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742:3a1e:c308:760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9: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朱娟
研究生(外文):HSIEH,Chu-Chuan
論文名稱:吳淑《事類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ies of Wu Shu’s “Shileifu”
指導教授:林文慶林文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n-ch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事類賦吳淑版本部目類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5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各章內容摘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略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以及學者前輩研究《事類賦》之情況。
第二章吳淑與《事類賦》,共分二節。本章介紹吳淑生平、仕宦履歷、學養,以及參與校勘經史、編撰《太平御覽》等大書之經驗。文末,並述論《事類賦》成書過程與「賦寫類書」之歷史因緣。
第三章歷代刻本述錄,共分三節。本章有關《事類賦》刻本介紹,著重於彙整見載文獻作整體呈現,並選擇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以及臺灣館藏可目見之重要明本,分別述錄其版式與行款,文末並介紹清代刻本和民國以後海峽兩岸有關《事類賦》之整理出版情況,又及於國家圖書館與中央研究院館藏微捲。
第四章《事類賦》部目建置探論,共分三節。本章首先完整呈現《事類賦》部目,其次,將與其有淵源關係或具代表性之唐、宋類書,如:《單題詩》、《初學記》、《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之部目並列,加以比對觀察,藉此以呈現《事類賦》建部既密切參酌前代類書,然亦有一己之創發進步,從而避開諸家類書建部龐雜、冷僻、重複之缺失,以見《事類賦》建部具有「繁簡得當,分合宜理」,「反映敬天思想,以民生為本」之特質。
第五章《事類賦》之文獻徵引探討,共分五節。《事類賦》徵引文獻約有千本,然到底是具原創性?或者比照一般類書直接參考前代類書呢?關於此點,理當釐清。為了解《事類賦》引書情形,首先,筆者以中華書局點校本《事類賦注》所編〈引書索引〉為底稿,並利用各史志以及相關工具書,將《事類賦》徵引文獻加以統計,依四部分類,編成〈事類賦引書統計簡表〉和〈《事類賦》引書分部初稿〉。經過統計,歸納出不少寶貴訊息:《事類賦》引書以經、史和先秦諸子為重,史部書籍徵引最多,集部文獻之徵引,明顯參酌《文選》之分類與選文。其次,經過統計,證明《事類賦》文獻來源大部分轉錄自《太平御覽》,其他如《文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或《文苑英華》等文集,也都有引錄,當然亦有《事類賦》獨家徵引之文獻,此是《事類賦》文獻在「輯校」利用方面最為可貴者。再者,《事類賦》無可避免地重蹈前代類書徵引文獻之弊,如:刪改文字、文字訛脫、書名標示缺失、作者表述不一等情形。凡此,筆者皆在文中,一一舉證條述。本章最後,亦為最重要部分,即筆者跳脫傳統對類書研究侷限在「輯校利用」之範疇,轉而考察《事類賦》徵引文獻所反映之時代思想脈絡:「崇儒思想之體現」、「信仰本根在巫鬼」、「賢德觀念的張揚」、「重學求實精神的反映」等內涵。
第六章《事類賦》之文學面貌管窺,共分三節。《事類賦》「賦寫類書」是否有「首創」之歷史地位?筆者在此章特將相關文獻再予以分析探討,確定《事類賦》「聯而為賦」,正是類書編撰體例再次大突破,對「類書文學化」推波助瀾之功不可泯没。其次,《事類賦》「類書文學化」之面貌為何?筆者於文中,直接將其與《初學記》舉例對照,比較兩者文學化程度深淺;再直接以《事類賦》本身賦作為例,將其深化之文學面貌充分展露。最後直接舉例賞析《事類賦》之文學技巧,對於其起筆手法之多樣、句式之靈活運用、用典之精巧,均多所著墨。
第七章結論。本論文最後指出《事類賦》以成熟「賦體」編撰類書,對後代韻文體類書編輯影響深遠,致在清朝發展出「廣續補增統」一系列之《事類賦》。同時指出對《事類賦》之研究,可以跳脫傳統對類書文獻「輯校利用」之研究,轉而探討其所呈現宋初建國之思想文化架構;最後指出《事類賦》在文學、小學、輯校、民俗、科技等方面,尚有值得研究之價值。
本文最後,另附有《事類賦》各代刻本書影,以及〈《事類賦》引書分部初稿〉。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main idea of each chapter is as follow:
First chapter: It states the motive, goal, and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Shileifu.”
Second chapter: It mainly introducing Wu Shu’s biography 、 the process of narrating “Shileifu”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ation of the usage of classical eulogy in the encyclopedia.
Third chapter: It assembles the entire edition literature of “shileifu” and introduces the all the editions. It also includes the library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 about “shileifu” in China and Taiwan.
Forth chapter: It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tegory of “Shileifu.”
Fifth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the literatures about “Shileifu” and citing the flaw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iteratures.
Sixth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for using the classical eulogy and the literature technique of Wu Shu’s “Shileifu.”
Seventh chapter: It st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hileifu” to the “categorization book”(Leishu) later ages, and points out the domains that still needs further research.
There are two appendixes enclosed behind the paper.
吳淑《事類賦》研究 目錄
**********************************
論文提要1
第一章 緒 論3
一、研究動機3
二、近人對《事類賦》之研究概況4
三、研究目的5
四、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吳淑與《事類賦》7
第一節 家世與生平事蹟7
一、家世7
二、仕宦履歷8
三、文采學養12
四、編撰鉅帙15
(一)《神醫普救方》15
(二)《太平御覽》16
(三)《太平廣記》17
(四)《文苑英華》18
五、個人著作18
第二節 編撰《事類賦》的歷史因緣21
一、《事類賦》之成書21
二、「賦寫類書」的歷史因緣23
第三章 《事類賦》歷代版本述錄25
第一節 宋、元刻本25
一、宋刻本25
(一)歷代書志文獻著錄25
(二)宋刻本《事類賦》之版式行款29
二、元刻本30
第二節 明刻本31
一、《明嘉靖壬辰(十一年,西元1532年)錫山崇正書院刊本》32
(一)歷代書志文獻著錄32
(二)書院本《事類賦》之版式行款34
二、《明嘉靖甲午(十三年,西元1534年)白石岩刊本》35
(一)歷代書志文獻著錄35
(二)白本《事類賦》之版式行款38
三、《明嘉靖丁酉(十六年,西元1537年)錫山秦汴刊本》39
(一)歷代書志文獻著錄39
(二)秦本《事類賦》之版式行款40
四、《明嘉靖間覆宋刊本》41
(一)歷代書志文獻著錄41
(二)覆宋本《事類賦》之版式行款41
五、《明新安潘仕潘傑刊本》42
(一)歷代書志文獻著錄42
(二)潘本《事類賦》之版式行款44
六、其他明代刻本44
第三節 清代刻本與民國以後出版者46
一、清代刻本47
二、民國以後出版者48
第四章 《事類賦》部目建置探論49
第一節 部目建置49
一、部目呈現49
二、部目建置探原51
(一)《事類賦》與《單題詩》部目之比對觀察51
(二)《事類賦》與《初學記》部目之比對觀察54
(三)《事類賦》與《北堂書鈔》部目之比對觀察59
(四)《事類賦》與《藝文類聚》部目之比對觀察64
(五)《事類賦》與《太平御覽》部目之比對觀察70
第二節 部目建置之裁選考量與整理發揚86
第三節 部目建置之特色87
一、建部繁簡得當,分合宜理87
二、反映敬天思想,民生為本91
第五章 《事類賦》徵引文獻探討94
第一節 引書統計與分析94
一、引書統計94
二、引書統計數據分析99
(一)徵引文獻以經史為重100
(二)藉徵引文獻著述以保存古籍100
(三)子部引書以小說為最多101
(四)集部引書仿《文選》之選文分類102
第二節 文獻來源之探討102
一、直接從《太平御覽》轉錄103
二、以《文選》為徵引參考105
三、從其他類書或文集引錄107
第三節 未見諸類書徵引僅見於《事類賦》者108
一、《事類賦》徵引《茶譜》者109
二、《事類賦》徵引《鼎錄》者112
三、《事類賦》徵引其他文獻者113
第四節 徵引文獻缺失舉隅117
一、刪改文字117
(一)長文短寫118
(二)一文分寫為二119
(三)與轉錄於《太平御覽》的文字不同120
二、文字訛脫121
三、書名標示缺失122
(一)文獻出處交代有誤122
(二)文獻出處交代不確實124
(三)書名體例不一致125
四、作者表述不一125
(一)不標示作者125
(二)作者稱呼未統一126
第五節 徵引文獻之思想內涵126
一、崇儒思想之體現128
二、信仰本根在巫鬼129
三、賢德觀念的張揚131
四、重學求實精神的反映132
第六章 《事類賦》之文學面貌管窺135
第一節 《事類賦》「聯類為賦」之歷史定位135
第二節 《事類賦》之「類書文學化」137
第三節 《事類賦》之編撰技巧140
一、手法繁複多樣,工於起筆141
二、排比句式靈活,不拘一格143
三、用典工於鎔鑄,妙於採擷146
(一)工於鎔鑄146
(二)妙於採擷148
第七章 結 論154
一、《事類賦》對後代類書之影響154
二、《事類賦》之研究價值155
三、待充實之相關研究156
引用書目158
附錄
一、《事類賦》各代刻本書影
二、《事類賦》引書分部初稿
引用書目

一、類書
1.《北堂書鈔》 (隋)虞世南撰,(清)孔廣陶校注 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7月
2.《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3.《日藏古鈔李嶠詠物詩注》 (唐)李嶠撰、張庭芳注、胡志昂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4.《初學記》 (唐)徐堅撰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5.《太平御覽》 (宋)李昉撰 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6.《文苑英華》 (宋)李昉撰 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5月
7.《事類賦》 (宋)吳淑撰 宋紹興十六年(1146)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 1988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類書類第75冊
8.《事類賦》 (宋)吳淑撰 明嘉靖十一年(1532)錫山崇正書院刊本 臺灣國圖收藏編號07811、07812微捲
9.《事類賦》 (宋)吳淑撰 明嘉靖十三年(1534)白石岩刊本 臺灣國圖收藏編號07813微捲
10.《事類賦》 (宋)吳淑撰 明嘉靖十六年(1537)錫山秦汴刊本 臺灣國圖館收藏編號07814微捲
11.《事類賦注》 (宋)吳淑撰 冀勤等校點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2月
12.《太平廣記》 李昉等編 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
13.《玉海 》 (宋)王應麟 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12月

二、經部
1.《春秋左傳》 (周)左氏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2.《論語》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三、史部
1.《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2.《南史》 (唐)李延壽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3.《大唐新語》 (唐)劉肅撰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4.《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5.《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李燾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6.《南唐書》 (宋)陸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7.《東都事略》 (宋)王偁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第四種》 1991年2月
8.《隆平集》 (宋)曾鞏 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資料萃編》 1967年1月
9.《澠水燕談錄》 (宋)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10.《麟台故事校證》 (宋)程俱撰張富祥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11.《遂初堂書目》 (宋)尤袤撰 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初版
12.《郡齋讀書志》 (宋)晁公武 (中文出版社)
13.《直齋書錄解題》 (宋)陳振孫 〈中文出版社〉
14.《宋史》 (元)脫脫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15.《至順鎮江志》 (元)俞希魯撰 臺灣商務印書館《宛委別藏》 1981年10月
16.《至順鎮江志》 (元)俞希魯編纂 楊積慶、賈秀英、蔣文野、笪遠毅校
點 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17.《京口耆舊傳》 (清)伍崇曜輯 《粵雅堂叢書三編》第二十四集 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3年10月
18.《十國春秋》 (清)吳任辰 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新五代史附十國春秋》
(未註明出版時間)
19.《宋會要輯稿》 (清)徐松輯 新文豐出版社影印北京圖書館影本 (未
註明出版日期)
20.《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紀昀總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21.《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清)彭元瑞撰 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22.《日本訪書志》 (清)楊守敬 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8月
23.《增定四庫簡明目錄標注》 (清)邵懿辰撰、邵章續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4.《雲自在龕隨筆》 (清)繆荃孫 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25.《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清)莫友芝 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7月
26.《平津館鑒藏書籍記》 (清)孫星衍(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2月
27.《鄭堂讀書記》 (清)周中孚 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 1998年7月
28.《皕宋樓藏書志》 (清)陸心源編 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29.《藏園群書經眼錄》第一冊 (清)傅增湘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0.《適園藏書志》 (清)張鈞衡 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31.《善本書室藏書志》 (清)丁丙 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32.《廉石居藏書記》 (清)孫星衍 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2月
33.《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 鄧邦述 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2月
34.《中國善本書提要》 王重民 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12月
35.《歷代名人碑傳總表》 姜亮夫撰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36.《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五代卷》 傅璇宗主編 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
37.《太常因革禮》 台灣商務印書館《宛委別藏》(未註明出版日期)
38.《太平御覽引得》 聶崇岐 北平市:燕京大學圖書館引得編纂處1996年
39.《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 鄧嗣禹 燕京大學圖書館,1935年4月
40.《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 北京圖書館 北京:文獻出版社,1987年
41.《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年12月
42.《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目》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 北
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3月
43.《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解題》 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 長春
吉林省文化廳,1984年3月
44.《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 袁日禮 (未註明出版日期)
45.《現存宋人著述總錄》 劉琳、沈治宏編著 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8月
46.《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台北:國立故宮博
 物院,1983年4月
47.《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書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1968
48.《國立中央圖書館典藏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 台
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年12月
49.《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子部》第二冊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 台北:
國家圖書館,1998年6月
50.《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二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 台北:國立
中央圖書館,1986年12月
51.《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圖書微捲目錄第拾壹號》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1979年11月
52.《台灣公藏善本書目書名索引》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
 館,1977年6月
5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善本書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台
 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6月
54.《圖書板本學要略》 屈萬里、昌彼得著,潘美月增訂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部印行,1986年10月
55.《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 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9月

四、子部
1.《中國思想史》 葛兆光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2.《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2年10月
3.《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
4.《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 寧稼雨 山東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
5.《宋代志怪傳奇敘錄》 李劍國 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6.《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 方師鐸 台中東海大學,1971年8月
7.《類書的沿革》 戴克瑜、唐建華主編 四川省圖書館學會編印1981年春
8.《類書流別》 張滌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9.《敦煌類書》 王三慶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三年6月

五、集部
1.《賦史大要》 鈴木虎雄撰,殷石臞譯 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4月
2.《全宋詩》 傅宗璇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3.《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葛曉音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4.《唐詩雜論》 聞一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5.《賦史大要》 鈴木虎雄著作,殷石臞譯〈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4月
6.《雨村賦話校證》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6月
7.《中國辭賦發展史》 郭維森、許結 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8.《賦史英華—中國歷代賦》 許志剛 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7月
9.《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 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0.《魏晉詠物賦研究》 廖國棟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
11.《六朝駢賦研究》 黃水雲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12.《增補六臣註文選》 梁昭明太子蕭統撰,(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 
 銑、李周翰、呂向註 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
13.《文心雕龍》 劉勰 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0月
14.《全宋文》 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1月
15. 《管錐篇》 錢鍾書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

六、單篇論文
1.〈中國類書中的文獻資料及其運用〉 劉師兆祐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2卷第2期 1989年12月
2.〈吳淑秘閣閒談輯〉 阮廷焯 《大陸雜誌》 第58卷6期 1979年6月
3.〈論吳淑《事類賦》〉 周篤文、林岫 《文史哲雙月刊》 第5期總第200期 1990年10月
4.〈宋刻本吳淑《事類賦》〉 權儒學 北京《文獻季刊》 第2期 1990年4月
5.〈吳淑《事類賦》用韻研究〉 王恩保《古漢語研究》 總第36期 1997年
6.〈《事類賦注》引漢魏六朝賦考〉 程章燦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0年第2期
7.〈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張高評 《漢學研究通訊》20:1總77期 2001年2月
8.〈吳淑《事類賦》初探〉 崔成宗 《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

七、學位論文
1.《類書通論─論類書的性質起源發展演變和影響》 夏南強 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博士論文 2001年4月
2.《《事類賦注》的文獻學研究》 魏小虎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4年5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