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兒童局(2005)。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少年報告書。台北:內政部兒童局。
王為蒨(2003)。網路上的自我探索與網路成癮:自我複雜度與自我確定性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貞雯(2004)。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巿。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王勝欽(2002) 。青少年在網咖中使用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王薇甄(2006)。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巿。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九十六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2007年2月6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a.pdf
伊丹章人(2000)。台灣及日本大學生網路沈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彭淑華(1997)。家庭結構變遷與兒童、少年問題關聯性之探討。伊慶春等(主編),家庭與兒童保護(頁21-53)。台中市: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35-40。何委娥(2002)。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壓力週適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29-157)。台北:師大書苑。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4,173-189。吳明燁(1998b)。母親就業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113-141。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現況調查。諮商與輔導。215, 50-52。李佳蓁(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巿。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二: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6年2月6日取自取自http://report.ice.ntnu.edu.tw/nscreport/872511009013N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巿:五南。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周麗端、曾慶玲(2002)。雙工作家庭的家庭教育—以近十年台灣工作與家庭研究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29-66)。台北:師大書苑。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3),289-309。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宜欣(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角色、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家務參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趼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巿。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巿。林旻沛、丁建谷、賴雅純、柯慧貞(2005)。不同成人依附型態大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 93-119。林奕汝(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珊如、蔡今中(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I: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9-007-N),未出版。
林誼杰(2002)。電玩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巿。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巿:五南。
邱絨軒(2003)。沉迷網路遊戲高中生心理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金車文教基金會(2005)。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報告。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施香如 (1999)。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科會「教育政策研析: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計畫成果,發表於1999年6月25日,台北師範大學。
施香如(2001) 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74,18-25。
柯文生(2002)。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柯志鴻(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
范傑臣(2002)。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以桃園縣某高中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趼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巿。馬嘉宏(2003)。網路線上遊戲成癮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康展綺(2006)。父母管教態度對子女於搖頭丸的認識及使用之影響-以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巿:洪葉。
張仁獻(2002)。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高賓(2004)。家庭心理環境、親子關係與兒童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究。中華輔導學報。16, 119-148。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2005年12月5日,取自位址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莫德芳(2003)。在網咖議題下國中學生父母的管教方式及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巿。許家祥(2004)。規範行為與基本能力:家庭結構與父母關注之探討。南華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玟如(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0-2520-S002-001)。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富添(2001)。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麗欣、翁福元、林志忠、許素維(1999)。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專案推動策略。台北:教育部。
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35-40。曾艷慧(2003)。小學生之網際網路使用態度探討─以高雄市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巿。曾艷慧(2003)。小學生之網際網路使用態度探討─以高雄市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巿。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巿。。賀彩清(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母親就業狀態、親子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馮嘉玉(2005)。國中學生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探討。台灣衛誌。24(5), 402-410。馮燕(2005,4月)。檢視隔代教養的成因與後效。載於靜宜大學舉辦之「兒童隔代教養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37),台中縣。
黃一玲(2001)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少娟、楊少強(2004)隔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報告──隔代教養教出什麼問題?。商業周刊,862, 138-140。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巿。。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黃俊豪(2005)。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其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巿。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主編)(1998)。家庭概論。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楊正誠(2002)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縣。。楊青垂(2006)。父母管教型態對青少年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醫學叢刊,36(4), 153-184。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楊媄媜(2005) 。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心理需求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巿。溫嘉民(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電玩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葉靜君(2002)。現實治療團體對改善網路成癮大學生之成效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廖顯能(2003)。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文尚(2003)。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巿。劉寶(2002)。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巿。蔡存裕(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蔡沛錡(2004)。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癮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雲林縣。。鄭綺兒(2001)。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盧浩全(2005)。從網路使用行為探討青少年網路沉迷之形成。兒童福利期刊,8,185-200。
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巿。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戴秀津(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戴秀津等人(2004),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7。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顏如佑(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顏綵思(2004)。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巿。。顏維翰(2005) 。國中生網路成癮城鄉差距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魏希聖等人(2006)。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與偏差行為研究::以台中縣霧峰大里地區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89-105。
凃嘉玟(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因素之探討與預防之道。諮商與輔導,232,29-35。黄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英文部份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Chou, C., & Hsiao, M. C.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 35(1), 65-80.
Chou, C., Condron, L., and Belland, J. C. (200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 4), 368-388.
Durkin K. & Barber B. (2002). Not so doomed: computer game play and positiv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373-392.
Goldberg, I.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5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Y: Academic Press.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cior, 16, 13-29.
Yang, S. C. &Tung, C. J. (2004).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3, 79-96.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August, 11.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6,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6,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faqsindex.htm
Young, K. S.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In L. VandeCreek & T. Jackson (Eds.).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vol. 17, pp. 19-31). Sarasota, FL: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Young, K. S.& Rodgers, C. R. (1997a,).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6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ertions, April , 11, 1997. Washington. DC.
Young, K. S.& Rodgers, C. R. (1997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using the BDI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7. Chicago, IL.
Young, K. S.& Rodgers, C. R.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 S.& Rodgers, C. R. (1998, April).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t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ung, K. S. (1997)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7. Chicago, IL.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2001) Surfing not studying: dealing with internet addition on campus,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