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內政部兒童局〈2005〉。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資料來源 :
http://www.cbi.gov.tw/text_version/dispatch。
內政部統計處〈2001〉。臺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摘要。
http://www.moi.gov.tw/ stat/Survey/list.html。
內政部〈2004〉。社會福利的軌跡。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方慧民〈1985〉。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的適應。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王孝仙(1991)。單親的支持系統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玠、李開敏、陳雪真譯〈1998〉。社會工作個案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順民〈2004〉。天下的媽媽都是不一樣的!?從未成年媽媽、爹地媽媽、外籍
媽媽到所有的媽媽。國政評論。93年065號。
王順民〈2006〉。正視從貧窮女性化、貧窮男性化到單親家庭之變遷意涵。國政
評論。95年072號。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台北市萬華區低收入單親家庭需求調查報告〈1997〉。財團法人台北市立心慈善
基金會。
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文化。
江季璇〈2004〉。社工人員對兒童保護保密倫理的價值與抉擇-捍衛孩子隱私說與
不說間的擺盪。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漢儀〈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兒童福利服務。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麗文文化事業。
周玟琪、葉琇珊等譯〈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台北:五南出
版社。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高雄:麗文文化。
林萬億、吳季方〈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
17期。
林萬億、吳季芳〈1998〉。單親家庭的兒童福利政策。兒童福利大體檢。臺北。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
林萬億〈1994〉。貧窮家庭與社會救助。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推動以家庭為中心
的社會福利體系研討會資料。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胡幼慧〈1996〉。質化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
司。
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和問題探討〈上〉。社會福利。141期。頁16-39。
洪麗芬〈1994〉,低收入女性單親的生活調適之研究-以臺北市低收入戶為例。東
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香港小童群益會〈2005〉。服務發展。資料取自:
http://www.bgca.org.hk/bgca/html/tchi/home.asp。
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許水鳳〈2006〉。華人社會社區工作的知識與實務。台北:松慧文化。
許惠雅、張英陣〈2006〉。「有效的」弱勢家庭服務策略-以愛爾蘭為例。社區發
展季刊。114期。
高薰芳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秀玉(2002b)。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處遇策略之探討:社會工作增強權能取向。
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八期。
張明輝〈1999〉。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P123-134。張金圓〈1990〉。國小單親兒童的行為困擾、生活適應與成就動機之調查研究。
輔導月刊,26,7、8,P34-54。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八十四期。
張清富、薛承泰、周月清〈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 討。臺北,
行政院研考會。
張菁芬、莫藜藜〈2006〉。多元取向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台北市社子地區的推
動與實踐。台北:松慧出版社。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旗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晴〈1991〉。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台大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發展心理學。揚智出版社。
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楊智文化。
陳九五〈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
P100-114。
陳雅琴〈1998〉。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雅靑〈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出
版社。
彭淑華、張英陣〈1995〉。單親家庭的正面功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全球
化 下的家庭圖像-社會工作實務的新思維研討會。
曾華源、胡慧嫈〈2002〉。強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品質-建構「價值與倫理課程」
為學校核心課程。社區發展季刊。九十九期。
游達裕、官文慧〈2005〉。成長綜合課程-另類課餘托管計劃。香港家庭福利會。
資料取自:http://swforum.socialnet.org.hk/article/010603.htm。
馮燕〈1994〉。兒童福利服務需求探討及政策建議。社區發展季刊。67期。頁110-127。
馮燕〈1995〉。扥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巨流出版社。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頁1-35。
馮燕〈2000〉。台北市兒童托育中心功能定位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
研究。
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瑾〈2000〉。臺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臺南師院學報。33,P233-262。
黃淑娟〈1995〉。父權社會,家庭意識型態與單親人際困擾之探討。嘉義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1999〉。福利社區化的迷思與省思-以鹿港實驗計畫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7期。頁 121-134。
黃德祥〈1980〉。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關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其團體諮商
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郁菁等〈2006〉。托育服務。心理出版社。
趙善如(1999)。「增強力量」觀點之社會工作實務要素與處遇策略。台大社工學
刊。1期。
趙曉美〈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家庭功能不足之適應欠佳兒童調查分析報告。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文化事業。
鄭怡世〈2002〉。個案研究法之介紹-兼論其在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中的運用。社區
發展季刊。九十九期。
鄭望崢〈1988〉。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1988〉。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合和社會支援網絡之相關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1999〉。女性單親家庭的資產累積與世代傳遞過程。台大社會學刊。1
期。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台大社工
學刊,5,P197-270。
鄭麗珍〈2006〉。扶助經濟弱勢兒童及少年政策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
研究報告〈未出版〉。
賴月蜜〈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合併修法之歷程與爭議-民間團體推動修法之
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03期。頁50-65。
薛承泰、劉美惠〈1995〉。單親家庭研究在台灣。社區發展季刊。八十四期。薛承泰〈1996b〉。再論單親家庭。社區發展季刊。五十六期。薛承泰〈2001〉。台灣單親戶及貧窮之趨勢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基金會。
簡春安等〈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謝依蓉〈1988〉。台北市托兒所實施社會工作之研究-兼論相關政策法規。中國文
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
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娥〈1996〉。單親家庭的子女照顧與教養需求。內政部85年單親家庭福利服
務研討會。
謬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蘇妙玉〈2001〉。國小一般兒童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書目:
Barbara M.N & Philip R.N〈2006〉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9t ed.〉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Barker,R.L.〈1995〉Social Work Dictionary〈3rd ed〉. Washington,D.C:N.A.S.W.
Bron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1992〉.Standards of Excellence for Child Day Care Service.Washington,DC:CWLA.
Cobb,S.〈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38:300-314
Dornbush et al〈1985〉.Single Parents,Extended Households,and the Control of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56:326-341.
Evans,P.〈1992〉.Targeting Single Mothers for Employment:Comparis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Britain and Canada.Social Serrvice Review,September,378-397
Hetherington,E.M.Cox,&Cox,R.〈1985〉.Long-term effects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on th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24,518-530.
Labour〈2005〉.Chapter6:Families:Choice and support at work and at home.The Labour Party
Manifesto 2005:Britain Forward not Back,74-81,London: Labour Party.
Meier,J.〈1985〉.Definition,dynamics and Prevalence of assault against children:A multifactorial model.In J.H.Meier〈Eds.〉.Assault against children. Boston, MA:College-Hill Press,Inc.
Posner,J.K.&Vandell,D.L.〈1994〉.Low-Income children’s after-school care: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Child Development,65,440-456.
Solomon,B. B〈1976〉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S.Bureau of the Census〈2004〉,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690,Retrieved June,3,2005,from http://www.census.gov/prod/www/statistical-abstract-04.html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U.S.Department of Justice〈2000〉.Working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Safe and Smart After-School Programs.download from
http://www.ed.gov./pubs/parents/SafeSmart
Wallerstein,J.S.〈1984〉.Child of divorce:Preliminary report of a ten-year follow-up of young children.American.Journal of Orthopsychiat,54〈3〉,44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