophile) because of culture proximity, but others regard it as representing modern culture and lifestyle due to social changes.
The phenomenon even sparked off a discussion on “The Asianization of Japan”. Meanwhile, the school of cultural imperialists would deem this as a typical case of cultural inva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the plot and its presentation of the comics-based Japanese Trendy Drama by utilizing Aristotle’s Poetics. Using transcribing dramas such as Tokyo Love Story by Saimon Fumi as case studies for textual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distinguish how Japanese Trendy Dramas and Taiwan idol dramas differ and will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as an introspection in the drama of playwright, director, and representati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及現況 …………………………………………. 4
一 文化全球化 …………………………………………. 4
二 迷的形成 ……………………………………………. 6
三 審美觀的建立 …………………………………….. 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限定 …………………………………..12
一 電視劇—日本偶像劇 ……………………………. 12
二 富士電視台的偶像劇 …………………………….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5
一 研究方法 ………………………………………….. 15
二 研究程序 ………………………………………….. 16
第五節 預期成果 ………………………………………………… 18

第二章 日本偶像劇之界說 …………………………………………. 20
第一節 文本探源:漫畫 ……………………………………….. 20
第二節 偶像劇元素形成 ……………………………………….. 24
第三節 偶像劇界定標準 ……………………………………….. 30
一 『偶像劇』之名 ………………………………….. 30
二 『偶像劇』之定義 ………………………………… 33

第三章 日本偶像劇文本範例分析 ………………………………… 40
第一節 柴門文:愛情故事的創造者 …………………………..40
第二節 《東京愛情故事》:從漫畫蛻變成偶像劇 …………… 49
一 主要人物說明 …………………………………….. 50
二 劇情簡介 ………………………………………….. 53
(一)漫畫 ………………………………………. 53
(二)偶像劇 ……………………………………..57
第三節 《東京愛情故事》:漫畫與偶像劇的對比分析 ………. 62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114

第四章 日本偶像劇的呈現方式 ………………………………….. 123
第一節 偶像劇的情境藝術 …………………………………….125
第二節 偶像劇的形象意旨 …………………………………….139
第三節 偶像劇中的女性意識 ………………………………….154
第四節 與台灣偶像劇之比較 ………………………………….164

第五章 結論 …………………………………………………………. 169
附錄 …………………………………………………………………….. 177
附錄一 主要日本電視台一覽表 ……………………………….177
附錄二 選用偶像劇一覽表 ……………………………………. 181
附錄三 柴門文作品表 …………………………………………..184
附錄四 日本漫畫創作分析表 ………………………………….187
附錄五 柴門文的戀愛邏輯 …………………………………….192
參考資料 …………………… …………………………………….. 194



表目次

表2-1:類型漫畫之創作公式……………………………………… 37
表2-2:偶像劇界定 …………………………………………………38
表3-1:愛情在東京萌芽 ……………………………………………63
表3-2:愛情的遲疑與推展 …………………………………………69
表3-3:宣示愛情正在燃燒 …………………………………………75
表3-4:迷惘的愛情習題 ……………………………………………80
表3-5:愛情的承諾與謊言 …………………………………………83
表3-6:愛情面臨考驗 ……………………………………………… 88
表3-7:愛情的分離與依靠 …………………………………………93
表3-8:愛情的變化 …………………………………………………96
表3-9:愛情的選擇與決定 ............................102
表3-10:愛情離開以後 …………………………………………… 108
表3-11:愛情最後的原點 …………………………………………111
表4-1:物件產品類別 ………………………………………………132
一、中文書目類

小葉日本台。《日劇完全享樂手冊》。台北:紅色文化,1998年。
手塚治蟲。《漫畫入門》。台北:武陵,1981年。
王禎和。《電視.電視》。台北:遠景,1980年。
王士儀。《戲劇論文集—議題與爭議》。台北:和信文化,1999年。
______。《論亞里斯多德《創作學》》。台北:里仁,2000年。
王邦雄、韓生、胡佐編。《舞台美術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阿潼。《日劇的美味關係》。台北:皇冠文化,2000年。
曲春景、朱影編。《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李衣雲。《私と漫画の同居物語》。台北:新新聞,1999年。
李天鐸、劉現成編。《無線/有線暨衛星電視的形構》。台北:亞太圖書,1999年。
李天鐸主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台北:亞太圖書,2000年。
______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2002年。
______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2002年。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明文,2002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1996年。
______。《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臺灣商務,2006年。
林宜和。《元氣日本》。台北:健行文化,2004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茂呂美耶。《江戶日本》。台北:遠流,2004年。
洪德麟。《台北風城漫畫50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年。
______。《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師美術,2000年。
______。《台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2003年。
徐鉅昌。《戲劇哲學:舞台劇、電影劇、廣播劇和電視劇原理》。台北:東方,1968年。
______。《電視原理與實務》。台北:台北新聞記者公會,1982年。
馬森。《當代戲劇》。台北:時報,1991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張奇弘。《導演藝術構思》。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
張學智。《日本電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張瑞雄、林顯宗編。《日本社會》。台北:致良,2000年。
張正杰。《滾滾韓流: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台北:知本家文化,2004年。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2004年。
陳昭義總編。《2005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工業局,2006年。
葉乃滋。《小葉子少女漫畫班‧就愛浪漫少女風》。台北:文房文化,2005年。
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黑鳥麗子。《黑鳥麗子白書》。台北:大塊,1997年。
湯禛兆。《俗物圖鑑—流行文化裡的日本》。台北:商業周刊,1999年。
______。《日劇最前線》。台北:商業周刊,2000年。
曾維瑜。《當愛情邂逅日劇》。台北:皇冠文化,2001年。
______。《愛情元素》。台北:皇冠文化,2002年。
詹宏志。《城市觀察》。台北:遠流,1989年。
______。《趨勢索引》。台北:遠流,1993年。
新井一二三。《東京人》。台北:大田,2000年。
傻呼噜同盟編。《動漫2000》。台北:藍鯨,2001年。
傻呼噜同盟編。《動漫2001》。台北:藍鯨,2001年。
楊春龍。《日本主題樂園》。台北:太雅,2002年。
趙天儀。《美學與語言》。台北:三民,1986年。
趙耀。《電視導播的圖框世界》。台北:新潮文庫,1990年。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2000。
劉幼琍。《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1994年。
劉黎兒。《東京の情色手冊》。台北:新新聞,2000年。
______。《東京‧愛情‧物語》。台北:麥田,2000年。
______。《好色時代:黎兒的慾望東京》。台北:,2002年。
______。《東京‧迷絲‧迷思:黎兒的日本情思》。台北:麥田,2002年。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編。《電視節目概論》。台北:空大,2003。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2002年。
盧嵐蘭研究主持。《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1996年。
鍾佩怡。《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台北:女書文化,2002年。

二、中譯書目類

王士儀譯注。《亞里斯多德《創作學》譯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台北:聯經,2003年。
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愛德華.賴特(Edward Wright)著。台北:書林,1986年。
吳文譯。《日本新生代》。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著。台北:遠流,1988年。
李尚霖譯。《單身寄生時代》。山田昌弘著。台北:新新聞,2001年。
君莉譯。《柴門文戀愛論の今日愛的感覺》。柴門文著。台北:茉莉,1994年。
林真美譯。《日本的出版界》。塩澤实信(しおざわ・みのぶ)。台北:台灣東販,1991年。
易智言等譯。《電影編劇新論》。Ken Dancyger、Jeff Rush著。台北:遠流,1994年。
施孝忠譯。《日本雜誌百年巡禮:雜誌時代的興衰榮枯=Magazine History 1874-1990》。塩澤实信(しおざわ・みのぶ)著。台北:三思堂,1995年。
林俊甫、葉欣怡、王雅瑩譯。《肥皂劇》。Dorothy Hobson著。台北:弘智文化,1994年。
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佛洛伊德(S. Freud)著。台北:志文,2000年。
長安靜美譯。《戀愛中的女人不睡覺—柴門文男女觀察36記》。柴門文(Saimon Fumi)著。台北:如何,2001年。
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為新到現代》。南博著。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
胡靜宜譯。《女人想要的性》。潔凱.柯琳絲(J k Collins)著。台北:恩楷,1999年。
倪心一譯。《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日下公人著。台北:錦繡,1994年。
致良日語工作室譯。《日本剖析》。日本學習研究社著。台北:致良,1998年。
華根輝、梁明、霍文利譯。《電影和電視製作》。林恩.格羅斯、拉里.沃德著。北京:華夏,2001年。
游珮芸譯。《我的漫畫人生》。手塚治蟲著。台北:玉山社,1999年。
陳鳴譯。《女人到底要什麼:男性反思性手冊》。柯第斯.伯斯曼(Curtis Pesmen)著。台北:遠流,1995年。
陳美岑譯。《奧黛麗赫本—好萊塢的時尚傳奇》。潘蜜拉.克拉克.基爾(Pamela Clerk Keogh)著。台北:臉譜文化,1999年。
陳云云譯。《電視的社會學分析》。Nicholas Abercrombie著。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4年。
陳鵬仁譯。《日本歷代天皇略傳》。笠原英彥著。台北:臺灣商務,2004年。
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Liesbet Van Zoonen著。台北:遠流,2001年。
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台北:桂冠,1991年。
黃恆正譯。《分眾的誕生》。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著。台北:遠流,1986年。
黃桓正譯。《日本式的「愛」:日本人「依愛」行為的心理分析》。土居健郎著。台北:遠流,1994年。
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湯林森(John Tomlinson)著。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廖為智譯。《日本現代化物語》。紀田順一郎著。台北:一方,2002年。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著。台北:商鼎文化,1991年。
劉名揚譯。《桃色狂潮》。Mark Schilling著。台北:紅色文化,2000年。
盧姿敏譯。《日本享樂地圖》。松山猛著。台北:皇冠文化,2001年。
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佛洛伊德(S. Freud)著。台北:志文,2002年。
蘇晴譯。《男女大不同—男人與女人增進溝通、建立良好關係的實用方針》。John Gray著。台北:生命潛能,1994年。

三、博、碩士論文類

牛慶福。〈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李漢臣。〈當代戲曲《團員之後》的自身交織情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3年。
沈亮慧。〈野島伸司的電視劇研究—以TBS校園四部作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瑞端。〈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梁英子。〈韓商在上海市投資情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佳馨。〈漫畫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曹明正。〈日本影視文本的媒體再現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4年。
曾維瑜。〈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世新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甄玉。〈電視偶像劇呈現產品訊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平君。〈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歐陽至誠。〈「TVBS」類節目的產製流程研究~以TVBS-G頻道的節目「娛樂新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貞銘。〈日劇在台所引發之哈日風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賴怡伶。〈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期刊學報雜誌類

Philip Lee、王姝瑛。〈單元劇的忠實觀眾在哪兒?〉。《廣告雜誌》。第85期。1998年6月。頁126-130。
于青。〈我很文化,我看偶像劇〉。《聯合報:讀書人》。第213卷。
第41版。1996年5月27日。
石虹。〈台灣早期的電視〉。《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9-10。
艾雷迪。〈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上)〉。《幼獅文藝》。第519期。1997年3月,頁88-93。
______。〈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中)〉。《幼獅文藝》。第520期。1997年4月,頁92。
______。〈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下)〉。《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頁89。
江述凡。〈意想不到的一種編劇構思法--輪盤賭Roulette〉。《應用心理研究》。第26期。1997年2月,頁27-29。
朱龍祥、陸洛。〈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廣電人》。第8期。2000年12月,頁171-208。
良琪。〈電視單元劇一路發〉。《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21-24。
汪愛齡。〈發燒名牌.人氣館〉。《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49-53。
李慧馨。〈電視劇製播與收視率--一個情境和結構取向的探討〉。《藝術學報》。第71期。1992年12月,頁115-123。
李衣雲。〈他不完美,他是世紀末漫畫英雄〉。《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2版。1996年8月8日。
李奈美。〈不只一0一次求婚--偶像日劇中的人物巧思與劇情展演〉。《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23-26。
李丁讚、陳兆勇。〈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第56期。1998年1月,頁9-34。
林奇伯。〈競爭或共榮?兩岸娛樂工業打造亮麗舞台〉。《光華雜誌》。第27期。1992年12月,頁69-91。
林福隆。〈電視劇的格調〉。《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7-8。
岳豹。〈戲劇的靈魂〉。《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14-15。
泉野明。〈從「元氣少女」到「不思議少女」的偶像轉變史--因時代的流行而轉變的日本廣告女主角〉。《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31-34。
______。〈廣告女郎站起來—Champaign Girl形象提升的使命〉。《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41-42。
周倩漪、林馨怡。〈台灣拍攝偶像劇的戒急用忍之道〉。《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55-58。
洪德麟。〈大家一起讀「漫畫」〉。《精湛》。第26期。1995年9月,頁73-79。
徐淑卿。〈預知漫畫未來記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38版。1997年3月13日。
徐啟芳、宋昭儀、張郁琦。〈小室旋風台北狂飆〉。《日本文摘》。第136期。1997年5月,頁8-36。
袁瓊瓊。〈我看日本偶像劇〉。《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68-71。
凌明玉。〈哈日劇不等於哈日族〉。《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72-76。
粘嫦鈺。〈電視導演土裡土氣過一年〉。《廣電人》。第26期。1997
年2月,頁4-6。
黑鳥麗子。〈完全產品型錄:只有流行的東西才能出現在「偶像劇」裡〉。《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19-22。
______。〈偶像劇享用手則:看偶像劇的必要裝備〉。《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54。
湯禎兆。〈女性關口的湧現與變奏--從Hanako族到Oyaji-Girl的「長假」效應〉。《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27-30。
曾文志、劉玲君。〈「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第41期。1995年11月,頁144-148。
曾維瑜。〈讀者如何「使用」日本偶像劇〉。《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9期。2001年6月,頁6-9。
楊芳枝。〈解讀韓劇裡的愛情公式〉。《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1期。1993年1月,頁126-128。
楊一峰。〈日劇製作環境解謎〉。《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62-67。
劉劭希。〈舞臺演出的佐料--漫談國內配樂工作〉。《表演藝術》。第15期。1994年1月,頁78-81。
蔡琰。〈電視劇的教育娛樂功能與劇中意識形態分析〉。《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2期。1995年7月,頁57-74。
____。〈類型與公式研究〉。《傳播研究簡訊》。第4期。1995年12月,頁9-10。
____。〈古裝電視劇訊息公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下)
。1996年5月,頁331-366。
____。〈電視劇與社會〉。《傳播研究簡訊》。第12期。1997年12月,頁6-7。
____。〈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傳播研究集刊》。第1集。1997年12月,頁1-54。
____。〈大學生電視劇審美體驗試析〉。《廣播與電視》。第14期。1999年11月,頁111-138。
盧郁佳。〈戲劇選角有如插在背上使人無力反抗的第一把刀—連續劇與原著的拉鋸戰〉。《影響雜誌》。第88期。1997年9月,頁43-48。
鍾起惠。〈蛻變中的收視率概念〉。《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18-20。
謝鵬雄。〈螢幕前後的戲劇人生〉。《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25-26。
顏艾琳。〈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絡﹖〉。《文訊月刊》。第97期。1997年1月,頁34-36。
聶寅。〈電視編劇漫談〉。《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頁16-17。
蘇新益。〈臺灣漫畫家的養成教育〉。《文訊月刊》。第97期。1997年1月,頁36-38。
蘇蘅。〈漫畫世界--文本、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第143期。2001年6月,頁14-23。

五、日文書目類

岩波雄二郎編。《広辞苑》。台北:銀來圖書,1975年。
金田一京助等編。《新明解国語辞典》。台北:鴻儒堂,1998年。
柴門うみ。《恋愛論》。東京:PHP文庫,1998年。
柴門うみ。《愛こそがすべて》。東京:角川文庫,1998年。
柴門うみ。《恋愛は終わらない》。東京:新潮文庫,2003年。

六、主要影音資料類

《東京愛情故事》,VCD共8張,富士電視台發行。
《愛情白皮書》,VCD共8張,富士電視台發行。
《非婚家族》,VCD共9張,富士電視台發行。

七、網際網路

日本偶像劇http://www.dorama.info/
哈日館http://www.hazukan.com/HzDrama/Index_Drama.Asp?Type=D
小葉(非僅)日本台的網路日誌http://www.wretch.cc/blog/aoshima2005
蕾娜塔報導http://enews.url.com.tw/renata.shtml
中央情報局(BBS)202.39.225.2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蘅。〈漫畫世界--文本、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第143期。2001年6月,頁14-23。
2. 蘇新益。〈臺灣漫畫家的養成教育〉。《文訊月刊》。第97期。1997年1月,頁36-38。
3. 顏艾琳。〈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絡﹖〉。《文訊月刊》。第97期。1997年1月,頁34-36。
4. 劉劭希。〈舞臺演出的佐料--漫談國內配樂工作〉。《表演藝術》。第15期。1994年1月,頁78-81。
5. 楊一峰。〈日劇製作環境解謎〉。《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62-67。
6. 曾維瑜。〈讀者如何「使用」日本偶像劇〉。《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9期。2001年6月,頁6-9。
7. 凌明玉。〈哈日劇不等於哈日族〉。《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72-76。
8. 袁瓊瓊。〈我看日本偶像劇〉。《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68-71。
9. 徐啟芳、宋昭儀、張郁琦。〈小室旋風台北狂飆〉。《日本文摘》。第136期。1997年5月,頁8-36。
10. 林奇伯。〈競爭或共榮?兩岸娛樂工業打造亮麗舞台〉。《光華雜誌》。第27期。1992年12月,頁69-91。
11. 李丁讚、陳兆勇。〈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第56期。1998年1月,頁9-34。
12. 李慧馨。〈電視劇製播與收視率--一個情境和結構取向的探討〉。《藝術學報》。第71期。1992年12月,頁115-123。
13. 艾雷迪。〈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 (上)〉。《幼獅文藝》。第519期。1997年3月,頁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